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5 11:27:25

文档简介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新石器时代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社会概况。据此可知( )
流域 谷物 炊器 衣料 交通工具 建筑材料
长江 稻 釜 丝 舟 木
黄河 粟 鬲 皮 车 土
A. 中国南北文化各具特色 B.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C. 阶级分化现象已经产生 D. 区域文化联系密切
2. 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了三省六部制,左右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700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一制度是( )
A. 分封宗法制 B. 三公九卿制 C. 九品中正制 D. 世卿世禄制
3. 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
A. 由分裂走向了统一 B. 同源共祖的意识萌发
C. 南北政权始终对峙 D. 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4. 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由此可推知,门下省的设置( )
A. 体现出皇权受到削弱 B. 表明唐代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C.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 说明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
5. 中唐诗人元稹《法曲篇》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白居易《时世妆》云:“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唐传奇《东城老父传》云:“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娶妻生子,长安中少年,有胡心矣”。这些主要体现出唐代( )
A. 城市经济发展繁荣 B. 多民族交融的趋势
C. 胡汉矛盾得以解决 D. 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6.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诏令一直在西夏前线指挥的文臣范仲淹改升武职。范仲淹连上三道奏表,请求皇帝收回成命,表示绝不能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武官。这表明范仲淹( )
A. 具有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B. 反对朝廷干预前线指挥作战
C. 沾染飞扬跋扈的骄傲姿态 D. 深受“崇文抑武”风气影响
7. 金代女真社会某个最基本组织管理制度,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末期,由最初的周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据此可知,该管理制度是指( )
A. 郡国并行制 B. “四等人制” C. 南北面官制 D. 猛安谋克制
8. 下表内容是清中期安徽县志中关于玉米种植的记载。由此可见,玉米种植的推广( )
名称 概况
绩溪县 乾隆年间,安庆人携苞芦入境租山垦种。
旌德县 嘉庆年间,种包芦者,都系福建、江西、浙江暨池州、安庆等府流民,租山赁种。
A. 伴随人口流动 B. 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C. 加剧土地兼并 D. 促使主粮发生变化
9. 明中叶以后,为小说戏曲所作的插图版画得到较快发展,达到了鼎盛。这些插图一般都紧扣故事主题,描绘故事中人物形象,生动准确。这些插图版画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B. 风俗画技艺水平的提高
C. 小说和戏曲创作日渐成熟 D. 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较多
10.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遭到的第一次大规模海上入侵,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劳师远袭的侵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家园同西方入侵者顽强斗争的第一次实践。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 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洪秀全宣称要开创一个无尔虞我诈的太平世界,并宣扬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及一夫一妻制的平等思想。然而在定都天京后,他不仅极力改建天王府,内置妃嫔无数,其高级将领也广蓄妻妾。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 B. 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C. 政策主张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D. 完全没有建设新国家的意愿
12. 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 延缓了中国半封建化的进程 B. 体现了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C. 使列强放弃瓜分中国的计划 D. 显示出强大的反帝爱国力量
13. 武昌起义后,湖南.陕西、江西、山西等14个省相继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并爆发了规模不等排满事件,以示和清廷彻底决裂,由此可知( )
A. 清末新政加剧了民族矛盾 B. 清王朝的统治已经人心尽失
C. 资产阶级掌握了全国政权 D. 民主共和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14. 下表是1913~1918年英、法两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两;指数:1913=100)。由此可推知,当时( )
年份 英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4951471 93.4
1917 51989135 536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1568858 29.6
A. 中国经济已摆脱对列强的依赖 B. 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C. 辛亥革命的反帝政策效果明显 D. 一战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5. 大会通过的纲领,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 )
A. 新文化运动展开 B. 反帝斗争全面胜利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6. 革命宣传标语独具时代特征,是中国红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如“白军士兵是工农出身不要拿枪打工农”、“打倒不良的土豪劣绅贫民才能生存”、“取消苛捐杂税”、“反对包办婚姻”、“少年先锋队是青年的武装组织”。这些标语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7. 20世纪30年代,在某一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这“某一事变”是指(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华北事变
18. 20世纪中期.中共召开的某一会议明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实行由城市领导乡村的工作方式;此外,在会上,毛泽东还预见性地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和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有效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转变。由此可知,该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
A. 中共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B. 国民党统治的垮台
C. 国民党主力已基本被歼灭 D. 渡江战役拉开序幕
19. 认真观察下图,该图可直接用于研究新中国( )
A. 经济结构的特点 B. 巩固政权的举措 C. 体制创新的历程 D. 生产关系的变革
20. 1950年,我国开始对越南、朝鲜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揭开了我国对外援助的序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对外援助对象不仅包含了蒙古、古巴等国,还涉及埃及等非洲新兴国家,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国家社会的发展。这些做法( )
A. 适应了新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 B. 说明新中国放弃“一边倒”外交方针
C. 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D. 使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21. 下表为邓小平两次重要“谈话”的部分内容,这两次谈话( )
1978年9月北方谈话 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应当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
1992年1~2月南方谈话 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A. 落实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B. 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C. 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 D. 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22. 该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该思想的提出者是( )
A. 邓小平 B. 江泽民 C. 胡锦涛 D. 习近平
23. 自2004年至今,香港已有约780所学校与内地学校缔结成超2100对“姊妹学校”。并组织大量中小学生到内地各省交流;2018年香港政府将中国历史科列为独立必修科。香港政府的这些举措( )
A. 践行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 拓宽了中小学生的国际视野
C. 旨促进香港与内地学术交流 D.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4. 2023年1~4月,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额达212.4亿美元,同比增长73.2%:光伏玻璃累计出口量为105.66万吨,同比增加68.28%;汽车出口137万辆,同比增长89.2%,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 工业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力提升 B.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C. 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D. 经济发展由内驱型向外向型转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选官制度 标准 办法 选官权
夏商西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 亲贵合一、世代相传 奴隶主贵族
战国 军功爵禄制 军功 军功、养士、客卿 国君、贵族
汉朝 察举制 品德、才能 察访人才,举荐做官 地方官员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品第士人,按品授官 中央官员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取舍 朝廷、中央
——摘编自邵长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始终在科举考试中处于中心地位,经义成绩几乎成为决定考生是否被录用的最终根据。尤其明清时期,考试题目主要摘自“四书”,考生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成》等内容,以特定的考试文体作答,甚至书法不佳者纵有惊世才华也不能录取,如龚自珍在殿试、朝考两次答卷都压倒众人,“阅卷诸公皆大惊。而卒因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此外,科举作为成名登科的唯一途径,引得不少人甘愿铤而走险,而在封建王朝专制集权的管理下,始终无法建立起有效、民主的监督机制,或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对科举也都逐渐失去信心,科举制最终被历史的浪潮所湮没。
——摘编自杨朝仁《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这一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王朝后不久,便申明“静乱息民”“怀柔远人”的治边思想,其继任者李世民更是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此思想指导下。唐王朝形成了以羁磨怀柔为主的治边政策。唐王朝在各边疆民族部落设直羁縻府、州,许其自治(须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并在其上设于都护府直接管理,唐王朝在边疆不仅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还大力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唐王朝对边疆民族还采取和亲政策,并通过册封来确定唐王朝和边疆民族“君臣之位”。此外,唐王朝不仅妥善安排入唐求学的边疆民族子弟,向边疆民族颁赐书籍、对于因战乱或灾害而内迁的边疆人民也多妥善安置。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地域 成就 内容
东南 统一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家族战败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抗击沙俄 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西北 稳定新疆 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清朝在蒙古外地区设盟、旗进行统治。
西南 管辖西藏 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改土归流 土官改为流官,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平定三藩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吴三守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守福建),巩固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治边思想形成有利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与唐朝治边特点的相似之处的共性,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近代以来我国部分学者关于“救亡”与“启蒙”关系的认识
学者 认识
李泽厚 中国近代史是“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中国近代思想和活动的主流是由知识分子带头,从爱国救亡而转向革命的,民族自尊和爱国义愤压倒了一切,启蒙工作则进行的很差。
金冲及 一次救亡运动的高潮,总是能有力地唤起或促进一次伟大启蒙运动的到来……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李建权 在近代中国,由爱国而唤起启蒙,由启蒙而促进救国。救亡与启蒙的密不可分,正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鲜明特征。
高玉 救亡与启蒙并非二元对立的,而是共生的,不可能有救亡启蒙而没有救亡实践,或者只有救亡实践而没有救亡启蒙。
——摘编自王勤瑶《改革开放四十年“救亡”与“启蒙”关系探赜》
根据材料,围绕“救亡”与“启蒙”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和1957年我国部分产业数据变化情况表
年份 GDP 粮 棉 钢 煤
1952年总(产)量 679.1亿元 1.64亿吨 130.4亿吨 135亿吨 0.65亿吨
1957年总(产)量 1071.4亿元 1.95亿吨 164亿吨 535亿吨 1.3亿吨
比1952年约增长 58% 19% 26% 296% 100%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变化,并指出1980年代以来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变化的政策性因素。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是新石器时代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社会概况。据此可知( )
流域 谷物 炊器 衣料 交通工具 建筑材料
长江 稻 釜 丝 舟 木
黄河 粟 鬲 皮 车 土
A. 中国南北文化各具特色 B.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C. 阶级分化现象已经产生 D. 区域文化联系密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在谷物、炊器、衣料、交通工具、建筑材料方面都有所差异、各有特色,可知中国南北文化各具特色,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华文明由来已久,无法得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贫富差距,无法得出阶级分化现象已经产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交流,无法得出区域文化联系密切,排除D项。故选A项。
2. 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了三省六部制,左右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700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这一制度是( )
A. 分封宗法制 B. 三公九卿制 C. 九品中正制 D. 世卿世禄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了三省六部制,左右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700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设置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制中的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每个职位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官僚体系,从结构上影响了三省六部制,B项正确;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项;世卿世禄制是贵族政治,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这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
A. 由分裂走向了统一 B. 同源共祖的意识萌发
C. 南北政权始终对峙 D. 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最后由隋朝统一全国,体现了当时由分裂走向统一,A项正确;同源共祖观念体现在民族交融方面,与材料中政权变迁无关,排除B项;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且最后隋朝统一全国,排除C项;图示信息不涉及政权建立者,看不出民族矛盾激化,排除D项。故选A项。
4. 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由此可推知,门下省的设置( )
A. 体现出皇权受到削弱 B. 表明唐代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C.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 说明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可知,唐代的门下省不仅对于同级的中书省所做的决策有封驳权,对皇帝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防止中央行政决策中出现失误,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权力分工明确、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A项;仅从门下省的设置无法得出唐代中央机构日益完善,且“日益”无法看出,排除B项;中国古代皇帝掌握决策权,门下省并不掌握,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中唐诗人元稹《法曲篇》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白居易《时世妆》云:“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唐传奇《东城老父传》云:“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娶妻生子,长安中少年,有胡心矣”。这些主要体现出唐代( )
A. 城市经济发展繁荣 B. 多民族交融的趋势
C. 胡汉矛盾得以解决 D. 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非华风”“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可知,唐诗和唐传奇中都有写到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这些说明隋唐以来多民族的交融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呈现出空前的盛况,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唐朝城市经济繁荣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胡汉矛盾得以解决”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相关内容,况且中唐以后的社会秩序并未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
6.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诏令一直在西夏前线指挥的文臣范仲淹改升武职。范仲淹连上三道奏表,请求皇帝收回成命,表示绝不能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武官。这表明范仲淹( )
A. 具有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B. 反对朝廷干预前线指挥作战
C. 沾染飞扬跋扈的骄傲姿态 D. 深受“崇文抑武”风气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不断压制武将和过度抬高文官地位,所以,“文臣范仲淹……表示绝不能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武官”,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他淡泊名利,排除A项;BC项与材料及范仲淹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7. 金代女真社会某个最基本组织管理制度,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末期,由最初的周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据此可知,该管理制度是指( )
A. 郡国并行制 B. “四等人制” C. 南北面官制 D. 猛安谋克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金代女真社会某个最基本组织管理制度,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末期,由最初的周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金太祖时期,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长官。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此制为女真地区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兵农合一的封建化基层组织,为金的经济发展与军事胜利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排除A项;“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B项;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的中央官制,辽建国后,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排除C项。故选D项。
8. 下表内容是清中期安徽县志中关于玉米种植的记载。由此可见,玉米种植的推广( )
名称 概况
绩溪县 乾隆年间,安庆人携苞芦入境租山垦种。
旌德县 嘉庆年间,种包芦者,都系福建、江西、浙江暨池州、安庆等府流民,租山赁种。
A. 伴随人口流动 B. 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C. 加剧土地兼并 D. 促使主粮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清中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伴随玉米的种植,安庆人到绩溪县租山垦种,福建、江西、浙江的流民也到安徽租山种地,由此可知,玉米的种植伴随着人口流动,A项正确;材料是流民为谋生去山里种植玉米,未体现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也未体现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材料也不能反映土地兼并情况,排除BC项;仅从玉米的推广种植,无法得出主粮的变化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9. 明中叶以后,为小说戏曲所作的插图版画得到较快发展,达到了鼎盛。这些插图一般都紧扣故事主题,描绘故事中人物形象,生动准确。这些插图版画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B. 风俗画技艺水平的提高
C. 小说和戏曲创作日渐成熟 D. 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较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叶(中国)。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叶为小说戏曲所作的插图版画发展,基于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明朝中叶小说、戏曲的发展是建立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因此这一时期插图版画发展主要得益于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风俗画技艺水平的提高,而是强调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小说和戏曲创作日渐成熟,而是强调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明确提及明朝中叶插图版画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排除D项。故选A项。
10.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遭到的第一次大规模海上入侵,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劳师远袭的侵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家园同西方入侵者顽强斗争的第一次实践。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第一次大规模海上入侵”、“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劳师远袭的侵略战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故选A;BCD都与“第一次”不符,排除。
11. 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洪秀全宣称要开创一个无尔虞我诈的太平世界,并宣扬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及一夫一妻制的平等思想。然而在定都天京后,他不仅极力改建天王府,内置妃嫔无数,其高级将领也广蓄妻妾。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 B. 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C. 政策主张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D. 完全没有建设新国家的意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宣扬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及一夫一妻制的平等思想”“改建天王府,内置妃嫔无数”“广蓄妻妾”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地位平等的朴素追求,但领导者在运动取得一定成就后又逐渐暴露封建等级思想,并逐渐腐化堕落,这正是其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局限性,与官本位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高层的腐化,与政策随意性无关,排除C项;太平天国试图建立新国家,只是受困于阶级局限性而未能成功,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 延缓了中国半封建化的进程 B. 体现了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C. 使列强放弃瓜分中国的计划 D. 显示出强大的反帝爱国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知,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拥有强大的力量,瓜分中国是不可能的,由此迫使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计划,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列强的认识,即瓜分中国的计划不可能成功,并没有体现义和团延缓中国半封建化进程、具有盲目排外思想和显示强大的反帝爱国力量,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项。
13. 武昌起义后,湖南.陕西、江西、山西等14个省相继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并爆发了规模不等的排满事件,以示和清廷彻底决裂,由此可知( )
A. 清末新政加剧了民族矛盾 B. 清王朝的统治已经人心尽失
C. 资产阶级掌握了全国政权 D. 民主共和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制作,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武昌起义后,14省宣布独立,同时部分省份还爆发了排满事件,这说明当时地方各省对于清政府已经不满,清王朝的统治已经人心尽失,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武昌起义,而非清末新政,排除A项;资产阶级在当时并未掌握全国政权,排除C项;排满事件的出现并不等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下表是1913~1918年英、法两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两;指数:1913=100)。由此可推知,当时( )
年份 英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4951471 934
1917 51989135 536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1568858 29.6
A. 中国经济已摆脱对列强的依赖 B. 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C. 辛亥革命的反帝政策效果明显 D. 一战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1918年(英、法)。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914年——1918年,英、法两国输华货物总值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1918年是一战期间,英法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减少对华的商品输出,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据表格信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只是减少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不是不侵略中国,“中国经济已摆脱对列强的依赖”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国人消费观念的信息,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材料中英、法两国输华货物减少的原因是一战的影响,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大会通过的纲领,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 )
A. 新文化运动展开 B. 反帝斗争全面胜利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大会通过的纲领,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这次大会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项正确;1915年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反帝的内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24年一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实现,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 革命宣传标语独具时代特征,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白军士兵是工农出身不要拿枪打工农”、“打倒不良的土豪劣绅贫民才能生存”、“取消苛捐杂税”、“反对包办婚姻”、“少年先锋队是青年的武装组织”。这些标语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白军士兵是工农出身不要拿枪打工农”、“打倒不良的土豪劣绅贫民才能生存”可知,这一时期国共两党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应当是在土地革命时期,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抗战时期两党合作,排除A、C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部队被称为解放军,与题干的口号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 20世纪30年代,在某一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这“某一事变”是指(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华北事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C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局部侵华是开始,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西安事变之后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 20世纪中期.中共召开的某一会议明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实行由城市领导乡村的工作方式;此外,在会上,毛泽东还预见性地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和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有效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转变。由此可知,该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
A. 中共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B. 国民党统治的垮台
C. 国民党主力已基本被歼灭 D. 渡江战役拉开序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中期(中国)。根据材料中“两个‘务必’”、“城市领导乡村”“防止‘糖衣炮弹’”等信息可知,这次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这次会议的背景是三大战役基本歼灭了国民党主力,C项正确;1947年解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不是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排除A项;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国民党统治垮台之前,排除B项;渡江战役在七届二中全会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9. 认真观察下图,该图可直接用于研究新中国( )
A. 经济结构的特点 B. 巩固政权的举措 C. 体制创新的历程 D. 生产关系的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根据图片中“北京市手工”“生产合作社”“北京市第一食品生产合作社”等信息可知,这是关于三大改造中的工商业改造,这是生产关系的变革,D项正确;工商业改造不能体现出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三大改造不属于巩固政权的举措,排除B项;材料只是单一的事件,无法体现出历程性,排除C项。故选D项。
20. 1950年,我国开始对越南、朝鲜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揭开了我国对外援助的序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对外援助对象不仅包含了蒙古、古巴等国,还涉及埃及等非洲新兴国家,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国家社会的发展。这些做法( )
A. 适应了新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 B. 说明新中国放弃“一边倒”外交方针
C. 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D. 使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朝鲜和越南这两个周边邻国的援助,有助于稳定中国周边形势,而50年代中后期,又对一些亚非拉国家进行援助,有利于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适应了新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A项正确;越南和朝鲜是社会主义国家,材料无法得出我国已放弃“一边倒”外交方针,排除B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并与中国建交,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排除D项。故选A项。
21. 下表为邓小平两次重要“谈话”的部分内容,这两次谈话( )
1978年9月北方谈话 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应当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
1992年1~2月南方谈话 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A. 落实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B. 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C. 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 D. 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北方谈话中,邓小平主张要学习外国,借鉴外国的经验,要解放思想,对外开放;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次谈话都推动了国人思想解放,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排除A项;北方谈话时并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张,排除B项;南方谈话并未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22. 该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该思想的提出者是( )
A. 邓小平 B. 江泽民 C. 胡锦涛 D. 习近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项正确;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重大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23. 自2004年至今,香港已有约780所学校与内地学校缔结成超2100对“姊妹学校”。并组织大量中小学生到内地各省交流;2018年香港政府将中国历史科列为独立必修科。香港政府的这些举措( )
A. 践行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 拓宽了中小学生的国际视野
C. 旨在促进香港与内地学术交流 D.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香港和内地学校结成“姊妹学校”,同时香港特区派遣学生到内在交流,将中国历史列为独立必修科,这些举措有助于香港地区学生了解内地,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D项正确;“一国两制”强调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带有差异性,但是材料强调的是共性和趋同性,排除A项;香港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不属于拓展国际视野范畴,排除B项;中小学生的活动不属于学术交流范畴,排除C项。故选D项。
24. 2023年1~4月,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额达212.4亿美元,同比增长73.2%:光伏玻璃累计出口量为105.66万吨,同比增加68.28%;汽车出口137万辆,同比增长89.2%,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 工业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力提升 B.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C. 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D. 经济发展由内驱型向外向型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23年,我国在锂离子电池出口、光伏玻璃、汽车出口方面有很大增长,这说明我国工业化水平提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提升,A项正确;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中国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其它地区的科技水平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我国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由内驱型向外向型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选官制度 标准 办法 选官权
夏商西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 亲贵合一、世代相传 奴隶主贵族
战国 军功爵禄制 军功 军功、养士、客卿 国君、贵族
汉朝 察举制 品德、才能 察访人才,举荐做官 地方官员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品第士人,按品授官 中央官员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取舍 朝廷、中央
——摘编自邵长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始终在科举考试中处于中心地位,经义成绩几乎成为决定考生是否被录用的最终根据。尤其明清时期,考试题目主要摘自“四书”,考生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成》等内容,以特定的考试文体作答,甚至书法不佳者纵有惊世才华也不能录取,如龚自珍在殿试、朝考两次答卷都压倒众人,“阅卷诸公皆大惊。而卒因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此外,科举作为成名登科的唯一途径,引得不少人甘愿铤而走险,而在封建王朝专制集权的管理下,始终无法建立起有效、民主的监督机制,或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对科举也都逐渐失去信心,科举制最终被历史的浪潮所湮没。
——摘编自杨朝仁《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这一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
【答案】25. 积极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王朝统治;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整体素养,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26. 原因: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的僵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效用的下降;科考舞弊之风的盛行;西学不断传人,科举制不适应时代需求。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办法从亲贵合一、世代相传到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取舍”,可得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王朝统治;依据材料“标准从血缘、军功、品德、才能、门第、才学的发展”,可得出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整体素养,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同时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依据材料“选官权从奴隶主贵族到最后的朝廷、中央”,可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清末(中国)。依据材料“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始终在科举考试中处于中心地位”,可得出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依据材料“尤其明清时期,考试题目主要摘自“四书”,考生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成》等内容,以特定的考试文体作答”,可得出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的僵化;依据材料“甚至书法不佳者纵有惊世才华也不能录取”,可得出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效用的下降;依据材料“科举作为成名登科的唯一途径,引得不少人甘愿铤而走险,而在封建王朝专制集权的管理下,始终无法建立起有效、民主的监督机制”,可得出科考舞弊之风的盛行;依据材料“科举制最终被历史的浪潮所湮没”,可得出西学不断传人,科举制不适应时代需求。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王朝后不久,便申明“静乱息民”“怀柔远人”的治边思想,其继任者李世民更是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此思想指导下。唐王朝形成了以羁磨怀柔为主的治边政策。唐王朝在各边疆民族部落设直羁縻府、州,许其自治(须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并在其上设于都护府直接管理,唐王朝在边疆不仅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还大力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唐王朝对边疆民族还采取和亲政策,并通过册封来确定唐王朝和边疆民族“君臣之位”。此外,唐王朝不仅妥善安排入唐求学的边疆民族子弟,向边疆民族颁赐书籍、对于因战乱或灾害而内迁的边疆人民也多妥善安置。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地域 成就 内容
东南 统一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家族战败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抗击沙俄 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西北 稳定新疆 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清朝在蒙古外地区设盟、旗进行统治。
西南 管辖西藏 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改土归流 土官改为流官,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平定三藩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吴三守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守福建),巩固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治边思想形成的有利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与唐朝治边特点的相似之处的共性,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26. 有利条件:贞观年间唐朝经济繁荣;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唐朝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观。
27. 共性:两朝都重视治边,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来维护治边秩序;清朝和唐朝都重视招安外族,他们都非常重视外族的招安,以维护边境的稳定;两朝都重视治边的军事力量,他们都建立了严格的军事制度,加强了边境的防御能力;两朝都重视治边的文化建设,他们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文化建设,以促进边境地区的繁荣发展。
意义:不仅有助于维护治边秩序,而且还有助于促进边境地区的繁荣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有利条件:结合唐朝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分析出贞观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唐朝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分析出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观。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和清朝中国。共性:根据材料“唐王朝在各边疆民族部落设直羁縻府、州,许其自治”、“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可分析出两朝都重视治边,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来维护治边秩序;根据材料“对边疆民族还采取和亲政策”、“清朝在蒙古外地区设盟、旗进行统治。”可分析出清朝和唐朝都重视招安外族,他们都非常重视外族的招安,以维护边境的稳定;根据材料“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可分析出两朝都重视治边的军事力量,他们都建立了严格的军事制度,加强了边境的防御能力;根据材料“ 唐王朝不仅妥善安排入唐求学的边疆民族子弟,向边疆民族颁赐书籍、对于因战乱或灾害而内迁的边疆人民也多妥善安置”、“土官改为流官,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可分析出两朝都重视治边的文化建设,他们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文化建设,以促进边境地区的繁荣发展。
意义: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不仅有助于维护治边秩序,而且还有助于促进边境地区的繁荣发展。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近代以来我国部分学者关于“救亡”与“启蒙”关系的认识
学者 认识
李泽厚 中国近代史是“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中国近代思想和活动的主流是由知识分子带头,从爱国救亡而转向革命的,民族自尊和爱国义愤压倒了一切,启蒙工作则进行的很差。
金冲及 一次救亡运动的高潮,总是能有力地唤起或促进一次伟大启蒙运动的到来……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李建权 在近代中国,由爱国而唤起启蒙,由启蒙而促进救国。救亡与启蒙的密不可分,正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鲜明特征。
高玉 救亡与启蒙并非二元对立的,而是共生的,不可能有救亡启蒙而没有救亡实践,或者只有救亡实践而没有救亡启蒙。
——摘编自王勤瑶《改革开放四十年“救亡”与“启蒙”关系探赜》
根据材料,围绕“救亡”与“启蒙”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的救亡与启蒙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华文明的进步。
阐述: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深重。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创立学会、创办报刊等方式,进行维新思想宣传,1898年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变法虽失败,但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和人们的思想启蒙。与维新思想同期,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宣传革命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助推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此外,面对封建势力的倒行逆施及对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学习,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通过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理念,沉重打击了封建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在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宣传,为中共诞生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中国近代史上,救亡与启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复兴和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围绕“救亡”与“启蒙”这一主题,可拟定论题: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华文明的进步。其次,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可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重,推动思想启蒙,如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也可以列举新文化运动后期,受到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等方面予以论述。最后回归论题,说明救亡与启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复兴和进步等等。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和1957年我国部分产业数据变化情况表
年份 GDP 粮 棉 钢 煤
1952年总(产)量 679.1亿元 1.64亿吨 130.4亿吨 135亿吨 0.65亿吨
1957年总(产)量 1071.4亿元 1.95亿吨 164亿吨 535亿吨 1.3亿吨
比1952年约增长 58% 19% 26% 296% 100%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变化,并指出1980年代以来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变化的政策性因素。
【答案】28. 特点:经济增速较快;农轻重工业都有所发展,但是重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和农业。
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推动;苏联的援助;党和政府的重视。
29. 变化: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占比上升。
因素:改革开放战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图表数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经济增速较快;从粮、棉、钢铁、煤炭的总量和增幅看,农轻重工业都有所发展,但是重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和农业。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助于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得到了苏联的援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的重视。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要的政策因素是改革开放战略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