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20世纪世界新变化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演进课件 (共29张PPT)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单元 20世纪世界新变化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演进课件 (共29张PPT)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5 10:5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十一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新变化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演进
第26讲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时空框架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变化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中国崛起
第三世界国家变化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殖民体系瓦解)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国家宏观调控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性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由放任政策
胡佛
整顿财政金融;
调整工业生产;
调节农业生产;
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罗斯福新政的实践经验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下,光靠自由竞争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已难以使供应和需求趋于平衡,要自动调节经济以避免或减轻危机,必须由国家政权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罗斯福新政
国家干预政策
1、二战后,英国艾德里工党政府先后在煤炭、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航运等部门推行国有化。与此同时,政府还实行福利政策,如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者、孕妇、失业者发放补助金,为全体国民免费医疗等。这些做法表明英国( )
A.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B.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C.实现了“伟大社会”的承诺 D.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市场机制
政府调节
国际协调
基本经济特征:企业的运行完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是在自由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1)含义: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2)历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萌芽
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后开始倡导
二战后迅速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宏观调控
D
凯恩斯提出宏观调控,即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
思考1:资本主义国家有了国营企业后,有人惊呼“资本主义国家马上要变成社会主义了”,你怎么认为?
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思考2:西方国家用计划调节经济,能不能说他们已经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了呢?
西方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运行过程仍然以市场调控为主,而苏联的经济计划是指令性的。
实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能根除经济危机。
世界金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贸易体系
金融
投资
贸易
建立:1945年
宗旨:稳定国际汇兑,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救急组织)
建立:1945年
宗旨: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解决贫困和发展问题(救贫组织)
建立:1947年
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一)国家宏观调控
市场机制
政府调节
国际协调
2、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1盎司黄金=35美元
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3、1929年,资本主义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翌年美国提高近900种商品关税。随之,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1932年增加到76国以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为避免新的贸易壁垒,二战后各国开始协商并建立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与程序。此即( )
A.《布雷顿森林协议》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经济展望声明》
确立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
C
(一)国家宏观调控
B
4、据下表可知,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
美国20年代50——70年代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表
A.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国家经济实力持续下降
C.国家干预政策效果显著 D.经济发展已经显现困境
时期 国民生产总值 私人投资 劳动生产率 年失业率 消费物价
50年代 3.3 3.5 2.7 4.4 2.1
60年代 3.8 3.9 2.7 4.6 2.8
70年代 2.8 2.9 1.2 6.3 7.8
(一)国家宏观调控
D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
1、中东石油危机导致油价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生产停滞,失业率上升。
2、政府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发行货币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里根
采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降税,削减开支,紧缩货币等
撒切尔夫人
“多市场、少政府”,国家资本下降、私人资本加强
80年代
克林顿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提“新经济”,发展高新产业
90年代
(一)国家宏观调控
5、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应把政府定位为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只要清晰确定的市场规则得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将有效配置资源,直至实现资源分配的最理想状态,这一主张得到美国经济界的推崇。这反映当时美国(  )
A.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B.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地位
C.成功实现向新经济的转型
D.继续强化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
含义: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增长模式
特征: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B
6、1952年,美国有1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电视1.4亿台,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美国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反映出( )
A.电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B.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
C.战争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二)资本主义社会新变化
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D
7、当代西方“蓝领”“白领”“灰领”代表工人的不同分层。1973——1985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增加了40%,而同期“蓝领”(产业工人)的人数却减少了500万。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占雇佣劳动者总数的50%,在英国和法国则为4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严重的“滞涨”问题 B.福利制度的发展完善
C.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 D.阶级结构的发展变化
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第三产业兴起
新中间阶层是难以准确定位的社会阶层,主要指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包括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白领工人。新中间阶层已经成为战后发达国家人口比例最大的社会阶层。
(二)资本主义社会新变化
C
8、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二)资本主义社会新变化
实质: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趋势。
D
主要代表 原因 结果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如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 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妇女运动 ①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 ③为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学生运动 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二战后的社会运动形成了人民民主斗争的高潮,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二)资本主义社会新变化
国家经济政策不断调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化——第三产业
新兴科技革命兴起
福利国家、社会运动
生产力发展
自由放任
经济危机周期发作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问题突出)
变:统治的手段和方法
不变: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国家干预
减少干预
社会变革
阶级关系分化——新兴中间阶层
生产关系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无论国家干预,还是建立福利国家,实质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其目的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未变,农轻重比例失调;农、轻落后局面未改,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政治高度集权,民主法制被破坏;科教文化损失严重。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苏联继续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50年,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棉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轻工业还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农业领域仍然奉行全盘集体化政策,农业落后情况没有得到改变。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苏联还在文学艺术、哲学、生物学、生理学等领域展开了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扼杀了学术自由,给苏联科学文化事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结合材料认识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与隐忧: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一)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放权)。
③思想:苏共二十大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意义:①经济: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推动农业发展;
②政治思想: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只有在他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赫鲁晓夫得到后人理解和尊敬主要是因为他( )
A.彻底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D.使苏联跃升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B
改革重点:农业
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材料一:1956年2月14日,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开幕会上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团列席了会议。赫鲁晓夫提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观点已经过时,两个阵营可以和平共处。会后召开秘密会议,列举内务部和斯大林本人滥用权力、粗暴破坏法治的事实,全盘否定和丑化斯大林。
材料二: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甚至是人身攻击,丑化了社会主义制度、丑化了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在一些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引起混乱。1956年波共党内要求修正全盘苏化政策摆脱苏联的控制。同年11月匈牙利当局领导人宣布匈牙利在暴乱者针对共产党人和公安人员的恐怖活动中中立,退出华沙并请求联合国保卫匈牙利中立。
材料三:中苏双方的重大分歧始于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1958年4月苏联提出两国共同出资在中国境内建设一座大功率长波电台以便指挥苏联在太平洋活动的潜艇,7月提出中苏两国“建立一支共同潜艇舰队”,均遭拒绝。1959年苏联以与美国谈判禁止实验核武器为由中断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有关技术。1960年苏联单方面召回在华1390名专家,废除257个科技合作项目。1969年3月苏联武装入侵中国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地区,制造了严重的流血事件。
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的体制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改革重点:重工业
①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勃列日涅夫
①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农业落后。
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2)结果:
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
(一)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一)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戈尔巴乔夫
①经济上: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②政治上: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国家权力分散)
①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②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东欧的执政党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二)东欧剧变
第十一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新变化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演进
第27讲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与殖民体系的瓦解
民族运动: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
民主运动: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9以来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示意图(部分)
材料一:美国奉行大棒政策:美国第26任总统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听命于美国。他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这项外交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
材料二:金元外交:美国第27任总统塔夫脱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材料三:考迪罗(Caudillo),亦称考迪罗主义、考迪罗制度,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考迪罗主义实际上是军人专政的军事独裁制,是大地主专政的一种表现形式。
结合材料分析,拉丁美洲进行民族独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帝国主义殖民国家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侵略
被殖民地区封建政治制度及落后的经济制度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
启蒙运动等民族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亚洲
拉丁美洲
非洲
民族独立运动
民主革命运动
根据教材第13课内容,将对应事件的名称填写在下列表格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巴西建立共和国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伊朗立宪革命
中国辛亥革命
苏丹马赫迪起义
埃及抗英斗争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根据表格,归纳20世纪前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特点
大多数是反对外来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采用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的形式
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参与
结合地图了解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印尼共产党发动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越南胡志明等领导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英、法占领的斗争
阿富汗人民的抗英斗争
第一阶段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时间
原因
经过
结果
一战后(1920-1922)
阿姆利则惨案
①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 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
②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
③抗税等手段
指导思想
目的
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以爱、真理和非暴力)
争取印度自治独立
发生暴力,运动停止
1930年——1934年
甘地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 释放政治犯等要求,遭到拒绝
进行“食盐进军”,亲自到海滨取海水制盐
引发了印度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
1940年——1942年
一战后,英国殖民势力的衰落
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争取印度的独立
英印当局逮捕甘地、尼赫鲁等国大党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1947年,印度独立。
国家 民族民主运动 领导力量 目的 斗争方式 成果
亚洲 中国
印度尼西亚
印度
非洲 埃及
摩洛哥
埃塞俄比亚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墨西哥
1924-1927国民大革命
1926-1927民族大起义
1920-194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17-1922华夫脱党运动
1923里夫人民民族大起义
1935-1941抗意战争
1926-1933反美游击战
1917卡德纳斯民主改革
国共两党
印尼共产党
甘地、印度国大党
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
部落酋长克里姆
埃塞俄比亚人民武装
桑迪诺游击队
墨西哥国民革命党
反帝反封建
争取民族独立
争取民族独立
争取民族独立
争取民族独立
争取民族独立
反帝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武装斗争
武装起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和平手段、街垒战
武装起义
游击战争
武装斗争
维护宪法的民主改革
收回汉口、九江等租界
得到世界革命群众的支持
当局被迫部分让步,民族意识高涨
英国部分让步,承认埃及独立主权
建立里夫共和国
击败法西斯侵略军恢复民族独立
迫使美军撤出尼加拉瓜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走上现代化道路
归纳总结:
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动摇世界殖民体系;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世界殖民体系
材料一:二战后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为了把民族解放运动纳入世界革命运动,组成世界范围的反帝统一战线,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巩固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斗争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大力援助。
(1)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殖民国家无力维持殖民统治。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壮大,鼓舞并支持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3)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材料二:二战使传统的殖民大国地位下降,权势转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身上,而美苏向来有反殖民的传统。《联合国宪章中》谴责殖民主义政策,坚持民族独立、民族自治,宪章规定“任何民族对外来统治的屈从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法理要求。
(4)联合国非殖民化活动的推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