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00年10月,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万多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以及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我国( )
A. 早期文明集中于南方地区 B. 原始农耕文化领先世界
C. 小农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 D. 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可知,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D项正确;我国早期文明主要分布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农耕文化发展水平的比较,排除B项;C项中的“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晚于题干中的时间“一万多年前”,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朝的历史叙述。这表明当时( )
记述 出处
四维(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贾谊《治安策》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班固《汉书》
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戍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A. 出现历史倒退 B. 宗法制度趋向瓦解
C. 社会矛盾丛生 D. 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君臣乖乱”“万民离叛”“以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戍卒一呼,山东响应”可知,秦朝与六国之间存在矛盾,且还存在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阶级矛盾,C项正确;“历史倒退”的表述与题干中“并天下”“攘夷狄”等关键词不符,排除A项;宗法制度趋向瓦解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干中的时间“秦朝”,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时期,晚于题干中的时间“秦朝”,排除D项。故选C项。
3. 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但是到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 奉行黄老无为思想 B. 对外征战开疆拓土
C. 尊崇儒学重义轻利 D. 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政府实行官管盐铁等抑商政策,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导致山东等地的工商业逐渐由活跃转向低落,D项正确;汉初奉行黄老无为而治,汉武帝后积极有为,排除A项;对外征战主要在西北地区,与山东商业衰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以儒家义利观教化全国百姓,与山东商业步入低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重视存神、服气、导引等。这主要体现了( )
A. 封建迷信思想的根深蒂固 B.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嬗变
C. 儒道佛等思想合一的趋势 D. 文人乱世中的精神追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养生学发展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重视存神、服气、导引等”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养生学,寻求精神寄托,即体现了文人乱世中的精神追求,D项正确;封建迷信思想的根深蒂固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A项;儒学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到封建社会后期都是社会主流思想,并未丧失主流文化地位,因此,社会主流价值观没有改变,排除B项;题干中未提及儒道佛三教之间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5. 唐朝时期,科举士人贡举及第,仅获得出身。要入仕为官,尚需通过吏部的“释褐试”,即要求候选人体貌丰伟、言辞辩证、书法遒美以及文理优长。这有助于( )
A. 提升治理国家的能力 B. 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垄断
C. 扩大吏部的职权范围 D. 完善中枢机构的制衡机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科举士人”并结合所学可知,选官要求文化知识素养,据材料“要求候选人体貌丰伟、言辞辩证、书法遒美以及文理优长”可得出,还要求对入仕官员的综合素养进行考察,这综合起来有助于提升治理国家的能力,A项正确;B项仅为科举制的影响,与材料“吏部的‘释谒试’”不符,B项片面,排除B项;材料中的“吏部的‘释谒试’”属于吏部的原有职权,C项中的“扩大”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选拔官员和任命官员的环节,未提及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排除D项。故选A项。
6. 宋代,鄂州“贾船客舫,不可胜计,市邑雄富,列肆繁错。盖川、广、襄、淮、浙贸迁之会”。这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C. 区域商业贸易的繁荣 D. “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信息“鄂州‘贾船客舫,不可胜计,市邑雄富,列肆繁错。盖川、广、襄、淮、浙贸迁之会’。”可知,鄂州成为区域间经济贸易互通互联的纽带,反映出宋朝区域商业贸易繁荣,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经济重心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明清时期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排除B项;中国在封建社会阶段,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7. 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 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 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
8. 读如表可知,当时的中国( )
时间 历史事件
1684年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 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1726年 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1762年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1793年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A. 积极维护国家的统一 B. 施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C. 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D. 外交方式日益与国际接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通过武力征讨、签订条约、设置机构等举措,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A项正确;“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等不属于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积极维护国家的统一,未体现严重的民族危机,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方式日益与国际接轨,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9. 武宗初宠东宫旧竖刘谨,别立内厂,使谨主事,并东西厂亦在监察之中。武宗坐朝,有人投匿名书于路旁,数谨罪恶。瑾便矫诏,诏百官三百余人,跪在午门外,加以诘责。材料反映了当时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内阁权势膨胀 D. 监察制度的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描述了明武宗时期刘瑾专权,其根源在于当时君主专制加强,B项正确;宦官专权并不意味着皇权衰落,排除A项;内阁权势膨胀并不会导致宦官专权,排除C项;监察制度不能有效运行,因此宦官猖獗,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这种状况的出现( )
A. 加重了中国人民经济负担 B. 说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改变了中外贸易出超局面 D. 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出现了银贵钱贱的局面,而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这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不能改善中外贸易的出超局面,排除C项;材料所述现象是白银大量外流的结果,逻辑关系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学者萧致治在《鸦片战争史》一书中写到,“就社会制度而言,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晚期,比起世界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大大落后,成为束缚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和文化科学进步的桎梏。”作者意在强调(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封建制度阻碍了社会进步
C. 社会制度决定战争成败 D. 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社会制度是束缚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和文化科学进步的桎梏等,强调的是封建制度阻碍了社会进步,B项正确;材料重点探讨的是中国的问题,并未强调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A项;社会制度决定战争成败的说法绝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旧制度的落后,并非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据《潘秀才日记》记载,道光廿九年(1849年)二月十七日,两广总督徐广缙“在虎门江面的英舰上与夷人会谈。夷人又提入城一事,实乃可恶!广州城乃吾民居住之地,怎可让外夷居住。况夷人面日怪异,实乃妖类”。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
A. 鸦片战争期间的反侵略 B. 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C. 东南沿海陷入边疆危机 D. 近代外交理念的萌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1849年”“广州城乃吾民居住之地,怎可让外夷居住”可知,中国民众反对英国侵略者在广州设立租界,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B项正确;“鸦片战争”结束于1842年,早于题干中的时间“1849年”,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列强对东南沿海地区的侵略,排除C项;“近代外交理念”的表述与题干中“夷人”“妖类”等关键词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 《瀛寰志略》出版后,在朝的统治者、满汉官员、理学家、社会士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无不为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天下之尊”的事实所震骇。《瀛寰志略》的发行( )
A. 引导传统地理观的变革 B. 推动各阶层力量的联合御敌
C. 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D. 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据材料“在朝的统治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瀛寰志略》学习并吸收了西方近代先进的地理学思想,运用当时先进的经纬度学说划分地球,对世界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有比较准确的划定,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舆地学观念,引导了传统地理观的变革,A项正确;地理观的改变并不能推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联合御敌,排除B项;《瀛寰志略》发行后,天朝上国观念仍广泛存在,排除C项;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从坚船利炮中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并非《瀛寰志略》的发行导致,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864年,两江、直隶、陕甘、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及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巡抚等都出自湘淮系。这反映了( )
A.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B. 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
C. 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D. 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允许地方组建团练,湘军、淮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元主要军事力量,地方汉族官僚集团迅速崛起,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洋务运动的开展,排除B项;清朝没有形成地方割据,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表明洋务新政致力于
A. 发展资本主义 B. 改变封建制度
C. 推动社会转型 D. 挽救国家颓势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外来侵略,根本目的是挽救国家颓势,巩固统治,D项正确;洋务新政是为了挽救清朝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项;洋务新政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不会推动社会转型,排除BC项。故选D项。
【点睛】
16.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其意在( )
A.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B.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 重塑儒学正统地位 D. 增强国人民族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98年(中国)。由题干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可知,“明定国是”诏书主张坚持中国传统义理制度文化,采纳西方可以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学说,以挽救统治危机,A项正确;材料主张采用中国传统政治,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清时期,儒学一直为正统思想,故C项中“重塑”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增强国人民族意识”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7. 下图所示为义和团揭帖,其中写道:“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这体现了义和团( )
A. 旨在推翻清政府 B. 具有爱国与迷信的双重性
C 有广泛群众基础 D. 开启了中国救亡图存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揭帖借古人之口表达了对列强入侵的愤恨,这其中既有浓烈的爱国情感,又未超脱本阶级局限性的信仰封建迷信的一面,B项正确;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义和团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在义和团运动之前,中国已开始了救亡图存,排除D项。故选B项。
18. 康有为在其回忆录中记述了“公车上书”之事,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但据当代史学家考证,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根本没有去送。这说明( )
A. 回忆录的使用需与其他史料互证 B. 一手史料不能真实反映历史事实
C. 时代环境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评判 D. 当代史学家的史学研究更为客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的回忆录属于一手史料,作为事件的当事人,其回忆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同时也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在使用时,要注意与其他史料互证,A项正确;一手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可知真实反映历史事实,排除B项;当代历史学家的评判来自对史料的考证,与时代环境无关,排除C项;当代史学家的史学研究更为客观,这一说法存在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9. 下图所示形势的出现与近代某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该条约产生影响的是( )
A.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 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中国。据图中所示内容“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条约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C项正确;A项为《南京条约》的影响,B项为《马关条约》的影响,排除AB项;D项为《马关条约》签订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排除D项。故选C项。
20. 梁启超曾评说:“辛亥革命让国人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 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B. 与立宪派政治理想完全一致
C. 完成了推翻封建主义的使命 D. 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革命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故选A项;辛亥革命体现的是民主共和制跟立宪派不一致,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封建主义,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D项。
【点睛】
21. 20世纪初,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等皆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武昌起义后,陈独秀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朱德称他自己“就是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09年在云南讲武堂参加同盟会的”。这表明辛亥革命( )
A.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干部条件
B. 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C.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等皆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武昌起义后陈独秀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或者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甚至在辛亥革命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或者受到辛亥革命的重要影响,这表明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干部条件,A项正确;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对陈独秀、朱德等人的影响,而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22. 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表,推动这一时期棉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纱锭(枚) 布机(台)
1913 482,192 1,986
1914 544,780 2,316
1918 647,570 2,736
1919 658,748 3,839
1920 842,894 4,139
1921 1,248,282 4,3139
A.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 B. 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辛亥革命和一战的爆发 D. 群众性的抵制日货倡导国货的爱国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从1913-1921年,我国纱锭和布机数量均呈增长态势,根据史实可知,该时期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一战的爆发、列强忙于一战,中国获得了短暂的和平发展时期,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短暂的春天,这有力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群众性的抵制日货倡导国货的爱国运动是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但是不是主要原因,ABD项排除;故本题选C。
23. 新文化运动期间,《新妇女》《妇女评论》《劳动与妇女》等报刊不断涌现,“英雄”“她”等新词汇也流行一时。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
A. 推动了白话文的全国普及 B. 主要探讨男女平权的问题
C. 冲击了传统思想与道德 D. 重视社会问题的根本改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妇女问题、男女平权等思想受到关注,这冲击了传统“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与道德,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白话文在全国的推广,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男女平权并未成为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新文化运动重视社会问题的根本改造,故D项错误。故选C项。
【点睛】
24. 在《觉醒年代》里,陈独秀说道:“中国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政治理想都无关系…好象狗争骨头一般罢了。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我们只应该拿人的运动来轰散那狗的运动,不应该抛弃我们人的运动去加入他们狗的运动。”这表明陈独秀
A. 主张个体思想独立与自由 B. 鼓动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C. 引导中国走上了俄式道路 D. 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我们只应该拿人的运动来轰散那狗的运动,不应该抛弃我们人的运动去加入他们狗的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认为应当从更根本的层面去追求解放,说明陈独秀认识到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D项正确;材料认为之前的运动并不能拯救中国,并未强调个体思想的独立自由,排除A项;陈独秀并未主张反对北洋军阀,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中国走何种道路,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因杂居相处、互相通婚等原因,社会和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差异性缩小,共同性增多,最终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个民族。民族融合是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的进步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华民族是各民族血缘和基因的融合体,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缘和基因,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血缘和基因,各少数民族间血缘和基因也相互渗透。
——摘编自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各民族的交融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论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秦朝时期,征服越族地区,加强了对西南夷的控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政权不断更迭,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元朝的大一统,推动了汉、蒙古、畏兀尔等民族长期相处,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内涵的丰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由此可见,中国在古代各个时期都有一定的民族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首先,确定论题,材料中描述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直处于发展演进的过程,民族交融不断加深,而且不论是在同一时期还是在分裂时期,各民族都有相似的价值信仰。据此可以提出相关论题:各民族的交融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各民族的交融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从历史上各时期民族融合的史实及影响予以论证,如:夏商周时期,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通过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原周边的戏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并逐渐融入华夏族,为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汉族的形成创造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推动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这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在长期对峙期间交往交流交融,造就元朝空前的疆域;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最后,对论题进行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古代中国历史是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结果,期间,各种生产生活方式的族群交流互补、冲突融合,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官僚绅士,一方面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另一方面将这种思想付诸实施。自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摘编自徐晓军《浅谈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材料二:洋务派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并派遣幼童到欧美留学,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其勇于实践与创新,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贵兰《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对洋务运动影响看法。
【答案】26. 特点:机器生产;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7. 评析:同意材料中对洋务运动的肯定。理由: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他们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史称洋务运动”可以得出特点是,机器生产;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同意材料中观点。根据材料“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并派遣幼童到欧美留学,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所对应的代表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答案】(1)历史事件:被动开放—两次鸦片战争(答第二次鸦片战争亦可)经济起步—洋务运动;政体变革—辛亥革命;
(2)政治意义: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内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代表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动开放是指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国家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经济起步是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政体变革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助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政治意义:由材料二“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际上,董仲舒所完成的工作比起他的先辈来说要容易得多,因为他处于一个了不起的历史关头。这时,宗法一体化结构与独尊儒术在皇权干预下终于成为现实。董仲舒的学说内容庞杂,但总的来说是集前人学说中有利于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内容于一体。他提炼、强化了《韩非子》《吕氏春秋》《公羊传》中君权至上的大一统的政治论,并把它和邹衍等阴阳家们的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学说相结合。他继承了孔、孟的有为的行为、伦理学说,并以荀子的性恶说和“一天下”就要“务息十二子之说”为理论根据,强行推行儒家说教,使得思想文化专制主义也成为事实。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新青年》的作者们说,个人主义是他们的新道德、新思想、新信仰的核心。这虽然表现了他们还只能从资产阶级的思想库藏中寻找武器,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个思想武器是发挥了战斗作用的。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他们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作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该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的新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决定儒学地位发生转折的主要因素。
【答案】(1)特点:在继承先秦儒学体系基础上杂糅了其他学说;强调神权色彩;与宗法一体化结构相融合。负面影响:主张独尊儒术,易禁锢思想,不利于其他学术流派的发展;迎合专制统治的需要,使民间读经的功利性增强;对儒学之外的学问尤其是自然科学发展有消极影响。
(2)倡导个人主义;抨击封建专制和儒学束缚;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的理性思想;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
(3)统治阶级和以董仲舒、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对待儒学的态度;儒学发展是否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思想界的解放程度。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集前人学说中有利于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内容于一体……并把它和邹衍等阴阳家们的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学说相结合”可知,董仲舒的儒学在继承先秦儒学体系基础上杂糅了其他学说;根据材料“并把它和邹衍等阴阳家们的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学说相结合”可知,董仲舒的思想强调神权色彩;根据材料“集前人学说中有利于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内容于一体”可知,董仲舒思想将皇权与宗法一体化结构相融合。负面影响:根据材料“使得思想文化专制主义也成为事实”可知,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易禁锢思想,不利于其他学术流派的发展;根据材料“宗法一体化结构与独尊儒术在皇权干预下终于成为现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迎合专制统治的需要,使民间读经的功利性增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独尊儒术后,对儒学之外的学问尤其是自然科学发展有消极影响。
(2)新现象:根据材料“个人主义是他们的新道德、新思想、新信仰的核心”可知,新文化运动中倡导个人主义;根据材料“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作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抨击封建专制和儒学束缚;根据材料“这虽然表现了他们还只能从资产阶级的思想库藏中寻找武器”可知,新文化运动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的理性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
(3)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二儒学地位的变化可以看出,决定儒学地位的是统治阶级和以董仲舒、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对待儒学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地位变化取决于儒学发展是否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从思想发展过程来看,儒学的地位和中国思想界的解放程度相关。昭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00年10月,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万多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以及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我国( )
A. 早期文明集中于南方地区 B. 原始农耕文化领先世界
C. 小农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 D. 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
2.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朝的历史叙述。这表明当时( )
记述 出处
四维(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贾谊《治安策》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班固《汉书》
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戍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A 出现历史倒退 B. 宗法制度趋向瓦解
C. 社会矛盾丛生 D. 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3. 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但是到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 奉行黄老无为思想 B. 对外征战开疆拓土
C. 尊崇儒学重义轻利 D. 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重视存神、服气、导引等。这主要体现了( )
A. 封建迷信思想的根深蒂固 B.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嬗变
C. 儒道佛等思想合一的趋势 D. 文人乱世中的精神追求
5. 唐朝时期,科举士人贡举及第,仅获得出身。要入仕为官,尚需通过吏部的“释褐试”,即要求候选人体貌丰伟、言辞辩证、书法遒美以及文理优长。这有助于( )
A. 提升治理国家的能力 B. 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垄断
C. 扩大吏部的职权范围 D. 完善中枢机构的制衡机制
6. 宋代,鄂州“贾船客舫,不可胜计,市邑雄富,列肆繁错。盖川、广、襄、淮、浙贸迁之会”。这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C. 区域商业贸易的繁荣 D. “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7. 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 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 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8. 读如表可知,当时的中国( )
时间 历史事件
1684年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 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1726年 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1762年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1793年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A. 积极维护国家的统一 B. 施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C. 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D. 外交方式日益与国际接轨
9. 武宗初宠东宫旧竖刘谨,别立内厂,使谨主事,并东西厂亦在监察之中。武宗坐朝,有人投匿名书于路旁,数谨罪恶。瑾便矫诏,诏百官三百余人,跪在午门外,加以诘责。材料反映了当时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内阁权势膨胀 D. 监察制度的完善
10. 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这种状况的出现( )
A. 加重了中国人民经济负担 B. 说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改变了中外贸易出超局面 D. 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11. 学者萧致治在《鸦片战争史》一书中写到,“就社会制度而言,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晚期,比起世界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大大落后,成为束缚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和文化科学进步的桎梏。”作者意在强调(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封建制度阻碍了社会进步
C. 社会制度决定战争成败 D. 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
12. 据《潘秀才日记》记载,道光廿九年(1849年)二月十七日,两广总督徐广缙“在虎门江面的英舰上与夷人会谈。夷人又提入城一事,实乃可恶!广州城乃吾民居住之地,怎可让外夷居住。况夷人面日怪异,实乃妖类”。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
A. 鸦片战争期间的反侵略 B. 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C. 东南沿海陷入边疆危机 D. 近代外交理念的萌发
13. 《瀛寰志略》出版后,在朝的统治者、满汉官员、理学家、社会士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无不为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天下之尊”的事实所震骇。《瀛寰志略》的发行( )
A. 引导传统地理观的变革 B. 推动各阶层力量的联合御敌
C. 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D. 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14. 1864年,两江、直隶、陕甘、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及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巡抚等都出自湘淮系。这反映了( )
A.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B. 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
C. 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D. 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
15. 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表明洋务新政致力于
A. 发展资本主义 B. 改变封建制度
C. 推动社会转型 D. 挽救国家颓势
16.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其意在( )
A.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B.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 重塑儒学正统地位 D. 增强国人民族意识
17. 下图所示为义和团揭帖,其中写道:“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这体现了义和团( )
A. 旨在推翻清政府 B. 具有爱国与迷信的双重性
C 有广泛群众基础 D. 开启了中国救亡图存进程
18. 康有为在其回忆录中记述了“公车上书”之事,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但据当代史学家考证,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根本没有去送。这说明( )
A. 回忆录的使用需与其他史料互证 B. 一手史料不能真实反映历史事实
C. 时代环境影响对历史事件评判 D. 当代史学家的史学研究更为客观
19. 下图所示形势的出现与近代某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该条约产生影响的是( )
A.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 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0. 梁启超曾评说:“辛亥革命让国人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 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B. 与立宪派政治理想完全一致
C. 完成了推翻封建主义的使命 D. 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21. 20世纪初,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等皆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武昌起义后,陈独秀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朱德称他自己“就是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09年在云南讲武堂参加同盟会的”。这表明辛亥革命( )
A.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干部条件
B. 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C.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22. 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表,推动这一时期棉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纱锭(枚) 布机(台)
1913 482,192 1,986
1914 544,780 2,316
1918 647,570 2,736
1919 658,748 3,839
1920 842,894 4,139
1921 1,248,282 4,3139
A.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 B. 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辛亥革命和一战的爆发 D. 群众性的抵制日货倡导国货的爱国运动
23. 新文化运动期间,《新妇女》《妇女评论》《劳动与妇女》等报刊不断涌现,“英雄”“她”等新词汇也流行一时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
A. 推动了白话文的全国普及 B. 主要探讨男女平权的问题
C. 冲击了传统的思想与道德 D. 重视社会问题的根本改造
24. 在《觉醒年代》里,陈独秀说道:“中国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政治理想都无关系…好象狗争骨头一般罢了。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我们只应该拿人的运动来轰散那狗的运动,不应该抛弃我们人的运动去加入他们狗的运动。”这表明陈独秀
A. 主张个体思想独立与自由 B. 鼓动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C. 引导中国走上了俄式道路 D. 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因杂居相处、互相通婚等原因,社会和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差异性缩小,共同性增多,最终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个民族。民族融合是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的进步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华民族是各民族血缘和基因的融合体,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缘和基因,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血缘和基因,各少数民族间血缘和基因也相互渗透。
——摘编自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官僚绅士,一方面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另一方面将这种思想付诸实施。自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摘编自徐晓军《浅谈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材料二:洋务派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并派遣幼童到欧美留学,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其勇于实践与创新,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贵兰《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对洋务运动影响的看法。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所对应的代表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际上,董仲舒所完成的工作比起他的先辈来说要容易得多,因为他处于一个了不起的历史关头。这时,宗法一体化结构与独尊儒术在皇权干预下终于成为现实。董仲舒的学说内容庞杂,但总的来说是集前人学说中有利于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内容于一体。他提炼、强化了《韩非子》《吕氏春秋》《公羊传》中君权至上的大一统的政治论,并把它和邹衍等阴阳家们的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学说相结合。他继承了孔、孟的有为的行为、伦理学说,并以荀子的性恶说和“一天下”就要“务息十二子之说”为理论根据,强行推行儒家说教,使得思想文化专制主义也成为事实。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新青年》的作者们说,个人主义是他们的新道德、新思想、新信仰的核心。这虽然表现了他们还只能从资产阶级的思想库藏中寻找武器,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个思想武器是发挥了战斗作用的。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他们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作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该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的新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决定儒学地位发生转折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