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 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
A. 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 B. 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 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 D. 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可见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增大,不再局限于周王室及主要诸侯国的活动范围,可见新地区不断得到开发,华夏文明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并非是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排除A项;秦朝完成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墨两家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2. 秦朝推行郡县制,进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尊崇儒术”的建议。秦至西汉中期的这些做法( )
A. 建立与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 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C. 持续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D. 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及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封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秦汉时期专制集权统治得到持续强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3. 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唐宪宗感慨:“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儒士杜羔屡试不第,思乡欲归家,其妻写诗道:“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这些现象折射出科举考试( )
A. 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 B. 增添了政治活力
C. 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 D. 消除了门第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可知,唐朝时期,无论官场还是民间,对于科举中的进士,都十分推崇,这反映出科举考试深刻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增添了政治活力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女性家庭地位得到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这一时期门第观念并未消除,排除D项。故选A项。
4.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 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出现大量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儒学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倡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获得真理,C项正确;宋代自然科学教育逐渐普及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传统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排除B项;宋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仍然是儒家的价值观念,研究自然也是体现了儒家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
5. 如表为《明史·地理志》所载明代部分省区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情况表。这可以用于说明明代( )
省份 1393年 1542年 人口增减数 增减比%
北直隶 1926595 4568259 2641664 137.1
山东 5255876 7187202 2462326 46.8
福建 3916569 2111027 -1805779 -46.1
广东 3007932 2052343 -995589 -31.8
A. 商品经济的规模日趋萎缩 B. 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C. 南北双方经济的交流受阻 D. 南方经济重心的转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明朝后期与前期相比,北直隶和山东人口数增加,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发展,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规模,人口增加不一定代表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交流受阻”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人口数下降,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南方经济重心转移,排除D项。故选B项。
6. 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只在京城满汉大臣和外省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中使用,雍正时规定“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轮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变化( )
A. 保障了地方吏治清明 B. 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C. 推动皇权向地方渗透 D. 确保了国家决策正确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轮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将奏折的应用范围扩大至地方,使得皇权向地方渗透,其目的在于加强皇权,C项正确;奏折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皇权,这不能保障地方吏治清明,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所述密折制有利于加强皇权,而不是扩大地方官员权力,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讲述奏折制度对于强化皇权的作用,但这不一定能确保国家决策的正确性,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7.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瀛寰志略》在福建城福州抚署刊行面世,“甫一付梓,即腾谤议”。两年后作者徐继畲也因此书“张大外夷”而被免职。1865年,徐继畲被重新起用。此后30年间,该书不断被翻刻,影响日深。这主要是由于此书( )
A. 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B. 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C. 注重对欧美国家的考察和介绍 D. 标榜“自强”和“求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对《瀛寰志略》(由遭受谤议到流行于世)和徐继畲(由被免职到被重新起用)的态度出现了逆转,结合1865年的史实可知,这主要是由于《瀛寰志略》注重对欧美国家的考察和介绍,C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瀛寰志略》中并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排除A项;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海国图志》,排除B项;标榜“自强”和“求富”的是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图是中国近代人口总量变动示意图,图中人口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内部的斗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示意图看出,1852年至1864年左右中国人口总量急剧下降,根据所学可知,1851-1864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全国十几个省,战争导致人口减少,B项正确;清政府内部的斗争,不可能造成人口急剧下降,排除A项;1856-1860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也是造成人口下降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显示,这一时期人口不断增长,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9.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许多著名新式学堂,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这些新式学堂
年份 1862 1866 1876 1880 1887
学堂名称 京师同文馆 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电气学塾 天津电报学堂 广东水陆师学堂
类别 外语 军事 科技 科技 军事
A. 终结了科举选才制度 B. 类型单一很难实现预期
C. 立足培养实用性人才 D. 实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外语”“军事”“科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库遏制,新式学堂不再像以往教授经史子集,而是转向实用性较强的科技、军事、语言类课程,这有利于培养实用性人才,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在1905年废除,因此这时期科举制选才制度还未终结,排除A项;根据材料“外语”“军事”“科技”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新式学堂的类型较多,并不单一,排除B项;材料所述这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的近代化,但不能表述为“实现了”,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894年,郑观应还只是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以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不再提什么“盛世”之类的话,而是直截了当地呼唤“救亡”,要求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甲午中日战争加剧民族危机 B. 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程度加深
C. 西方学说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D. 中国近代化进入到新阶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一年后是指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加深,以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直接呼唤“救亡”,反映了当时民族危机加深,A项正确;维新变法强调学习西方制度,但此时维新变法尚未开始,且通过材料信息看不出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程度,排除B项;西方学说的进一步传播会加深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认识,但并不会直接推动知识分子高呼“救亡”,排除C项;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但此时维新变法尚未开始,学习制度尚不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某同学为写一篇小论文收集到一些资料(1)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让中国人看清了西方列强的真面目。(2)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潮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的观念转变。请为他的论文选择一个最适合的题目( )
A.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救亡之路 B.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C. 中国近代外交面临严重困境 D. 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的否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三则材料展现了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等,故最适合的题目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B项正确;社会各阶层的范围扩大了,主要是无产阶级,排除A项;只有第一则材料涉及外交,排除C项;学习俄国并未否定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 阻止了自然经济解体 B. 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 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 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答案】D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物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3.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南北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廷独立。而其中一个突出现象是众多立宪派人士纷纷加入各地的起义。这反映出( )
A. 革命浪潮的难以阻挡 B. 武昌起义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 国家出现了严重分裂 D. 辛亥革命达成了广泛社会共识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武昌起义后众多立宪派人士加入起义,各省纷纷脱离清政府体现了当时的革命浪潮无法阻挡,A项正确。立宪派加入起义无法体现坚实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各省只是脱离清政府而已,国家没有出现分裂,排除C项;D项“广泛”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4. 一位历史学家在描述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状况时写道:“专制与民主的激烈较量,政治分崩离析,割据混战,政局动荡,但社会出现了一些新气象。”该时期是( )
A.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C.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军阀时期(中国近代)。结合所学知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列强扶植各自的代理人导致军阀割据,社会局势动荡,同时以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希望通过改组同盟会实行政党政治,但是遭到了袁世凯的镇压。此时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思想解放运动兴起,社会上出现新气象,C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共同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党争”的说法不符,排除A项;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国还处在清王朝统治下,不会出现民主与专制的较量,排除B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通过训政建立起一党独裁,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与“政治分崩离析”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召开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决议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1923年 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 八七会议 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A. 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 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C. 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 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口号和目标,反映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随着中共对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入,最终制定了适合国情的革命纲领,以适应革命的发展,C项正确;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将队伍带到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推地,中共才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排除A项;红军长征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革命统一战线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16. 据统计,至1926年7月,湖北省建立起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的有十余县,参加的农民有三万余人。到1927年3月初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有组织的农民已达八十万,农民协会能直接领导的农民群众约五六百万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移 B. 国民革命促进农民运动发展
C. 人民群众土地革命斗争热情高涨 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得到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26年7月”“湖北”“有组织的农民已达八十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1926 年到1927年,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湖北地区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中的农民人数迅猛增长,反映出国民革命运动促进农民运动发展,B项正确;当时党的中心任务仍是发动工农运动,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逐渐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 驼峰航线是抗战时期盟国援助物资从印度东北进入中国西南的空中运输通道。经此航线的飞虎队队员曾说道:在天气晴朗时,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洒满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该航线的开通( )
A. 成为中国人民战略反攻的标志 B. 体现了反法西斯战场中国主导地位
C. 旨在帮助中国远征军赴印作战 D. 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目的题,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根据材料“驼峰航线是抗战时期盟国援助物资从印度东北进入中国西南的空中运输通道。”“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洒满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及所学可知,驼峰航线是中美两国二战期间,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保障中国战略物资运输,共同在中国西南山区开辟的空中通道。它的开辟是两国飞行人员共同创立的世界航空史上的英雄壮举。驼峰飞行员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英勇牺牲,飞越驼峰天险,打破了日军对中国的围困,运来了对日作战的急需的战略物资,架设了空中战争生命线,对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D项正确;从1944年1月中国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排除A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选项表述有误,排除B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中国远征军赴印作战”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8. 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一年多时间里,八路军、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从1938年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从59%上升到69%。这表明
A.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 敌后战场一直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C. 日军始终以中共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 D. 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整个抗战过程中,中共打击日伪军,而且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从59%上升到69%。这说明中共是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A项正确;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是主战场,排除B项;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是日军主要作战对象,排除C项;D项与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9. 1915年1月,科学社在上海创办《科学》杂志,采用白话文并率先在中国吁求“科学”与“民主”;抗战开始后,其关注点集中于“科学与战争”“科学与国防”等方面;抗战胜利后,“科学与世界和平”“建国与科学”等成为其讨论主题。《科学》杂志关注点的变化( )
A. 反映了中国时局基本走向 B. 凸显了近代中国科技崛起
C. 与经世致用思想一脉相承 D. 折射出民众政治觉悟的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依据材料可知,这是指受抗战影响,《科学》杂志的关注点集中于科学与战争领域,可知时局基本走向影响《科学》杂志关注点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近代中国科技的崛起,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科学》杂志关注点的变化是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科学》杂志关注点的变化,并未反映民众政治觉悟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20. 抗战胜利后,中共认识到解决解放区土地问题是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一切工作的基本环节。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指示有利于( )
A.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B. 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延续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D. 推动国内主要矛盾的转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指示改变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适应了抗日战争胜利后,阶级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这一变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经济基础,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项正确;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显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由抗战时期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转变为“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延续一说错误,排除C项;D项说法因果颠倒,是国内主要矛盾的转移推动了五四指示出台,而不是五四指示出台推动国内主要矛盾转移,排除D项。故选B项。
2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职务的3人由民主人士担任;政府委员中的非共产党人士几乎占一半;政务院从总理到正副秘书长的26人中,非共产党人士就占了14人。其他各部、委、署、院领导人中,非共产党人士约占1/3。这种人员的构成体现了(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B. 中共与民主党派平等参政议政
C. 新中国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 D.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央人民政府中民主人士和中国共产党各占一定比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D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非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平等参政议政,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即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22. 1952年,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了“速成识字法”,可使文盲和识字不多的人,通过约150个小时的学习,能认识1500—2000个汉字。这一做法( )
A. 改变了新中国的社会面貌 B. 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需求
C. 完善了新中国的教育体系 D. 适应了政权巩固时期的社会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5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52年,……创造了‘速成识字法’,可使文盲和识字不多的人,通过约150个小时的学习,能认识1500—2000个汉字。”及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开展了扫盲运动,“速成识字法”的推广使很多战士、工人在短时期内脱盲,降低了文盲率,为巩固新政权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新中国社会面貌改变的相关信息,夸大了扫盲运动的作用,排除A项;扫盲运动是一场群众性文化教育运动,“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需求”的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扫盲运动,与新中国教育体系完善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23.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了《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A.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B.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 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该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故D项正确;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是由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主张和平共处,故A项排除;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也来自该原则的提出的影响,故B项排除;该原则不仅仅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故C项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4. 如表是某同学制作的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状况表。表中错误之处有
时间 农业改革 核心内容
1950年 土地改革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消灭土地私有制
1953年 农业合作化 建立农村合作社,实行土地公有制
1958年 人民公社化 土地公有,强调平均主义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把土地分到农民手中,归农民所有,分户经营
A. 一处 B. 两处 C. 三处 D. 四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状况表”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私有,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所以表格中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内容的表述是错误的;1953年实行农业合作化,建立农村合作社,实行土地公有制,这与史实相符,所以表格中关于1953年农业合作化内容的表述是正确的;1958年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公有,强调平均主义,所以表格中关于1958年人民公社化的内容表述是正确的;1978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的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只有经营和使用权,所以表格中关于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表述是错误的。由此可知,表中错误之处有两处,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25. 1957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今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六百二十八亿元》的报道,其中”六百二十八亿元”被编辑加粗,使读者一目了然。文中指出原煤、生铁、钢产量比1956年分别增长1800万吨、107万吨、77万吨。这个报道
A. 说明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B. 引发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浪潮
C. 表明我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 D. 体现了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联系我国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史实,《人民日报》的该篇报道说明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A项正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排除B项;报道只是指出某些重工业取得的成就。不能表明我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一五时期中国工业建设的成绩,并不能体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6. 如表所示是1960年、1965年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单位:%)。表中的变化直接得益于( )
年份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1965 37.3 32.3 30.1
A. “二五”计划期间的科技创新 B.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C. 中共中央对苏联模式的否定 D. 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年、196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61年1月,中共中央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因素带来的困难局面,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在1965年取得了显著成效,D项正确;“二五”计划期间的科技创新并不能直接影响农轻重比例的调整,排除A项;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是前提,不是直接原因,排除B项;中共中央关没有否定苏联模式,排除C项。故选D项。
27. 1981年,湖北沙市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沙市由此对全市企业进行改革,先后涌现了一批著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例如,生产“活力 28”洗衣粉的沙市日化,成为第一个将广告牌竖在香港的内地日化企业。这表明( )
A. 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B. 内地与香港实现经济互动
C.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D. 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沙市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后,涌现了一批著名企业和名牌产品,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内地企业在香港打广告,未提及香港企业在内地的活动,无法体现经济互动,排除B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
28. 花花绿绿的票证曾是无数中国家庭的重要财产,它承载着社会生活的风风雨雨,见证着岁月的风尘和沧桑。下面的票证从左图(粮票)到下图(股票)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
A.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B. 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C. 体制改革由农村试点转向城市改革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粮票反映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粮食统一供给,股票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因此材料直接反映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A项正确;粮票与阶级斗争无关,排除B项;粮票使用在城市,当时还没有农村体制改革,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A项。
29. 2013-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平均增长水平;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这可用于说明新时代中国( )
A.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B. 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3-202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13-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都很高,并且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些内容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A项正确;截至2021年,我国尚未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排除B项;材料说明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无法说明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排除C项;材料主要呈现了我国的发展和贡献,并不能体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排除D项。故选A项。
30.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多项世界性倡议。这些倡议( )
A. 推动建设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 B. 消除了分歧增进了互信
C. 使中国打破了美国的封锁与孤立 D. 旨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2年以来(中国)。据本题材料“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可知,中国提出多项世界性倡议,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对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因而这些倡议推动建设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消除消除了分歧增进了互信的信息,排除B项;中国在建国初期就打破了美国的封锁与孤立,时间与材料不相符,排除C项;这些倡议针对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大国,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至90年代,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李鸿章等一批封建官僚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发起了洋务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共和制道路”,发动了武昌起义,最终于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1917年,以宣传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而后期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思潮主流。
——摘编自刘仓有《简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材料二 20世纪初,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寻求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与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袁银传、兰国汝《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背景、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及其意义。
【答案】(1)目的为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内容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历程较为漫长、曲折;范围不断拓展。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的失败(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意义: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60至90年代,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李鸿章等一批封建官僚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发起了洋务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共和制道路’”“1917年,以宣传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而后期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思潮主流”可知,内容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历程较为漫长、曲折; 范围不断拓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目的为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小问2详解】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初,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寻求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根据材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与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的失败(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自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变革在小岗村取得成功之后,在1979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允许当时农村最贫困的“三靠队(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从1980年开始首先实行“大包干”的决议。1980年年底进行清点时,发现全国有14%的生产队采用了“大包干”的形式,不管这些生产队原来的生产情况如何,在采取了包干到户的这一年内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1981年开始政府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推广到全国,在当年年底实行的生产队就达到了45%,第二年提高到80%,到1984年全国农村99%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摘编自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
材料二 1998年以来,为解决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收听不到广播、收看不到电视的突出问题,国家实施了“村村通”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有效扩大了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解决了近1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
——《“十一五”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村村通”工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农村治理体现出的政治智慧。
【答案】(1)特点:由农民自发进行到政府推动;由试点到推广;成效显著。
(2)有利于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满足了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百姓生活;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拓宽了农民的视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8年以后(中国)。根据材料“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自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变革在小岗村取得成功之后,在1979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允许当时农村最贫困的‘三靠队(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从1980年开始首先实行‘大包干’的决议”可知,由农民自发进行到政府推动;根据材料“1980年年底进行清点时,发现全国有14%的生产队采用了‘大包干’的形式,不管这些生产队原来的生产情况如何,在采取了包干到户的这一年内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1981年开始政府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推广到全国”可知,由试点到推广;根据材料“在当年年底实行的生产队就达到了45%,第二年提高到80%,到1984年全国农村99%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可知,成效显著。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98年以来(中国)。根据材料“这一工程的实施,有效扩大了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解决了近1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满足了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百姓生活;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拓宽了农民的视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8年以后(中国)。根据材料“这一变革在小岗村取得成功之后,在1979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允许当时农村最贫困的‘三靠队(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从1980年开始首先实行‘大包干’的决议。1980年年底进行清点时,发现全国有14%的生产队采用了‘大包干’的形式,不管这些生产队原来的生产情况如何,在采取了包干到户的这一年内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材料“这一工程的实施,有效扩大了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解决了近1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可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犹如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下表是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共六册)将中国历史做了如下分期。
时期 特征
秦汉 帝国的成立
魏晋南北朝 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隋唐 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宋 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明 多重性格的时代
中国近代史 危局与变革
请任选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时代特征(认可、修改或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特征均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答案】示例一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论述:魏晋南北朝上承大一统的秦汉,下启开放开明的隋唐,在近四百年的分裂与动乱中,分裂的表象之下,涌动着有利于统一的因素。魏晋是大一统的削弱时期。政治上,南北政权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大量中原人口南迁。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思想上,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学受到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皇权下移,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局面陷入低谷。魏晋南北朝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一方面,匈奴、鲜卑、羌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纷争中交往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进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交融和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南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逐步缩小。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开发、北方几次局部统一和两晋短暂统一等因素,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示例二论题: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论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上的“大一统”措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政治上: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一整套的选官、监察、考核制度,正式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遣刺史,加强中央集权。疆域上: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形成。汉武帝开拓边疆,北击匈奴、沟通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等,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上,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经济文化大一统的重要时期,秦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汉代盐铁官营、改革币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使得专制“大一统”思想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上坚持“大一统”原则,建立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意要求,任选一个时期,围绕其时代特征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可拟定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上的分裂和战乱、文化上佛道流行和儒学受到冲击等方面阐述魏晋是大一统的削弱时期,可从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开发、北方几次局部统一和两晋短暂统一等方面阐述魏晋南北朝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等等。可进行论述如下::魏晋南北朝上承大一统的秦汉,下启开放开明的隋唐,在近四百年的分裂与动乱中,分裂的表象之下,涌动着有利于统一的因素。魏晋是大一统的削弱时期。政治上,南北政权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大量中原人口南迁。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思想上,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学受到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皇权下移,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局面陷入低谷。魏晋南北朝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一方面,匈奴、鲜卑、羌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纷争中交往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进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交融和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南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逐步缩小。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开发、北方几次局部统一和两晋短暂统一等因素,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根据材料“秦汉”“帝国的成立”,可拟定论题: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上的“大一统”措施等方面予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可进行论述如下: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上的“大一统”措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政治上: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一整套的选官、监察、考核制度,正式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遣刺史,加强中央集权。疆域上: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形成。汉武帝开拓边疆,北击匈奴、沟通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等,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上,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经济文化大一统的重要时期,秦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汉代盐铁官营、改革币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使得专制“大一统”思想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上坚持“大一统”原则,建立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襄汾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 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
A. 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 B. 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 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 D. 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2. 秦朝推行郡县制,进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尊崇儒术”的建议。秦至西汉中期的这些做法( )
A. 建立与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 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C. 持续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D. 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
3. 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唐宪宗感慨:“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儒士杜羔屡试不第,思乡欲归家,其妻写诗道:“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这些现象折射出科举考试( )
A. 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 B. 增添了政治活力
C. 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 D. 消除了门第观念
4.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 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5. 如表为《明史·地理志》所载明代部分省区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情况表。这可以用于说明明代( )
省份 1393年 1542年 人口增减数 增减比%
北直隶 1926595 4568259 2641664 137.1
山东 5255876 7187202 2462326 46.8
福建 3916569 2111027 -1805779 -46.1
广东 3007932 2052343 -995589 -31.8
A. 商品经济的规模日趋萎缩 B. 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C. 南北双方经济的交流受阻 D. 南方经济重心的转移
6. 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只在京城满汉大臣和外省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中使用,雍正时规定“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轮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变化( )
A. 保障了地方吏治清明 B. 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C. 推动皇权向地方渗透 D. 确保了国家决策正确性
7.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瀛寰志略》在福建城福州抚署刊行面世,“甫一付梓,即腾谤议”。两年后作者徐继畲也因此书“张大外夷”而被免职。1865年,徐继畲被重新起用。此后30年间,该书不断被翻刻,影响日深。这主要是由于此书( )
A. 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B. 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C. 注重对欧美国家的考察和介绍 D. 标榜“自强”和“求富”
8. 下图是中国近代人口总量变动示意图,图中人口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内部的斗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9.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许多著名新式学堂,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这些新式学堂
年份 1862 1866 1876 1880 1887
学堂名称 京师同文馆 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电气学塾 天津电报学堂 广东水陆师学堂
类别 外语 军事 科技 科技 军事
A. 终结了科举选才制度 B. 类型单一很难实现预期
C. 立足培养实用性人才 D. 实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10. 1894年,郑观应还只是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以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不再提什么“盛世”之类的话,而是直截了当地呼唤“救亡”,要求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甲午中日战争加剧民族危机 B. 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程度加深
C. 西方学说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D. 中国近代化进入到新阶段
11. 某同学为写一篇小论文收集到一些资料(1)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让中国人看清了西方列强的真面目。(2)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潮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的观念转变。请为他的论文选择一个最适合的题目( )
A.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救亡之路 B.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C. 中国近代外交面临严重困境 D. 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的否定
12. 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 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 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 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 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13.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南北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廷独立。而其中一个突出现象是众多立宪派人士纷纷加入各地的起义。这反映出( )
A. 革命浪潮的难以阻挡 B. 武昌起义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 国家出现了严重分裂 D. 辛亥革命达成了广泛社会共识
14. 一位历史学家在描述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状况时写道:“专制与民主的激烈较量,政治分崩离析,割据混战,政局动荡,但社会出现了一些新气象。”该时期是( )
A.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C.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5. 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召开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决议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1923年 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 八七会议 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A. 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 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C. 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 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16. 据统计,至1926年7月,湖北省建立起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的有十余县,参加的农民有三万余人。到1927年3月初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有组织的农民已达八十万,农民协会能直接领导的农民群众约五六百万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移 B. 国民革命促进农民运动发展
C. 人民群众土地革命斗争热情高涨 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得到认同
17. 驼峰航线是抗战时期盟国援助物资从印度东北进入中国西南的空中运输通道。经此航线的飞虎队队员曾说道:在天气晴朗时,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洒满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该航线的开通( )
A. 成为中国人民战略反攻的标志 B. 体现了反法西斯战场中国主导地位
C. 旨在帮助中国远征军赴印作战 D. 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
18. 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一年多时间里,八路军、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从1938年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从59%上升到69%。这表明
A.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 敌后战场一直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C. 日军始终以中共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 D. 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9. 1915年1月,科学社在上海创办《科学》杂志,采用白话文并率先在中国吁求“科学”与“民主”;抗战开始后,其关注点集中于“科学与战争”“科学与国防”等方面;抗战胜利后,“科学与世界和平”“建国与科学”等成为其讨论主题。《科学》杂志关注点的变化( )
A. 反映了中国时局基本走向 B. 凸显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崛起
C. 与经世致用思想一脉相承 D. 折射出民众政治觉悟的提高
20. 抗战胜利后,中共认识到解决解放区土地问题是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一切工作的基本环节。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指示有利于( )
A.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B. 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延续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D. 推动国内主要矛盾的转移
2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职务的3人由民主人士担任;政府委员中的非共产党人士几乎占一半;政务院从总理到正副秘书长的26人中,非共产党人士就占了14人。其他各部、委、署、院领导人中,非共产党人士约占1/3。这种人员的构成体现了(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B. 中共与民主党派平等参政议政
C. 新中国政权社会主义性质 D.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22. 1952年,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了“速成识字法”,可使文盲和识字不多的人,通过约150个小时的学习,能认识1500—2000个汉字。这一做法( )
A. 改变了新中国的社会面貌 B. 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需求
C. 完善了新中国的教育体系 D. 适应了政权巩固时期的社会需求
23.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了《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A.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B.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 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24. 如表是某同学制作的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状况表。表中错误之处有
时间 农业改革 核心内容
1950年 土地改革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消灭土地私有制
1953年 农业合作化 建立农村合作社,实行土地公有制
1958年 人民公社化 土地公有,强调平均主义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把土地分到农民手中,归农民所有,分户经营
A. 一处 B. 两处 C. 三处 D. 四处
25. 1957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今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六百二十八亿元》的报道,其中”六百二十八亿元”被编辑加粗,使读者一目了然。文中指出原煤、生铁、钢产量比1956年分别增长1800万吨、107万吨、77万吨。这个报道
A. 说明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B. 引发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浪潮
C. 表明我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 D. 体现了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优化
26. 如表所示是1960年、1965年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单位:%)。表中的变化直接得益于( )
年份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1965 37.3 32.3 30.1
A. “二五”计划期间的科技创新 B.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C. 中共中央对苏联模式的否定 D. 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27. 1981年,湖北沙市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沙市由此对全市企业进行改革,先后涌现了一批著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例如,生产“活力 28”洗衣粉的沙市日化,成为第一个将广告牌竖在香港的内地日化企业。这表明( )
A. 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B. 内地与香港实现经济互动
C.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D. 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28. 花花绿绿的票证曾是无数中国家庭的重要财产,它承载着社会生活的风风雨雨,见证着岁月的风尘和沧桑。下面的票证从左图(粮票)到下图(股票)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
A.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B. 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C. 体制改革由农村试点转向城市改革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29. 2013-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这可用于说明新时代中国( )
A.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B. 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0.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多项世界性倡议。这些倡议( )
A 推动建设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 B. 消除了分歧增进了互信
C. 使中国打破了美国的封锁与孤立 D. 旨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二、非选择题(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至90年代,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李鸿章等一批封建官僚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发起了洋务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共和制道路”,发动了武昌起义,最终于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1917年,以宣传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而后期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思潮主流。
——摘编自刘仓有《简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材料二 20世纪初,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寻求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与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袁银传、兰国汝《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背景、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及其意义。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自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变革在小岗村取得成功之后,在1979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允许当时农村最贫困的“三靠队(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从1980年开始首先实行“大包干”的决议。1980年年底进行清点时,发现全国有14%的生产队采用了“大包干”的形式,不管这些生产队原来的生产情况如何,在采取了包干到户的这一年内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1981年开始政府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推广到全国,在当年年底实行的生产队就达到了45%,第二年提高到80%,到1984年全国农村99%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摘编自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
材料二 1998年以来,为解决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收听不到广播、收看不到电视的突出问题,国家实施了“村村通”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有效扩大了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解决了近1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
——《“十一五”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村村通”工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农村治理体现出的政治智慧。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犹如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下表是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共六册)将中国历史做了如下分期。
时期 特征
秦汉 帝国的成立
魏晋南北朝 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隋唐 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宋 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明 多重性格的时代
中国近代史 危局与变革
请任选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时代特征(认可、修改或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特征均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