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两课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两课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5 16:37:10

文档简介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2课时
◎重点:
1.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预习导学】
1.根据意思写成语。
(1)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
(2)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
(3)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
(4)损伤美好的景色。(  )
(5)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
(6)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
2.课文内容我知道。
(1)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    三两个月。
(2)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    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    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
(4)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    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
(5)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    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3.长江文化小积累。
  你知道哪些描写长江的诗句 请任意写出两句。
【答案】
1.风云变幻 气势磅礴 接踵而至 大煞风景 历历在目 漫不经心
2.驻防 酝酿 威严 蠕动 扫荡
3.示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一课一法
比喻的表达效果
(1)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起到修饰的作用,使事物生动形象,特点突出,也可渲染氛围,从侧面烘托事物的特点。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的特点。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极轻极慢的动作”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自然环境严酷的特点。
3.“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任务驱动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很多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又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请结合下面的句子分别赏析。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答案】
1.“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指被眼前奇伟的景象折服。作者赞美造物主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它的杰作。
2.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一般有着悠久的历史。
思维导图
根据课文,完成填空。
【答案】
壮丽奇观 语言 西藏
2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素养目标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国家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主要作品有诗集《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背景介绍: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当代作家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了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景色之后,写下了此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裸露(  )(  )    黧(  )黑
蠕(  )动 豁(  )然 骤(  )然
眩(  )晕 蜷(  )卧 怜悯(  )
棱(  )角 冰凌(  ) 遗憾(  )
横贯(  ) 分(  )外 刀削(  )
气势磅礴(  )  (  )气喘吁(  )吁
鲜(  )有人迹
  拓展:“分”字的另一个音读    ,可以组词为“    ”;“削”字的另一个音读    ,可以组词为“    ”;“鲜”字的另一个音读    ,可以组词为“    ”。
3.词义小检测(连连看)。
【答案】
1.我的太阳 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
2.luǒ  lù lí rú huò zhòu xuàn quán mǐn léng líng hàn guàn fèn xiāo páng  bó xū xiǎn
fēn 分别 xuē 削弱 xiān 鲜艳
3.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感知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朗读课文,归纳相关内容,完成填空。
·学习小助手·
通读全文,结合已有文字的相关提示完成填空,第一空是判断体裁,后面两空都是填写本文所写的地点。
  本文是一篇    ,按照时间和旅行的进程记叙了作者在    的见闻和感受,描述了    的壮美景色和作者在那里的经历。
2.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简要概括各部分所写的主要内容。
·学习小助手·
给每段标上序号,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作者的行程和经历,可以分为四部分。
3.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和句子。
·学习小助手·
游记组织材料的顺序一般就是游踪顺序,或者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结合课文实际作答。
一课一法
游 踪 顺 序
游踪顺序又叫地点变换顺序(或者空间方位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写作顺序:
(1)事情发展顺序。按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几部分来写。
(2)时间顺序。按事情或者表达时间的先后来安排。
(3)地点变换顺序、空间方位顺序、游踪顺序。地点变换就是指地点变化。空间方位顺序常用于写一些既有地点变化,又有空间顺序变化的事物。
(4)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如按气候阴晴雨雪的情况来写某个地方景色的变化。
【答案】
1.游记散文 各拉丹冬 各拉丹冬
2.第一部分(第1~3段):交代作者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以及介绍当地的地貌、海拔、气候条件,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第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第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第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潺潺的流水给作者的旅行带来一丝神圣的色彩。
3.本文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词语: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任务驱动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2.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冰窟的 从中可以感受到冰窟怎样的特点
【答案】
1.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由此可知,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
雪山的特点:天地间浩浩苍苍,奇美。
2.作者从人的触觉角度来写冰窟;从中感受到冰窟的特点是温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