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精选高频考题25题·非选择题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距今约七千年的长江流域,出现了耕地用的耒耜。
材料二: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文物近7000件。
——摘编自《文明起源》
材料三:在村里,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他们已经种植粟、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并在居住区内建起围栏,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他们还经常去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还制作大量彩陶盛放食物。
——据网络资料整理
(1)材料一中耒耜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3)据材料三说明该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表现。
2.为探究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某校举行了“远古祖先的拜访”为主题的研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
【任务一对号入座】
材料一:①河姆渡原始居民②元谋人③半坡原始居民④北京人⑤山顶洞人
洞穴时代的远古人类 A
定居时代的远古人类 B
(1)依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远古人类的序号填入表格A、B两处位置。
【任务二图说历史】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图二房屋结构的名称。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归纳概括】
材料三: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东到安徽。其中,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中国原始社会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任务四分析论证】
材料四: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4)依据材料四,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3.[历史与文物]文物与文字一样都承载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河姆渡文化”文物介绍
图一:[名称]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简介]器表两面各刻有猪纹,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器内壁较粗糙。
(1)你能从材料一的出土文物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参照材料二中图一-的描述,对图二文物图片进行解释。依据材料二,可推测印证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哪些历史现象
4.探究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请同学们一起探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探访农耕生活】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这种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 列举中国原始农业取得主要成就。
【追溯人文初祖】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中的地图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族为什么尊奉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有关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可信吗 请举一史实说明你的观点。
【探究国家产生】
材料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同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野果、野虫),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治理水患)。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四:陶寺都城遗址距今4300~4000年,面积达280万平方米。这座城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和建筑材料。城内有大型墓葬,随葬品有陶鼓、玉钺、龙盘等礼器,还有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如图)。
(3)相传,“上古之世”中国大地上出现许多了国家及国王。结合材料三、四,列举传说中有哪些“国王” 这些“国王”身上共同品质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三、四,你认为材料三中的传说可信吗 为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什么感悟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先民在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1)图一是袁隆平和他培育的杂交农作物,图二是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耐旱的农作物.请分别写出图一、图二、图三所示的农作物名称。
材料二:图四是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一处遗址的建筑复原图;图五是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东部一处遗址的圆形房屋复原图.
(2)请分别写出这两处房屋建筑的名称。
材料三:图六是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一处遗址出土的骨耜,骨耜往往用于农业生产。
(3)想一下,该骨耜是用于农业哪方面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
6.我国是出土古人类遗址非常丰富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5年发现于云南的元谋猿人,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还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1929年是北京猿人遗址发掘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在发掘中发现了中国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在1930年的继续发掘中,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
——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
材料三郑州某历史社团进行以“文化传承,大河先行”为主题的大河村遗址研学活动,内容如下:
序号 研学内容
① 了解大河村遗址概况
② 欣赏绚丽彩陶,品味仰韶文化
③ 学习制陶课程
④ 参观遗迹厅,感受六千年前“星空下最美的村落”
⑤ 情境体验:大河村先民的一天
⑥ 学习锡补工艺课程
(1)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任选材料一、二的内容完成一组史实和推论。
示例:史实: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推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石器。
(2)将上表中研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类,在B处补充提炼一个主题,并补充与主题对应的研学内容。
主题 A.参观遗址、文物 B
对应事件(填序号) ①② ⑤⑥
(3)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7.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今天,我们就进行一次“远古祖先的拜访”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任务一:对号入座
(1)请将下列相关史实填入表格中的相应位置。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②元谋人③黄帝④半坡原始居民⑤北京人⑥炎帝⑦山顶洞人
⑧尧舜禹
洞穴中的祖先
定居时代的祖先
传说中的祖先
任务二:分析论证
(2)根据下列图文资料,结合史实,完成探究问题。
问题:上图房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建筑,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知道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请你结合史实,依次回答出居民名称和地理位置(大河流域)。
任务三:方法总结
(3)结合上述探究,请你归纳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
请回答: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怎样的生活?
(2)材料二反映了北京人在生产生活方面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从我国什么远古人类时期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9.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搜寻先祖足迹】
材料一中国远古居民遗址分布图(如图)
【探秘远古文明】
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
【感悟先人智慧】
材料三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材料四壬寅年(2022年)农历三月初三,黄帝故里隆重举行拜祖大典,全球华人共拜始祖轩辕。
(1)图中A.B.C.D.四处分别是我国哪些远古居民的遗址所在地?
(2)材料二中的“制耒耜,教民农作”与传说中哪一人物有关?传说他还有哪些贡献?
(3)材料三中的大禹是如何治水成功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品质?
(4)三月三拜轩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典,肇始春秋,绵延至今。今天的海内外华人共同举行祭祖大典有什么现实意义?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 五帝本纪》
(1)据材料一中的图,概括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说明“北京人”成为“人”的原因。
(2)据材料二回答,我国原始社会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 这种制度最注重的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11.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某班级同学开展“原始农耕生活”探究学习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作物种植】
材料一:
某遗址出土的稻谷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的“稻谷”出土于哪一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遗址农业的发展与哪一流域有关?
【定居建筑】材料二:
(2)写出材料二中两处遗址中房屋的样式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处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工具进步】材料三:从数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开始,人们就使用石头作为工具。最初的石器是对石块进行简单的敲砸而成。距今20 000多年前,为了提高石器的使用效率,人们开始在石器的刃部进行磨制。距今10 000多年前,出现了对石器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此后,到金属制生产工具出现之前,磨制石器一直被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3)依据材料三分析“石头作为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史有法】
(4)上述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材料属于我们研究历史的实物资料?(写出材料序号即可)
12.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与此同时,劳动工具(或生产生活用具)制造技术的进步意义至关重要。
【以石为器粗犷质朴】
材料一:石器,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下图为中国远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
图1 图2
(1)图1中所示的石器曾作为远古人类的劳动工具在使用,这种石器叫什么?中国境内哪些远古人类曾使用过这样的石器?
(2)图2中所示的石器是什么石器?这种石器的发展与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
【以铜作器精美绝伦】
材料二:
1939年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 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3)材料二中所示的青铜器的名称是什么?请问它当时的用途(或功能)是什么?
【以铁为器实用高效】
材料三: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译文:假如要大力士乌获用力拽牛尾巴,即使把尾巴扯断,力气用尽,但是牛还是不肯走,因为方向反了。假如五尺的小孩牵着牛的鼻环,牛就会任他拉到哪里,这是因为方向顺了。)
——《吕氏春秋》
(4)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生产技术?在这一生产技术出现的同时,什么农具也出现了,使它们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我国青年古人类学者裴文中发现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世界。此后又陆续有新的发现,在北京人遗址的历次发掘中,共发现分属四十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十多万件石器和石片、一百多种动物骨骸,还有灰烬层厚达六米的用火痕迹。
——摘自部编七年级上历史教材
材料二: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普遍发现了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从完整谷粒外形看,属于栽培的灿稻稻谷,距今约6700—6900年,比号称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塔克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这些遗物分布在400平方米的范围内,说明这时有丰富的粮食储存物。
——《河姆渡文化》
材料三:“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四: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与群众同甘共苦,战胜各种困难,终于获得成功。
——摘自部编七年级上历史教材
(1)请从材料一中找出北京人会使用火的依据?这段考古资料告诉我们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代表。
(3)材料三中的“神州轩辕”指的是谁?人们给予他什么赞誉?
(4)材料四中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4.中国历史悠久,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较多的国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吧!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元谋人遗址的遗物
材料二某同学参观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拍摄了大量有研究价值的照片
材料三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1)从上图可以看出,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从元谋人的牙齿化石中,科学家已经测量出元谋人距离我们现今大约有多少年?
(2)材料二中的右图是哪种原始人的头部复原像。可以发现他使用的是什么石器?
(3)上面两幅图片表明原始人类已经过上定居生活。请写出最早建造图A.图B房屋的分别是哪里的居民?中国古代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相关的古人类遗址。
材料二发现的石器:北京人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石器种类多,主要有到削器、尖状器、砍锤、雕刻器等。考古学家研究出北京猿人制作石器的主要方法是锤击法(最常用)、砸击法、碰砧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京人制作的石器属于什么类型的石器?这反映了他们生活在什么时代?
材料三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的种子等。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证明了北京人会使用什么?它的使用有什么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有何影响?
16.学习完“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后,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组织了一次“网络考古”活动,请你参加。
【构建时空观念】
(1)小组成员绘制了“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写出下图中A、B处对应的古人类遗址。并说说我国古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和这样分布的原因。
图1
【研读历史史料】
(2)你从图2、图3中分别得到了哪些信息?
【养成家国情怀】
2022年4月5日上午,壬寅(2022)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
——人民网
(3)你知道黄帝在中国历史上做出的贡献吗?今天我们举行拜祖大典有什么重要意义?
17.探究我国原始人类的活动轨迹,意义非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较厚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籽等。
材料二约10000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和原始的农耕生产,出现了著名的河姆渡原始聚落遗址和半坡原始聚落遗址。
材料三距今五六千年前的黄河流域,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1)这则材料证明了北京人学会了什么?这能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吗?
(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分别是什么?他们中谁会制作和使用彩陶?
(3)这段材料中的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了什么?因此,后人尊称谁和谁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尧虽然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材料二传说舜年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1)依据材料分析,上述传说时期,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是什么?
(2)在上述制度下产生了哪几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这些首领具有怎样的共同点?
(3)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无借鉴意义?请简要说说。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距今约六七千年,有两种原始居民分别住在长江流域和③,他们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②、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1)构建学科思维导图,有助于形成“关联化知识”“理解性记忆”“结构化思考”“可视化思维”的历史学习能力。下面是某同学所做的有关中国古代史“早期农业部落居民”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帮助他完成未填写①②③的内容。
图1
(2)分析两处原始居民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从地理环境方面考虑)
材料二【连环画历史】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图2中的“尧皇”把位置让给了谁?这种“让贤”的制度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说说图3大禹治水的故事
材料三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20.中国历史悠久,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较多的国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吧!阅读下列问题,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元谋人遗址的遗物。
材料二某同学参观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时拍摄了大量有研究价值的照片(下图)。
材料三文物识别
(1)从材料一的图片可以看出,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从元谋人的牙齿化石中,科学家已经测量出元谋人距离我们现今大约有多少年?
(2)材料二中的照片1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请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北京人的基本体貌特征。
(3)观察照片2,可以发现北京人使用的是什么石器?
(4)照片3为北京人使用火的情景,根据图片,说出当时的用途有哪些。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5)请将材料三的文物对号入座。
①山顶洞人_________②河姆渡原始居民_________③半坡原始居民_________
(6)通过文物古迹,我们可以触摸历史,感受历史。请你举出两条我们了解文物的途径。
21.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在学习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后,某校七(1)班的同学对我国古代人类的吃住进行了专项的探究。
【食物见变迁】
(1)中国稻作、粟作农业分别起源于图中的哪两个区域(写序号)?请分别举出我国农耕时代以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
(2)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住宅现差异】
(3)请根据所学说出这两座房屋建筑的名称,并判断这是哪两个原始居民时期的房屋。
(4)请说出这两种房屋各自的优点。影响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名片解读:
①名称:______②距今时间:______③发现地点:______④该遗址的重要地位:______
(2)学会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请你完善年代尺的内容。
(3)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什么远古居民使用的陶器和种植的作物?
(4)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考古发现有什么意义?
23.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请结合下列发现历史的途径,回答问题。
【遗址中的历史】
【文物中的历史】
【传说中的历史】
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
【探究中的历史】
(1)结合图一回答元谋人在我国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
(2)参观图二中的周口店遗址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3)图三文物被我国哪一原始居民使用过?图四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图三和图四反映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请你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材料一记述的是哪一场战役?材料二的内容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哪一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5)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请你再举出一例来。
24.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1)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食物话变迁】
(3)请写出种植图三、图四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
(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住房见发展】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
(5)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诸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迄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琼、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戟。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摘编自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
(1)读材料一图1,指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早期人类遗址。
(2)读材料二,请写出图2的史料类型,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的远古人类的生活区域和主要情况。
(3)归纳材料中可以印证的历史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参考答案
1.(1)说明了原始农业生产水平的新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2)材料二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依据:材料中提到了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和干栏式建筑(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材料三是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材料中提到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等(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3)有半地穴式的房屋(或有固定的居住场所);有种植的农作物;有生活用具陶器等;(答出两点,意思接近即可)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耒耜的出现,说明了原始农业的生产水平得到了新的发展。
(2)从“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提到了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和干栏式房屋,由此可判断,材料二是对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从“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他们已经种植栗、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提到了半地穴式房屋和粟,由此可判断材料三是对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
(3)从“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他们已经种植栗、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并在居住区内建起围栏,饲养猪、狗等家畜”可知,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表现主要有:有固定的居住场所、有种植的农作物、有饲养的家畜等。
2.(1)A:②④⑤;B:①③。
(2)图一:干栏式建筑;图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南方气候湿润。
(3)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众多;分布不平衡。
(4)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河姆渡人会制作玉器。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使用打制石器,即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处于洞穴时代,有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所以A处填写②④⑤;约1万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以B处填写①③。
(2)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图二反映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或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北方气候干燥。
(3)由材料“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西至陕西。”得出分布范围广泛;由材料“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域分布较为密集。”可知,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域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密集,其他地区分布不平衡。
(4)根据材料四“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可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是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分别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如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河姆渡人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河姆渡人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3.(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确认的最早人类,大约生活在170五年前;北京人已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有爱美意识。(任答出两点即可)
(2)名称: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
简介:主要以木桩插入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现象:河姆渡人已开始家畜饲养、能够烧制陶瓷、能搭建房屋、已定居。(任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出土的文物中获得历史信息:图1是元谋人的牙齿,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图2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由此可知北京人已经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图3是山顶洞人制作的装饰品和骨针,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2)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建筑名称: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简介:主要以木桩插入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依据材料二,可推测印证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历史现象:河姆渡人已开始家畜饲养、能够烧制陶瓷、能搭建房屋、已定居。(任答出两点即可)
4.1)特点: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遗址数量多,分布密集。原因:这里气候湿润;土地平坦,肥沃。成就;培养粟、黍和稻等农作物;发明耒耜等翻土工具。
(2)原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融合其他部族,构成华夏族主干。传说炎帝发明医药、教民农耕;黄帝发明指南车、教民据水井、驯养家畜、制造舟车、建造宫室、创造文字。他们共同创造了早期华夏文明。可信。举例:半坡居民培育粟、河姆渡居民培育水稻可证明炎帝教民农耕。(答出言之有理的一点即可)
(3)国王:有巢氏;燧人氏;禹。品质:敢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能为老百姓谋幸福;有创新精神。
(4)可信。这是中国人口耳相传历史。这些传说得到陶寺遗址的实证。陶寺遗址出现了城市,有明显的等级差别,有王宫建筑。
(5)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化特征;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答出言之有理的一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在分布上的特点有: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遗址数量多,分布密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特点形成原因有:这里气候湿润;土地平坦,肥沃。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原始农业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培养粟、黍和稻等农作物;发明耒耜等翻土工具。
(2)根据材料二中的地图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尊奉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原因有: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融合其他部族,构成华夏族主干。传说炎帝发明医药、教民农耕;黄帝发明指南车、教民据水井、驯养家畜、制造舟车、建造宫室、创造文字。他们共同创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关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可信。因为半坡居民培育粟、河姆渡居民培育水稻可证明炎帝教民农耕。
(3)根据材料“……号之曰有巢氏……号之曰燧人氏……禹决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古之世”中国大地上出现有巢氏、燧人氏、禹等“国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国王”身上共同品质有:敢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能为老百姓谋幸福;有创新精神。
(4)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传说可信。这是中国人口耳相传历史。这些传说得到陶寺遗址的实证。陶寺遗址出现了城市,有明显的等级差别,有王宫建筑。
(5)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形成谈感悟,言之成理即可。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化特征;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5.(1)稻;粟;黍。
(2)干栏式建筑;半地穴式建筑。
(3)挖土(翻土或翻地);木柄。
【详解】(1)距今6000年前的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图一是水稻,图二是粟,图三是黍。
(2)分析图片可知,图四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五房屋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造成他们居住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
(3)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农具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它主要是用于骨挖土劳动的。如果让我使用骨耜进行农业劳动,应该在上面添加一个木柄。
6.(1)史实: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推论:元谋人已经懂得使用火。
史实: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
推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石器,并懂得使用火。
(2)B:研学课程对应事件:A:④B:③
(3)考古发现(遗址)。
【详解】(1)结合材料一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这一史实,我们可以推断元谋人知道使用火。根据材料二“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这一史实可以推断北京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石器,并懂得使用火。(二选一即可)
(2)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属于参观的除了了解大河村遗址概况和欣赏绚丽彩陶,品味仰韶文化,还有④参观遗迹厅,感受六千年前“星空下最美的村落”。根据⑤情境体验:大河村先民的一天和⑥学习锡补工艺课程可以总结B的主题是体验先民生活(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另外还有③学习制陶课程也属于体现先民生活。
(3)通过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的化石、遗物和遗迹等。
7.(1)洞穴中的祖先:②⑤⑦;定居时代的祖先:①④;传说中的祖先:③⑥⑧(填序号和文字均可)
(2)河姆渡居民和长江流域 半坡居民和黄河流域
(3)化石和考古发现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居住在山洞里,属于洞穴中的祖先;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原始农耕生活,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炎帝和黄帝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尧、舜、禹都是黄帝之后的部落联盟首领,都是传说中的祖先。所以洞穴中的祖先是②⑤⑦,定居时代的祖先是①④,传说中的祖先是③⑥⑧。
(2)根据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有着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在房屋建筑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主半地穴式房屋。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期人类的考古发掘的化石和原始农耕遗址的发现,有利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因此,化石和考古发现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8.(1)群居生活。
(2)使用天然火。
(3)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结合所学可知,在远古的时候,野兽比人要多,那个时候人的力量还比不上野兽,要群居才能对付野兽,所以北京人只能过着群居的生活。
(2)根据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已经掌握使用天然火。
(3)根据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已经会人工取火;根据所学知识,距今3万年的山顶洞人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9.(1)A.北京人(山顶洞人)B.元谋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①炎帝;②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交换物品。(写出两点)。
(3)①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②我们要学习大禹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4)①有利于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表达整个中华民族追根溯源的文化认同。②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详解】(1)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A处是北京人遗址,属于黄河流域;B处是元谋人遗址,属于长江流域;C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属于长江流域;D处是半坡原始居民遗址,属于黄河流域。
(2)根据材料二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出现,据远古传说,炎帝教人们进行耕种,使人民过上了原始农耕生活。炎帝的其他贡献有: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制作乐器;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3)大禹“治水”通过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从大禹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的精神有:勇于创新、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等。
(4)三月三拜轩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典,肇始春秋,绵延至今。今天的海内外华人共同举行祭祖大典有什么现实意义?有利于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表达整个中华民族追根溯源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0.(1)特点:分布广泛,自北向南,自东向西都有分布;东部的较多,西部较少;与水源有关,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原因:北京人会制造工具。
(2)禅让制;才德(或贤德或品行高尚)。
(3)考古发掘,查阅文献史料。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广泛,自北向南,自东向西都有分布。远古人类遗址分布于我国东部的较多,分布于我国西部的较少。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与水源有关,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北京人打制的工具,所以“北京人”成为“人”。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举以为天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通过民主推选的办法,将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历史上称为“禅让制”。第二小问,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故禅让制最注重的是才德。
(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方式是考古发掘,材料二反映的方式是查阅文献史料。
11.(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
(2)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建筑。自然环境影响(气候)。
(3)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4)材料一。
【详解】(1)遗址: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稻谷,故“稻谷”出土于河姆渡遗址。
流域: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故该遗址农业的发展与长江流域有关。
(2)名称:据材料“摘编自西安半坡博物馆(绘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据材料“摘编自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绘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
原因: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比较潮湿,故两处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是自然环境影响(气候)。
(3)据材料“最初的石器是对石块进行简单的敲砸而成”可知,打制石器;据材料“距今20 000多年前,为了提高石器的使用效率,人们开始在石器的刃部进行磨制。距今10 000多年前,出现了对石器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可知,为了提高石器的使用效率,人们开始由在石器的刃部进行磨制到通体磨制,即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4)据材料“某遗址出土的稻谷”可知,材料属于考古挖掘,属于实物史料,故材料一属于我们研究历史的实物资料。
12.(1)打制石器(旧石器),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2)磨制石器(新石器)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3)司母戊鼎。礼器,用于祭祀。
(4)牛耕;铁制农具。
【详解】(1)由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境内分布着众多远古人类遗址,在我们境内已知最早的,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以及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他们都使用打制石器,他们用石块制作各类工具,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
(2)根据所学可知,图2所示的石器是磨制石器。磨制石器(新石器)的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更加有利于农业的生产,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3)由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所示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司母戊鼎是礼器,用于祭祀使用。
(4)由材料三“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同时铁制农具的出现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13.(1)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灰烬层厚达六米的用火痕迹;考古发现。
(2)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3)黄帝,人文初祖。
(4)创新精神,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1分,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1)材料一中北京人会使用火的依据:有灰烬层厚达六米的用火痕迹。由“1929年,我国青年古人类学者裴文中发现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世界。此后又陆续有新的发现,这样,北京人遗址的历次发掘中,共发现分属四十多个男女不同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十多万件石器和石片,一百多种动物骨骸”告诉我们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考古发现。
(2)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为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由“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普遍发现了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厚度从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从完整谷粒外形看,属于栽培的灿稻稻谷,距今约6700--6900年,比号称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塔克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可知,通过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的国家是中国。
(3)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世界各个文明,只有我们华夏祖先最值得称道,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4)大禹治理的是黄河的水患,由“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与群众同甘共苦,战胜各种困难,终于获得成功”可以看出,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禹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说明他具有创新精神,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都值得我们学习。
14.(1)化石;距今170万年。
(2)北京人;打制石器。
(3)图一:半坡人;图二:河姆渡人
原因: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造成的。
【详解】(1)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被称为“化石”。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科学家主要根据出土的动物和植物化石来研究当时的环境;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根据材料二的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北京人,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
(3)图A是黄河流域陕西半坡村的半坡居民的房屋,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图B是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能防风沙,保暖,适合黄河流域多风沙,冬季寒冷的自然环境,干栏式建筑防潮,适合长江流域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可见中国古代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造成的。
15.(1)北京人遗址
(2)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3)使用火并会保存火种;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4)对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是北京人距今年代和发现地点,“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说明北京人的头部特征是具有猿的某些特征。所以,材料中的古人类是北京人。
(2)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学家研究出北京猿人制作石器的主要方法是锤击法(最常用)、砸击法、碰砧法。”说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用打制方法制作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3)根据材料可知,“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且会长时期保存火种。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说明学会用火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4)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所以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16.(1)A:北京人遗址;B:元谋人遗址。
分布特点:远古人类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
原因:河流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人类生存。
(2)图2:说明贾湖居民的农业和畜牧业已经得到初步发展,或贾湖居民已经懂得音律;图3:反应了龙山居民已经掌握了原始手工业或会制作陶器。
(3)贡献: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意义:对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华夏文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团结所有炎黄子孙共同致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A在北京地区,这一地区的古人类主要是北京人;B在云南地区,这一地区的古人类是元谋人;从图1可知,远古人类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这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人类生存。
(2)根据材料二图2“贾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可知,贾湖居民的农业和畜牧业已经得到初步发展,贾湖居民已经懂得音律;根据图3“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可知,龙山居民已经掌握了原始手工业,会制作陶器。
(3)结合所学可知,相传黄帝的贡献有: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举行拜祖大典,对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华夏文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团结所有炎黄子孙共同致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17.(1)①北京人学会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②能。
(2)①水稻、粟;②半坡人。
(3)①华夏族;②炎帝和黄帝。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在火中烧过的石块”等内容可知,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从“几处较厚的灰烬堆”可知,北京人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根据所学可知,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可以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所以第二问的答案是“能”。
(2)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半坡人主要种植粟,其中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3)根据所学可知,打败蚩尤后,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据此可知,本题的答案为:华夏族;炎帝和黄帝。
18.(1)禅让制。
(2)尧、舜、禹;共同点:都有卓越的才能,都功绩突出等。
(3)有借鉴意义,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禅让制。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禅让制下产生的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有卓越的才能,都功绩突出。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有借鉴意义,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等。
19.(1)①干栏式房屋②水稻③黄河流域
(2)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气候温润,北方气候干燥。
(3)舜;禅让制;禹采用疏导的办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之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的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4)华夏族的形成是众多部落相互交融的结果。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房屋,所以①是干栏式建筑房屋。结合所学知识,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所以②是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③是黄河流域。
(2)依据所学可知,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为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黄帝以后,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那时候,部落之间的联合的趋势更加明显。人们通常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尧舜时期洪水泛滥,平原沃壤化为一片汪洋,造成巨大灾难。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将洪水弓入大海,他全身心投入之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化水害为水利,发展了农业生产,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的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4)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请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20.(1)化石;约170万年。
(2)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鼻骨扁平,保留了古猿的一些特征。
(3)打制石器。
(4)烧烤食物、照明、防寒、驱赶野兽等作用。促进了原始人的脑容量的增加,促进原始人体质的发展。
(5) C A B
(6)途径:查找资料、走进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元谋人遗址的遗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化石;考古学家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的两颗远古人类的牙齿化石,及粗糙的石器,据考证,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根据材料二中的照片1“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北京人前额凹陷,眉骨突出,鼻子扁平,嘴巴突出,下颌后削,这说明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3)根据材料二中的“照片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因此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
(4)根据材料二中的“照片3,北京人使用火的情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学会用火,促进了原始人的脑容量的增加,促进原始人体质的发展,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在北京郊区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山顶洞人的居住遗址。出土的骨针,针身保存完好,骨针表明山顶洞人的钻孔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 [1] ,用船、筏载人和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半坡人距今时间五六千年,主要活动地区为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黄河流域),主要食物为小米(世界最早种植粟的)、鱼、肉、蔬菜,使用的工具有磨制的石器、木制的耒耜、石刀、箭头、鱼钩、骨头制品、捕鱼工具,生活方式包括饲养动物、半地穴式房子、彩陶。
(6)通过文物古迹,我们可以触摸历史,感受历史,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有查找资料、走进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
21.(1)两个区域:②、①;种植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粟:半坡原始居民。
(2)说明我国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3)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图二: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
(4)优点: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适应长江流域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的自然环境;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冬暖夏凉,适应黄河流域寒冷、干燥的自然环境。决定性因素:地理气候因素(或答“自然环境”)
【详解】(1)图一是水稻的种子,图二是粟的种子,它们分别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所以,中国稻作、粟作农业分别起源于图中的②、①;我国农耕时代以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分别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2)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
(3)图一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图二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4)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适应长江流域炎热、潮湿的自然环境;半地穴式房屋北暖夏凉,适应黄河流域寒冷、干燥的自然环境。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决定的。所以,这两种房屋各自的优点分别是: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适应长江流域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的自然环境;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冬暖夏凉,适应黄河流域寒冷、干燥的自然环境。影响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理气候因素(或答“自然环境”)。
22.(1)①名称:北京人②距今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③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④该遗址的重要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2)①元谋人;②距今约7000年;③半坡人。
(3)半坡人;河姆渡人。
(4)考古发现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进化的重要途径。
【详解】(1)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人物是北京人,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等。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2)据年代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
(3)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鱼纹彩陶盆是半坡人制作的。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稻谷遗存出自河姆渡遗址,说明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4)通过以上探究,我认为考古发现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进化的重要途径。
23.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打制石器。
(3)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都会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
(4)涿鹿之战;禅让制。
(5)上网查询、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考古发掘、观看纪录片等。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结合所学可知,周口店遗址反映的是原始人类——北京人,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3)结合所学可知,图三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猪纹陶钵;图四是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半坡人面彩陶鱼纹盆;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进入了农耕时代。
(4)根据材料一“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遂禽杀蚩尤。”结合所学可知,约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在逐鹿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不断繁衍,形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即这场战役是涿鹿之战;根据材料二“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可知,尧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贤德的舜,这反映的是禅让制。
(5)结合所学可知,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考古发掘、观看纪录片等方式了解历史。
24.1)图一是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打制。图二是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磨制。
(2)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图三:河姆渡居民。图四:半坡居民。
(4)说明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5)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
【详解】(1)原始社会使用石器工具,材料一中左图是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是打制;图二是耒耜,属于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是磨制。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由磨制石器到打制石器,这种变化反映了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原始社会的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依据材料二中图三“稻种”可得出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居民。依据图四中“粟种”可得出原始居民是半坡居民。
(4)稻种和粟种体现出原始农耕的出现,这些农作物的大量出土,说明了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5)依据材料五和所学可得出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
25.(1)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
(2)实物资料。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使用猪纹陶钵、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3)当时人们会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使用猪纹陶钵、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4)依据是,考古发掘成果,包括稻谷、陶器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1,由“元谋人遗址”,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由“北京人遗址”,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上,是我国早期人类的典型代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因此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早期人类遗址分别是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
(2)根据材料二,由图2的史料类型,可知史料属于史料类型中的最原始的资料,也就是实物资料。根据材料二,由“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河姆渡居民使用猪纹陶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使用猪纹陶钵、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因此材料中的远古人类的生活在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使用猪纹陶钵、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当时人们会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使用猪纹陶钵、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要依据考古发掘成果,包括稻谷、陶器等,因此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