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两课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两课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5 16:15:29

内容文字预览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素养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领会“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2.通过细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说明顺序,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3.通过对比阅读,运用说明文的知识梳理两篇文章的异同,学习科学家的创新思维。
第1课时
◎重点: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说明顺序。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    、    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经获得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    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阿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主要作品有“机器人系列”    、    《银河帝国三部曲》等。
  背景介绍: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新疆域》是作者为《洛杉矶时报》科学专栏撰写的文章的结集。用阿西莫夫自己在本书序言中的话来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阿
西莫夫认为,“科学是个极具活力的领域,而且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科学的新进展而欣喜,“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令人敬畏的新疆域感到惊奇”。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是编排在一起的,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关联。但因说明的内容不同,所以又是各自独立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鸟臀(  )目  骨骼(  ) 流逝(  )
褶(  )皱 携(  )带 两栖(  )
彗(  )星 潮汐(  ) 劫(  )难
陨(  )石 追溯(  ) 遗骸(  )
金属铱(  ) 地壳(  ) 深渊(  )
  拓展:“壳”字另一个音读    ,可以组词为“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流逝:  
(2)潮汐:  
(3)劫难:  
(4)追溯:  
(5)不解之谜:  
(6)天衣无缝:  
【答案】
1.科普作家 科幻小说 雨果 《基地》  《新疆域》
2.tún gé shì zhě xié qī huì xī jié yǔn sù
hái yī qiào yuān
ké 贝壳
3.(1)像流水一样消逝。
(2)通常指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指海潮。
(3)灾难,灾祸。
(4)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事物的本质或渊源。
(5)比喻还没有弄清楚或令人难以理解的事物。
(6)比喻事物严密,没有一点破绽。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通读课文,筛选信息,明确事理。
1.请用“用  说明了  ”的格式概括两篇短文的内容。
2.从两篇文章所阐述的事理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用原文回答)
【答案】
1.用“恐龙无处不有”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用“被压扁的沙子”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2.明白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任务驱动二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说明顺序。
  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请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1.《恐龙无处不有》
(1)本文是怎样展开科学分析的 请简要概括出来。
(2)根据以上的分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2.《被压扁的沙子》
(1)从文章所写的内容简析作者探究科学问题的思路。
(2)简要说一说本文的说明顺序。
一课一法
逻辑顺序的种类
明确了逻辑顺序的种类,才会有针对性地判断说明文符合何种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由主到次、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特征到用途、由一般到个别、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等,而且这几种情况都可以前后交换位置来说。另外还有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逻辑顺序。
【答案】
1.(1)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 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板块构造”理论作为证据→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1)作者先是引出说明对象——“恐龙的灭绝”;然后探讨恐龙大灭绝的原因,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随之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最后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2)《被压扁的沙子》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2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2课时
◎重点:通过对比阅读,运用说明文的知识梳理两篇文章的异同,学习科学家的创新思维。
【预习导学】
1.下列对两篇短文的说法不恰当一项是(  )
A.《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的作者都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基地》《新疆域》是其代表作。
B.《恐龙无处不有》告诉我们,在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C.《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让我们明白了: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D.《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都谈到“恐龙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2.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3.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答案】
1.B
2.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3.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不是火山喷发。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对比阅读中发现创造性思维。
1.这两篇短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请默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并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1)两文相同之处
·学习小助手·
可以从文体、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
(2)两文不同之处
·学习小助手·
可以从说明目的、说明材料、说明角度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课一法
概括说明文的内容
一般的方法等同于记叙文,但说明文也有结合文体特征的概括技巧。
(1)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段意,相同意思的语段可以合并。应该注意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出现在语段的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2)用以下术语概括:本文说明了(或“是介绍了”)××的结构、特点、功能、前景、影响、作用、用途、成因、使用方法、类型、危害、优点等。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2.学完课文后,请说一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答案】
1.(1)①文体相同:这两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像这样的文章叫科普说明文。
②内容相关: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③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将其解释清楚。
④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例如举例子、作比较,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⑤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⑥都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地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
《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板块理论,生物学——地质学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2)①说明的主要目的不同。《恐龙无处不有》主要目的是用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被压扁的沙子》主要是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②运用的材料不同。《恐龙无处不有》运用的材料是“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被压扁的沙子》运用的材料是被压扁的沙子。
③说明的角度不同。《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2.(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任务驱动二研读文中的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1.作者在文中采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引人入胜。请结合文章内容举出例子具体分析。
2.阿西莫夫的文章在说明文语言运用方面的特色极为鲜明,请结合以下句子要求作出简要分析。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说一说“几乎”一词的表达作用)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似乎”为什么不能删掉)
【答案】
1.(1)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2)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2.(1)“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学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与准确性。
(2)“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思维导图
根据课文,完成填空。
【答案】
大陆漂移学说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