(共31张PPT)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堂导入
海平面波动上升;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
资料:
1980~201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距平
(相对于1993~2011年平均值)
描述中国沿海海平面的变化;指出导致该变化的原因。
思考
学习目标
了解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集中分布地区。
结合资料,运用综合思维,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
分析环境问题的危害,提出应对措施。(难点)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
全球性环境问题
01
指出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的关系。
简述导致CO2浓度变化的原因。
分析CO2浓度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为应对上述危害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
全球变暖
资料 2018年4月二氧化碳浓度为410.31 ppm,是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达到了我们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高水平。右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
思考
正相关关系。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以及森林植被的破坏。
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
危害:造成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岸低地和岛国将受到被淹没的危险;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粮食、水资源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有关国家的冲突。
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利用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大气污染与酸雨
指出左图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并结合图片简述其危害。
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可以毁坏森林,使江河湖水酸化;酸化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等;酸雨还常常引起国际纠纷。
思考
根据左图简述酸雨的形成过程。
20世纪50年代初,北欧国家瑞典和挪威渔业减产,经查明渔业减产的元凶正是酸雨,并要求西欧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等赔偿,原因是什么?
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如硫氧化物等与大气中的水蒸汽结合成亚硫酸、硫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表便形成酸雨。
欧洲地处中纬西风带,常年盛行西南风,西欧工业发达国家(如英、法、德等国)工业生产排放大量酸性气体,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远距离移动到欧洲北部,造成严重的酸雨污染。
思考
根据左图,指出世界酸雨主要分布地区。
简析我国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的主要原因。
提出酸雨的治理措施。
欧洲、北美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我国长江以南各大城市中,燃烧的大多是含硫量高的煤,酸性气体排放量大;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辽阔,风力强劲,易于酸性气体扩散;南方气候湿润,降水多,而北方气候相对干燥,降水较少。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根本途径;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如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开发新能源等是有效途径。
思考
土地荒漠化
世界荒漠化主要分布地区
根据左图,描述世界荒漠化的分布特点。
指出我国荒漠化的分布地区,并分析成因。
简述荒漠化的危害。
提出荒漠化的应对措施。
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
思考
分布规律:一般分布在回归线附近
大陆的中、西部地区和中纬度大陆
内部。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加上周围山地
阻挡,降水稀少;人类活动不合理,
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造成土地
的退化。
荒漠化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使得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灾荒。荒漠化区域的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土地裸露,草地退化,鼠害和虫害猖獗,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荒漠化还会引发风沙危害,更大范围地威胁城市、村庄、铁路、公路、水库和灌渠等,直接造成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增加植被覆盖率,从而保护土地表面;推行水土保持技术,如修建防风林、设置石垄、建造梁坝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加强荒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通过生态补偿和激励机制,鼓励公民参与土地荒漠化治理。
生物多样性锐减
根据左图,描述世界物种灭绝的特点。
阅读教材,思考生物多样性都包括哪些?简析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1500年以来的物种灭绝数量
近百年来世界物种灭绝速度急剧上升,以两栖动物灭绝速度最快。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原因。
思考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位于大气层的平流层。
能够吸收 99%的太阳紫外线,就像一层天然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伤害因此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臭氧层位于大气层的哪一层?
其对地球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思考
臭氧层破坏原因
喷雾剂
清洁剂
分散剂
制冷剂
破坏臭氧层
人类排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据图概括臭氧破坏的原因及主要危害。
提出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的措施。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参与国际合作。
思考
全球性环境
问题的特点
02
全球性
长期性
复杂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在规模、波及范围和解决途径上,具有全球性。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受到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积累过程。现在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可能是几年、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来人类活动的结果。全球环境变化是渐进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是长期性的。
全球性环境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必须用整体性观点来审视全球性环境问题,制定综合处理环境问题的策略。
课堂小结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
全球性
复杂性
长期性
人类面临的
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
大气污染与酸雨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臭氧层破坏
全球性环境问题
【课堂检测】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第1~2题。
1.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2.该环境问题对下游的影响是 ( )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在夏季降水量集中,地表径流量大,河流输沙量很大,说明该流域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图示信息不能表示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地面沉降问题。第2题,结合上题的分析,流域内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输沙量大,会导致下游河道、水库的淤积严重。河道、水库淤积,会增加洪涝灾害的威胁,河流易决堤泛滥;径流季节变化增大;河道淤积,不利于内河航运。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重。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为40%,40%是水资源开发生态警戒线。而当开发利用率超过40%时,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引发社会和环境问题。下表示意不同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据此,回答第3~4题。
区域 世界 平均 中国 平均 河西 走廊 塔里 木河 准噶尔 盆地 海河
流域
水资源开 发利用率 30% 20% 92% 79% 80% 95%
3.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世界平均值
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
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利用率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调水
4.下列关于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的措施中,较合理的是 ( )
A.农业全都实现计算机控制的滴灌方式
B.上、中、下游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
C.修建水库,储存夏季降水
D.大水漫灌,提高农业灌溉面积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表中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值;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海河流域;要解决水资源问题,就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水只能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第4题,农业全部实现计算机控制的滴灌方式不现实;该地水库主要是拦截上游冰雪融水;大水漫灌会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和水资源浪费;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措施中,上、中、下游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较为合理。
中央气象台2017年5月5日6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下图为运用“3S”技术生成的“5月5日8时至6日8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读图,回答第5~6题。
5.本次沙尘暴的来源地主要为 ( )
A.甲、乙 B.乙、丙
C.甲、丙 D.丙、丁
6.扬尘、沙尘暴天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 )
①传播流感病毒,诱发呼吸道疾病
②增加PM10含量,加重大气污染
③加重大气的酸性,腐蚀文物古迹
④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5.C 6.D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沙尘暴位置,联系周围沙源地分布,可推知沙尘暴的来源地应为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沙漠地区。第6题,扬尘、沙尘暴天气中沙尘粒径较大,会加剧大气污染,同时会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些情况是大气层中臭氧层破坏而造成的。右图为“伍拉斯顿群岛”位置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空洞出现在 ( )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8.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 )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禁止二氧化碳的排放
【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臭氧空洞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均有表现,尤以南极地区最为严重。图示信息表明,该群岛位于南美洲的最南端,受南极的臭氧空洞影响出现环境问题。第8题,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人类活动等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