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文化遗址发掘中,出土了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农用器具:发现了大量堆积的粟米,有的厚达两米以上;家畜也有猪有狗,还可能驯养了家鸡。由上述信息可知,当时( )
A. 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B. 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C. 私有制度开始出现 D. 石器制作以打制为主
2. 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
A 目光远大 B. 观念传统
C. 审时度势 D. 优柔寡断
3. 下表为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的部分观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观点 出处
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慧能《疑问品第三》
A. 佛教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B. 出现儒道佛三教合一局面
C. 佛教徒依附于世俗政权 D. 政府借助佛教来维护统治
4. 两宋时期,政府不仅颁布了一系列“通商惠工”的诏令和措施,而且允许工商杂类人中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应举入仕。上述调整( )
A. 体现了重商理念的盛行 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 D.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5. 据史料记载,清朝“自增用奏折以后,皆亲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辞莫赞,即朱批谕旨是也”。 据此而可知,奏折制度(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分割了地方权力 D. 确保了政治清明
6. 史学家邓嗣禹在谈到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军事上的失利代表着中国已经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这也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向外委曲求全,向内必然是压榨人民。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下列能够支撑该观点的是(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B.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C. 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D. 甲午中日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
7. 下表所示为1872至1895年间在中国境内创办的近代企业统计情况。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 )
类型 统计总数/家 资本总数/元 工人人数/人
国人创办企业 90 25 126 895 60 000
外国在华企业 16 4 829 000 34 000
中外合办企业 1 629 370 —
A. 民族企业全面占据优势 B. 列强经济侵略遭到一定抵制
C.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近代民族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8. 1913年的春节,有一点和往年不同:这已是这一年里的第二个“新年”了。一个多月前,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 在老百姓的口中,它被称为“新新年”,以区别于传统春节的“旧新年”。这反映了( )
A.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 普通民众对西学的全盘接受
C. 传统习俗受到猛烈冲击 D. 社会转型期新旧思想的杂糅
9. 五四运动初期,上海英美租界当局常常表示对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的同情。从6月6日开始,他们将学生运动称为“骚乱”,禁止游行、集会,镇压一切罢工和抵制日货运动。这反映出英美租界当局( )
A. 对北洋政府镇压政策的配合 B. 对民间抵制日货运动的不满
C. 对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敌视 D. 对无产阶级革命扩展的担忧
10.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于台儿庄战役后不久创作的漫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该漫画旨在说明( )
A 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B. 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无比热爱
C. 国共合作必将促成抗战的胜利 D.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11. 如图为1948年上海进步组织“漫画工学团”流动展览的时政漫画《救济物资,源源运到》。该漫画表达出( )
A. 对美国援助救灾物资的欢迎 B. 对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声讨
C. 对中美联合对日作战的赞美 D. 对民众依赖外援心理的批评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郊区农村通过土改,农民普遍开展文娱活动,有的村成立读报小组,学习时事。农民开始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纷纷把神仙牌位推掉,换上毛主席像。这种状况( )
A. 促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了大解放 B. 推动了农村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C. 提高了工农群众文化知识水平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13. 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埃及实行经济制裁。中国在1954—1955年向埃及购买3 000多万美元的棉花和棉纱之后,于1956年再次购买1 000万英镑埃棉,其中现汇支付590万英镑。新中国这些举措意在( )
A. 加速工业化建设 B.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C. 转变外交的重心 D. 声援不结盟运动
14. 1952年至1957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如图所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 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效显著 D. 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15. 下图为《人民画报》封面女性形象(部分),据学者统计,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文体工作者,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演艺明星。这一不同( )
1980年郎平扣杀 1986年舞蹈《敦煌梦幻》 1993年许晴 1994年巩俐
A. 适应了社会传媒的市场化趋势 B. 促进了“双百”方针的重新恢复
C. 体现入世前后的价值观念转变 D. 不利于女性社会形象多元化发展
16. 某同学在学习完某单元知识后,制作了学习大纲(见下表)。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主题: 一、毛泽东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科学发展观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
C.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D. 中国共产党理论探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17题12分,18分14分,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立国不过三十余年,二世而亡,后人多归咎于炀帝,其实这种统治危机早在隋文帝时期已露端倪。 隋朝立国初年全国人口仅有360余万户,北部边境长期面临着强大突厥王朝的威胁,为此,隋文帝多次构建长城以防御突厥入侵,如开皇五年(585年)“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驻长城,绵亘七百里”,开皇六年又“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 由于南北朝时期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君臣之间大规模的相互屠杀所留下的阴影,隋文帝对任何人都是非常不信任的,他将重法作为威慑统治阶级内部的重要手段,规定“盗边粮一升以上者皆死,行署取一钱,闻到不告言者,坐至死”,这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恐慌。
——摘编自王垒《试析隋文帝治世下潜伏的危机》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了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表现出了历代帝王中罕见的政治素养。 他励精图治,在当时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统一了国家,并使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个“中国既安,四方自服”的相当稳定、和谐的“治世”。
——摘编自零月莹《浅谈“贞观之治”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文帝时期的统治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对“贞观之治”的看法。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程度。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好地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市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摘编自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三 下列为两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所指代的条约,并分析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的特点并简述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4月底,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交涉失败、日本要求中国撤换两个专使的消息纷纷传来,北大学生开了一个会,并且捐了几百块钱:一方面用于打电报给巴黎和会中国代表,要求他们坚持:一方面用于通电全国,反对因为外国压迫而撤换本国专使。这两个电报打出以后,所捐电报费还存300元左右,后拿出来买竹布等游行用品。5月3号,北大同学们在宿舍和新潮社(位于红楼一层22号)内奋战一夜。用长竹竿做大旗子,小竹竿做小旗子。并且推罗家伦撰写《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印刷多份散发。第二天早上,他们还准备了一个英文的备忘录,送给各国使馆。而三个总代表因为准备有关文件,直到下午1点10分左右才赶到天安门集会。
——摘编自1931年罗家伦《关于五四运动的回忆》
材料二 北京特约通信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张宗祥大受夷伤。乃于昨日(四日)星期休假国立大学及各专门学校学生举行游街大会,以为国民对于外交表示誓正到底。午后一时许,各校学生结队数千人在天安门齐集。各执白旗,大书誓死力争青岛,不争回青岛毋宁死,取消二十一条等语。
——摘自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
今日午后两点,各校生五千人入使馆界,执旗书“誓死争青岛”及“卖国贼陆曹章”的字样。后又拥至曹宅,初极文明,警察弹压,激动公愤,有举火烧宅者。(四日下午九钟)
——摘自1919年5月6日上海《中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的不同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能确认的历史事实和结论。
20. 1954年,山东铝厂建成投产,全厂职工向党中央发出了报捷的书信。近期,淄博工业展展出了该书信,原文如下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谨以无比兴奋的心情向您报告,我国第一座铝氧制造厂经过了两年的恢复与改建和半年试车工作,在今天我党三十三周年纪念日正式开工生产了。
敬爱的毛主席,在您的教导下,我们懂得只有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同时我们也知道铝氧厂的建设完成,对于将来的国防建设也有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虽然在建设过程中,曾经遇到过许多困难。但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苏联专家真挚无私的帮助下,我们不断地纠正错误,克服困难,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我厂第一期的基本建设和试车的任务。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知道在我们面前还有更艰巨的任务,这就是一方面要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第二期的基本建设。因此我们向您保证坚决遵循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示,继续努力学习苏联先进科学技术经验和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方法,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总结经验中提高管理与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厉行节约,降低成本,为超额完成国家的生产与基建的任务,迎接新的更大的建设任务而奋斗!我们谨向您致最崇高的敬礼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五0一厂全体职工
一九五四年七月一日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进行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征、意义等。
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这封报捷书信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书信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解说准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文化遗址发掘中,出土了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农用器具:发现了大量堆积的粟米,有的厚达两米以上;家畜也有猪有狗,还可能驯养了家鸡。由上述信息可知,当时( )
A. 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B. 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C. 私有制度开始出现 D. 石器制作以打制为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在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农用器具,还发现了粟米,家畜,据此推断,当时农业发展水平较高,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原始农业的发展,没有体现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没有描述私有制信息,排除BC项;石器制作以打制为主是旧石器时代,而材料描述的是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A项。
2. 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
A. 目光远大 B. 观念传统
C. 审时度势 D. 优柔寡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灭亡后(中国)。根据材料“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可知,项羽取得咸阳后分封诸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后率部东归,体现了项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进行政治制度革新,B项正确;项羽取得咸阳后分封诸王,这不属于目光远大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项羽观念传统,与审时度势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项羽观念传统,未体现项羽优柔寡断,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下表为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的部分观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观点 出处
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慧能《疑问品第三》
A. 佛教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B. 出现儒道佛三教合一局面
C. 佛教徒依附于世俗政权 D. 政府借助佛教来维护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至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奉亲”“敬君”“孝”“义”等关键词可知,该时期佛教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宣扬奉亲而敬君,说明佛教深受主流思想影响,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道教信息,无法说明出现儒道佛三教合一局面,排除B项;材料强调佛教的本土化特征,不涉及教权与俗权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佛教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无法得知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两宋时期,政府不仅颁布了一系列“通商惠工”的诏令和措施,而且允许工商杂类人中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应举入仕。上述调整( )
A. 体现了重商理念的盛行 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 D.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通商惠工”“允许工商杂类……应举入仕”可知,此举有助于商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工商业者通过科举走入仕途,跻身统治阶层行列,B项正确;两宋时期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但仍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科举取士名额的变化,排除C项;在人治社会下,科举制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这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5. 据史料记载,清朝“自增用奏折以后,皆亲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辞莫赞,即朱批谕旨是也”。 据此而可知,奏折制度(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分割了地方权力 D. 确保了政治清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奏折制度施行以后,皇帝可以直接对大臣下旨,臣子不能有丝毫修改,皇帝对奏折的批复就相当于圣旨,这说明奏折强化了君主对官僚体系的控制,强化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奏折制度在加强君主专制方面的通,没有涉及到行政效率和对地方权力的分割,排除AC项;奏折制度在人治社会下不能“确保”政治清明,这夸大了奏折的作用,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 史学家邓嗣禹在谈到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军事上失利代表着中国已经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这也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向外委曲求全,向内必然是压榨人民。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下列能够支撑该观点的是(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B.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C. 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D. 甲午中日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清政府军事失利,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此后,清政府对内压榨人民,对外委曲求全,而大幅增加的苛捐杂税最终导致贫苦农民铤而走险,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逼着百姓缴纳苛捐杂税,排除A项;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与义和团运动内容不符,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是在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进一步加深,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下表所示为1872至1895年间在中国境内创办的近代企业统计情况。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 )
类型 统计总数/家 资本总数/元 工人人数/人
国人创办企业 90 25 126 895 60 000
外国在华企业 16 4 829 000 34 000
中外合办企业 1 629 370 —
A. 民族企业全面占据优势 B. 列强经济侵略遭到一定抵制
C.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近代民族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1872至1895年间,中国人创办的民族企业数量、资本总数、工人人数均高于外国在华创办的企业和中外合办的企业,这可以表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遭到一定抵制,B项正确;民族企业无论从技术、管理,还是从发展程度、发展规模都无法占据绝对优势,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我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近代民族工业结构并不合理,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13年的春节,有一点和往年不同:这已是这一年里的第二个“新年”了。一个多月前,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 在老百姓的口中,它被称为“新新年”,以区别于传统春节的“旧新年”。这反映了( )
A.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 普通民众对西学的全盘接受
C. 传统习俗受到猛烈冲击 D. 社会转型期新旧思想杂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的中国正值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新新年”“旧新年”体现了传统习俗观念与现代生活的碰撞,D项正确;1912年辛亥革命就已结束,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缺乏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中民众依然保留传统春节,并没有全盘接受西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旧思想的并存,没有说传统习俗受到猛烈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
9. 五四运动初期,上海英美租界当局常常表示对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的同情。从6月6日开始,他们将学生运动称为“骚乱”,禁止游行、集会,镇压一切罢工和抵制日货运动。这反映出英美租界当局( )
A. 对北洋政府镇压政策的配合 B. 对民间抵制日货运动的不满
C. 对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敌视 D. 对无产阶级革命扩展的担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五四运动后期,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运动风潮席卷全国,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英美租界的行为反映出其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扩展的担忧,D项正确;材料表明英美租界当局的立场,没提到配合北洋政府镇压政策,排除A项;中国抵制日货运动对英美商品倾销客观有利,排除B项;五四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而英美租界当局在后期开始禁止游行、集会,镇压一切罢工和抵制日货运动,说明英美租界当局是担心无产阶级革命扩展,而不是敌视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于台儿庄战役后不久创作的漫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该漫画旨在说明( )
A. 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B. 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无比热爱
C. 国共合作必将促成抗战的胜利 D.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幅漫画创作于台儿庄战役后,蕴含着中华民族树大根深、虽受暂时的斫伤但新生力量仍然不可摧折和抗战必胜的深刻寓意,D项正确;“大树被斩伐”体现了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B项理解片面,排除;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未涉及国共合作等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如图为1948年上海进步组织“漫画工学团”流动展览的时政漫画《救济物资,源源运到》。该漫画表达出( )
A. 对美国援助救灾物资的欢迎 B. 对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声讨
C. 对中美联合对日作战的赞美 D. 对民众依赖外援心理的批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中国)。本题材料是一副漫画,在漫画的右下角,一个饿得骨瘦如柴的老百姓端着讨饭用的破碗,眼看着“救济物资”产生了疑问,这是什么救济物资?原来是写着“US”字样的美国炮弹!这是用来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却不是正处于饥寒交迫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老百姓迫切需要的粮食!这幅漫画揭露从美国源源运到的所谓“救济物资”,原来都是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军用武器,B项正确;从漫画中只能看出这个捧着碗的人对从天而降的救援物资的疑惑不解,没有所谓的欢迎的态度,排除A项;赞美中美联合对日作战与漫画《救济物资,源源运到》的主题不相和,排除C项;漫画反映的不是对外援的依赖,而是对所谓的救援物质的迷惑不解,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郊区农村通过土改,农民普遍开展文娱活动,有的村成立读报小组,学习时事。农民开始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纷纷把神仙牌位推掉,换上毛主席像。这种状况( )
A. 促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了大解放 B. 推动了农村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C. 提高了工农群众文化知识水平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土地改革和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使得农民在经济上和思想上得到了巨大改变,推动了农村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有利于巩固政权,B项正确;土地改革促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了大解放,但不符合材料中其他措施的影响,排除A项;“提高了工农群众文化知识水平”只是材料内容的部分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3. 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埃及实行经济制裁。中国在1954—1955年向埃及购买3 000多万美元的棉花和棉纱之后,于1956年再次购买1 000万英镑埃棉,其中现汇支付590万英镑。新中国这些举措意在( )
A. 加速工业化建设 B.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C. 转变外交的重心 D. 声援不结盟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埃及实行经济制裁。中国在1954—1955年向埃及购买3 000多万美元的棉花和棉纱之后,于1956年再次购买1 000万英镑埃棉,其中现汇支付590万英镑”可知,20世纪50年代,西方对埃及进行经济封锁,新中国作为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一份子,通过自身的行动支持埃及反殖民族独立运动,B项正确;新中国这些举措意在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与“加速工业化建设”无关,排除A项;新中国这些举措意在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未体现外交重心变化,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52年至1957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如图所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 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效显著 D. 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52年至1957年(中国)。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952年至1957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都呈现较高的增长状态,得益于我国一五计划的推动,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进行国民经济调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一五计划的作用,并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效显著,排除C项;此时正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时期,并不会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下图为《人民画报》封面女性形象(部分),据学者统计,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文体工作者,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演艺明星。这一不同( )
1980年郎平扣杀 1986年舞蹈《敦煌梦幻》 1993年许晴 1994年巩俐
A. 适应了社会传媒的市场化趋势 B. 促进了“双百”方针的重新恢复
C. 体现入世前后的价值观念转变 D. 不利于女性社会形象多元化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的封面女性多为文体工作者,20世纪90年代的封面女性多为演艺明星,这是因为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传媒行业日益市场化、商业化,A项正确;“双百”方针在20世纪70年代就逐渐得到恢复,排除B项;中国在2001年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C项;这一变化实际上是有利于女性社会形象的多元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6. 某同学在学习完某单元知识后,制作了学习大纲(见下表)。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主题: 一、毛泽东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科学发展观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D. 中国共产党理论探索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主题:一、毛泽东思想二、邓小平理论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科学发展观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探索和发展历程,D正确;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传播,A错误;材料反映的思想更多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故B不符题意;材料为直接涉及改革开放的内容,故C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17题12分,18分14分,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立国不过三十余年,二世而亡,后人多归咎于炀帝,其实这种统治危机早在隋文帝时期已露端倪。 隋朝立国初年全国人口仅有360余万户,北部边境长期面临着强大突厥王朝的威胁,为此,隋文帝多次构建长城以防御突厥入侵,如开皇五年(585年)“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驻长城,绵亘七百里”,开皇六年又“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 由于南北朝时期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君臣之间大规模的相互屠杀所留下的阴影,隋文帝对任何人都是非常不信任的,他将重法作为威慑统治阶级内部的重要手段,规定“盗边粮一升以上者皆死,行署取一钱,闻到不告言者,坐至死”,这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恐慌。
——摘编自王垒《试析隋文帝治世下潜伏的危机》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了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表现出了历代帝王中罕见的政治素养。 他励精图治,在当时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统一了国家,并使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个“中国既安,四方自服”的相当稳定、和谐的“治世”。
——摘编自零月莹《浅谈“贞观之治”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文帝时期的统治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对“贞观之治”的看法。
【答案】(1)危机:人口凋零;百姓徭役沉重;受到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刑罚过于严苛;统治阶级内部不稳定。
(2)评价:材料二看到了“贞观之治”对当时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认为其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但没有看到其局限性,如旨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广大人民穷困的处境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隋朝立国初年全国人口仅有 360余万户”可以得出人口凋零;根据材料“北部边境长期面临着强大突厥王朝的威胁”可以得出受到少数民族政权侵扰;根据材料“发丁三万”“发丁十五万”可以得出百姓徭役负担较重;根据材料“将重法作为威慑统治阶级内部的重要手段”可以得出刑罚严苛;根据材料“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恐慌”可以得出统治阶级内部不稳定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材料二肯定了贞观之治的功绩,但没有提及其局限性,评价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可进行评价如下;材料二看到了“贞观之治”对当时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认为其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但没有看到其局限性,如旨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广大人民穷困的处境等。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程度。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好地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市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摘编自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三 下列为两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所指代的条约,并分析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的特点并简述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答案】(1)条约:《南京条约》。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
(2)特点:由东南沿海地区扩张至整个东部沿海;向长江沿岸的内陆地区延伸。影响: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生产;利于深化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任答两点即可)
(3)关系: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和实质相同,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第一小问条约,据材料一“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并没有因为打开中国大门后而获得广阔的市场,据此发起了所谓修约事件,因此该条约是《南京条约》。第二小问根本原因,据材料一“因我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以及材料三的地图可知,由东南沿海地区扩张至整个东部沿海;向长江沿岸的内陆地区延伸。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别去答;政治上,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经济上,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生产;思想文化上,利于深化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可知,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和实质相同,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4月底,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交涉失败、日本要求中国撤换两个专使的消息纷纷传来,北大学生开了一个会,并且捐了几百块钱:一方面用于打电报给巴黎和会中国代表,要求他们坚持:一方面用于通电全国,反对因为外国压迫而撤换本国专使。这两个电报打出以后,所捐电报费还存300元左右,后拿出来买竹布等游行用品。5月3号,北大同学们在宿舍和新潮社(位于红楼一层22号)内奋战一夜。用长竹竿做大旗子,小竹竿做小旗子。并且推罗家伦撰写《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印刷多份散发。第二天早上,他们还准备了一个英文的备忘录,送给各国使馆。而三个总代表因为准备有关文件,直到下午1点10分左右才赶到天安门集会。
——摘编自1931年罗家伦《关于五四运动的回忆》
材料二 北京特约通信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张宗祥大受夷伤。乃于昨日(四日)星期休假国立大学及各专门学校学生举行游街大会,以为国民对于外交表示誓正到底。午后一时许,各校学生结队数千人在天安门齐集。各执白旗,大书誓死力争青岛,不争回青岛毋宁死,取消二十一条等语。
——摘自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
今日午后两点,各校生五千人入使馆界,执旗书“誓死争青岛”及“卖国贼陆曹章”的字样。后又拥至曹宅,初极文明,警察弹压,激动公愤,有举火烧宅者。(四日下午九钟)
——摘自1919年5月6日上海《中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的不同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能确认的历史事实和结论。
【答案】19. 不同:材料一为个人回忆,虽亲身经历,但受个人局限,不一定能够完全了解事件的细节;材料二为当时报刊报道,为研究五四运动的第一手资料。
20. 历史事实: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的前期学生是主体;部分学生在集会时被捕;火烧曹汝霖住宅。(任答三点即可)
结论: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的中国。据材料一“1931年罗家伦《关于五四运动的回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材料一为当事人的回忆,有史料价值,但受个人认识的局限,不一定能够完全了解事件的细节,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相印证;据材料二“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1919年5月6日上海《中报》”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材料二为当时报刊报道,为研究五四运动的第一手资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由于也是由人报道的,多少会受主观因素影响,使用时也应该与其他史料相印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的中国。
历史事实:据材料一“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交涉失败”,材料二“青岛问题之力争”“誓死争青岛”等信息可得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据材料一“北大学生开了一个会”,材料二“北京学界之大举动”“各校生五千人入使馆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五四运动的前期学生是主体;结合所学可得出部分学生在集会时被捕;据材料二“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后又拥至曹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火烧曹汝霖住宅。
结论:据材料“五四运动爆发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和材料中的口号“誓死力争青岛”“取消二十一条”“卖国贼陆曹章”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0. 1954年,山东铝厂建成投产,全厂职工向党中央发出了报捷的书信。近期,淄博工业展展出了该书信,原文如下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谨以无比兴奋的心情向您报告,我国第一座铝氧制造厂经过了两年的恢复与改建和半年试车工作,在今天我党三十三周年纪念日正式开工生产了。
敬爱的毛主席,在您的教导下,我们懂得只有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同时我们也知道铝氧厂的建设完成,对于将来的国防建设也有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虽然在建设过程中,曾经遇到过许多困难。但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苏联专家真挚无私的帮助下,我们不断地纠正错误,克服困难,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我厂第一期的基本建设和试车的任务。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知道在我们面前还有更艰巨的任务,这就是一方面要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第二期的基本建设。因此我们向您保证坚决遵循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示,继续努力学习苏联先进科学技术经验和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方法,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总结经验中提高管理与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厉行节约,降低成本,为超额完成国家的生产与基建的任务,迎接新的更大的建设任务而奋斗!我们谨向您致最崇高的敬礼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五0一厂全体职工
一九五四年七月一日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进行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征、意义等。
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这封报捷书信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书信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解说准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答案】建国初期,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与封锁,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方针;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逐步展开。在此背景下,山东铝厂建成投产。
这封报捷书信反映了建厂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获得的指导帮助以及建成投产的重大意义,同时表达了全厂职工继续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山东铝厂的建成投产有利于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体现了艰苦奋斗和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这封报捷书信作为一手史料,对于研究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与中苏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954年的中国。结合1954年外交上的时代背景来叙述是建国初期,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封锁,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方针;结合1954年经济上的背景叙述是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逐步展开。在此背景下,山东铝厂建成投产。总结材料报捷书信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叙述是这封报捷书信反映了建厂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获得的指导帮助以及建成投产的重大意义,同时表达了全厂职工继续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从山东铝厂建成的影响角度叙述是山东铝厂的建成投产有利于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体现了艰苦奋斗和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从研究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与中苏关系的史料价值角度分析是这封报捷书信作为一手史料,对于研究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与中苏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