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壶口瀑布(第二课时)逐字稿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入壶口瀑布的学习。
二、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把握景物特征。
2.借助作者的所见、所感,理解作者笔下黄河的象征意义
二、品读赏析
上节课我们讲到在 3-5段,作者以河心为立足点,定点换景,先后写了以下景物,表现了景物奇、雄、险、丽、丰和异的突出特征。好,接下来我们就要结合3-5 段的具体语句,细加品味,来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所见之景的特征的。
前边我们也分析了景物的特征,但更多的是从总体上去把握的。这节课我们在分析语言的时候要落得更细一点,注意关注作者表现景物特征时候所用的一些方法,大家可以从 3-5段当中去找一下典型的句子来完成相关的思考。
1.例句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这个句子是作者写的比较集中的,来表现壶口瀑布此时特点的一个句子。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来对它进行分析。
第一个角度我们可以考虑修辞。修辞也是我们分析写景状物的句子时候通常采用的方法。在这里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很容易的把握住。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如他写到骑士,如千军万马千军,把黄河水的那种气势写成是好像一支浩大的军队。当然在这里是要表现黄河水的那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
再往后,作者还写道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这些词语,我们既可以从拟人的角度来分析当然也可以从动词的准确使用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来想,如果我们从拟人这个角度来分析,很容易把握住。挤着、撞着和推搡、前呼后拥,它呈现出来的景物的侧面是不一样的。有怎样的不同己状,更多的好像是从横向来写的。横向写这个人很多,你挤着我,我撞着你。到黄河水,那自然是要表现水量的足和多,这是大家要注意的。而到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给人感觉是后边的推着前边的,有后浪推前浪的感觉。要有这种感觉,必须是水浪足。流速还得非常快。
这是这两组词语,它在表现景物特点时候,它的侧重点还是不一样的。往后还有两个非常独到的动词撞向石壁的撞,以及碎成堆白雪的碎,怎么样才能撞 一定是水量大足,流速很快,才能有力量的撞上去。后边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给人感觉有白浪滔天的这样一种感觉。
动词的使用。再往后,这个句子还没结束,作者又写了山是清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作者为什么写水,一下写到山,一下写到天,这是什么手法的运用 对了,我们可以感觉到。这其实是一种衬托。山和天是静态之景。拿静态之景来衬托动态的黄河水奔涌向前,浩浩荡荡的气势,这是一个衬托。有没有同学注意到,这个地方除了动静的衬托之外,它其实还有一个反差。什么反差 山是灰色的,天是蓝色的,而黄河水是黄色的,所以这种色彩的反差也给了一种强烈的视觉的冲击。作者后边慨叹一句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山退后了,天退后了,只有这灼浪滔天的黄河水,成为眼前作者所见到的最主要的景致。所以这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在这里有一种衬托手法的运用好,这是我们要强调的几个点。
另外,大家有没有关注到,作者在这个地方,他使用的句子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特别短,比如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两个字或者四个字,就构成一个停顿。其他句子比较长,这样短句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我们知道,短句在读的时候容易读得比较快一点,比较有气势一点。在这个地方,这种有气势的短剧更加可以表现黄河水的什么特点。浩荡,势如破竹。这是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下的。因此,作者在这里动用了很多的手法,有修辞,有动词的准确使用,有衬托,有句子形式上,短句的使用来表现河水这种奔腾激越、浩浩荡荡、白浪滔天、势如破竹的雄壮气势。语言上,长短错落,短剧更加渲染了急促知识,饱含着作者的惊叹之情。
2.例句 2: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有了上一个句子的分析经验,我们再来看这个句子,应该就比较容易了,同学们可以按照刚才分析前边句子的方式来对这个句子进行分析。
我们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看一下作者都用了哪些修辞。当然,我们很容易发现他还是用了拟人,他们还来不及想一下,很明显的拟人便一起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除了拟人手法之外,对比还有排比。为什么是更闹更挤更急 这个更字就是要和前边的黄河水来形成一个对比。之所以闹得更厉害,挤得更厉害,是因为此时的黄河水是在俯冲向下,所以它有了一种一泻千里之识,给人感觉气势更浩大了,流速更快了。这是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同时,排比的手法更加突出的在表现黄河水的特点,表现作者的一种情感.这是大家要注意的修辞手法。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词语的准确使用这个角度来说。比如像一齐,只有多才能谈得上一齐。比如像跌,只有突然往下,速度很快,猝不及防,我们才能谈得上跌。而闹是在表现其声音的宏大,已在表现流量的大而已,在表现流速的快。所以非常简短的这些词都在极力的表现景物的特征。当然同时它也有短句的使用。所以作者用了这多种手法来表现黄河水流速极快,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浩荡之势,语言同样急促而有力。
3.例句 3: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我们再来看一下比较典型的句子,同学们注意关注老师给出红色字体的这一部分文字。我们如果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可以很容易把握住。这里他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当然是比喻,只不过这个比喻有他独到的特点。首先他是连用了两个比喻,并且用后一个比喻否定了前一个比喻。当然表现出的就是作者想用最准确的语言去呈现事物的特点,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要来看一下前边比喻要表现景物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样的不够完美,不够完善的地方。
好,我们来看第一个比喻,当然可以看到他要写现在向两边涌去的黄河水,比较平坦,比较平整的特点,不再是往下俯冲时候的那种特点,所以比较平。当然水势也是比较大的。另外还有浑厚庄重的特点,这个词作者直接告诉我们了,但同时一卷飞毯,喻体传达了什么感觉,我们很容易把握住。既然是飞毯子,所以它是有一种柔和的感觉的。而后一个比喻,注意一下,作者说不像飞毯了,是像一卷钢板,出闸是凝重的,猛烈的。钢板和飞毯比较起来,就有了一种阳刚的力量的美感在其中,这是大家要注意一下的。所以作者应该觉得此时此刻的黄河水,那种凝重的、猛烈的、阳刚的力量美应该是更突出的。当然前边的平整的、浑厚庄重的特点它也是有的。所以这是大家要关注的一个点。
4.例句 4: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维,治泪如泉,或洞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一组句子,这也是作者浓墨重彩,集中笔墨去写的这么一段,我们前面已经从总体上把握住了这个地方表现出来的是黄河水此时呈现出来的更丰富、更多样的一种美。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它的丰富多样的美,具体的都是怎样的一种美。当然,我们如果按前边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他也用了排比和拟人。但是在这个句子里边,老师不想再对排比和拟人做更具体的分析了。前面我们已经分析的比较多了。当然他还用了一些工整的句子,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句子比较工整,我们读起来的时候有一种朗朗上口之感。
我们还要来把握一下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景物特点,到底有怎样的不同。比如各自夺路而走景物是怎样的特点 既然要夺路而走,有逃的意思,所以水流的速度应该是很快很急的。而乘隙而进是往缝隙里钻。水流应该是比较细的。折返迂回,自然是写的水的回躺之态,流过去了,又回旋过来。
再往后看,作者写到汩汩如泉,是从声音的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写出了一种音乐式的美感。汩汩如泉而后边潺潺成溪,当然也是在表现水的声音很悦耳,同时是溪流有了一种柔美的感觉。再往后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水的声音为什么用哀哀去形容他 这个时候水的声音是比较低沉的。所以作者在这里既抓住了水的形态,又抓住了水的声音,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来呈现水的多样多态之美,这是大家要注意一下的。
5.请同学们内容来做一下消化。基于以上的发现和描写,作者到最后不由慨叹。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照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又连用了两个比喻。当然,我们可以把握住交响乐什么特点,它有各种乐器的美感,都交织在一起。同时。交响乐很雄壮,很浩大,也正符合此时此刻虎口瀑布的特点。
第二个比喻,它是一幅写意画。什么意思 重在表现景物的神韵和内在特点的有意表现。此时此刻的壶口瀑布,它的特点是那么的鲜明,那么的突出。这是作者最后的一个总结和归纳,希望同学们要关注到。
四、深入探究
1.前面老师已经强调过了,游记要借助描绘所见,表达作者所感。前边作者写了突出的壶口瀑布的特点,他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感受
所感:“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
2.思考:从“海、河、瀑、泉、雾”各种水的形态,到人的“喜、怒、哀、怨、愁”各种感情,是否自然贴切 说说你的理由。
海河瀑是雄壮之景,如同人的激越外显之情,如喜、如怒、如怨,而泉和雾有静、柔、细腻的特点,如同人相对内收的哀伤和愁绪。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见与感的结合应该是自然的、合乎逻辑的,而不是牵强、生拉硬拽的。
3.朗读第 5、6段,看看作者从石头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
作者写到了石头有这样的特点,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甚至被旋出大坑。既然是被水凿成这样的,所以水该是怎样的水 这是突然被压迫的黄河水,水面没那么宽了,急剧的收缩,并且快速的往下倾泻。水被压迫之后,就会怒不可遏。他忍耐之后,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那好,奋力抗争。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去表现,比如像凿、玄、切、剁,这都是水抗争的方式。抗争之后,让石头尘恐尘,也甚至让它成为深沟。原文里边写道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还写道这个水可以改变深沟的位置。当年的湖口位置还在下游 1500米处。好,这是水的特点,它会抗争。
而这个水是黄河水。所以作者从这很自然的就想到了黄河的品格。因此在第6段当中,他用了一系列的词语去呈现黄河的品格。比如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我们很容易把握住。在这里,作者其实在赋予黄河品格的同时,也已经在赋予黄河它的象征意义它不单是黄河的品格,也代表着一个人的品性。因此作者有这样,他说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所以在这个地方,作者在赋予黄河身上以人的个性。
当然,我们其实很自然的就可以联想到这个人的个性,也代表着一个群体的个性。因此,这个地方黄河的象征意义。他不单是一个人,他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民族,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品性。我们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但是我们有抗争,我们没有接受,我们没有屈从于这样的一种磨难,勇往直前,不断的去争取从而有了我们今天的祖国呈现出来的状态。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把握。因此,到这里,作者从石头到水的特点。再到黄河的特点,再到人的品性,最后把它提升到到了民族的一种品性。这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五、小结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强调过,游记应该具备3个内容所至、所见和所感。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边借助写壶口瀑布,完成了对中华民族经历磨难但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抗争精神的赞颂。拿黄河来象征一种民族精神,以前我们是学习过的,比如像光蔚然的黄河颂。同学们现在可以自己读一下这两节诗,唤起一下我们对于黄河颂的一些记忆,然后看一下光未然所赋予的黄河所代表的精神,和梁衡所赋予的这种民族精神有怎样的异同。
梁衡自己曾经说过,游记散文应该有四美:描写美、境界美、哲理美、语言美。前面我们从语言和思想的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分析,应该说壶口瀑布也非常集中,鲜明的体现了梁衡对这四美的一种追求。同学们下来之后可以再多读读,多体会一下。
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后作业,阅读梁衡的其他写景散文,阅读梁衡的其他写景散文,如《冬日香山》《晋祠》等,从游记散文所至、所见、所感的角度去把握文章,体会内容之间紧密结合的关系。好,壶口瀑布我们就学习到
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