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戏
第2课时
◎重点:通过品读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的作用。
【预习导学】
1.文体知识填空。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和环境。
(2)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和 等。
(3)环境描写包括 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4)常见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五种,它们分别是 、 、 、议论和说明。
2.文本知识填空。
《社戏》中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的农家孩童形象,例如 、 、 等,这些小伙伴 (填写人物性格、品质等),处处折射出人性美。
【答案】
1.(1)人物 故事情节
(2)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3)自然
(4)记叙 描写 抒情
2.双喜 阿发 桂生 纯朴、善良、热情好客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再次细读课文,由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的作用。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你能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吗
【答案】
示例:
①记叙——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交代了“我”在平桥村有许多小伙伴。
②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把“连山”比作“兽脊”,以动写静,把山写活了。
③议论、抒情——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表达了“我”内心的真实想法,之所以“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和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那夜的特殊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
任务驱动二深入体会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丰富意蕴。
从本文中你能读出哪些语文学科知识或情感体悟 请以“我读出了……”为结构,表述出来。
【答案】
示例:
我读出了对比与对称是形成本文的最独特的结构形式。
我读出了一直记得的好豆味、好戏味就是最暖最浓的人情味的延伸。
我读出了戒掉紧张、焦虑、压抑的最佳方式就是用最好的情怀去抚慰生命。
我读出了重视戏、豆的最有意义的过程应远胜于戏、豆本身。
我读出了自由率性的儿童世界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最向往的世界。
我读出了一个人的美德就是最渊博的知识。
我读出了自然、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特质。
我读出了诚挚纯洁的心地是一个人最具亲和力的前提。
思维导图
根据课文,完成填空。
【答案】
看社戏 视觉 触觉 景色美 人性美 聪明、机灵、善解人意 宽厚、好客、热情
21 社戏
素养目标
1.默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思路脉络。
2.赏析文中的环境描写,感悟故乡美。
3.赏读人物细节描写,体会人情美,感受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4.通过品读文中事件,分析文中所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5.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1课时
◎重点:赏析小说中清新优美、诗意盎然的环境描写,感悟故乡美;通过人物细节描写,体会人情美。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浙江省绍兴市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他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 》《 》《故事新编》,散文集《 》,散文诗集《 》。我们已经学过了他的三篇散文《 》《 》《 》。本文的体裁是 。
背景介绍:《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时,说那是“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中,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清王朝,于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一系列事件。他终于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为“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什么改变。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强烈震动,使他看到“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
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立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发表了小说《社戏》。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归省( ) 偏僻( ) 行( )辈
两个钳( ) 宽慰( ) 嘱( )咐
怠( )慢 撺( )掇 凫( )水
两只橹( ) 潺( )潺 踊( )跃
屹( )立 家眷( ) 皎( )洁
撮( )着吃 桕( )树 棹( )着
拓展:“行”字的另外一个音读 ,可以组词为“ ”;“省”字的另外一个音读 ,可以组词为“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归省:
(2)絮叨:
(3)怠慢:
(4)撺掇:
(5)朦胧:
(6)弥散:
(7)屹立:
(8)漂渺:
4.请用准确简练的词语概括平桥村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并把它填在下面的框内。
【答案】
1.周树人 豫才 狂人日记 呐喊 彷徨 朝花夕拾
野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小说
2.xǐng pì háng qián wèi zhǔ dài cuān fú lǔ
chán yǒng yì juàn jiǎo cuō jiù
zhào xíng 出行 shěng 节省
3.(1)回家探望父母。
(2)来回地说。
(3)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4)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5)不清楚,模糊。形容月光不明。
(6)(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处扩散。
(7)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8)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
4.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概述故事情节,厘清小说的情节脉络。
1.默读课文以后,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说出故事中的“起”和“伏”。
·学习小助手·
要注意弄清故事情节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明确主要情节中的关键人物——“我”“母亲”“外祖母”“双喜”“六一公公”。
2.根据提示,分别从时间、事情发展等不同角度概括情节。
(1)从时间的角度概括情节: → →看戏后。
(2)从事情发展的角度概括情节:随母归省→ →戏前波折→ →船上看戏→ → 。
【答案】
1.“我”因为随母亲消夏来到平桥村,和村里的伙伴一起钓虾、放牛,后来“我”盼望看社戏(起),不巧没船,“我”失望(伏),双喜提议夜间开船(起),外祖母和母亲不同意(伏),双喜打包乘,乘兴出发(起),社戏不够精彩(伏),返程途中偷豆(起),六一公公谈豆送豆,故事结束。
2.(1)看戏前 看社戏
(2)钓虾放牛 月夜行船 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任务驱动二跳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感悟故乡美。
1.行船过程中的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文中画出描写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景物的,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
·学习小助手·
感官指的是所见、所闻、所感,或者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景物的特征可以从具体语句中抓住重点词句综合起来概括。
2.文章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为什么作者还要说那是“好豆”“好戏”呢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1.①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②视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③听觉: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④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这一连串的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2.这里说的“好豆”“好戏”,是因为那夜的景美、人美、情美。
任务驱动三精读课文,赏读人物描写细节,体会人情美。
课文中描写了平桥村众多的人物形象,你愿意和他们中的谁成为朋友呢 为什么
·学习小助手·
找出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分析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愿意跟他们交朋友的理由,实际上就是人物身上的优点,从细微之处品人情。
一课一法
由细节描写分析人物
细节描写,往往能够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很多时候是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实现的,这样,在分析人物性格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角度来实现:(1)抓住关键的动词来分析;(2)抓住重要的形容词来分析;(3)分析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等。
【答案】
提示:双喜——聪明、反应灵敏、自信、善解人意、果断。
六一公公——宽厚、善良、纯朴、好客、热情。
阿发——憨厚、无私。
桂生——机灵、勤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