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B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摘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
B.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
C. 社会存在决定思想。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和世界的物质力量。
D.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多次才能完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共产党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根“矢”,来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就是有的放矢。
B. 只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就能根据占有的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甚至是科学的结论。
C. 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反映到头脑中的客观外界现象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一定能变成理性认识。
D. 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是因为我们的同志不懂得认识论的道理,不理解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飞跃现象。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眼观耳闻即可,不必心到手到。
B.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C.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D.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
4. 阅读材料二,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5. 两则材料都有关于“学风”的阐述,对当今时代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反复说“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只鸽子”,看似与战争无关,但表达了老人对这些动物的留恋与痛心,表现了人性之善,对生命的尊重。
B. 老人提到他的故乡,“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战争胜利后重回故乡充满信心。
C. “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绝望,体现了战争给人们的躯体和精神所带来的双重伤害。
D. “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中“只得”表现了老人内心无奈和怨愤,也可见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与控诉。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内容仅由一段对话,两个人物构成,却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这一宏大的主题。
B.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侦察兵的视角叙述,带给读者一种“亲历”战争的感觉,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C. 小说一直渲染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而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暗示着法西斯战争的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
D. 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简洁凝练、节制平静,在对话中推动情节的发展,对话背后是一位普通人对战争的不解与抱怨。
8. 海明威说:“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文中是如何把老人这一形象塑造“活”的?
9.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请你以选文为例,谈谈你对“冰山理论”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①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错,同“措”,放置。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季氏A亦僭于公室B陪臣C执国政D是以E鲁自大夫以下F皆僭离于G正道H故孔子不仕
11. 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克己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不相同。
B. 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C. “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相同。
D. 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12. 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B. 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C. 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口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 孔子受弟子尊重。孔子死后,弟子都为孔子守丧三年,并且有些弟子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居住。
13. 翻译画线句子。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14. 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捣衣诗
[梁]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触发了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首联运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未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不得不滞留他乡,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
C.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窗悲鸣,悲伤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未来,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了关切思念之情。
16. 这首诗的颔联“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此联的精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将进酒》中,诗人以曹植为例,表面上谈喝酒,实际上表达了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在通往“至善”之路上,需心不妄动后方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3)在语文课的讨论中,有同学引用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两句,抒发人生短暂的悲哀。于是小刚引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同学进行安慰,因为人类的存在也是绵延久长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1)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他去卖什么?卖油绳。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18.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横线句子“简直像拎了束灯草”。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今天做好今天卖,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好吃”,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梦想,我发现和许多大人真是讲不通。他们总是这样提问题: ① ?在他们看来,一样东西,只要不能吃,不能穿,不能卖钱,就是没有用。他们比起一则童话故事里的小王子可差远了。这位小王子从一颗外星落在地球上的一片沙漠上,感到渴了,寻找着一口水井,他一边寻找, ② 。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使沙漠变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沙漠中的水井是看不见的,(2)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可是正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梦想驱使我们去寻找,去追求;在看得见的事物里发现隐秘的意义,从而觉得我们周围的世界无比美丽。其实,诗、童话、小说、音乐等都是人类的梦想。英国诗人雪莱听到人们指责诗歌没有用,他反驳说:诗才“有用”呢,因为它“创造了另一种存在,使我们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居民”。的确, ③ ,他们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
如果你和那种没有梦想的人一起旅行,你会觉得乏味透顶。一轮明月当空,他们最多说月亮像一张烧饼,压根儿不会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面对苍茫大海,他们只看到一大滩水,绝不会像安徒生那样想到海的女儿。唉,有时我不免想,与只知做梦的人相比,从来不做梦的人是更像白痴的。
20. 上面两段文字中各有两个加点的“也许”,它们都有揣测的意味,但两个“也许”所表现出来的情味又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1)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
(2)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
21. 下面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B.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
C. 于是,她们在预备好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
D.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读书,有人认为要去粗取精,有人认为开卷皆有益;有人认为要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知真理,有人认为只用随性自然地获得精神愉悦;有人认为要守住孤独沉下去,有人认为要走进生活用出来……
关于“读书”,你有何感悟和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B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摘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
B.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
C. 社会存在决定思想。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和世界的物质力量。
D.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多次才能完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共产党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根“矢”,来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就是有的放矢。
B. 只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就能根据占有的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甚至是科学的结论。
C. 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反映到头脑中的客观外界现象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一定能变成理性认识。
D. 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是因为我们的同志不懂得认识论的道理,不理解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飞跃现象。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眼观耳闻即可,不必心到手到。
B.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C.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D.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
4. 阅读材料二,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5. 两则材料都有关于“学风”的阐述,对当今时代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A 3. C
4. 开头提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的中心论点。接着讲认识的两个飞跃,对中心论点进行具体阐释。最后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5. ①有的放矢,学习目标要明确。材料一指出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要为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学习也是如此,要联系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为了实现目标付出行动。
②实事求是,学习要脚踏实地。“不凭一时热情,不凭死的书本,不夸夸其谈,不哗众取宠”,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③反复实践,学习要学以致用。“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积极自主学习,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效果。在不断的学习与检验中,完善自我,走向成功。“活到老,学到老”。
④端正思想,实现学习的价值。材料二号召我们“努力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帮助世界被压迫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为实现自身价值,为强大祖国,为造福人类而学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错,根据原文“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可知应是“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只要……就……”错。根据材料一原文“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可见不存在“只要……就”这样的充分条件关系。
C.“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一定能变成理性认识”错,根据原文“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原文是“就会”,选项变成“就一定能”,太绝对化。
D.“我们同志”范围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可见应是我们的同志中的部分人不懂得这个道理,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观点:材料一强调要实事求是,材料二强调人的正确思想从社会实践中来。
A.“不必心到手到”,不符合材料二“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的观点;
B.“无实事求是之意”不符合材料一观点;
C.“笃行之”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二观点;
D.狂妄自大,不懂得实事求是,不符合材料一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开头先通过设问提出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然后明确提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的中心论点。
接着讲认识的两个飞跃,“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对中心论点进行具体阐释。
最后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①有的放矢,学习目标要明确。材料一“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指出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要为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学习也是如此,要有一个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并在这个目标指导下去寻找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为了实现目标付出行动。
②实事求是,学习要脚踏实地。材料一“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指出不凭一时热情,不凭死的书本,不夸夸其谈,不哗众取宠。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热情,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不要搞形式,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③反复实践,学习要学以致用。材料二“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要通过学习这一实践活动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然后把得到的“理论”再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去检验,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效果。在不断的学习与检验中,完善自我,走向成功,“活到老,学到老”。
④端正思想,实现学习的价值。材料二号召我们“努力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帮助世界被压迫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任务”,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有正确的思想,明确学习的价值和意义,那就是为实现自身价值,为强大祖国,为造福人类而学习。
(二)现代文阅读I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反复说“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只鸽子”,看似与战争无关,但表达了老人对这些动物的留恋与痛心,表现了人性之善,对生命的尊重。
B. 老人提到他的故乡,“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战争胜利后重回故乡充满信心。
C. “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绝望,体现了战争给人们的躯体和精神所带来的双重伤害。
D. “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中“只得”表现了老人内心的无奈和怨愤,也可见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与控诉。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内容仅由一段对话,两个人物构成,却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这一宏大的主题。
B.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侦察兵的视角叙述,带给读者一种“亲历”战争的感觉,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C. 小说一直渲染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而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暗示着法西斯战争的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
D. 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简洁凝练、节制平静,在对话中推动情节的发展,对话背后是一位普通人对战争的不解与抱怨。
8. 海明威说:“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文中是如何把老人这一形象塑造“活”的?
9.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请你以选文为例,谈谈你对“冰山理论”的理解。
【答案】6. B 7. C
8. ①注重细节的勾勒,抓住典型形象特征。塑造了一位深受战争之苦的老人形象;②对话的反复性,塑造出老人孤独垂老之年,与几只动物相依为命的形象,凸显其朴实善良的一面,表达了老人对故土的留恋;③对比衬托,体现出老人是那个战乱年代不懂政治不懂战争而又深受战争之害的普通人的缩影;④通过环境的渲染,凸显年迈孤独,不懂政治老人对战争的无奈、痛心与抱怨之情;⑤动作的刻画,慢镜头式场面描摹,刻画出老人年迈、疲惫,深受战争摧残的形象。
9.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指文章的语言要简洁凝练,人物思想感情、动作语言等八分之七的内容应该隐藏起来,让读者通过想象加以连接和弥补。如小说结尾处老人木然的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一个“只”字写尽了人物内心的怨恨,他仿佛在控诉:“我招惹谁啦,你们要逼我背井离乡。”强烈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表现了老人对战争胜利后重回故乡充满信心”错误,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的是老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暗示着法西斯必然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错误,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原因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而这是老人仅有的幸运之一,表现的是老人在战争面前的无助,和会照顾自己的猫一样,生存全凭天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注重细节的勾勒,抓住典型形象特征。如“戴着钢丝眼睛”“衣服上尽是尘土”“一动也不动”,塑造了一位深受战争之苦的老人形象;
②对话的反复性,如反复强调家里的动物,三次唠叨“猫会照顾好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 ”塑造出老人孤独垂老之年,与几只动物相依为命的形象,凸显其朴实善良的一面:反复强调“我走不动了”,表达了老人对故土的留恋;
③对比衬托,如桥上,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一众人逃难慌乱情形与老人呆坐在路旁一动不动的形象形成对比,老人是那个战乱年代不懂政治不懂战争而又深受战争之害的普通人的缩影;
④通过逃难的一众人、行驶的卡车、阴沉的天气、飞扬的尘土等环境的渲染,将一位年迈孤独,不懂政治的老人置于战争背景之下,凸显老人对战争的无奈、痛心与抱怨之情;
⑤动作的刻画,慢镜头式场面描摹,如“蹒跚地爬上陡坡”“坐在那里”“撑起来,摇晃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刻画出老人年迈、疲惫,深受战争摧残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创作特点的能力。
先分析“冰山理论”,结合“将文学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的表现同冰山类比”,即小说外在的语言背后,思想蕴含深刻,相对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占了八分之七。这八分之七才是小说的精髓,需要读者深入体会,通过想象融会贯通。比如文章情节设计,以小见大。小说重点描写了“我”与老人的一段对话,对话中也只是突出老人对几只动物的担心,情节细小,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小说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都力求简约,却包蕴着丰富的内容。如倒数第二段,“木然”二字既能表现老人极度疲惫,又能表现老人陷入绝望,不再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一个“只”字写尽了人物内心的怨恨,意在表明我只是在做我自己的事情,没有招惹任何人,但是战争却让我背井离乡,家无定所,背后充满了对战争的不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①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错,同“措”,放置。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季氏A亦僭于公室B陪臣C执国政D是以E鲁自大夫以下F皆僭离于G正道H故孔子不仕
11. 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克己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两个“复”字意思不相同。
B. 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C. “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相同。
D. 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12. 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B. 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C. 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口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 孔子受弟子尊重。孔子死后,弟子都为孔子守丧三年,并且有些弟子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居住。
13. 翻译画线句子。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14. 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答案】10. BDH 11. C 12. C
13. (1)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2)孔子任职审理案件时,有可以与人一起商量的文辞,不独自决断。
14. ①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
②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
③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季氏自己也超越礼法凌驾于公室之上,大夫的家臣执掌国政,因此鲁国从大夫以下全都僭越礼法,背离正道。所以孔子不做官了。
“陪臣执国政”是主谓句,主语前断句,所以B处断句。
“国政”作“执”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是以”用在句首,引出下句的结果,所以D处断句。
“故”是因果关系的连词,要放在下一句的句首,与前文断开,所以H处断句。
故选BD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恢复;/弥补、补救。句意:克制自己,一切都恢复到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B.正确。
C.错误。意思不同。实践;/侍奉,赡养。句意:请允许我遵从您的话去做。/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不足以赡养父母。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力排众议”错误。原文是说“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可见,“力排众议”无中生有。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平地”,填平洼地;“覆”,倾倒;“一篑”,一筐土。
(2)“听讼”,审理案件;“共”,共同处理,此处可译为商量;“独有”,独自决断。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政在选臣”可知,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
由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可知,要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
由原文“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可知,这是强调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泰伯》)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我也是在前进。”(《子罕》)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子罕》)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颜渊》)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卫灵公》)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摆设各种礼器,学习模仿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孔子的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是出于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父亲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孟釐子病病危,告诫他的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一定有才德显达的人。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难道他不是才德显达的人吗?我如果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孟螯子死后,孟愁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习礼仪。
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鲁国大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与齐景公交往。
孔子四十二岁时,鲁昭公死在干侯,鲁定公即位。鲁定公在位的第五年夏天,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位。季桓子的宠臣叫仲梁怀,和阳虎有矛盾。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阻止了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了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了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才释放了他。阳虎从此越发看不起季氏。季氏自己也超越礼法凌驾于公室之上,大夫的家臣执掌国政,因此鲁国从大夫以下全都僭越礼法,背离正道。所以孔子不做官了,退居整理《诗》《书》《礼》《乐》,弟子众多,从远方而来,都来接受孔子传授的学业。
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回答说:“治理国政最主要的是选择贤能的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贼,孔子说:“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资料编写了《春秋》,《春秋》的文辞简练而义旨博大。孔子任职审理案件时,有可以与人一起商量的文辞,不独自决断。到他撰写《春秋》时,当写的就写,当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弟子也不能增删一个字词。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城北的泗水边,弟子们都服丧三年。三年过去了,弟子们为老师心里守丧已毕,互相诀别而离去,就哭了起来,各又表达哀痛之情;有的弟子又留了下来。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安家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此命名这里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坟墓,儒生们也在孔子墓前讲演礼仪。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谒孔子庙,然后才去处理政务。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捣衣诗
[梁]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触发了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首联运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未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不得不滞留他乡,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
C.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窗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未来,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了关切思念之情。
16. 这首诗的颔联“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此联的精妙。
【答案】15. D 16. 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④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未归;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表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并没有表现边塞的恶劣。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运用想象或虚实结合的手法。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用典。“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对仗。上下两句相对应的词词性相同,词义相关。“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意象富有内蕴,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在《将进酒》中,诗人以曹植为例,表面上谈喝酒,实际上表达了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在通往“至善”之路上,需心不妄动后方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3)在语文课的讨论中,有同学引用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两句,抒发人生短暂的悲哀。于是小刚引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同学进行安慰,因为人类的存在也是绵延久长的。
【答案】 ①. 陈王昔时宴平乐 ②. 斗酒十千恣欢谑 ③. 静而后能安 ④. 安而后能虑 ⑤.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⑥. 江月年年望相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宴”“恣”“谑”“虑”“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1)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他去卖什么?卖油绳。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18.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横线句子“简直像拎了束灯草”。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今天做好今天卖,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好吃”,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提着装满了东西的旅行包竟像拎了束灯草,兼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突出陈奂生提旅行包的轻松感,真实表现他此时愉悦的心情。
19. ①原文中有拟声词“格啦嘣脆”,让人如闻其声,真实感受到油绳的香酥可口;②“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句式对仗整齐,也更好地突出了油绳的新鲜和好吃,自然流露陈奂生内心的自豪感。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本来是装满了东西的旅行包,但被陈奂生拎着却像“拎了束灯草”,此处运用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此外,此处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装满东西的旅行包”比作“灯草”,突出主人公此时内心的轻松,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陈奂生轻松愉悦欢快的心境。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中有拟声词“格啦嘣脆”而改后没有,“格啦嘣脆”这一拟声词描述形象生动,让人如闻其声,使读者真实感受到油绳的香酥可口,形象可感,如临其境。
原文“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句式对仗整齐,同时重复句式的使用更好地突出了油绳的新鲜和好吃,自然起到强调的作用,表现了主人公陈奂生此时内心的自豪感,流露出他的愉悦轻松的心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梦想,我发现和许多大人真是讲不通。他们总是这样提问题: ① ?在他们看来,一样东西,只要不能吃,不能穿,不能卖钱,就是没有用。他们比起一则童话故事里的小王子可差远了。这位小王子从一颗外星落在地球上的一片沙漠上,感到渴了,寻找着一口水井,他一边寻找, ② 。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使沙漠变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沙漠中的水井是看不见的,(2)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可是正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梦想驱使我们去寻找,去追求;在看得见的事物里发现隐秘的意义,从而觉得我们周围的世界无比美丽。其实,诗、童话、小说、音乐等都是人类的梦想。英国诗人雪莱听到人们指责诗歌没有用,他反驳说:诗才“有用”呢,因为它“创造了另一种存在,使我们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居民”。的确, ③ ,他们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
如果你和那种没有梦想的人一起旅行,你会觉得乏味透顶。一轮明月当空,他们最多说月亮像一张烧饼,压根儿不会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面对苍茫大海,他们只看到一大滩水,绝不会像安徒生那样想到海的女儿。唉,有时我不免想,与只知做梦的人相比,从来不做梦的人是更像白痴的。
20. 上面两段文字中各有两个加点的“也许”,它们都有揣测的意味,但两个“也许”所表现出来的情味又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1)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
(2)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
21. 下面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B.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
C. 于是,她们在预备好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
D.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0. 第(1)处的两个“也许”,表现出陈奂生上城时脚步的轻松,心情的愉悦。
第(2)处的两个“也许”侧重于表现寻找结果的不确定以及人们寻找梦想时内心的茫然。
21. C 22. ①梦想到底有什么用
②一边觉得沙漠非常美丽
③有梦想的人和没有梦想的人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分析词语表达能力。
由题干可知“也许”都有揣测的意味,但所表现出来的情味有所不同,也就是在具体语境中的艺术效果不同。
(1)出自《陈奂生上城》,原文为:“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结合语境中“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可知此处的“也许”描写了陈奂生提旅行包的轻松感,表现出陈奂生上城时脚步的轻松,心情的愉悦。
(2)从上文“沙漠中的水井是看不见的”,可知“也许”指的是寻找水井时会有“找到”和“找不到”两种不确定的结果;结合下文“对看不见的东西的梦想驱使我们去寻找”,可知“水井”象征梦想,“也许”指的是人们寻找梦想时内心的茫然。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中“有用”的引号表强调。
A.“机器”的引号表特殊含义;
B.“芦柴棒”的引号表特定称谓;
C.“包身契”的引号表强调;
D.“慈祥”的引号表讽刺。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上文“说到梦想”和横线处的问号,可知此处句式应为以“梦想”为主语的疑问句,再根据后文“就是没有用”,可知此处语意为梦想的有用无用论,所以此处可以填写“梦想到底有什么用”。
第二处,依上文“一边寻找”,可知此可以填写“一边……”,与上文形成“一边……一边”的结构,再根据下文“使沙漠变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可知在“寻找着一口水井”时他明白了道理,发现了沙漠的魅力,所以此处可以填写“一边觉得沙漠非常美丽”。
第三处,根据上“的确”,可知,此处所在的句子具有概括总结作用。从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来看,可知这一段文字谈论的是有梦想与无梦想的。再结合下文中“他们”“完全不同的世界”“如果你和那种没有梦想的人一起旅行”“与只知做梦的人相比,从来不做梦的人是更像白痴的”,可知此处可填写“有梦想的人和没有梦想的人”。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读书,有人认为要去粗取精,有人认为开卷皆有益;有人认为要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知真理,有人认为只用随性自然地获得精神愉悦;有人认为要守住孤独沉下去,有人认为要走进生活用出来……
关于“读书”,你有何感悟和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了关于读书的多种认识:读书要“去粗取精”,是说要精心研读,从粗读到细读,从细读到精读,并要反复读,才能深入领会内容实质,受到启发教育;“开卷皆有益”,是说读书能增长人的见识,开阔人的眼界,提高文学修养,丰富思想,陶冶情操;“要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知真理”,是强调要坚持不懈地从前人积淀下的书籍宝库中认真汲取真知真理;“随性自然地获得精神愉悦”是说读书可以让我们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成长,获得精神上的富足;“守住孤独沉下去”是说读书的态度要有潜心钻研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要走进生活用出来”是说读书不能读死书,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综合看来,考生可以从读书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等方面选取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进行立意,如读书让你视野开拓,知识渊博,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素养,读书可以陶冶你的情操,读书可以让你获得精神的食粮,读书贵在活学活用,书籍可以为人生导航,潜心研读才有收获等。
写作要求是写出你关于“读书”的感悟和看法,构思行文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总述书籍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读书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影响。然后展开论述,先强调读书对于拓宽视野、提高知识水平、增强思辨能力、培养审美观等方面的意义。可以引用名言或案例来支持观点。然后论述读书的乐趣,描述读书带来的愉悦体验,如探索未知领域、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享受文字之美等。再从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方面介绍有效方法和正确的做法,更好地吸收书籍中的知识。接着强调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将读书所得应该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通过实践来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和价值。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读书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鼓励人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读书不断提升自我。
立意: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书中自有真意。
3.通过读书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4.读书重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