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大宋之变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1、结合唐宋疆域图,从时空上认识宋立国之初边疆形势的变化。
3。结合材料概括两宋民族关系的新变化,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2、指出宋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正确认识宋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变革与创新。
材料二: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唐朝疆域图
一、立国环境之变——生于忧患 长于忧患
多民族政权并立
思考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五代十国、两宋疆域变化,分析两宋立国之初面临的外部形势。
材料一
根据材料二分析气温变化对宋带来怎样的影响?
据
材料二: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一、立国环境之变——生于忧患 长于忧患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北宋边防压力加大
材料三: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涞水记闻》
思考2:北宋立国之初其内部面临怎样的问题?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权重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更迭简表 政权 建立者 身份 时间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907-923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923-936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936-946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947-950
后周 郭威 天雄节度使 951-960
一、立国环境之变——生于忧患 长与忧患
黄袍
加身
二、顶层设计之变——“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1、防弊之政
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记”。——《续资治通鉴长编》
措施 收权 具体内容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中央派文官担任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各州直属中央。
设诸路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权,绝大部分赋税上缴中央。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直属皇帝,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行政权
财政权
军事权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
(20万禁军:京师10万+地方10万,地方采取“更戍法”,“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①原则一:收权(强化中央集权)
三衙
调兵权
统兵权
②原则二:分权(分化事权,使互相牵制)
(1)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分散宰相权力,强化君主权力)
事务性分权
程序性分权
②原则二:分权(分化事权,使互相牵制)
(2)在地方设置“四监司”、“通判”(分散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地方 机构 职能 目的
路 帅司 监控
各州
漕司 宪司 仓司 州 通判 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欧阳修
主管军务、治安
监管地方财政
主管司法
主管仓储
与知州共签文书,彼此制约
抑制武将
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剥夺军权-罢免宿将兵权(杯酒)
分散军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统兵权:三衙(武将)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崇文轻武
Q: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宋朝时期科举制有何新变化?
后汉名将史弘肇说:“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 ( 毛笔 ),焉足用哉!”——薛居正《旧五代史》
——据《宋史》
据《宋史》相关记载,北宋官吏出身平民者共845人,占总数的55.12%。— 陈义彦《北宋统治阶层社会流动之研究》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郑樵《通志》
2.取士范围扩大
1.科举取士规模扩大
3.考试形式更加公平:锁院、誊抄制与糊名制度。
③原则三:崇文抑武
社会阶层流动性进一步加强
思考4: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范内部动乱,维护政治稳定。
1、防弊之政
布衣官员中以科举入仕的比例
北宋初期 ≈1∕3
北宋中期 ≥75%
北宋晚期 ≥80%
材料三
材料四:"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为自由。故文章亦臻于上乘“
———陈寅恪《论再生缘》
社会各阶层流动性进一步增强
政治文化环境宽松自由
材料五:
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展
(冗官、冗兵、冗费)
历史纵横:
“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
仁宗末年到英宗之初开始出现财政赤字,以下年年亏空。
2、新弊渐生
富国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保甲法、保马法等
育才
科举改革
整顿太学
培养革新人才
宣传革新思想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增加武器装备
减轻人民负担
抑制豪强兼并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内容
作用
祖宗家法的突破
3、变法革新
爱砸缸的司马光
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枢密使文彦博
+1。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我好孤独王安石
“我好孤独王安石”被移出群聊
太皇太后
+1。祖宗法度,不应让王安石轻加改变。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遭到残酷清算?
3、变法革新
【澶渊之盟】宋神宗时,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宋夏和议】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 :夏取消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称为“岁赐”。
【绍兴和议】南宋初年,宋军形成了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然而,朝中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有宋高宗支持,主动向金求和。
公元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纳岁贡。
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此为南宋终局。
宋辽、宋夏、宋金合约中的称呼说明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生什么变化?
三、民族关系之变——从“夷夏之防”到“华夷并立”
辽人自称炎黄子孙,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北朝”与“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
——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注重文化认同 ,“中国”已经从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变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代名词。
根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中国”意识之变的表现。
三、民族关系之变——从“夷夏之防”到“华夷并立”
宋朝是在中国历史的演进时序中一个具有特殊的意义的朝代。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其两三百年始终承受着来自北方的巨大压力,在忧患之中顽强执着的发展,且积极进行制度革新,它在制度方面独到的建树,为此后历代王朝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