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课件 (共28张PPT)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课件 (共28张PPT)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5 10:4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了解三国两晋至隋唐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及历史时期中的民族交融特征及区域开发成就。2.认识三国两晋的制度变化及创新,认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时空定位东汉三国(220-280)东晋(317-420)十六国(304-439)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北朝(439-581)北魏386-534隋朝统一南朝(420-589)灭383年淝水之战220221222公元376年前秦统一北方西晋266-316263魏灭蜀266晋代魏280晋灭吴公元581年公元589年南下灭陈420479502577534535557550577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2.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一、三国两晋南北朝(一)三国与西晋三国鼎立:220年,______称帝,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西晋:266年,________代魏称帝,国号晋。______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内迁______贵族灭亡。曹丕司马炎280匈奴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晋书·惠帝纪》思考:阅读材料,分析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1.五胡内迁2.大量流民向南迁徙3.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频繁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民族交融的趋势一、三国两晋南北朝(二)东晋与南朝①东晋建立:317年,________在______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南朝(420—589年):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______。南朝司马睿建康阶段特征政治特点:士族掌权士族: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士族专权: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王与马,共天下。”皇帝依赖士族支持,士族掌权(1)历史渊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2)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3)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士族经营庄园,渐成割据。士族渡江之后政治上地位显赫,拥有大规模土地和庞大的依附农民。士族地主建立庄园招徕流民成为佃农进行生产。思考:推动这一时期社会特点形成发展的原因?庄园经济魏晋时期的庄园经济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一方面是社会动荡加快地方豪强聚族而居……另一方面是士族渡江后,在政治上的地位日益显赫,拥有了大规模的土地和数量庞大的依附人口。……士族地主建立的庄园把大量的流民招揽进来,使他们成为佃农,在庄园的土地上从事生产。与此同时,流民南迁,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庄园主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推广了水利兴修,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史料指出推动士族庄园经济发展的原因(1)地方豪强聚族而居(2)士族政治地位显赫(3)拥有大量土地和农民(4)先进的生产技术,兴修水利以宗法关系(血缘)为纽带组织起来政治性、武装性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生产封闭、自主,独立性归纳总结庄园经济的特点阶段特征经济特点:开发南方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施肥图龙骨翻车(1)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2)社会环境: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3)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势思考:推动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哪些?一、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十六国与北朝匈奴羯鲜卑汉·前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氐羌賨cong汉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以北主要有十六个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4世纪后期,氐族的前秦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淝水之战年,_______ _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孝文帝展开汉化改革。439鲜卑拓跋部(三)十六国与北朝措施内容迁都城1.由平城迁至洛阳;2.鲜卑贵族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穿汉服,说汉语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门第,结汉亲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洛阳政治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重重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少经济地处偏僻,粮食产量有限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文化鲜卑地区,文化落后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影响:①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东汉三国时期(220-280)魏220蜀221吴222西晋266-316东晋(317-420)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宋北魏梁齐陈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统一北朝(439-581)南朝(420-589)二、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唐五代十国581589618755763907960杨隋灭陈统一全国安史之乱由盛转衰黄巢起义朱温废唐875陈桥兵变赵宋建立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 —武则天玄宗李隆基安禄山(节度使)史思明黄巢朱温——杨玉环周世宗柴荣赵匡胤藩镇割据南唐后主李煜隋文帝杨坚(一)隋朝兴亡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为。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杨广即位,为。589隋炀帝隋文帝留守太原的隋朝贵族趁机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翟让、李密瓦岗起义)结果广设粮仓建洛阳城开凿运河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隋朝灭亡巩固统一措施隋·大运河利:①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②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③促进南北方民族交融④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弊: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推动农民起义(隋末)“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隋书·食货》李渊(二)唐朝盛衰完成填空:隋唐时期的盛世唐朝由盛而衰试圈出唐朝灭亡的原因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周世宗改革贞观遗风(二)唐朝盛衰唐太宗①措施:__________,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②结果: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__________”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唐玄宗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②结果: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__________”开元盛世轻徭薄赋贞观之治(二)唐朝盛衰思考:唐朝对待民族关系主要有哪些手段?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和亲联姻册封首领东突厥、西突厥、后突厥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吐蕃渤海郡王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边疆开发;巩固了国家统一。(二)唐朝盛衰藩镇: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增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统治者任人唯亲、怠于朝政外重内轻节度使拥兵自重边防空虚、中央集权削弱黄巢农民起义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朱温代唐五代十国实质:是藩镇割据的延续第5讲三国至隋唐制度创新和文化发展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这一时期的制度变化和创新。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西周时期世官制(世卿世禄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察举制举荐与军功授爵春秋战国时期汉朝时期一、制度创新(一)选官制度血缘才能、军功孝廉家世、门第选拔标准(一)选官制度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评议权收归中央(中正官评“状”,吏部授官)乡里清议失效,豪强大族操控选官选官方式发生什么变化?变化之后有什么作用?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魏晋时代,选官制度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喻大华《帝制往事》世家大族担任中正官,重门第轻才干成为维系士族门阀特权的工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一)选官制度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阅读材料,分析科举制产生的背景?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材料: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唐代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1.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2.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3.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4.打破门阀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5.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忽视了实用性学问,阻碍科技发展,禁锢人们的思想(二)中央政治制度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提交上奏封驳同意后交予审理通过审议起草诏令审核诏令执行诏令分理具体政务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特点:相权三分相互制衡体系完整职权分明(三)赋税制度魏晋南北朝赋税制度:租调制土地制度:均田制土地国有制按户征收唐初赋税制度:租庸调制按人丁征收唐中后期背景:安史之乱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失地农民的逃亡严重均田制难以维系赋税制度:两税法夏、秋两次纳税地税+户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内容:按资产征收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扩大收税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二、文化创新(一)佛道儒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贵儒”“尊道”“佛教盛行”“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根据材料概括佛教兴起的影响:广修寺庙,耗费钱财;争夺劳动力,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逃避赋税,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唐中后朝复兴儒学二、文化创新(二)文学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篆
隶书
草书
行书
楷书
领域 朝代 人物 成就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
地理学 西晋 裴秀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 李春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雕版 隋唐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火药 唐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学 唐 僧一行 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医学 唐 孙思邈 《千金方》
唐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三)科技
交流表现影响中国与印度中亚之间①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伴随佛教东传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②东晋的法显到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③唐朝的玄奘,到天竺取经中日和中朝①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授佛法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②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四)对外交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