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2023—2024学年度第—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 一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題。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一些范围来看, 二条大
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图边地上去的子弟, 也老是很忠实地
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 在甴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
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 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 他说在这
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 面也很少。他接着
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基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 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
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 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
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 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
早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 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
是微乎其微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 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
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 炼出来
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昀 炼,“不亦
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 规矩的自由。这和法
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
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 ,因为这是规矩。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 种原则,
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 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
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 “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
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丼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
宣城市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QQABAYCEogCAQBAAAQhCAwnYCAEQkAAAAKoGwAAAoAIByBNABAA=}#}
社会的过租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波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 是无法
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
(摘自费孝通《乡土本色》)
材料二:
我们重新认识乡土,是在寻找乡土的文化基因与文化个性,发现乡土中曾经被遮蔽但有助于现 代社
会建设的物质价值、社会价值与精神价值。
首先,乡土是特定的地城生态空间,具有特定的物质价值。物质的乡土是承我山水、土地、动植 物
等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特定地理单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珀。在乡土这一地城空间中,人与 自然、
人与物、人与人密切结合,休成与共。特别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方面,土地不是外在的,土地 是人的“无
机身体”,土地都有名字,甚至都有故事,人们对于世代耕作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情感。人 与大地的紧密
依存是乡土文化最本质的特征。美国农业学家富兰克林 金在其《四千年农夫〉中说,中国人像整个生态
平衡的一环,这个循环就是人与“ 土”的描环。
其次,乡土是一种社会结构方式,其有特定的社会团结参照价值。乡土中的人依赖村社或者家 族生
成社会关系,他们世代如斯,熟悉历史,熟悉当下,以人情作为社会的胶合剂。人情是相互扶助 之情,
是权利、责任与义务一体的利益之情。人们彼此熟悉,让情感变成文化资产,可以橫向扩展与 代际传承。
随着岁月的流滿,世代的延续,人们无论是在情感还是利益上都处在紧密关系的扭结之 中,人情成为一种
共享的文化资产,或者说人情是一种人们相互联系且含义丰富的文化象征。正如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
国〉中所说的:“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柏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 的人情。”
再次,乡土是特定精神状态与价值现念的栽体,是我们重建生活美学与生活伦理的重要参照。 柏拉
图说:“美是善”“美是恰当”。这种善与恰当,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和谐的生活状态符合美学 的本
质。乡土以人地关系的和谐为基调,自然、宁錚、平和、亲密是乡土精神状态的一般表现。乡土 不需要
标新立异。乐天知命、享受日常生活的乡土生命态度,对于奔波、焦虑的城市人来说,无疑是 一份清醒
剂。因此,乡土成为离开乡土漂泊的游子的乡愁意象,是现代人批评现代生活和人的弃化 问題时的参照。
但如果乡土仅仅是一种精神意象,那它只有认识价值与精神批判意义,而不会实际改变或者服 务于
我们的生活;如何将乡土的审美还原于曰常生活,这是一批奔向乡村、从事乡村建设与乡村振 兴的人的
理想。
(摘编自萧放《重返乡土:中国乡土价值的再认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年哼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在中国基i “中土地与人的关系,都认为围绕土地产生了人 与人、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B.材料一费孝通引用一位从亊语言研究的朋友的观点,论述世代定居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中
国乡村的人口是固定不变的。
C.材料二指出,乡土作为特定地域生态空间,具有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三重价 值,
乡土价值需要被重新认知、迸新定义。
D.材料二认为,在正确认识乡土价值的基础上,应将乡土的审美还原于日常生活,切实改 变
或服务于生活,推动乡村振兴理想的实现。
宣城市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QQABAYCEogCAQBAAAQhCAwnYCAEQkAAAAKoGwAAAoAIByBNABAA=}#}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中国,社会治理很大程度上是依祺传统习俗来进行的,习俗内化为人们普遍遵循 的
行为规范。
B.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现代社会是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两者的生活方式、人际交
往 原则有别。
C.“人情”包含内在的情感关怀和外在的交际规范,如果漠视“人情”,那么乡土文化扱
本质 的特征就会消失。
D.乡土在现代社会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空间;“乡愁”中的乡土是一种审美性质的乡土,是乡
土文化的抽象表现。
3.下列文学描写镜头不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3分〉
A.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B.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杨万里《插秧歌》)
C.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茹志鹃《百合花》)
D. 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铁凝《哦,香雪》)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愿景,为实现这一愿景,该怎样挖掘和
传承乡土社会有价值的资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无用功博物馆
[乌拉圭]克里斯蒂缚 佩里 罗西
每天下午我都到无用功博物馆去,借出一卷馆藏目录,在那张大木桌前坐下。我喜欢不紧不慢、一页一
页浏览,如同翻动时间的书页。我从没见过其他人来这里看书;恐怕正因如此,我引起了 邪位女员工的注意,
地对我十分关照。
尽管我基本上总是知道哪一件“无用功藏品”是自己有兴趣参观的,我还是会去借馆藏目录,让那个姑
娘有点事儿做。
“请问您想借阅哪一年的? ”她礼貌地询问我。
“一九二二年。”打个比方,我会这样回答她。
不一会儿,她就捧着一大厚本深紫色封皮、笨重不堪的书出现了,把它放在我座位前方的桌子上。如果
窗户里透进来的阳光太暗,她就会打开那盏绘有绿色郁金香图案的铜灯,把它的角度调整 到灯光恰好照在书
页上。偶尔,我在归还目录的时候,会简姐地评论几句。比如,我对她说:
“一九二二年真是紧凑的一年。很多人都做了无用功。这一年的目录总共有多少卷来着?”
“十四卷。”地的回答十分专业。
我仔细査看了那一年的几个无用功案例,有尝试飞翔的孩子,有挖空心思想发财的人,有从来没能动起
来的复杂机械,还有一些情侣间的事情。
“相比之下,一九七五年要丰富得多。”她的语气略带悲伤,“我们到现在都还没登记完所有的藏品。”
“分类员的工作很繁重啊我心里想着,不由得说出声来。
宣城市高一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
{#{QQABAYCEogCAQBAAAQhCAwnYCAEQkAAAAKoGwAAAoAIByBNABAA=}#}
“噢,确实是这样她答道,“最近他们在忙于整理字母C打头的资料,巳经出了好几卷了。
这还没算上那些重复的。”
颇有意思的是,总有人反复做些没用的事情,不过目录里不会重复记录,耶样太占空间了。一个男人曾
经七次尝试飞翔,而且是借助不同的装置;一个女人想画一幅画;有人想丢掉恐俱心理;几 乎所有人都想长
生不老,或者像不朽者那样活着。
女员工肯定地告诉我.只有很少一部分无用功能够得到博物馆的收录。主要是因为公共管理 部门缺乏资
金,实际上既没有钱购买,也没法做交换,更不可能在国内外宣传博物馆的藏品。而且,收藏不断产生的海
量无用功需要大量人力,也不指望得到公众的同情和理解。
博物馆建在城郊的一片荒地上,到处是浼浪猫和残渣废料。地底下稍微一挖还能找到旧时战争遗留的炮
弹、生锈的剑柄以及被时间蚕食的驴颌骨。墙上的钟总是指向错误的时间,通常是走慢了,陈旧的钟上积满
灰尘。
所有的“无用功”先是以字母编目,字母用尽了,就增加数字。排序方式冗长复杂。每一件都有专门的
文件柜、介绍页和描述文字。弗吉尼亚(就是那个时常与我交谈、彬彬有礼的女员工)灵 巧地游走于藏品之
间,如同一位女祭司,属于某种巳经老得与时间脱执的信仰。
有些无用功是美好的;有些則是阴郁的。有的人长途跋涉只为追寻一个并不存在的地方,追寻无可挽回
的记忆c有的孩子为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抛洒热血,如同挖掘一口不断被水淹没的井。不过,我们不是总能在这
种区分上达成一致。
“我比较喜欢看那些旅行者的故事。”弗吉尼亚对我说。
博物馆里有一整个分区是关于旅行的。我们在纸上重述这在旅行:畅游重重海域,深入层层 树林,认识
不同城市,路过各色商场,穿过高架桥,在火车站月台的长凳上入睡,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旅人们已然忘
却旅行的目的,却依旧不停出发。最终,某一天,他们悄无声息地消失,没留下任何痕迹与回忆。
有的时候,她一边做着工作,一边发点儿牢“我真的受够了成天跑来跑去她说,“分类 永远也做不完。
这一堆报纸,上面全是无用功。”
比如那个拳击手的故事:他五次尝试重夺桂冠,最终因为眼部受伤失去了参赛资格。他現在指定是在某
个脏兮兮的街区,从一个咖啡馆游荡到另一个咖啡馆,追忆眼睛还健康、拳头还能攥紧的硬朗时代。
搬大部头搬累了,弟吉尼亚就坐在一*积满灰尘的旧报纸上,高声提出自己的想法。
“有必要再招一位员工。”地无奈地说。
成者:“不知道这个月的工资什么时候发。”
我曾遨他一起在城市里散散步,喝杯咖啡或者看个电影。可她不乐意。她只愿意在博物馆积满尘土、陈
旧灰暗的墙壁之间与我交谈。
在这里,我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每个下午都过得铙有兴致。
博物馆晚上八点闭馆。弗吉尼亚把简陋的金属钥匙留在门锁里,不作任何戒备,反正也不会有人想要打
劫。唯独有一次,有个人偷偷摸进来,弗吉尼亚告诉我,他是想把自己的名字从目录上胡掉。他还是毛头小
伙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件无用功,现在感到很去脸,不希望留下关于那件事的痕迹。
“我们及时发现了这个人。”弗吉尼亚说,“劝阻他真是件难事。他坚称自己的无用功是个人
宣城市高一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
{#{QQABAYCEogCAQBAAAQhCAwnYCAEQkAAAAKoGwAAAoAIByBNABAA=}#}
隐私,希望我们能够归还给他。在当时的情况下,我的态度斩钉截铁。那可是一件尤为罕见的藏 品,
收藏价值极高,要是那个男人达到了目的,博物馆会蒙受巨大损失。”
博物馆关门后,我都会失魂落魄地离开。最开始,我觉得等待第二天的到来漫长得难以忍受。不过,
现在我已经学会了等待。同样,也习惯了弗吉尼亚的存在——要是没有她,博物馆的存续在 我看来就是无稽
之谈。我想馆长先生也这样认为,因为他已经决定给她升职。既然法条或者规定里没有高一级职务的名称,
馆长就自创了一个,其实和原来的职务在本质上没有两样,但是名称是新的。他任命弗吉尼亚为神庙女祭司,
想必是考虑到这一使命的神圣性——在博物馆的入口处守护着生者那些转瞬即逝的回忆。
(李洋洋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每天下午都到无用功博物馆去,是该馆唯一的参观者,因为害怕没有访客而失去工 作,
馆员弗吉尼亚对“我"热情周到。
B.作为馆员,弗吉尼亚对博物馆的藏品非常熟悉,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着热爱,非常尽责,虽然有时
她也会抱怨分类整理工作的繁重。
C.无用功博物馆中,关于旅行的收藏最多。“我”发现,无论什么形式的旅行,圾终旅人们 会忘记
旅行的目的,也没人再提起他们。
D.倒数第三段“唯独有一次,有个人偷偷摸进来”这一情节,既刻画了一位男人成熟理性的 形象,
又为后文弗吉尼亚升职做了铺垫。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标题“无用功”与“博物馆”'形_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疏密有致的叙亊节 奏,
衬托出人们的急功近利和异想天开。
B.文中多次写到人们的无用功,它们经过博物馆收集、分类收藏,有“我”参观、翻阅,意在 提示
读者思考“无用功”是否都无用。
C.第一段中“我喜欢不紧不馊、一页一页浏览,如同翻动时间的书页”,表现了“我”翻阅馆目录
时既用心珍视又无奈遗憾的心态。
D.小说写作似生活实录,偶尔稍亊铺陈,显示了高超的表达技巧,如以第一人称叙事增强 故亊的班
实感我”与弗吉尼亚的对话富有现场感。
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作者在2021年塞万提斯文学奖获奖演讲中说,自己是“通过寓言与想象的力贵”介人现实, “创
作的并不是商堂之上的文学”。请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创作意图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遣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观布衣也,其友
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此所谓吉人也。观事君者也,其友皆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
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也。现、主也,其朝臣多贤,左右多忠, 主有失,皆交争证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
日服,此所谓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庄王善之,于是疾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
(节选自《吕氏春秋 贵当>)
宣城市高一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
{#{QQABAYCEogCAQBAAAQhCAwnYCAEQkAAAAKoGwAAAoAIByBNABAA=}#}
材料二:
魏文候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 其子击。文侯问
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
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候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
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唐迎之,以为 上客。文侯与田子方饮,文候曰:“钟声不比乎?左高。”
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 ”子方曰:“臣闻 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
“善。”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 口。子思曰:“人主自藏,则众谋不进。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
也。”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
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
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 周纪一》)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四方贤士□A多□B回归之□C使□D乐羊□E伐中山□F克之□G以封□H其子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原指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百姓,与材料二中的“庶人”意思相同。
B.疾,意为快速、急速,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相同。
C.何笑,即笑什么,与《赤壁陚》中“而又何羡乎”的“何羡”结构相同。
D.臧,意为褒扬、称赞,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臧”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国的相人者认为自己并不擅相人之术,而是能通过观察他们身边的朋友来辨识其为 人。楚庄王
赞成他的说法。
B.群臣都称颂魏文侯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不赞同,魏文侯不以为忤,亲自将他追回,下堂迎接,
奉为上宾。
C.魏文侯能听出编钟的乐声不协调,但是田子方认为国君有自己的职责,不必懂得乐音,而应该懂得
任用乐官。
D.子思引用《诗经》讽刺卫国君臣自以为是,他们都自诩为圣人,这就像无人能分辨乌鸦雌雄一样
让人难辩是非。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遺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
(2)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14.魏文侯和卫侯是“吉主”吗?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评说。(3分)
宣城市高一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
{#{QQABAYCEogCAQBAAAQhCAwnYCAEQkAAAAKoGwAAAoAIByBNABAA=}#}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湓浦早冬
白居易
浔阳孟冬月,草木未全衰。
只抵长安陌,凉风八月时。
日西湓水曲,独行吟旧诗。
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
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①。
【注释】①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著名游览胜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的“孟冬月”即农历的十月,指毎年冬季的第一个月,本诗的开篇就直接呼应诗
題中“早冬”二字。
B.诗人虽然身处湓浦,却联想到此时凉风习习的长安城中,应如八月时节—般凉爽宜人, 产
生了无尽的怀想。
C.诗人先以“未全衰”勾勒草木之状,后以“始”“稍”状写蓼花、蒲叶初衰,点面结合写
出 了湓浦的早冬景象。
D.全诗语言平易浅近,写录多用白描手法,淸新自然,与后来他在杭州任上作的《钱塘湖
春行》一诗风格相近。
16.本诗与《琵琶行》均作于贬谪江州期间,诗中表达的情感与之有何相近和相异之处?请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常以水喻情,如李煜《虞美人》中写愁情的句子“ ”;又如秦观《鹊
桥仙》中写恋人间情意的句子“ ”。
(2)对人生短暂易逝的深沉感慨是古代文人共通的生命体验,比如“ , ”。
(3)“猿”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代诗人常常借其啼鸣之声抒发悲伤凄切的情感,比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丨8 -20题。
与许多科考英雄驟得大名之后寂寂无闻不同,苏东坡的一生极其精彩。在苏东坡的朋友图里, 帝王、
将相、僧道、田夫、野老、丐妓……无论与谁交往,他都 ① 》这种为人处世的所谓“不成熟”,让
他虽不可避免地得罪了 一些人,却也收获了一大批朋友。宦海浮沉中,苏东坡不断遭受 贬谪,几乎走遍了
大半个中国——黄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在这丰富 的屣历里,苏东坡放
下文人士大夫的身段,修堤坝、兴文教、为各地特色农产品“代言”,把豪迈的诗 词写在了这片大地上。今
天,苏东坡深受国人喜爱,甚至被网友称为“顶流男神”。人们爱苏东坡, 除了他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书
画俱有的才华,还因为他创造了一种令乂文化人格。苏东坡 一生秉持为民请命、兼济苍生的家国情怀。朝堂
上,他直陈得失,柱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 并不 ② ,力求造福一方百姓。纵览苏东
坡的一生,他名头大,官位大,人生起伏更大,但他
宣城市高一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
{#{QQABAYCEogCAQBAAAQhCAwnYCAEQkAAAAKoGwAAAoAIByBNABAA=}#}
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处处闪耀出超然物外、达观豁达的人格魅力。这种文化人格的力量,让 “苏东坡”
成为千载永流传的文化符号。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在评述苏东坡时,使用了“代言”“顶流男神”等词语,请简述其含义并分析表达
效果。 (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删去,并不影响语意完整,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搭子”,方言里原指“一起打牌的人”。如今年轻人中波行的“搭子社交”,反映了一种新型的
社交关系模式。【甲】 _________ 可以理解为具有相同爱好的几人组成的兴趣小组,在特定场景下
的精准社交。如“饭搭子”主打吃饭陪伴,“运动搭子”便于组队健身,“考研搭子”互相监督等。
【乙】 ______ 因相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平等性等特性,恰巧
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对兴趣爱好的追求打破了传统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局限性;不 同的“搭
子”满足了当代青年多样化的陪伴需求;人们因兴趣集结,自由平等地交流:这便是年轻人
向往的社交状态。【丙】 _______ 搭子社交的升溫离不开技术的助推。互联网时代,个体只需将
自己的爱好、需求或目的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便可以通过算法推荐搭建桥梁,实现精准匹配。
但是,①虽然是精准匹配的搭子,也有可能不达预期。②“搭子社交”里彼此之间的低情感投入和《目
的性,必然带来低质量社交和更深的孤独感。③而且不能忽视的是,这种独特的社交方式 是在快节奏的生活
方式和较大的生活压力之下“被迫”产生的,④社会应想方设法解决当代年轻人 面临的生活压力,⑤帮助其
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交观。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问題,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貼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甲
乙
丙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耍求写作。(60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
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歌德在《浪游者之夜歌》中说,“一切的峰顶/沉静/一切的树尖/全不见/丝儿风影/小鸟们在林间无声/
等着吧/俄顷/你也要安静。”
以上材料对我们的人生有蒋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宣城市高一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
{#{QQABAYCEogCAQBAAAQhCAwnYCAEQkAAAAKoGwAAAoAIByBNABAA=}#}宣城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B(选项中“中国乡村的人口是固定不变的”错误,表述绝对化;原文是“世代定居是
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
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2?(3分)C(选项“那么乡土文化最本质的特征就会消失”错误,根据材料二,乡土文化最本质
的特征是“人与大地的紧密依存”,人情是社会的胶合剂,漠视人情影响的是乡土社会的团
结性。)
3?(3分)D(香雪在火车上和陌生人做买卖,不符合乡土社会特征。)
4?(4分)①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展开论证。(1分)②首先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
是乡土性的”这一论断;接着分析“乡土性”的三大特征,人不离土、世代定居、熟人社会;最
后指出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3分)
5?(6分)①充分发掘、利用和保护乡村的物质资源,如注意养护田地、保护村落自然环境与人
文资源,让乡村保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等;②积极改善和发展乡村的社会关系,如通过适
当举措密切村落人际关系,增强村落社会的凝聚力等;③适当挖掘和弘扬乡土社会中有益
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如适当利用“乐天知命”“知足常乐”等观念调和当下
社会急速发展中产生的浮躁心理和短视现象,以改变人的异化状态;适当回归自然、宁静、
平和、亲密的精神状态,以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B(A项“因为害怕没有访客而失去工作”无中生有。C项“关于旅行的收藏最多”错
误,原文是“有一整个分区是关于旅行的”;“也没人再提起他们”错误,“我”的参观、弗吉尼
亚和“我”的交谈都是“提起”的方式。D项“刻画了一位男人成熟理性的形象”错误,男人
“偷偷摸进来”的行为是不成熟的。)
7?(3分)A(“疏密有致的叙事节奏,衬托出人们的急功近利和异想天开”错误,本文的叙事节
奏舒缓,人们的“无用功”也不全是“急功近利和异想天开”。)
8?(4分)①渲染了一种荒芜、破败、寥落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感伤的心理。②通过“被时间蚕
食的驴颌骨”“陈旧的钟框”等物件的陈述暗示博物馆守护的是“无用功”回忆。③以陈旧
时钟总是走慢及钟框上积满灰尘等细节描写启发读者思考为对抗时间而设立的博物馆是
否也是无用功。(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宣城市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QQABAYCEogCAQBAAAQhCAwnYCAEQkAAAAKoGwAAAoAIByBNABAA=}#}
9?(6分)①作者虚构了一个名为无用功博物馆里发生的故事,故事通过唯一的参观者“我”和
唯一的馆员弗吉尼亚的交流,呈现出若干常人看来是“无用功”的物件和事情。这个故事无
疑是具有寓言性质的,它的意义在于启发读者去思考生活的本质、生命的价值。②小说中
被收藏进博物馆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都是一些寻常的物件和事情,这些物件和事情为
我们呈现了过往生活的常态,启发我们思考无用功的东西及其故事是否都是无用功,提醒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生活常态。(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CFG(原文标点:“四方贤士多归之。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每涂对一
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3分)D(两处意思相同。陟罚臧否:陟,提升;罚,处罚;臧,褒奖;否,批评;泛指对下级的
奖罚或提拔,赏罚褒贬。)
12?(3分)B(“魏文侯不以为忤,亲自将他追回”错误,魏文侯派翟璜追回任座。)
13?(8分)
⑴楚国有个善于相面的人,他的判断没有失误,闻名全国,楚庄王召见他,问起他这件事。
(4分。“相人”“遗策”“焉”各1分,句子通顺1分。)
⑵我听说国君仁德,臣子就正直。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仁德君主。(4
分。“向者”“是以”“之”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4?(3分)①如果朝臣贤能,侍从忠良,君主有过失能争相劝谏,这样的君主便是吉主。②魏
文侯礼贤下士,四方贤才德士多来归附,身边臣子敢于直言,他亦能从善如流,为“吉主”。
③卫侯所言不正确,而大臣们却一味附和,无人敢纠正其中错误,非“吉主”。(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
16?(6分)⑴相近点:贬谪外放、赋闲无事的孤寂。《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
独倾”,抒写的是风景虽好却只能取酒独酌的孤苦寂寥。本诗中“日西湓水曲,独行吟旧
诗”,表达的是夕阳西下江畔独步、只好吟诵旧时诗篇的孤单寂寥。⑵相异点:本诗有《琵
琶行》所没有的随缘自适的豁达。①诗中描写浔阳江畔早冬景象:花草树木初现凋零的迹
象,并未完全衰败,仍可赏玩;习习的凉风,一如长安城八月的秋风,也令人舒爽。可见此
时诗人心中多少还产生了一些赏景的惬意。②诗末直陈心理:但当我想到江州城中的景
色,又何异于长安曲江池的繁华呢?可见诗人虽因外放谪居而内心黯然,却能自我宽解。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宣城市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
{#{QQABAYCEogCAQBAAAQhCAwnYCAEQkAAAAKoGwAAAoAIByBNABAA=}#}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柔情似水
⑵示例一:羡长江之无穷 哀吾生之须臾
示例二: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示例三: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⑶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示例二: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示例三: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18?(2分)①坦诚相待(推心置腹)②灰心丧气 (填其他答案,恰当者亦可)
19?(4分)①“代言”是指利用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推广品牌或产品;“顶流男神”是对非
常出名的优秀男性的爱称。②用“代言”代替宣传、推广,用“顶流男神”这样的网络流行
词称呼古代文人苏轼,富有时代气息,语言鲜活,亲切风趣,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
20?(5分)①内容表达上,原句用罗列的方式将人物和地名逐一列举,具体直观。前者上至帝
王,下至丐妓,彰显苏轼交友不论贵贱的人格魅力;后者历数州县之名,突显苏轼贬谪之
频、行迹之广、路途之远。②语言形式上,放缓节奏,用停顿将所叙述的对象隔开,突出强
调这些人物、地名,让读者印象深刻。(答出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6分)示例:【甲】什么是“搭子社交”【乙】年轻人为什么热衷“搭子社交”【丙】“搭子社
交”为什么越来越火(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2?(3分)示例:①将“虽然”改为“即便”;②将“必然”改为“可能”;④将“解决”改为“缓解”
(每改对一处给1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略
宣城市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3页)
{#{QQABAYCEogCAQBAAAQhCAwnYCAEQkAAAAKoGwAAAoAIByB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