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灯笼
素养目标
1.通过熟读课文,找出文章的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通过品读句子,探究“灯笼”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重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典雅简净”的语言风格。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 ,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 家和 家。山东莱芜人,他的代表作品有《羽书》《难老泉》《黑红点》《 》《菜园小记》《出发集》《记一辆纺车》《我还没见过长城》等。
背景介绍: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抒发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在他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其中佳作。作者
以《灯笼》为题,蕴含了灯笼对全民族的深刻文化意义,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神龛( ) 争讼( ) 领域( )
斡( )旋 静穆( ) 思慕( )
怅惘( ) 锵( )然 褪( )色
幽悄( ) 星阑( ) 裴( )公
燎( )原 熙( )熙然 霍骠( )姚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斡旋:
(2)掌故:
(3)静穆:
(4)褪色:
(5)燎原:
(6)人情世故:
(7)不甚了然:
(8)垂珠联珑:
【答案】
1.熙成 散文 教育 北极星
2.kān sòng yù wò mù mù wǎng qiāng tuì qiǎo lán péi liáo xī piào
3.(1)调停,调解。
(2)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3)安静庄严。
(4)布匹、衣服等颜色逐渐变淡。
(5)燎原:大火延烧原野。比喻势态不可阻挡。
(6)为人处世的道理。
(7)不是非常清楚。
(8)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自读课文,梳理内容。
1.作者在文中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作者将记忆比作网,那在他的记忆中到底有哪些与灯笼结下的“缘”呢
2.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第3段写到挑灯笼去接祖父;第4、5段写到上、下灯学,接纱灯;第6段写到村头挂红灯,慰藉孤行客;第7段写到元宵节张灯结彩,跟着龙灯跑半夜;第8段写到族姊远嫁,曾经的富贵如今也破落了;第9段写到朱灯描红;第10段联想献帝有灯做伴;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
2.“灯笼”串起了作者与它相关的诸多回忆,“灯笼”就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任务驱动二品味语言,体会风格。
1.你能想到哪些有关语言风格的词语,可以用来描述这篇课文
·学习小助手·
作者在文中娓娓道来的这些记忆,仿佛能勾起我们对某些生活片段的回忆。其实本文让人很有感觉的不仅仅是作者的这些回忆,更有作品的语言。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常常体现在作家运用语言的特有方式上。
2.接下来,请同学们深入文本,细细品味吴伯箫的文字,根据你的阅读,从选材、语言、抒情三个角度,体会吴伯箫散文的艺术风格。
(1)选材。文中有这样两段话特别有感觉,请你简要赏析。
①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②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2)语言。吴伯箫的语言别具一格,读来饶有趣味,请同学们朗读下列句子,吟咏品味吴伯箫的语言风格。
①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②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这样的短句,运用口语化的表达,简洁含蓄,有种声韵之美。可见,吴伯箫的散文语言也是质朴自然的。
再看以下两个句子,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3)抒情。吴伯箫在文中很少有直抒胸臆的语句,但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课堂上,小文和小林就本文的抒情语言展开了讨论,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文章,帮助他们完成对话。
【答案】
1.平淡、质朴、简洁、含蓄、自然、雅致、乡土……
2.(1)作者通过岁梢寒夜,小孩子玩火玩灯、五个“想起”——“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所有这些都是当时人们生活中最为平常、最为熟悉的事物,将这些极为平常,具有乡土气息的内容写入文中,这就是吴伯箫散文艺术风格:选材质朴自然。
(2)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兼用通俗口语与雅致文言,语言自然雅致,诗意深沉。
(3)示例一:“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 梦都随了蜡火开花。”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童年灯会的爱恋与喜爱,而是通过写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这样一个情节来表现孩童的天真烂漫,传递出细腻的情思,道尽“我”心中的美好、憧憬与回味。
示例二:“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祖父的怀念,而是通过写“忘路之远近”道出了祖孙间的长幼情笃,更让这条可能原本并不那么让人踏实的夜路充满了温馨与安宁。“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熙熙然,温和、欢乐、热闹的样子;静穆,不仅仅是指环境,更是内心的一份安然与归属。
可见,本文的抒情也独具作者的匠心,不热烈、不喧噪,将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融为一体,寓情于景、陈情于事、融情于理、寄情于物。抒情也是自然质朴的。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难怪评论家们对吴伯箫的评论最多的还是他的散文“质朴、自然”的特点。
任务驱动三结合材料,探究主旨
“灯笼”在作者的记忆里,蕴含着太多的美好。灯笼是祖父讲的故事,是母亲疼爱的温暖,是元宵节张灯结彩的热闹,是族姊远嫁的岁月沧桑,是纱灯上描红的惬意……但本文抒发的情感仅仅是对民俗的情感、对童年的眷恋吗
【材料一】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220年在位。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为什么作者由如此美丽的宫灯联想到如此哀痛的画面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关注本文的写作背景。
【材料二】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的炮火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在这一时期,吴伯箫的散文时常回荡着爱国主义旋律。
【材料三】吴伯箫在《羽书》时期写作的散文小品,确实就已经显出他自己的特殊格调、特殊气派、特殊色彩。他竭力把自己从生活中汲取的美好情思,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现实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劳动人民的贫困,尤其是日重一日的祖国的危难,又使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与日俱增。他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宁愿做一名“马前卒”。
——鲍霁《吴伯箫散文创作的“分水岭”》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最后两段,探究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答案】
1.作者之所以会联想到汉献帝,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处境与之相似——同处飘摇之际,同为沦陷之时。在家国沦丧的背景下,在民族存亡之际,作者一辈子思慕着的静穆也不复存在,温馨的家庭会因战乱而流离失所,令他流连的盛况更是满目疮痍……身为中华儿女,那盏灯笼此时又激起了吴伯箫的感慨。
2.“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文中所提及的历史人物无一不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名将。“正萧萧班马鸣”的一触即发下,激荡在作者心间的,除了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更有那“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身先士卒!然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仅凭一人之力犹如杯水车薪,于那份“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团结起来,共御外侮。所以作者在最后这样呐喊:“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作者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宁愿做一名“马前卒”。由此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为悲壮激越。
思维导图
根据课文,完成填空。
【答案】个人情怀 入梦 描红 家国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