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宁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宁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5 11:16:43

文档简介

天津市宁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练习说明:
本练习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20分,练习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共22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须弥山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被誉为“宁夏敦煌”。站在须弥山上,一眼望去,石窟、佛像、寺院、古树、丹霞和奇石融为一体,迥异别致、秀丽旖旎。谁又能想到,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鲜为人知的荒山野岭呢?我国考古人历经艰辛,_______________,才将这千年不朽的石窟文化展示于众。
我国石窟寺数量最多、历史跨度最大,但我国几代考古人却对须弥山石窟_______________、倾心竭力。据专家介绍,须弥山石窟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由于通达便利的地理条件,使这里得以能够形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寺群。
须弥山石窟艺术宝库现存石窟160多个,造像1000余尊,_______________地分布在连绵两公里的八座山峰上,形成了数峰并举、山形变幻、曲径通幽、对景丛生的奇特布局。( )。这座佛像俗称大佛楼,开凿于唐宣宗大中三年,是须弥山造像最大的石窟,高达20.6米。它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十分宏伟。现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两窟。佛龛边有龙嘴衔口的流苏,龛颔上有各种小佛;龛座下则是伎乐,或吹横笛,或弹琵琶,或击羯鼓。窟顶围绕塔柱,雕有伎乐飞天,披巾飘动。在这里,艺术精品_______________,而且都是未加修饰的原作,十分珍贵。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筚路蓝缕 一心一意 参差错落 美不胜收
B. 风尘仆仆 情有独钟 参差错落 目不暇接
C. 筚路蓝缕 情有独钟 错落有致 美不胜收
D. 风尘仆仆 一心一意 错落有致 目不暇接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位于须弥山入口处的弥勒大坐佛
B. 位于须弥山入口处的弥勒大坐佛最为引人注目
C. 弥勒大坐佛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位于须弥山入口处
D. 最引人注目是弥勒大坐佛位于须弥山入口处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达便利的地理条件,这里因而形成了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寺群。
B. 通达便利的地理条件,使这里得以形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寺群。
C. 由于通达便利的地理条件,这里得以能够形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寺群。
D. 由于通达便利的地理条件,使这里得以形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寺群。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此处是强调创业艰难,应选“筚路蓝缕”。
第二处,情有独钟: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上面。一心一意:心思、意念专一。这里指对须弥山石窟特别有感情,应用“情有独钟”。
第三处,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参差错落: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里强调须弥山石窟的布局、情趣,应用“错落有致”。
第四处,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结合语境,这里形容“艺术精品”很多,应用“美不胜收”。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文“形成了数峰并举、山形变幻、曲径通幽、对景丛生的奇特布局”的描述,这里是在述说须弥山石窟艺术宝库诸多景象,“最为引人注目的”承接上文,衔接自然紧凑,排除BC;
D项把“最引人注目”的内容归结为“弥勒大坐佛位于须弥山入口处”,和下文衔接不当,应该是“弥勒大坐佛”,排除D。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溢用介词“由于”和动词“使”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其中一个,排除D;
二、“得以能够”重复赘余,排除C;
A项“通达便利的地理条件”与“这里”中途易辙,结构混乱,排除A。
故选B。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忘却的记念》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选自他的杂文集《南腔北调集》,是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创作的一篇杂文。
B. 孙犁是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选自他的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被称为“诗体小说”。
C. 《大学之道》节选自《礼记·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与《论语》《孟子》《春秋》合称“四书”。
D.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其思想核心是“兼爱”:爱人当不分亲疏贵贱,没有等级差别,这样才能避免混乱,从而实现天下太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与《论语》《孟子》《春秋》合称‘四书’”说法有误。“四书”不包括《春秋》,应把《春秋》改为《中庸》。
故选C。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5. 《再论文字下乡》篇中写道:“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下列行为不属于“习”的一项是( )
A. 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 B. 端午节吃粽子
C. 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D. 新团员学团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观点,然后仔细查看所给四个选项,分析选项的内容是否符合文章的观点。
A项,“每周例行”强调的是习惯性,是说每周都要做,使一个人惯于一种做法,属于“习”。
B项,“端午节吃粽子”,是说每年五月初五都要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习俗,属于“习”。
C项,“定时定点”,强调时间和地点的惯常性,是说每到某个时间点人们要去某个地点做什么事,属于“习”。
D项,“新团员学团章”,是新团员刚刚入团时,要学习团章,这是一时的,不能属于“习”。
故选D。
6. 下列谚语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不相契合的一项是( )
A.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B.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C.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观点,然后仔细查看所给四个选项,分析选项的内容是否符合文章的观点。“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应指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等。
A.“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谚语里明确提到了“兄弟”和“父子”,非常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
B.“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谚语里包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有“朋友” 关系,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
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谚语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了势,而“和他有关系的人”往往是他的父母、兄弟、儿女、朋友等,所以这句谚语非常契合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
D.“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谚语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这句谚语只是客观地表达同类的人或物易于聚在一起,所以不属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
故选D。
二、(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苏廷评行状①
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③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④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⑤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注]①苏廷评:苏序,苏轼之祖父。行状:古文体名,一般叙述一个人的生平轶事。②输发府藏:袒露胸襟。府藏:通“腑脏”。③皇考:古称曾祖父。④施施:形容语调平缓。⑤轼之先人:指苏轼的父亲苏洵。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旋复有余 旋:不久
B. 无复生意 生意:活着的念头
C. 日操兵乘城 乘:登上
D. 日益至千余人 益:更加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朝廷且以此取人 举贤以自佐
B. 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C. 亦有无功名而传者 人而不仁,如乐何
D. 急人患难,甚于为己 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9. 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 )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10. 给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划分两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B.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C.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D.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
B. 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 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 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12.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13. 从全文看,苏序的“精识远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7. D 8. B
9. D 10. C
11. A 12. (1)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2)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13. ①乐善好施、正直磊落;②大度能容、从容沉着;③富有远见。(意思对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益”,增加。句意:一天天地增加到千余人。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根据/连词,来。句意: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选拔那些贤德有才能的人来辅助自己。
B.都是他的。句意: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C.却/如果。句意:也有没有获取功名却有传记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
D.比/在。句意:帮助别人解除危难,比帮助自己人还要热心。/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表现苏序为人洒脱;
③表现苏序有孝心及遇事从容镇定;
⑥表现的不是苏序,而是苏洵。
排除有①③⑥的选项。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是状语,中间不断开,可在“归”后面断开,排除AB。
“父老纵观以为荣”是主谓句,主语是“父老”;“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也是主谓句,主语是“教其子孙者”。故在“教”前面断开,排除A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错误,“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忧甚”,状语后置,非常担忧;“解”,宽慰,安慰;“弃”,放弃;“破”,被动句,被攻破,被打败。
(2)“素”,一向;“缘是大扰”,省略句,缺少主语“百姓”;“缘”,因为。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精识远量”指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
具体表现有:第一段“谦而好施……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之难。
第一段“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开朗,光明磊落。
第一段“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大度。
第二段“李顺反……朝廷终不弃”,遇事从容镇定。
第四段“蜀之学者衰少……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兴盛蜀学,不担忧自己的孩子不刻苦学习,富有远见。
参考译文:
苏廷评行状
苏轼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帮助别人解除危难,比帮助自己人还要热心。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地增加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却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第Ⅱ卷(共98分)
三、(2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州新岁作
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
B. 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 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 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
15.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D 15. ① 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易,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葆苒的感慨,喜中寓悲;②诗人身在边关,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为自己上寿”理解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全诗围绕“新岁”的景物来写。
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雪花,今年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遭遇。
颔联,诗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
最后两联,写诗人由边镇将士庆贺新年的情景,联想到京城灯火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皇上寿比南山。表达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思想。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节选)》表明“明明德”先决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有之以为利, 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
(3)自见者不明, _______________,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
(4)在《论语》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②. 先治其国 ③. 无之以为用 ④. 自是者不彰 ⑤. 自矜者不长 ⑥. 见贤思齐焉 ⑦.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彰、矜、焉。
四、(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烟火灶台
潘鸣
那些日子,岁月的基味虽然清苦,一年里总还是晴天的光景居多。
漫无际涯的川西坝子,除了大小春短暂的收割季节,一年到头田野里总是蓊蓊郁郁的。光影笼罩下的稻麦之类四时作物,在季风中泛起万顷波涛。摇曳的波浪之上,托载着一座座竹树掩映的绿色方舟——农家四合院。间间茅屋瓦舍是错落的船仓,房前屋后挺拔的百年老树举着高耸的桅杆,仓顶之上,总有一筒烟囱直指天空。日间,适时会有缕缕炊烟轻飘漫逸,与恰好路过的雾霭浑然相融,在村庄上空拉出一抹薄薄的乳色矮云。
烟囱往下穿过屋脊,连接着砖土垒砌的灶台。台面离地三尺高,方圆不盈半丈。屋顶上亮瓦投射下来的光束,把晦暗小屋这方寸之间聚亮成一个舞台。不消说,这是农家的灶火房。村野之家很重要的一部分生活情景剧,是每天定时要在这儿上演的。
出戏的主角定然是这一家人的主妇。家中颤巍巍的老人或是放学归来的读书娃偶尔会来灶孔前客串一下,搭手帮着添把柴看一下火。堂堂男人家,即便空闲着也断不会染手灶台事务——那样会被乡邻们视为没出息的。因此上,大多时候都是妇人围着灶台在唱独角戏。
女人身上,还保持着一份地道的川妹子风情:身材娇小,皮肤白皙,眉眼清秀。因为要下厨房,当然是素面朝天,一头青丝也不梳辫儿,就那么随意绾个结,盘在头顶。腰间系一条蓝花花围裙,两袖高撸,露出藕节子似的手臂。
借助妇人的视线,可以清晰地一览眼前的什物:灶台之上,并立着两口生铁毛边锅,锅沿靠墙一侧,高高低低地放置着些瓶瓶罐罐,里面盛着醋、酱油、盐、辣椒酱、黄菜油(稀缺货,常常亮瓶底儿),这便是全套调味品了。粗陶的杯盘碗盏则栖身于楔在墙壁上的简易碗橱中。灶火孔口往上一尺高处,一柄从屋梁上垂下来的木叉钩悬挂着一把砂壶罐,通体黢黑,里面盛着被灶火舌头舔得半生不熟的“哑水”。这相当于农家的暖水瓶,家人渴了,客人来了,冲一海碗端着便喝。水里透着一股烟熏气味,已然是一道独具风味的乡茶。那壶中之水汲自澄澈的井泉清溪,虽未烧沸,农人常喝却向来无恙。
铁锅屁股底下,对应着两口炉膛。较为宽阔的是柴火膛,深而窄并且附有风匣的是炭火膛。相比而言,炭火远比柴火劲道。将泥炭饼喂进膛里,点燃火引子,先轻拉风匣,再逐渐发力,眼看那红里透蓝的火苗像蛇信子一样从泥炭缝里咝咝地喷吐,上面那口冷锅霎时便被燎得澎湃蒸腾。但因为经济上的酌量,大多数农家的炭火膛,除了逢年过节或是操办喜事摆坝坝宴那天红火一下,平素里都是凉着的。日子窘迫,柴灶自然是当家灶,经年累月、生生不息地吞吐着农家的日常烟火。
钟表是没有的。妇人根据亮瓦投射的光束移动方位和人民公社的入户小喇叭的节目播音来把控时间。时辰一到,妇人立马显形为能巧的千手观音,麻利地围着灶台忙碌起来,涮锅、淘米、切菜、做好蒸煮煎炒的一应准备。然后,蹲坐在灶孔前生火烧锅。
可别小看这添柴熬火的活计,里头藏着学问呢。
木柴花子是上等的燃柴,放进炉膛里要横竖架着烧,一根一根烧透了再添换新柴。烧尽的糊柴不舍扔,塞进草灰堆里褪了火,冬日里还可用作烤烘笼的炭花。干竹节子一入灶孔燃得最起劲,但妇人总忘不了先用砍柴刀把它们的一节节圆肚儿拍破。不然它们在炉膛内会冷不丁地来一声咋呼爆裂。声响吓人且不说,把灶膛炸裂或是锅底震破可就麻烦了。
田野里残遗的杂草秸秆枯藤叶皆是免费的燃料(大田禾麦收打后成把的秸秆要用于盖房或喂牛,断不可奢侈地付之一炬),用竹粑子刮拉回家,束成把子堆在灶前的柴禾池里备用。
杂草树叶最不禁烧,塞多了容易闷火。妇人摸索出一种巧法:及时往灶门外清除残烬,让灶膛中间保持一小团虚心,那火苗便不再浮躁明灭,一直旺旺地续燃。若遇阴雨天柴草返了潮,烧起灶火来可就格外费劲。免不了有几缕湿草叶闷熄了火,弄得满屋浓烟滚浪。这时,妇人得拿起一个中通的竹筒,鼓起腮帮憋足气朝着灶孔里猛吹。腾地一声,火苗终得起死回生。再看那妇人,一头脸草灰,满眼呛着泪水,额前刘海的发梢也被火舌舔得有几分焦黄而卷曲。
维持灶火的同时,妇人腾出手来在灶台上变戏法。那些碾磨出来的生米面和地里采摘回来的瓜菜,经她十个指头的拿捏调理,在一团团氤氲的雾气中,不消一会儿就变幻为香喷喷的白米粥饭、白面馒头、刀削面、锅边烤馍,和各色的时蔬烹炒。遇上青黄不接,家中口粮短缺的时候,妇人们还会将一些番薯瓜豆混搭掺入米面。麦面也不再去鼓,做成粗粝却不失清香的水巴馍。
待到锅里的米饭熬煮到九成熟的火候时,妇人会及时将灶膛里的明火塌熄,让余温将那最后一成慢慢炙熟。这样既节省了柴禾,又避免了锅内食物过火而焦糊。这时,身为人母的她还会做一件事——往炉膛草木灰里埋放两三枚土豆红薯,给自己幼小的儿女设一份小甜蜜的童趣伏笔。
饭菜弄整归一,妇人招呼一家老小围着八仙桌开饭。首先给年事已高的长者恭恭敬敬舀上一碗捧送上去。男人是家中的全劳力,凭力气下大田挣满工分,要保证一餐三大碗。小的们正长身体,不吃饱肚皮今后的亏欠是补不回来的。这一来,从锅里到碗里,总是不能充足。于是妇人便磨磨蹭蹭的最后端碗上桌。细心一看,那碗里盛着啥啊?大半碗水泡的锅巴,面上浮着一层青菜叶子。
妇人腾出手捋一下泼在额角的散乱发丝,边吃边吧嗒着嘴:这锅巴稀饭好香啊……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大段景物的描写,是为后文描写烟火灶台介绍背景,点出烟火生活的地点和环境,为接下来的细致描绘做铺垫。
B. 文中“添柴熬火”部分,作者用了不小的篇幅,主要是为了表现农家生活的清苦,没有很好的燃料,只能用一些杂草秸秆。
C. “一把砂壶罐,通体黢黑,里面盛着被灶火舌头舔得半生不熟的‘哑水’”,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砂壶罐长期被火燎得黢黑的状态。
D. 全文围绕“烟火灶台”,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浓厚的农家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娓娓道来。
18.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9. 试归纳文中灶台的特点。
20.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7. B 18.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妇人比作千手观音,生动形象地描摹出妇人在灶前有条不紊忙碌的情景,表现了妇人的勤劳和干活的娴熟。
19. ①灶台出身微轻,朴实、温暖。
②灶台厚重、包容、不娇气。
③灶台映衬出农家人的生活状态,带来一家人的生活希望。
20. 通过对农家灶台烟火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农家虽清苦但有生气的烟火生活的肯定,以及对农妇担当乐观的性情的赞扬。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主要是为了表现农家生活的清苦”理解不当。作者在描写“添柴熬火”部分的内容时,重点描写妇人的熟练,这主要表现了妇人的勤劳和做活的娴熟。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画线句中,作者说“妇人立马显形为能巧的千手观音”,千手观音是神话传说中的虚拟人物,而作者之所以用这一神话人物来形容妇人,正是为了说明其“涮锅、淘米、切菜、做好蒸煮煎炒的一应准备”等行为麻利又熟练,就如千手观音一般有条不紊。这是运用了比喻手法,用以表现妇人的勤劳和干活的娴熟。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中形象的特点,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灶台基本只在农村存在,并且文中说“烟囱往下穿过屋脊,连接着砖土垒砌的灶台。台面离地三尺高,方圆不盈半丈”,可见灶台扎根地面,形貌微小。由此可见灶台出身微轻、朴实。而灶台,既能让妇人烧火做饭,又能烧“哑水”为农人解渴,可见其温暖。
文中,作者详细描写“可以清晰地一览眼前的什物:灶台之上,并立着两口生铁毛边锅,锅沿靠墙一侧,高高低低地放置着些瓶瓶罐罐,里面盛着醋、酱油、盐、辣椒酱、黄菜油……”,可见小小灶台却能放下一家人的“柴米油盐”,可见其厚重、包容。而且,根据文中可知,“日子窘迫,柴灶自然是当家灶,经年累月、生生不息地吞吐着农家的日常烟火”,可见灶台无需用相对昂贵的炭火便能提供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可见其不娇气。
作者在文中,除了描写灶台之外,展现更多的是“村野之家很重要的一部分生活情景剧,是每天定时要在这儿上演的”。其中作者写的最多的是妇人在灶台旁劳作的状态,比如“时辰一到,妇人立马显形为能巧的千手观音,麻利地围着灶台忙碌起来,涮锅、淘米、切菜、做好蒸煮煎炒的一应准备”“维持灶火的同时,妇人腾出手来在灶台上变戏法”等。可见,灶台映衬出农家人的生活状态,带来一家人的生活希望。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的主旨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文中,作者说“日子窘迫,柴灶自然是当家灶,经年累月、生生不息地吞吐着农家的日常烟火”,可见拥有农家灶台的人家生活清苦,并不宽裕。但即便如此,在这朴素的灶台前,我们能看到“妇人立马显形为能巧的千手观音”“家中颤巍巍的老人或是放学归来的读书娃偶尔会来灶孔前客串一下,搭手帮着添把柴看一下火”的一家和乐与勤劳朴实的生活气息。
并且,在文章结尾,在优先照顾一家主力丈夫、年老力衰的长辈以及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后,留给在灶台旁辛苦多时的妇人的,往往只是“大半碗水泡的锅巴,面上浮着一层青菜叶子”。可即便如此,妇人却并没有抱怨,而是“边吃边吧嗒着嘴:这锅巴稀饭好香啊……”。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农妇为家庭担当有为、积极乐观的性情。而对于这一切,作者显然怀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对此是充满肯定与赞扬的。
五、(8分)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青少年的发育性近视的原因是眼轴增长造成的。②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③近视度数会随之增长。④如果孩子很小就近视,⑤成年后很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⑥而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者,⑦发生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疾病要比普通人高很多。⑧因此,如果发现孩子有近视倾向,⑨一定要尽早带孩子治疗、检查,⑥正确佩戴合适的眼镜能够有效延缓近视的发展。
【答案】(1)①“原因是眼轴增长”或“近视是眼轴增长造成的”
(2)④将“如果”调至“孩子”后
(3)⑦在“疾病”后加上“的风险”或“的机率”
(4)⑨将“治疗 、检查”改为“检查、治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应改为“原因是眼轴增长”或“近视是眼轴增长造成的”。
④关联词语“如果”的位置不当,④⑤两句的主语都是“孩子”,故关联词语应在主语的后面,即关联词语“如果”在主语“孩子”的后面。
⑦搭配不当,“疾病……高很多”不能搭配, 在“疾病”后加上“的风险”或“的机率”。
⑨语序不当,“治疗、检查”逻辑顺序不当,应是先检查再治疗。
22.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传统乡土中国安土重迁,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子女要对父母尽孝。但是,现代乡土社会“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果有机会,我们应该在家乡举办图书馆,因为只有开办图书馆,才会让“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时间,为他们安心读书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而有了舒适的环境,必将充实自我,也就一定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愉快地安度晚年。
①开办图书馆未必能让“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时间。


【答案】②有了舒适的环境未必能充实自我。③充实自我未必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愉快地安度晚年。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分析修改病句的能力和逻辑推断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内容。审读句①,分析其病句类型。“只有开办图书馆,才会让‘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时间”,前后分句间的关系判断失当,没有这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开办图书馆”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别的形式也可以让“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时间。依据此例,“有了舒适的环境,必将充实自我,也就一定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愉快地安度晚年”,前一分句与后面两个分句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有了舒适的环境未必能充实自我。充实自我未必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愉快地安度晚年。
六、(50分)
23. 作文。
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有很多话语感人肺腑,引人深思,如“设想不等于现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等。这些话至今仍能带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请从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语言流畅,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榜样之光,点燃青春之火
曾记否,金戈铁马,黄沙漫天,一代又一代青年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这,是我们的榜样;曾记否,隐姓埋名,投身于大漠戈壁,为我国核事业付出一生的科学家们,这,是我们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从焦裕禄同志身上学习榜样之光,点燃青春之火。
回首历史,王侯将相以前人为榜样者,皆建成大业;莘莘学子以志者为榜样者,功成名就。在秦代,刘邦不过是一个泗水亭长,有幸观瞻到秦始皇出游,并为之震撼,当即慨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自此,他将秦始皇视作榜样,以致在后来的群雄逐鹿中,最终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反观项羽,他豪气过人,秦始皇东游会稽时,他在路旁观看,对叔父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丝毫不把秦始皇放在眼里,妄自尊大,刚愎自用,最终自刎乌江。惺惺相惜的刘邦君临天下,轻言妄为的项羽功败垂成。由此可见,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要正视榜样的力量,虚心学习方可成就一生。
揆诸当下,榜样是一群具有高贵灵魂的生命力,他们或多或少地具有某些高尚品质,将自我价值显现无余,为社会增添光彩。袁隆平不懈奋斗,培育杂交水稻,养活世界十几亿人口;屠呦呦心怀大爱,提取出挽救无数人生命的青蒿素;顾方舟用毕生经历研制出带给万千家庭希望的“糖丸”;于漪将全部心血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病毒侵袭,中国青年主动请缨,支援武汉,支援湖北。正是他们矢志不渝,默默耕耘,危难之际,恪尽职守,舍生忘死,才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定。人生有很多岔路口,每个路口前总有榜样为我们指引方向。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与知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国家勋功章颁布典礼上,台下的少先队员们凝望国之栋梁的眼神。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国家的未来。他们对国之栋梁们的发自内心的敬佩,一定会使他们更努力,报考北大考古系的一位同学引起了争议。有人说考古系没“钱”途,有人说可惜了一个有才华的人了。但在她自己看来,追随自己的榜样是件无比幸福的事,这就是榜样的力量。鲁迅先生说过:“我们的国家需要为民族而舍生取义的人。”没错,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榜样,才会激励下一代人担当起民族大任。
青春没有不可能,纵使山高入云端,大漠无边际,在榜样的力量下,我们定会昂首挺胸,让青春在榜样的力量中绽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了焦裕 同志的三句名言,这三句名言相当于给出了三个作文的写作内容。也就是说,每一句名言都是一个写作的内容,也也可确立为作文的写作观点。
“设想不等于现实”,就是说不能只是设想,设想再好都不是现实。我们可以有好的设想,但是如何让设想变为现实非常重要,因此说实干是非常关键的。写作时,应该把如何变为现实作为写作的重点来写。写作时主体内容可以围绕“如何让设想变为现实”为重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强调的是榜样的作用。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正是在榜样的激励下,度过了人生的困难时期,最终取得了大的成就,因此文章应该重点论述榜样有哪些作用。因此写作时可以安排分论点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榜样的作用。
“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这句名言其实是说面对困难时,革命者要有一种不屈服的精神,也就是说敢于挑战困难,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这个方面的例子更多,如果掌握的素材比较多,可以采用论据并列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正反对比的形式。
三句名言提供了三个写作的方向,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写作即可,不要选择两句或更多,因为要求选择其中一句。
立意:
1.实干才能出成就。
2.向榜样学习。
3.发挥榜样的作用。
4.敢于向困难挑战。天津市宁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练习说明:
本练习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20分,练习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共22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须弥山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被誉为“宁夏敦煌”。站在须弥山上,一眼望去,石窟、佛像、寺院、古树、丹霞和奇石融为一体,迥异别致、秀丽旖旎。谁又能想到,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鲜为人知的荒山野岭呢?我国考古人历经艰辛,_______________,才将这千年不朽的石窟文化展示于众。
我国石窟寺数量最多、历史跨度最大,但我国几代考古人却对须弥山石窟_______________、倾心竭力。据专家介绍,须弥山石窟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由于通达便利的地理条件,使这里得以能够形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寺群。
须弥山石窟艺术宝库现存石窟160多个,造像1000余尊,_______________地分布在连绵两公里的八座山峰上,形成了数峰并举、山形变幻、曲径通幽、对景丛生的奇特布局。( )。这座佛像俗称大佛楼,开凿于唐宣宗大中三年,是须弥山造像最大的石窟,高达20.6米。它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十分宏伟。现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两窟。佛龛边有龙嘴衔口的流苏,龛颔上有各种小佛;龛座下则是伎乐,或吹横笛,或弹琵琶,或击羯鼓。窟顶围绕塔柱,雕有伎乐飞天,披巾飘动。在这里,艺术精品_______________,而且都是未加修饰的原作,十分珍贵。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筚路蓝缕 一心一意 参差错落 美不胜收
B. 风尘仆仆 情有独钟 参差错落 目不暇接
C. 筚路蓝缕 情有独钟 错落有致 美不胜收
D 风尘仆仆 一心一意 错落有致 目不暇接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位于须弥山入口处的弥勒大坐佛
B. 位于须弥山入口处的弥勒大坐佛最为引人注目
C. 弥勒大坐佛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位于须弥山入口处
D. 最引人注目的是弥勒大坐佛位于须弥山入口处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达便利的地理条件,这里因而形成了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寺群。
B. 通达便利的地理条件,使这里得以形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寺群。
C. 由于通达便利的地理条件,这里得以能够形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寺群。
D. 由于通达便利的地理条件,使这里得以形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寺群。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忘却的记念》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选自他的杂文集《南腔北调集》,是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创作的一篇杂文。
B. 孙犁是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选自他的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被称为“诗体小说”。
C. 《大学之道》节选自《礼记·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与《论语》《孟子》《春秋》合称“四书”。
D.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其思想核心是“兼爱”:爱人当不分亲疏贵贱,没有等级差别,这样才能避免混乱,从而实现天下太平。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5. 《再论文字下乡》篇中写道:“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下列行为不属于“习”的一项是( )
A. 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 B. 端午节吃粽子
C. 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D. 新团员学团章
6. 下列谚语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不相契合的一项是( )
A.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B.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C.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二、(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苏廷评行状①
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③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④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⑤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注]①苏廷评:苏序,苏轼之祖父。行状:古文体名,一般叙述一个人的生平轶事。②输发府藏:袒露胸襟。府藏:通“腑脏”。③皇考:古称曾祖父。④施施:形容语调平缓。⑤轼之先人:指苏轼的父亲苏洵。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旋复有余 旋:不久
B. 无复生意 生意:活着的念头
C. 日操兵乘城 乘:登上
D. 日益至千余人 益:更加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朝廷且以此取人 举贤以自佐
B. 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C. 亦有无功名而传者 人而不仁,如乐何
D. 急人患难,甚于为己 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9. 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 )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10. 给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划分两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B.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C.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D.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
B. 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 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 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12.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13. 从全文看,苏序的“精识远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Ⅱ卷(共98分)
三、(2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州新岁作
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
B. 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 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 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
15.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节选)》表明“明明德”先决条件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有之以为利, 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
(3)自见者不明, _______________,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
(4)在《论语》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烟火灶台
潘鸣
那些日子,岁月的基味虽然清苦,一年里总还是晴天的光景居多。
漫无际涯的川西坝子,除了大小春短暂的收割季节,一年到头田野里总是蓊蓊郁郁的。光影笼罩下的稻麦之类四时作物,在季风中泛起万顷波涛。摇曳的波浪之上,托载着一座座竹树掩映的绿色方舟——农家四合院。间间茅屋瓦舍是错落的船仓,房前屋后挺拔的百年老树举着高耸的桅杆,仓顶之上,总有一筒烟囱直指天空。日间,适时会有缕缕炊烟轻飘漫逸,与恰好路过的雾霭浑然相融,在村庄上空拉出一抹薄薄的乳色矮云。
烟囱往下穿过屋脊,连接着砖土垒砌的灶台。台面离地三尺高,方圆不盈半丈。屋顶上亮瓦投射下来的光束,把晦暗小屋这方寸之间聚亮成一个舞台。不消说,这是农家的灶火房。村野之家很重要的一部分生活情景剧,是每天定时要在这儿上演的。
出戏的主角定然是这一家人的主妇。家中颤巍巍的老人或是放学归来的读书娃偶尔会来灶孔前客串一下,搭手帮着添把柴看一下火。堂堂男人家,即便空闲着也断不会染手灶台事务——那样会被乡邻们视为没出息的。因此上,大多时候都是妇人围着灶台在唱独角戏。
女人身上,还保持着一份地道的川妹子风情:身材娇小,皮肤白皙,眉眼清秀。因为要下厨房,当然是素面朝天,一头青丝也不梳辫儿,就那么随意绾个结,盘在头顶。腰间系一条蓝花花围裙,两袖高撸,露出藕节子似的手臂。
借助妇人的视线,可以清晰地一览眼前的什物:灶台之上,并立着两口生铁毛边锅,锅沿靠墙一侧,高高低低地放置着些瓶瓶罐罐,里面盛着醋、酱油、盐、辣椒酱、黄菜油(稀缺货,常常亮瓶底儿),这便是全套调味品了。粗陶的杯盘碗盏则栖身于楔在墙壁上的简易碗橱中。灶火孔口往上一尺高处,一柄从屋梁上垂下来的木叉钩悬挂着一把砂壶罐,通体黢黑,里面盛着被灶火舌头舔得半生不熟的“哑水”。这相当于农家的暖水瓶,家人渴了,客人来了,冲一海碗端着便喝。水里透着一股烟熏气味,已然是一道独具风味的乡茶。那壶中之水汲自澄澈的井泉清溪,虽未烧沸,农人常喝却向来无恙。
铁锅屁股底下,对应着两口炉膛。较为宽阔的是柴火膛,深而窄并且附有风匣的是炭火膛。相比而言,炭火远比柴火劲道。将泥炭饼喂进膛里,点燃火引子,先轻拉风匣,再逐渐发力,眼看那红里透蓝的火苗像蛇信子一样从泥炭缝里咝咝地喷吐,上面那口冷锅霎时便被燎得澎湃蒸腾。但因为经济上的酌量,大多数农家的炭火膛,除了逢年过节或是操办喜事摆坝坝宴那天红火一下,平素里都是凉着的。日子窘迫,柴灶自然是当家灶,经年累月、生生不息地吞吐着农家的日常烟火。
钟表是没有的。妇人根据亮瓦投射的光束移动方位和人民公社的入户小喇叭的节目播音来把控时间。时辰一到,妇人立马显形为能巧的千手观音,麻利地围着灶台忙碌起来,涮锅、淘米、切菜、做好蒸煮煎炒的一应准备。然后,蹲坐在灶孔前生火烧锅。
可别小看这添柴熬火的活计,里头藏着学问呢。
木柴花子是上等的燃柴,放进炉膛里要横竖架着烧,一根一根烧透了再添换新柴。烧尽的糊柴不舍扔,塞进草灰堆里褪了火,冬日里还可用作烤烘笼的炭花。干竹节子一入灶孔燃得最起劲,但妇人总忘不了先用砍柴刀把它们的一节节圆肚儿拍破。不然它们在炉膛内会冷不丁地来一声咋呼爆裂。声响吓人且不说,把灶膛炸裂或是锅底震破可就麻烦了。
田野里残遗的杂草秸秆枯藤叶皆是免费的燃料(大田禾麦收打后成把的秸秆要用于盖房或喂牛,断不可奢侈地付之一炬),用竹粑子刮拉回家,束成把子堆在灶前的柴禾池里备用。
杂草树叶最不禁烧,塞多了容易闷火。妇人摸索出一种巧法:及时往灶门外清除残烬,让灶膛中间保持一小团虚心,那火苗便不再浮躁明灭,一直旺旺地续燃。若遇阴雨天柴草返了潮,烧起灶火来可就格外费劲。免不了有几缕湿草叶闷熄了火,弄得满屋浓烟滚浪。这时,妇人得拿起一个中通的竹筒,鼓起腮帮憋足气朝着灶孔里猛吹。腾地一声,火苗终得起死回生。再看那妇人,一头脸草灰,满眼呛着泪水,额前刘海的发梢也被火舌舔得有几分焦黄而卷曲。
维持灶火的同时,妇人腾出手来在灶台上变戏法。那些碾磨出来的生米面和地里采摘回来的瓜菜,经她十个指头的拿捏调理,在一团团氤氲的雾气中,不消一会儿就变幻为香喷喷的白米粥饭、白面馒头、刀削面、锅边烤馍,和各色的时蔬烹炒。遇上青黄不接,家中口粮短缺的时候,妇人们还会将一些番薯瓜豆混搭掺入米面。麦面也不再去鼓,做成粗粝却不失清香的水巴馍。
待到锅里的米饭熬煮到九成熟的火候时,妇人会及时将灶膛里的明火塌熄,让余温将那最后一成慢慢炙熟。这样既节省了柴禾,又避免了锅内食物过火而焦糊。这时,身为人母的她还会做一件事——往炉膛草木灰里埋放两三枚土豆红薯,给自己幼小的儿女设一份小甜蜜的童趣伏笔。
饭菜弄整归一,妇人招呼一家老小围着八仙桌开饭。首先给年事已高的长者恭恭敬敬舀上一碗捧送上去。男人是家中的全劳力,凭力气下大田挣满工分,要保证一餐三大碗。小的们正长身体,不吃饱肚皮今后的亏欠是补不回来的。这一来,从锅里到碗里,总是不能充足。于是妇人便磨磨蹭蹭的最后端碗上桌。细心一看,那碗里盛着啥啊?大半碗水泡的锅巴,面上浮着一层青菜叶子。
妇人腾出手捋一下泼在额角的散乱发丝,边吃边吧嗒着嘴:这锅巴稀饭好香啊……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大段景物的描写,是为后文描写烟火灶台介绍背景,点出烟火生活的地点和环境,为接下来的细致描绘做铺垫。
B. 文中“添柴熬火”部分,作者用了不小的篇幅,主要是为了表现农家生活的清苦,没有很好的燃料,只能用一些杂草秸秆。
C. “一把砂壶罐,通体黢黑,里面盛着被灶火舌头舔得半生不熟的‘哑水’”,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砂壶罐长期被火燎得黢黑的状态。
D. 全文围绕“烟火灶台”,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浓厚农家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娓娓道来。
18.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9. 试归纳文中灶台的特点。
20.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8分)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青少年的发育性近视的原因是眼轴增长造成的。②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③近视度数会随之增长。④如果孩子很小就近视,⑤成年后很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⑥而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者,⑦发生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疾病要比普通人高很多。⑧因此,如果发现孩子有近视倾向,⑨一定要尽早带孩子治疗、检查,⑥正确佩戴合适的眼镜能够有效延缓近视的发展。
22.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传统乡土中国安土重迁,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子女要对父母尽孝。但是,现代乡土社会“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果有机会,我们应该在家乡举办图书馆,因为只有开办图书馆,才会让“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时间,为他们安心读书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而有了舒适的环境,必将充实自我,也就一定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愉快地安度晚年。
①开办图书馆未必能让“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时间。


六、(50分)
23. 作文。
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有很多话语感人肺腑,引人深思,如“设想不等于现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等。这些话至今仍能带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请从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语言流畅,不少于7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