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5 16:14:46

文档简介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重点:
1.精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
2.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预习导学】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大自然的语言》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地说明了    ,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    ,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    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    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    的重要意义。
2.下列对说明文语言的说法不恰当一项是 (  )
A.说明文的语言主要有两种:一是平实的说明,二是生动的说明。
B.说明文的语言都要做到准确、严谨,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说明事物或介绍事理。
C.为了达到说明生动的目的,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D.《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语言,既有形象的,例如第1段;也有一板一眼的,例如结尾一段。
【答案】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和物候学 农业生产 四 农业生产
2.C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精读片段,分析说明方法。
1.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请找出来。
2.请举例解说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一课一法
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分析
在此,我们主要归纳几种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用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权威性、科学性。
(3)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4)打比方: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5)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更科学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7)引资料。引用……(故事、文献、数据、书刊等)增强了说明的趣味性和权威性;如果放在文章开头则还有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公式:说明方法+本身作用+具体文本(事物特征)。
【答案】
1.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
2.示例一:举例子。例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而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
示例二:作比较。例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示例三:打比方。文中把活生生的生物比喻为“活的仪器”,还说“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活的仪器”对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赶快种谷子”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示例四:列数字。“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任务驱动二揣摩语言,品析表达效果。
1.赏读文章的前两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学习小助手·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主要是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一些比较恰当的用词来实现的。
2.选读课文,揣摩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学习小助手·
关于“某词能不能删去”的答题规范:不能+解释(或定性)在哪些方面进行限制(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等)+如果删掉……(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答案】
1.示例: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修辞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样写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1)不能。“许多”是“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对数量和范围的限制,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若去掉,就与事实不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任务驱动三拓展延伸,进行个性表达。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答案】
1.“清明前,开秧田”,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2.略。
思维导图
根据课文,完成填空。
【答案】
农业生产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纬度  经度 古今
空间 生动形象 准确严谨  逻辑顺序
25 大自然的语言
素养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精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重点:
1.筛选课文的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    家和    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他在    、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被誉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物候学》等,代表作是    。
  背景介绍:1963年,竺可桢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在即,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一部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读物。同年,《科学大众》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文章,署
  名为竺可桢、宛敏渭。篇尾编者注明:“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原文约4900字,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原文的第一个小标题。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萌(  )发 翩(  )然  孕(  )育
农谚(  )  海棠(  ) 悬殊(  )
连翘(  ) 竺(  )可桢 差(  )异
融(  )化 销(  )声匿(  )迹
风雪载(  )途
  拓展:“差”字还有常用的三个读音:一个音读    ,可以组词为“    ”;第二个音读    ,可以组词为“    ”;第三个音读    ,可以组词为“    ”。“翘”字另一个音读    , 可以组词为“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销声匿迹:  
(2)衰草连天:  
(3)风雪载途:  
(4)周而复始:  
(5)花香鸟语:  
(6)草长莺飞:  
【答案】
1.地理学 气象学 气象学 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气象学》《物候学》
2.méng piān yùn yàn táng shū qiáo zhú chā
róng xiāo nì zài
chà 差得远 chāi 出差 cī 参差 qiào 翘尾巴
3.(1)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2)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3)风雪遍地,形容气候恶劣。
(4)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5)花飘散着清香,鸟唱着悦耳的歌。形容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多指春光明媚。
(6)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通读课文,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学习小助手·
所谓的说明对象,就是作者到底要通过一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什么,这个被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2.阅读第1~3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学习小助手·
从作者所写的内容理解,再看内容和“物候”之间的联系,可以发现,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习小助手·
类似于这样与理解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可以在相应的段落寻找答案,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可知,文章在结尾介绍说明了这一问题。
【答案】
1.课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第2段开始归结自然现象与物候的关系。这样,文章虽然还没有谈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第3段文字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3.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任务驱动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课文的这几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说明的顺序能否颠倒
·学习小助手·
一是考虑格式,就是作者的用词说法,每一个因素之前都有一个词语,如“首先”“第二”“第三”“此外”;二是考虑内容,就是看看问题的重要性、大小等。
一课一法
说明的内容和段落能否颠倒
说明文一般讲究严谨的说明顺序,即遵循着一条清晰的主线来说明事物或事理,通常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当问到文章哪几个段落不能调换时,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或说明顺序,以此作为答题的切入点。
回答时,可以将说明顺序回答具体。①空
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整体到局部,反之亦可。如常用方位词来介绍建筑物或实体)。②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由主到次,由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③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的过程,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答案】
1.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作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照应。
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
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深刻印象。
2.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