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5 10:49:18

文档简介

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语文
2024.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离骚》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意旨却极为博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庄子和望帝的典故表达了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
(3)陆游《书愤》中写岁月不居、壮志未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 庄生晓梦迷蝴蝶 ④. 望帝春心托杜鹃 ⑤. 塞上长城空自许 ⑥. 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指”“迩”“见”“蝴”“蝶”“鹃”“衰鬓”“斑”。
二、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这一点,中国的古人早就发现了。《图经》云:“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对的。葡萄成熟了,___A___。再浇,果粒就会涨破。“中空相通”却是很准确的。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Q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真快!原来是几根枯藤,几天工夫,就变成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__B___。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的喝。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B. 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C.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
D.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4. 请简要分析“树碗”和“漫灌”的表达效果。
【答案】2. 示例:
A:就不能再浇水了
B:别的果树都不这样 3. C
4. “树碗”,运用比喻,描述在树根的周围被挖去土壤的形状像碗,生动形象;“漫灌”是一种灌溉方式,是客观介绍。二者形成反差,突出葡萄“喝”水量大带给人们的惊异之情。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根据下句“再浇,果粒就会涨破”可知,表明葡萄成熟了就不能再浇水了,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就不能再浇水了”。
B:根据下句“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的喝”可知,讲的是别的果树没有像葡萄这样整池子的喝,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别的果树都不这样”。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是泛指,指任何人;
A.泛指,指任何人;
B.泛指,指任何人;
C.具体指焦裕禄;
D.泛指,指任何人。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中的“树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树根的周围被挖去土壤的形状”比喻成“碗”,生动形象;
“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的喝”中的“漫灌”是一种灌溉方式,是客观介绍,介绍了给葡萄浇水的情况。一个是浇水到“碗”里,一个是“漫灌”,二者形成反差,葡萄“喝”水靠“漫灌”,突出葡萄“喝”水量大带给人们的惊异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文化认同,应有至少两个层次的理解。
其一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不仅是对传统和现在知识层面的数量积累,还是一种可能在未来喷薄的智能意识,“既基于内容又基于过程”。文化认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价值感和认同感,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被激发与实现。
其二是“文化超越”。①超越不仅是以鄙夷的眼光弃之不用,②而是用关心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③实现现实与传统的融合新生。④青年人肩负着文化主体的责任,⑤应更好地突破、传承与创新,⑥通过劳动实践,与现实文化进行“交流、碰撞、新生”。⑦如果失去了具体实践路径,⑧文化认同就会成为一句口号,⑨也让实践和文化都失去了主体性。
5. 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文化自觉”相同的一项是( )
A. 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B. 钟老师对“批判性思维”念念不忘,他觉得对中小学生开展科学教育乃至思维教育非常重要。
C.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 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6.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5. B 6. (1)①处,把“不仅是”改成“不是”
(2)⑤处,把“突破、传承与创新”改成“传承、突破与创新”
(3)⑨处,把“也让实践和文化都失去了主体性”改成“实践和文化也会失去了主体性”
(或:⑧处,把“文化认同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改成“就会让文化认同成为一句空话”)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引号用法的掌握能力。
例句“文化自觉”中的引号表特定称谓。
A.表引用;
B.表特定称谓;
C.表反讽;
D.表特殊含义。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
①搭配不当,“不仅是”与后面的“而是”不搭配。结合语境可知此处要表达的是并列,而不是递进意味,因此把“不仅是”改成“不是”。
⑤语序不当,根据这三个并列词语的先后逻辑来看,应是先“传承”,然后才有可能“突破、创新”,故把“突破、传承与创新”改成“传承、突破与创新”。
⑧中途易辙,偷换主语,应把“文化认同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改成“就会让文化认同成为一句空话”,这样与第⑨句相呼应。
当然,如果不改动第⑧句,那么第⑨句就把“也让实践和文化都失去了主体性”改成“实践和文化也会失去了主体性”,即删掉“也让”。总之,第⑧⑨两句要呼应协调。
三、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作咸
宋应星
宋子曰:天有五气,是生五味。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经年绝一无恙。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胜匹,倦怠恹然。
凡盐产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种。赤县之内,海卤居十之八,而其二为井、池、土碱,或假人力,或由天造。
凡海水自具咸质,海滨地皆产盐。同一海卤,取法则异。高堰地,潮波不没者,地可种盐。种户度诘朝无雨,则今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茅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晨露气冲腾,则其下盐茅勃发,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潮波浅被地,不用灰压,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逼海潮深地,先掘深坑,横架竹木,上铺席苇,又铺沙于苇席上。俟潮灭顶冲过,卤气由沙渗下坑中,撤去沙、苇,以灯烛之,卤气冲灯即灭,取卤水煎炼。总之功在晴霁,若淫雨连旬,则谓之盐荒。
凡池盐,宇内有二,一出宁夏,一出山西解池。土人种盐者,池旁耕地为畦垄,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凡引水种盐,春间即为之,久则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而海水煎者细碎。其盐凝结之后,扫起即成食味。
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成脉即蕴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然造井功费甚难。其器冶铁锥,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上舂凿成孔。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锥。每舂深入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初入丈许或以足踏礁梢如舂米形太深则用手捧持顿下。所舂石成碎粉,随以长竹接引,悬铁盏挖之而上。大抵深者半载,浅者月余,乃得一井成就。井及泉后,择美竹长丈者,凿净其中节,留底不去。其喉下安消息,吸水入筒,用长维系竹,沉下其中水满。井上悬辘斩诸具,制盘驾牛,牛拽盘转,辘护绞缏,汲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色成至白。
(节选自《天工开物上篇·第五》)
7.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断句。
初入A丈许B或以足C踏D碓梢E同如舂米F形G太深H则用手I捧持J顿下。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与老子“五味令人口爽”的“五味”意思相同。
B. 耕地,文中义与今义相同,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C. 形势,此处意为地形与地势,与现在说的“形势大好”中的“形势”含义不同。
D. 成就,此处意为凿井成功,而“卓有成就”中的“成就”,指的是事业上的成绩。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应星认为人们离不开咸味,却可以长期缺少其余四味之一。
B. 食盐中海盐产量最大,海滨的不同区域制取海盐的方法异中有同。
C. 制池盐者春季引水种盐,时间太晚水会变色;池盐与海盐相比,颗粒粗大。
D. 滇、蜀一带距离河流较近的石山,都可以制取井盐,过程比较复杂艰难。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总之功在晴霁,若淫雨连旬,则谓之盐荒。
(2)制盘驾牛,牛拽盘转,辘轩绞缏,汲水而上。
11. 海盐和池盐的制取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7. BEG 8. B
9. D 10. (1)总之,成功的关键在于天晴,如果阴雨连绵多日(生产被迫停止),人们称之为“盐荒”。
(2)设置转盘用牛来驱动,牛拉动转盘旋转,转盘绞动辘轳上的绳索,把盐水从井里汲上来。
11. ①制取方法不同,②制取条件不同,③制取周期不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起初的这一丈多深,可以用脚踏碓梢,就像舂米那样。再深一些就用两手将铁锥举高然后再用力夯下去。
“初入丈许”,是后面句子“或以足踏碓梢”状语,其后B处要断开;
“或以足踏碓梢”,是连词“或”引导偏正短语“以足踏碓梢”构成的句子,其后E处要断开;
“如舂米形”,是对“以足踏碓梢”情形的描述,其后G处要断开;
“太深则用手捧持顿下”,与前文的“初入丈许”的情况对应,要与前文断开。
故选BEG。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自然界有五种气,于是相应地产生了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句意: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指各种美味)吃得多了,味觉会丧失。
B.“耕地,文中义与今义相同”错误。动词,翻松田土;/名词,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句意:在池旁耕地耕成畦垄。
C.正确。地形与地势;/事物的发展状况。句意:地势又很高。/“形势大好”:事物的发展状况良好。
D.正确。凿井成功;/事业上的成绩。句意:就能够凿井成功了。/“卓有成就”: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也指做事效率很高,办事方式很有效果。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滇、蜀一带距离河流较近的石山,都可以制取井盐”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说“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大多”不等于“都”。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霁”,雨过天晴;“淫雨”,阴雨连绵;“连旬”,多日。
(2)“驾牛”,用牛来驱动;“辘轩绞缏”,转盘绞动辘轳上的绳索;“汲水而上”,把盐水从井里汲上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同一海卤,取法则异。高堰地……种户度诘朝无雨,则今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茅灰寸许于地上……潮波浅被地……逼海潮深地……总之功在晴霁”可知,海滨的不同区域制取海盐的方法异中有同,都是在选地制取;从“土人种盐者,池旁耕地为畦垄,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其盐凝结之后,扫起即成食味”可知,池盐是在盐水池旁耕地,在耕成的畦垄里制取。可见,海盐和池盐的制取方法不同。
从“同一海卤,取法则异。高堰地……潮波浅被地……逼海潮深地……总之功在晴霁”可知,海盐制取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天晴;从“土人种盐者,池旁耕地为畦垄,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其盐凝结之后,扫起即成食味”可知,池盐的制取不受天气是否晴朗的限制。可见,海盐和池盐的制取条件不同。
“高堰地……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潮波浅被地……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逼海潮深地,先掘深坑……卤气冲灯即灭,取卤水煎炼”“土人种盐者……凡引水种盐,春间即为之,久则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可知,海盐制取时间短而池盐制取时间长,海盐和池盐的制取周期不同。
参考译文:
宋先生说:自然界有五种气,于是相应地产生了五种味道。对于人来说,五味中的辣、酸、甜、苦,长期缺少其中任何一种对人的身体都没有多大影响。唯独盐,十天不吃,人就会像得了重病一样无精打采、软弱无力,甚至连只鸡也抓不住。
食盐的种类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和砂石盐等六种。在我国的广阔幅员之中,海盐的产量约占十分之八,其余十分之二是井盐、池盐和土盐。这些食盐有的是靠人工提炼出来的,有的则是天然生成的。
海水本身就具有盐分这种咸质,海滨这些地方都能出产盐。同样是用海盐,但制取海盐所用的方法却各不相同。在海潮不能浸漫的岸边高地上,可以取盐。种户估计第二天会天晴,于是就在当天将一寸多厚的稻、麦稿灰及芦苇、茅草灰遍地撒上、压紧并使其平匀。第二天早上,地下湿气和露气都很重,灰下已经结满了盐茅。等到雾散天晴,过了中午就可以将灰和盐一起扫起来,拿去淋洗和煎炼。在潮水浅浅的地方,不用撒灰,只等潮水过后,如果第二天天晴,半天就能晒出盐霜来,然后赶快扫起来,加以煎炼。还有一种方法是在能被海潮淹没的地方预先挖掘一个深坑,上面横架竹或木棒,竹木上铺苇席,苇席上铺沙。当海潮盖顶淹过深坑时,卤气便通过沙子渗入坑内,将沙子和苇席撤去,用灯向坑里照一照,当卤气能把灯冲灭的时候,就可以取卤水出来煎炼了。总之,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天晴,如果阴雨连绵多日,盐被迫停产,这就叫做“盐荒”。
我国有两个池盐产地,一处是在宁夏,另一处是山西解池。当地制盐的人,在池旁耕地耕成畦垄,把池内清水引入畦垄之中。每到春季就要开始引池水制盐,时间太晚了水就会变成红色。等到夏秋之交南风劲吹的时候,一夜之间就能凝结成盐,这种盐名叫“颗盐”,而海水煎炼的盐细碎。池盐一经凝结成形后,就可扫起供人食用。
云南和四川两省,离海滨距离很远,交通也不便利,地势又很高,因此那两个省的盐就蕴藏在当地的地下。在四川离河不远的石山上,大多都可以凿井取盐,然而凿井的代价很大,要花费很长时间,也很艰难。凿井的工具,使用的是铁锥,铁锥的形状很像碓嘴,要把铁锥的尖端做得非常坚固锋利,才能用它在石上冲凿成孔。铁锥的锥身是用破开两半的竹片夹住,再用绳缠紧做成的。每凿进数尺深,就要用竹竿子把它接上以增加它的身长。起初的这一丈多深,可以用脚踏碓梢,就像舂米那样。再深一些就用两手将铁锥举高然后再用力夯下去,这可能把石头舂得粉碎,随后把长竹接在一起再捆上铁勺,把碎石挖出来。打一眼深井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而打一眼浅井一个多月就能够成功了。当盐井凿到卤水层能打出水后,挑选一根长约一丈的好竹子,将竹内的节都凿穿,只保留最底下的一节,并在竹节的下端安一个吸水的单向阀门以便汲取盐水入筒。用长绳拴上这根竹筒,将它沉到井底之下,竹筒内就会汲满了盐水。井上安装桔槔或辘轳等提水工具。操作方法是套上牛,用牛拉动转盘而带动辘轳绞绳把盐水汲上来。然后将卤水倒进锅里煎炼,很快就能凝结成雪白的盐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不仅交代了事件,也表达了作者对新旧交替、万物推陈出新的无限感慨。
B. 颔联用了对比的手法,正面写出阴雨时人们的沮丧和雨过天晴后人们的欢欣。
C. 颈联描绘出家里人忙着做饭、酤酒的场面,侧面刻画出农民收麦的艰辛和劳苦。
D. 诗歌写出了久雨忽晴后农事之喜悦,背后流露出作者早已主动疏离官场的深意。
13. 简要分析尾联中“真”和“怜”蕴含的情感。
【答案】12. C 13. 对外孙精力旺盛,不辞劳苦的感动;农忙结束之后的欣喜,忙碌之后的放松畅快。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也表达了作者对新旧交替、万物推陈出新的无限感慨”错误。首联写诸孙入村帮年老的作者收割麦子,一个“赖”字写出了作者的欣慰,而作者并没有表达对新旧交替、万物推陈出新的无限感慨。
B.“正面写出……”错误。诗人把“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进行对比,用环境陡然变化,来突出外孙入村收麦的急切与喜悦之情,属于侧面描写。
D.“背后流露出作者早已主动疏离官场的深意”错误。诗歌展现了农民们的辛勤劳作和对丰收的期盼,又透露出对劳动者的敬佩和对生活的热爱。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真”字表达了对外孙精力旺盛,不辞劳苦的感动;作者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怜”字表达了农忙结束之后的欣喜,忙碌之后的放松畅快。以口语化的语言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替自己收麦的外孙的爱怜之情,体现诗人晚年得享天伦之乐的喜悦。
四、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千百年来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即其生产的物质文明成果,遍布人类生活以及审美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
人民创造历史从根本上看是劳动创造历史。人类在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中,不断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通过劳动实践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与技能,推动历史进步和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中国梦的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创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一个人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可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才可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褒奖。与此同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目标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愉悦感,会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激情,从而为社会和他人创造更为丰富的财富。
几千年来,从事技艺劳动的各种工匠,其社会地位并不高,然而,他们以业维生,并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艺,创造了灿烂的工匠文化。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提高我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无论是三峡大坝、高铁动车,还是航天飞船,都凝结着现代工匠的心血和智慧。
重细节、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我国古代工匠制造了无数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如历代精美陶瓷以及玉器,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对细节和精度更有十分严格的要求,细节和精度决定着成败。对细节与精确度的把握,是长期工艺实践和训练的结果,通过训练培养成习惯、气质、品格,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的创新离不开技艺的创新。在现代工业条件下,对于工匠技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像传统工匠那样,只是从师傅那里学得技艺,保持和发扬祖传工艺技法;我们要将传承与创新统一起来,在传承的前提下追求创新。创新能力意味着对现有的生产技艺进行大胆革新,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劳动者的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
“道也,进乎技矣”。工匠以工艺专长造物,在专业的不断精进与突破中演绎“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凭借的是精益求精的追求。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各类器物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又一批劳动者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用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正是一代代劳动者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我国从一个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世界制造大国。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凭的是先进技术,先进技术需要优秀人才,而优秀人才离不开工匠精神。当今时代,工业化、机械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质量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在很多领域,超高精度产品的制造还是只能靠人工。新的时代需求丰富了劳动的内涵,使工匠精神成为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升华,强调了技术上的不懈追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新业态出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都对劳动者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有助于推动中国产业向高端迈进,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夯实根基。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树立匠心,把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贯穿工作始终,笃实专一、心无旁骛,把技艺的精准、精细视为生命,练就久久为功的坚定意志,经年累月、专注持续地在一个领域内钻研。铸就匠艺,不断探索技艺提升路径,在既有技艺水平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胸怀理想,把国家、社会、行业的需要与自己的事业追求统一起来,不但热爱本职,还要精研本职,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
(摘编自徐向东《弘扬工匠精神,以技能强推动中国强》)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经验和技能,从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B. 一个人只有通过诚实劳动,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目标,才能产生幸福感和愉悦感。
C. 正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工匠在专业的精进与突破中演绎“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
D. 工匠精神体现了对技术的不懈追求,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升华,丰富了劳动的内涵。
1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精美的古代艺术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他们对细节与精确度的把握。
B.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匠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对现有生产技艺作大胆革新。
C. 每个人都专注于某一件事或某一职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提。
D. 保有理想和热情,这是一个高素质技能人才探索技艺,寻求新突破的不竭动力。
16.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敏于事慎于言 B. 偏毫厘不敢安
C. 择一事终一生 D. 千万锤成一器
17.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在论述“工匠精神”,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8. 有人认为,进入智能制造时代,“人”的作用将逐步被机器取代。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论述。
【答案】14. C 15. C 16. A
17. 材料一侧重于解释“工匠精神”的内涵,为劳动精神、奉献精神、精益求精和创新精神。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及如何弘扬工匠精神。
18. 不认同。在智能时代,人依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智能制造时代的先进技术依然需要优秀人才,如当今时代很多超高精度的产品只能通过人工才能达到;智能时代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的作用也会迭新。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从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递进关系不成立,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人类在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中,不断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通过劳动实践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与技能,推动历史进步和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可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不断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通过劳动实践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与技能,推动历史进步。“人类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经验和技能”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不是递进关系。
B.“只有……才……”条件关系不成立,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一个人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可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才可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褒奖。与此同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目标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愉悦感,会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激情,从而为社会和他人创造更为丰富的财富”可知,“一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目标”与“产生幸福感和愉悦感”不是条件关系,而是递进关系。
D.“工匠精神……丰富了劳动的内涵”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新的时代需求丰富了劳动的内涵,使工匠精神成为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升华,强调了技术上的不懈追求”可知“工匠精神成为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升华,强调了技术上的不懈追求”是“新的时代需求的劳动的内涵”,选项曲解文意,理解成了工匠精神丰富了劳动的内涵。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提”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树立匠心,把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贯穿工作始终,笃实专一、心无旁骛,把技艺的精准、精细视为生命,练就久久为功的坚定意志,经年累月、专注持续地在一个领域内钻研。铸就匠艺,不断探索技艺提升路径,在既有技艺水平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胸怀理想,把国家、社会、行业的需要与自己的事业追求统一起来,不但热爱本职,还要精研本职,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可知,专注于某一件事或某一职业是新时代的匠心精神,文中并没有谈到这种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提。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谈到工匠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奉献,重细节、追求完美,在传承的前提下追求创新的精神。
A.“敏于事慎于言”意思是做事情勤快敏捷,说话则小心谨慎。这句话强调的是在行动上要积极主动,而在言语上要保持克制和审慎。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B.“偏毫厘不敢安”的意思是,即使在关键之处有所阻碍,即使积累了大量的成就和经验,但仍然对任何一丝一毫的错误或偏差感到忧虑和不安,以至于无法安心享受成果或他人的赞誉。符合材料一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C.“择一事终一生”的意思是指选择一件事情,并且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这件事情中,坚持不懈地去做,直到达成自己的目标或者认为满意的状态。这个表达强调了专注和坚持的重要性,意味着在人生的某个领域或者事业中,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最终能够取得成就或者满足感。符合材料一工匠以技艺为立身之本的观点。
D.“千万锤成一器”的意思是形容人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锻炼,才能成为有用之材。符合材料一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一个人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可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才可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褒奖。与此同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目标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愉悦感,会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激情,从而为社会和他人创造更为丰富的财富”解释了“工匠精神”中劳动精神的内涵。
材料一第三段“几千年来,从事技艺劳动的各种工匠,其社会地位并不高,然而,他们以业维生,并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艺,创造了灿烂的工匠文化”解释了“工匠精神”中无私奉献精神的内涵。
材料一第四段“我国古代工匠制造了无数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如历代精美陶瓷以及玉器,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解释了“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精神的内涵。
材料一最后一段“我们要将传承与创新统一起来,在传承的前提下追求创新。创新能力意味着对现有的生产技艺进行大胆革新,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解释了“工匠精神”中创新精神的内涵。
可见,材料一侧重从劳动精神、奉献精神、精益求精和创新精神几个方面解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材料二第二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又一批劳动者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用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正是一代代劳动者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我国从一个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世界制造大国”,第三段“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有助于推动中国产业向高端迈进,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夯实根基”论述了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材料二最后一段“树立匠心,把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贯穿工作始终,笃实专一、心无旁骛,把技艺的精准、精细视为生命,练就久久为功的坚定意志,经年累月、专注持续地在一个领域内钻研。铸就匠艺,不断探索技艺提升路径,在既有技艺水平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胸怀理想,把国家、社会、行业的需要与自己的事业追求统一起来,不但热爱本职,还要精研本职,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论述了如何弘扬工匠精神。
可见,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及如何弘扬工匠精神。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能力。
本题作答时首先写出观点,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及如何弘扬工匠精神,所以不认同进入智能制造时代,“人”的作用将逐步被机器取代的观点。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当今时代,工业化、机械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质量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在很多领域,超高精度产品的制造还是只能靠人工”可知,智能制造时代的先进技术依然需要优秀人才,如当今时代很多超高精度的产品只能通过人工才能达到;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当前,我国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新业态出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都对劳动者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可知,智能时代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的作用也会迭新。
综上分析可知,在智能时代,人依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竞争力的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儿家
刘庆邦
红裙选择“活出个样子来”的途径,是到集上做小生意。她本钱很小,只卖些儿童衣服。没有固定摊点,也没有货架子。往街边一站,她本身就是她的货架子。她所有的商品,在自己两个肩膀和两只胳膊上都搭完了。她从南集批得衣服,跑到北集来卖,只赚一点差价和跑腿钱。她做生意没什么经验,不会斤斤计较,一靠诚实,态度好。二靠雷打不动。她对买她东西的人都笑着。对看了半天,摸了半天,不买东西的人也笑着。下雨天,好多生意人不出摊了。她打了一把雨伞,照样往街边一站。就这样,红裙一点一滴地把资金积累起来了。她的生意越发展越大。集上有了她固定的摊位,两三米长的货摊上,不仅摆有儿童的服装、鞋帽,还有成年人的套装和五颜六色成卷子的布匹。有了钱的红裙一切都收敛着,说话一点也不傲人。爹娘见红裙这么有本事,有出息,①都大喜过望。娘说:“裙儿呀,行了,你挣下的这些东西,够给你做嫁妆的了。”
红裙一时没有说话,不声不响地望着娘。望了一会儿,她的眼圈就红了。
娘有些不安,问:“娘说话说错了吗?”
红裙说:“娘,我跟您说过的,我这一辈子都不结婚。”
红裙连轴转地出摊做生意,难免会看到沿街伸手的来金。来金有时把孩子锁在家里,有时用一个布袋子把孩子背在背上。来金的头发长长的,笼住了耳朵。加上来金的脸胖胖的,又没有胡子,乍一看很像一位母亲。红裙一见来金背着孩子过来,就想回避一下。她不是不愿意给来金东西,她是想回避自己的身世。一旦认清了自己想回避什么,她就不再回避了,②远远地就跟来金打招呼,送给来金一件小孩穿的裤子,或小孩戴的帽子,有时还送给来金一点钱,让来金给孩子买奶粉。一天晚上,红裙约了英子、小果,一同来到来金家里看来金的孩子,她们已在心里把来金捡来的孩子认成她们的小妹妹。她们给小妹妹洗衣服,洗澡,剪指甲,每人都给小妹妹带去了礼品。她们问来金,孩子叫什么名字。来金先说,叫妮子,又说还没有起名字。那么,红裙她们三个经过反复商量,③郑重地给小妹妹起了一个名字,叫同心。
红裙每个集上与许多顾客打交道,还没遇见过分刁蛮的顾客。只有一个中年女顾客,让红裙觉得有点纳闷。在买东西的人多时,女顾客在人后站着,像是准备买东西。你说她准备买东西吧,她不瞅货摊上的东西,却瞅着红裙的脸。红裙注意到她了,心想一些没见过世面的顾客是有的。红裙一边支应生意,一边主动跟女顾客打招呼,问女顾客想要点什么。女顾客有点惊慌似的,红裙一看她,她的目光就躲开了。说看看。她说了看看,却什么也没仔细看,低着头走开了。以后每隔一两个集,红裙都能看到那位女顾客。女顾客从没买过她的东西,只是瞅她。女顾客不到她货摊前瞅她了,而是躲在某一个角落,远远地瞅着她。当她发现女顾客在瞅她时,女顾客很快消失在街面上的人流里了。可停了一会儿,她见女顾客换了一个较为隐蔽的新的角度,还是在瞅她。她只顾忙生意,没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这天集罢散场,红裙用架子车拉着货物往家走,心头一撞,突然想到那女的是谁了。没错,应该是她!红裙一想到那个女的是谁时,心里跳得腾腾的,手脚软得厉害。她不知不觉把车靠在路边,站下不走了。她在心里叫道:“天哪,我该怎么办?”在路边没想出啥头绪,回到家她躺在床上接着想。她不知是喜还是悲,不知该笑,还是该哭,她的心,搅成乱麻了。
红裙把这件事跟英子、小果也说了,英子和小果意见一致。有了统一的意见,她们还采取了行动。再逢集,英子和小果跟红裙一块儿去了,看到那个女顾客又来瞅红裙时,英子和小果像夹击防守一样,过去把她堵住了。④她俩气势逼人地质问,为啥老瞅她们的姐妹。
女顾客大概没见过这阵势,吓得脸都白了,她说,她是那闺女的姨。
英子说:“这才叫睁着眼睛说瞎话,那闺女哪有姨?那闺女没有姨!那闺女说了,她姨死了,她姨刚生出来,就被家里人扔到窑场里冻死了。”
小果也说:“以后不许你再瞅我姐了,耽误了我姐的生意,我找你算账!你是哪庄的?”
女顾客没敢说她是哪庄的,只说不来了不来了。
从此以后,红裙再也没见到那双瞅她的眼睛。稍有空闲,她习惯往各个角落找一找,看看那双她已经熟悉的、热切的目光会不会再度出现。然而,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春天也过去了,她再也没有看到那样的目光。这让红裙心里空落落的,还有那么一点失望。红裙又想哭一场。
(选自《人民文学》2002年第1期,有删改)
19.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写红裙“诚实,态度好”,又有一股韧劲,这是她能“活出个样子来”、做大生意的主要原因。
B. 红裙“手脚软得厉害”,既是因为一天的集市叫卖让她身体疲惫,更是因为猜想到了结果让她失去了精气神。
C. 小说主要内容是写红裙做生意,环境在不变中偶有变化,人物在变化中略有不变,故事跌宕有致、隽永有味。
D. 小说集中笔墨描写一个女顾客的奇异行为,表现了红裙既想与女顾客交往,又想与她保持距离的矛盾复杂心理。
20. 文中画横线句子属于细节描写,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处,写出了红裙父母内心无与伦比的快乐,因为红裙的嫁妆终于有着落了。
B. 第②处,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红裙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接受了自己的身世。
C. 第③处,因为她们觉得这个小妹妹十分可爱,起个名字,表明大家非常喜欢她。
D. 第④处,写出英子与小果对女顾客莫名骚扰红裙,影响自己姐妹做生意的痛恨。
21. 推测小说中女顾客的真实身份,并结合文本找出依据。
22. 有人认为文中女主人公红裙被抛弃了两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答案】19. D 20. B
21. 示例:
红裙的亲生母亲.
①红裙早知自己不是父母亲生,是被父母捡来的;(或:红裙和小姐妹去来金家看望小妹妹,并起名为“同心”,也源自同病相怜)
②女顾客只看脸不看货的反常行为,让人猜到她是谁;
③女顾客谎称自己是“那闺女的姨”,被责问后就不来看望红裙。
22. 第一次,出生时被父母抛弃;
第二次,是她知道自己的身世,但又刻意回避;而当她接受现实后,女顾客的出现给了她希望,但女顾客却始终不敢相认,最后又消失不见,这给红裙心理上带来了更大的伤害,如同再次被抛弃。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表现了红裙既想与女顾客交往,又想与她保持距离的矛盾复杂心理”理解错误,这里的细节描写是为了表现女顾客既想与红裙相认,又怕相认的矛盾复杂心理。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A.“因为红裙的嫁妆终于有着落了”理解错误,“大喜过望”意思是形容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根据原文“爹娘见红裙这么有本事,有出息”可知,红裙父母“大喜过望”的原因是红裙的本事,出息比他们希望的要好。
C.强加因果,根据原文“一天晚上,红裙约了英子、小果,一同来到来金家里看来金的孩子,她们已在心里把来金捡来的孩子认成她们的小妹妹。她们给小妹妹洗衣服,洗澡,剪指甲,每人都给小妹妹带去了礼品。她们问来金,孩子叫什么名字。来金先说,叫妮子,又说还没有起名字。那么,红裙她们三个经过反复商量,郑重地给小妹妹起了一个名字,叫同心”可知,给小妹妹起名字并不是因为小妹妹十分可爱,而是因为小妹妹和红裙同病相怜,大家想一起照顾小妹妹。另外“表明大家非常喜欢她”文中也没有相应的内容,于文无据。
D.“影响自己姐妹做生意的痛恨”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在路边没想出啥头绪,回到家她躺在床上接着想。她不知是喜还是悲,不知该笑,还是该哭,她的心,搅成乱麻了”可知,是影响自己姐妹心情的痛恨。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红裙一见来金背着孩子过来,就想回避一下。她不是不愿意给来金东西,她是想回避自己的身世”“一天晚上,红裙约了英子、小果,一同来到来金家里看来金的孩子,她们已在心里把来金捡来的孩子认成她们的小妹妹”可知,来金背着的孩子是捡来的,而红裙起初也是想回避自己不是父母亲生,是被父母捡来的身世;根据原文“她们给小妹妹洗衣服,洗澡,剪指甲,每人都给小妹妹带去了礼品。她们问来金,孩子叫什么名字。来金先说,叫妮子,又说还没有起名字。那么,红裙她们三个经过反复商量,郑重地给小妹妹起了一个名字,叫同心”可知,红裙和小姐妹去来金家看望小妹妹,并起名为“同心”,也源自红裙和这个孩子身世相同,同病相怜。
根据原文“在买东西的人多时,女顾客在人后站着,像是准备买东西。你说她准备买东西吧,她不瞅货摊上的东西,却瞅着红裙的脸”“红裙一边支应生意,一边主动跟女顾客打招呼,问女顾客想要点什么。女顾客有点惊慌似的,红裙一看她,她的目光就躲开了。说看看。她说了看看,却什么也没仔细看,低着头走开了。以后每隔一两个集,红裙都能看到那位女顾客。女顾客从没买过她的东西,只是瞅她。女顾客不到她货摊前瞅她了,而是躲在某一个角落,远远地瞅着她。当她发现女顾客在瞅她时,女顾客很快消失在街面上的人流里了。可停了一会儿,她见女顾客换了一个较为隐蔽的新的角度,还是在瞅她”可知,女顾客只看脸不看货的反常行为,让人猜到她是红裙的生母。
根据原文“女顾客大概没见过这阵势,吓得脸都白了,她说,她是那闺女的姨”“英子说:‘这才叫睁着眼睛说瞎话,那闺女哪有姨?那闺女没有姨!那闺女说了,她姨死了,她姨刚生出来,就被家里人扔到窑场里冻死了。’”“女顾客没敢说她是哪庄的,只说不来了不来了”“从此以后,红裙再也没见到那双瞅她的眼睛”可知,女顾客谎称自己是“那闺女的姨”,被责问后就不来看望红裙。
据以上分析可知,小说中女顾客的真实身份是红裙的亲生母亲。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根据原文“红裙连轴转地出摊做生意,难免会看到沿街伸手的来金。来金有时把孩子锁在家里,有时用一个布袋子把孩子背在背上”“红裙一见来金背着孩子过来,就想回避一下。她不是不愿意给来金东西,她是想回避自己的身世”“一天晚上,红裙约了英子、小果,一同来到来金家里看来金的孩子,她们已在心里把来金捡来的孩子认成她们的小妹妹”可知,红裙从来金捡来的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是父母捡来的身世,说明女主人公红裙第一次被抛弃是出生时被父母抛弃。
根据原文“这天集罢散场,红裙用架子车拉着货物往家走,心头一撞,突然想到那女的是谁了。没错,应该是她!红裙一想到那个女的是谁时,心里跳得腾腾的,手脚软得厉害。她不知不觉把车靠在路边,站下不走了。她在心里叫道:‘天哪,我该怎么办?’”“红裙把这件事跟英子、小果也说了,英子和小果意见一致。有了统一的意见,她们还采取了行动。再逢集,英子和小果跟红裙一块儿去了,看到那个女顾客又来瞅红裙时,英子和小果像夹击防守一样,过去把她堵住了”可知,红裙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又刻意回避;根据原文“女顾客从没买过她的东西,只是瞅她。女顾客不到她货摊前瞅她了,而是躲在某一个角落,远远地瞅着她。当她发现女顾客在瞅她时,女顾客很快消失在街面上的人流里了。可停了一会儿,她见女顾客换了一个较为隐蔽的新的角度,还是在瞅她。她只顾忙生意,没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女顾客大概没见过这阵势,吓得脸都白了,她说,她是那闺女的姨”“女顾客没敢说她是哪庄的,只说不来了不来了”“从此以后,红裙再也没见到那双瞅她的眼睛。稍有空闲,她习惯往各个角落找一找,看看那双她已经熟悉的、热切的目光会不会再度出现。然而,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春天也过去了,她再也没有看到那样的目光。这让红裙心里空落落的,还有那么一点失望。红裙又想哭一场”可知,当红裙接受现实后,女顾客的出现给了她希望,但女顾客却始终不敢相认,最后又消失不见,这给红裙心理上带来了更大的伤害,如同再次被抛弃。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许多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农村去学习收割稻麦、采摘果蔬,但这些劳作将逐步实现机械化,却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开展劳动教育 讲究与时俱进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业劳动之于人类进步,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田间劳动之于个人发展,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故适时开展劳动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
张载曾言:“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到田间地头学习收割稻麦、采摘果蔬,就是培养同学们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劳作的艰辛,从而热爱生活。正是因为焦裕禄亲自上阵干农活,帮农户拉耧种麦子,体会到田间劳作的不易,才将百姓冷暖放在心间,实实在在为百姓谋福利。正是因为袁隆平亲自参与各项田间劳动,更加体会到农民的辛苦,才坚定了研发超级水稻的意志,为农民增产增收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只有感同身受的亲自参与,才能有将心比心的情感收获。
李大钊曾说,“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而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同学们通过栽种培育瓜果菜蔬,收割粮食作物,还能从中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满足和快乐,能领悟到劳动的价值,能逐渐养成劳动的习惯,能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 在具体的劳作过程中,我们还能体验到付出的艰辛,感受到战胜自我的快乐,领悟到团结协作的作用,学习到付出才有收获的要义。这样的教育,何乐而不为
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劳动教育也要与时代接轨,同时代一起进步,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收割、采摘等初级劳动上。随着传统文化的深入人心,我们可以在劳动教育中开展农耕文化教育。像湖南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惠众生态农庄、江西萍乡市安源区丹江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等倍受热捧,是因为身在其中,我们可以了解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历程,学习古人趋时避害的农时观和“强本节用”的发展观,感受古人关于农业生产的节气农谚的智慧力量,体会农耕时代的乡贤文化,唤醒我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深入,随着现代农业体系的建立,诞生了智慧农业、科技农业、无人农场等新鲜事物,劳动教育也应与时俱进,让学生领略现代科技的魅力,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沿,感受机械化种植的神奇力量,见识智能农业的无限魅力。要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技术给农业发展带来的便利,真正体验现代农业技术的魅力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对现代农业的热爱与向往。
当农业劳动不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单重复,不再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干嘛咱干嘛”的单纯模仿,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也应该摒弃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刨土翻地,让我们能够真正走进新时代的新农村,热情拥抱高技能的劳动课,充分发挥劳动课的价值和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题目由两句转折关系的句子组成。前句陈述了一个事实,很多学校开展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课开到田间地头,组织学生学习收割、采摘等劳动技能。后句指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这些基本的劳作将会被机械化取代。要求就此谈自己的看法。
开展劳动教育,让同学们在田地间挥洒汗水,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与甘甜,体验稼穑的过程,在劳动实践中受到触动内心的教育,也收获劳动付出的感悟,是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措施之一,值得肯定。尽管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一些基本的劳动不再需要依靠人的亲自操作,但劳动教育的意义不能否定,劳动教育的价值不能被忽视。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了解劳动技能,不仅仅是最基本的生存方面的需要,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同时,学校组织劳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让学生认识现代农业,对学生普及现代农业知识;让学生了解农业技术的发展,了解了智慧农业,体验生态农耕,感受现代农业的科技力量,见证科技带来的农业新发展。让学生既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也能认识到科技和智慧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间同样大有可为。本次作文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辩证分析,会更有广度和深度。
写作时,开头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田间地头劳动课不只是学习技能,更在于体现育人价值。主体部分分别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田间地头的劳动教育课,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只有躬身劳动才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辛勤与幸福如影随形,可以涵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品质。田间地头的劳动教育课,在烈日下流汗劳作,才能够体会到庄稼收获的不容易,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田间地头的劳动教育课,也要与时俱进,与进偕行,采用合适的方法,安排恰当的内容。最后总结全文,学生从农学课中会了解技能,会生出感恩之情,让劳动教育课真正延伸到田间地头,让莘莘学子和现代农业一样,都在新时代奋力生长。
立意:
1.劳动教育,重在育人。
2.让劳动教育与时俱进。
3.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内容方法。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语文
2024.1
命题单位: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 制卷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离骚》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意旨却极为博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庄子和望帝的典故表达了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
(3)陆游《书愤》中写岁月不居、壮志未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这一点,中国的古人早就发现了。《图经》云:“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对的。葡萄成熟了,___A___。再浇,果粒就会涨破。“中空相通”却是很准确的。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Q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真快!原来是几根枯藤,几天工夫,就变成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__B___。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的喝。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B. 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C.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
D.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4. 请简要分析“树碗”和“漫灌”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文化认同,应有至少两个层次的理解。
其一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不仅是对传统和现在知识层面的数量积累,还是一种可能在未来喷薄的智能意识,“既基于内容又基于过程”。文化认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价值感和认同感,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被激发与实现。
其二是“文化超越”。①超越不仅是以鄙夷的眼光弃之不用,②而是用关心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③实现现实与传统的融合新生。④青年人肩负着文化主体的责任,⑤应更好地突破、传承与创新,⑥通过劳动实践,与现实文化进行“交流、碰撞、新生”。⑦如果失去了具体实践路径,⑧文化认同就会成为一句口号,⑨也让实践和文化都失去了主体性。
5. 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文化自觉”相同的一项是( )
A. 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B. 钟老师对“批判性思维”念念不忘,他觉得对中小学生开展科学教育乃至思维教育非常重要
C.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 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6.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三、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作咸
宋应星
宋子曰:天有五气,是生五味。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经年绝一无恙。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胜匹,倦怠恹然。
凡盐产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种。赤县之内,海卤居十之八,而其二为井、池、土碱,或假人力,或由天造。
凡海水自具咸质,海滨地皆产盐。同一海卤,取法则异。高堰地,潮波不没者,地可种盐。种户度诘朝无雨,则今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茅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晨露气冲腾,则其下盐茅勃发,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潮波浅被地,不用灰压,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逼海潮深地,先掘深坑,横架竹木,上铺席苇,又铺沙于苇席上。俟潮灭顶冲过,卤气由沙渗下坑中,撤去沙、苇,以灯烛之,卤气冲灯即灭,取卤水煎炼。总之功在晴霁,若淫雨连旬,则谓之盐荒。
凡池盐,宇内有二,一出宁夏,一出山西解池。土人种盐者,池旁耕地为畦垄,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凡引水种盐,春间即为之,久则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而海水煎者细碎。其盐凝结之后,扫起即成食味。
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成脉即蕴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然造井功费甚难。其器冶铁锥,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上舂凿成孔。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锥。每舂深入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初入丈许或以足踏礁梢如舂米形太深则用手捧持顿下。所舂石成碎粉,随以长竹接引,悬铁盏挖之而上。大抵深者半载,浅者月余,乃得一井成就。井及泉后,择美竹长丈者,凿净其中节,留底不去。其喉下安消息,吸水入筒,用长维系竹,沉下其中水满。井上悬辘斩诸具,制盘驾牛,牛拽盘转,辘护绞缏,汲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色成至白。
(节选自《天工开物上篇·第五》)
7.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断句。
初入A丈许B或以足C踏D碓梢E同如舂米F形G太深H则用手I捧持J顿下。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与老子“五味令人口爽”的“五味”意思相同。
B. 耕地,文中义与今义相同,指种植农作物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C. 形势,此处意为地形与地势,与现在说的“形势大好”中的“形势”含义不同。
D. 成就,此处意为凿井成功,而“卓有成就”中的“成就”,指的是事业上的成绩。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应星认人们离不开咸味,却可以长期缺少其余四味之一。
B. 食盐中海盐产量最大,海滨的不同区域制取海盐的方法异中有同。
C. 制池盐者春季引水种盐,时间太晚水会变色;池盐与海盐相比,颗粒粗大。
D. 滇、蜀一带距离河流较近的石山,都可以制取井盐,过程比较复杂艰难。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总之功在晴霁,若淫雨连旬,则谓之盐荒。
(2)制盘驾牛,牛拽盘转,辘轩绞缏,汲水而上。
11. 海盐和池盐的制取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不仅交代了事件,也表达了作者对新旧交替、万物推陈出新的无限感慨。
B. 颔联用了对比的手法,正面写出阴雨时人们的沮丧和雨过天晴后人们的欢欣。
C. 颈联描绘出家里人忙着做饭、酤酒的场面,侧面刻画出农民收麦的艰辛和劳苦。
D. 诗歌写出了久雨忽晴后农事之喜悦,背后流露出作者早已主动疏离官场的深意。
13. 简要分析尾联中“真”和“怜”蕴含的情感。
四、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千百年来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即其生产的物质文明成果,遍布人类生活以及审美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
人民创造历史从根本上看是劳动创造历史。人类在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中,不断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通过劳动实践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与技能,推动历史进步和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中国梦的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创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一个人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可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才可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褒奖。与此同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目标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愉悦感,会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激情,从而为社会和他人创造更为丰富的财富。
几千年来,从事技艺劳动的各种工匠,其社会地位并不高,然而,他们以业维生,并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艺,创造了灿烂的工匠文化。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提高我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无论是三峡大坝、高铁动车,还是航天飞船,都凝结着现代工匠的心血和智慧。
重细节、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我国古代工匠制造了无数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如历代精美陶瓷以及玉器,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对细节和精度更有十分严格的要求,细节和精度决定着成败。对细节与精确度的把握,是长期工艺实践和训练的结果,通过训练培养成习惯、气质、品格,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的创新离不开技艺的创新。在现代工业条件下,对于工匠技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像传统工匠那样,只是从师傅那里学得技艺,保持和发扬祖传工艺技法;我们要将传承与创新统一起来,在传承的前提下追求创新。创新能力意味着对现有的生产技艺进行大胆革新,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劳动者的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
“道也,进乎技矣”。工匠以工艺专长造物,在专业的不断精进与突破中演绎“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凭借的是精益求精的追求。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各类器物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又一批劳动者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用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正是一代代劳动者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我国从一个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世界制造大国。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凭的是先进技术,先进技术需要优秀人才,而优秀人才离不开工匠精神。当今时代,工业化、机械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质量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在很多领域,超高精度产品的制造还是只能靠人工。新的时代需求丰富了劳动的内涵,使工匠精神成为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升华,强调了技术上的不懈追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新业态出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都对劳动者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有助于推动中国产业向高端迈进,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夯实根基。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树立匠心,把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贯穿工作始终,笃实专一、心无旁骛,把技艺的精准、精细视为生命,练就久久为功的坚定意志,经年累月、专注持续地在一个领域内钻研。铸就匠艺,不断探索技艺提升路径,在既有技艺水平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胸怀理想,把国家、社会、行业的需要与自己的事业追求统一起来,不但热爱本职,还要精研本职,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
(摘编自徐向东《弘扬工匠精神,以技能强推动中国强》)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经验和技能,从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B. 一个人只有通过诚实劳动,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目标,才能产生幸福感和愉悦感。
C. 正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工匠在专业的精进与突破中演绎“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
D. 工匠精神体现了对技术的不懈追求,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升华,丰富了劳动的内涵。
1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精美古代艺术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他们对细节与精确度的把握。
B.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匠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对现有生产技艺作大胆革新。
C. 每个人都专注于某一件事或某一职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提。
D. 保有理想和热情,这是一个高素质技能人才探索技艺,寻求新突破的不竭动力。
16.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敏于事慎于言 B. 偏毫厘不敢安
C. 择一事终一生 D. 千万锤成一器
17.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在论述“工匠精神”,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8. 有人认为,进入智能制造时代,“人”的作用将逐步被机器取代。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论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儿家
刘庆邦
红裙选择“活出个样子来”的途径,是到集上做小生意。她本钱很小,只卖些儿童衣服。没有固定摊点,也没有货架子。往街边一站,她本身就是她的货架子。她所有的商品,在自己两个肩膀和两只胳膊上都搭完了。她从南集批得衣服,跑到北集来卖,只赚一点差价和跑腿钱。她做生意没什么经验,不会斤斤计较,一靠诚实,态度好。二靠雷打不动。她对买她东西的人都笑着。对看了半天,摸了半天,不买东西的人也笑着。下雨天,好多生意人不出摊了。她打了一把雨伞,照样往街边一站。就这样,红裙一点一滴地把资金积累起来了。她的生意越发展越大。集上有了她固定的摊位,两三米长的货摊上,不仅摆有儿童的服装、鞋帽,还有成年人的套装和五颜六色成卷子的布匹。有了钱的红裙一切都收敛着,说话一点也不傲人。爹娘见红裙这么有本事,有出息,①都大喜过望。娘说:“裙儿呀,行了,你挣下的这些东西,够给你做嫁妆的了。”
红裙一时没有说话,不声不响地望着娘。望了一会儿,她的眼圈就红了。
娘有些不安,问:“娘说话说错了吗?”
红裙说:“娘,我跟您说过的,我这一辈子都不结婚。”
红裙连轴转地出摊做生意,难免会看到沿街伸手的来金。来金有时把孩子锁在家里,有时用一个布袋子把孩子背在背上。来金的头发长长的,笼住了耳朵。加上来金的脸胖胖的,又没有胡子,乍一看很像一位母亲。红裙一见来金背着孩子过来,就想回避一下。她不是不愿意给来金东西,她是想回避自己的身世。一旦认清了自己想回避什么,她就不再回避了,②远远地就跟来金打招呼,送给来金一件小孩穿的裤子,或小孩戴的帽子,有时还送给来金一点钱,让来金给孩子买奶粉。一天晚上,红裙约了英子、小果,一同来到来金家里看来金的孩子,她们已在心里把来金捡来的孩子认成她们的小妹妹。她们给小妹妹洗衣服,洗澡,剪指甲,每人都给小妹妹带去了礼品。她们问来金,孩子叫什么名字。来金先说,叫妮子,又说还没有起名字。那么,红裙她们三个经过反复商量,③郑重地给小妹妹起了一个名字,叫同心。
红裙每个集上与许多顾客打交道,还没遇见过分刁蛮的顾客。只有一个中年女顾客,让红裙觉得有点纳闷。在买东西的人多时,女顾客在人后站着,像是准备买东西。你说她准备买东西吧,她不瞅货摊上的东西,却瞅着红裙的脸。红裙注意到她了,心想一些没见过世面的顾客是有的。红裙一边支应生意,一边主动跟女顾客打招呼,问女顾客想要点什么。女顾客有点惊慌似的,红裙一看她,她的目光就躲开了。说看看。她说了看看,却什么也没仔细看,低着头走开了。以后每隔一两个集,红裙都能看到那位女顾客。女顾客从没买过她的东西,只是瞅她。女顾客不到她货摊前瞅她了,而是躲在某一个角落,远远地瞅着她。当她发现女顾客在瞅她时,女顾客很快消失在街面上的人流里了。可停了一会儿,她见女顾客换了一个较为隐蔽的新的角度,还是在瞅她。她只顾忙生意,没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这天集罢散场,红裙用架子车拉着货物往家走,心头一撞,突然想到那女的是谁了。没错,应该是她!红裙一想到那个女的是谁时,心里跳得腾腾的,手脚软得厉害。她不知不觉把车靠在路边,站下不走了。她在心里叫道:“天哪,我该怎么办?”在路边没想出啥头绪,回到家她躺在床上接着想。她不知是喜还是悲,不知该笑,还是该哭,她的心,搅成乱麻了。
红裙把这件事跟英子、小果也说了,英子和小果意见一致。有了统一的意见,她们还采取了行动。再逢集,英子和小果跟红裙一块儿去了,看到那个女顾客又来瞅红裙时,英子和小果像夹击防守一样,过去把她堵住了。④她俩气势逼人地质问,为啥老瞅她们的姐妹。
女顾客大概没见过这阵势,吓得脸都白了,她说,她是那闺女的姨。
英子说:“这才叫睁着眼睛说瞎话,那闺女哪有姨?那闺女没有姨!那闺女说了,她姨死了,她姨刚生出来,就被家里人扔到窑场里冻死了。”
小果也说:“以后不许你再瞅我姐了,耽误了我姐的生意,我找你算账!你是哪庄的?”
女顾客没敢说她是哪庄的,只说不来了不来了。
从此以后,红裙再也没见到那双瞅她的眼睛。稍有空闲,她习惯往各个角落找一找,看看那双她已经熟悉的、热切的目光会不会再度出现。然而,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春天也过去了,她再也没有看到那样的目光。这让红裙心里空落落的,还有那么一点失望。红裙又想哭一场。
(选自《人民文学》2002年第1期,有删改)
19.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写红裙“诚实,态度好”,又有一股韧劲,这是她能“活出个样子来”、做大生意的主要原因。
B. 红裙“手脚软得厉害”,既是因为一天的集市叫卖让她身体疲惫,更是因为猜想到了结果让她失去了精气神。
C. 小说主要内容是写红裙做生意,环境在不变中偶有变化,人物在变化中略有不变,故事跌宕有致、隽永有味。
D. 小说集中笔墨描写一个女顾客的奇异行为,表现了红裙既想与女顾客交往,又想与她保持距离的矛盾复杂心理。
20. 文中画横线句子属于细节描写,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处,写出了红裙父母内心无与伦比快乐,因为红裙的嫁妆终于有着落了。
B. 第②处,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红裙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接受了自己的身世。
C. 第③处,因为她们觉得这个小妹妹十分可爱,起个名字,表明大家非常喜欢她。
D. 第④处,写出英子与小果对女顾客莫名骚扰红裙,影响自己姐妹做生意的痛恨。
21. 推测小说中女顾客的真实身份,并结合文本找出依据。
22. 有人认为文中女主人公红裙被抛弃了两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许多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农村去学习收割稻麦、采摘果蔬,但这些劳作将逐步实现机械化,却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