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古人谈读书》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5 21:2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 古人谈读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耻、寝”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二、教学重难点
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三、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书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读书,古人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这些句子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
让我们一同怀着对经典的虔敬之心,诵读经典,谈谈自己的启发,制作属于自己的书签。
任务一:结合预习单,检测生字词。
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掌握多音字。
识:shí zhì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人生聪明识(shí)字始,有效识字在阅读。
任务二: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谈谈读书启发。
1.自由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尝试读懂文意。可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1)补充之前学过的通假字,加深理解:
①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
②最喜小儿亡赖。(“亡”同“无”)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补充资料,了解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孔子的知识很渊博,并且十分好学。有一次他去孔庙参加祭祀,一直在请教别人问题,为什么祭祀的东西要这么摆放等等。别人看了十分不解,认为他知识那么渊博为什么还会向大家请教,孔子就说他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那么多的,不懂就要问。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1)补充学过的带有“尝”字的文言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尝与诸小儿游。
——《王戎不取道旁李》
(2)补充资料,对比阅读,深化理解孔子关于“学”与“思”的关系: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罔:同“惘”,迷惑。殆:疑惑。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无所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陷入困境,就危险了。
——“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是两个相反的极端,皆不可取。应该学思并重,勤于思考,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心中融会贯通的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业上有大的进步和收获。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诵读文章,梳理学习方法和态度,填写下面的表格。
(1)同桌或小组内大声诵读文章。
(2)填写表格。
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默而识之 实事求是、不耻下问
学思结合 勤勉好学
坚持不懈
(3)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熟读成诵。
提示: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背诵,如一个人说大意,另一个人背出对应的文章内容。
3.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自己有所启发。
示例:
我读《水浒传》的时候,人物的名字和故事还没有分清呢,就忙着和别人炫耀,结果被别人指出问题,我很尴尬。这就告诉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拓展阅读,了解古人关于读书的更多论述。
(1)古人关于读书的方法和体会还有很多,自由默读丛书中的《古人谈读书》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交流阅读感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读书只有勤奋、坚持,才能有所收获。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不同的年龄段,生活阅历不同,阅读的感受和收获也不同。
任务三:读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谈谈读书启发。
1.自由读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尝试读懂文意,可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1)补充带有“尝”字的文言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尝与诸小儿游。
——《王戎不取道旁李》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补充鲁迅的读书“五到”,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指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指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3.梳理文中提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对自己有所启发。
学生交流:
(1)按照下面的两个提示,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熟读成诵。
提示1: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背诵,如一个人说大意,另一个人背出对应的文章内容。
提示2:
余尝谓读书有__________,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在此,则__________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__________最急。心既到矣,__________岂不到乎?
(2)学生交流自己的启发。
——我认为朱熹的“心到最急”说得非常正确。如果读书不用心,囫囵吞枣,一点儿意义也没有。我平时读书的时候,不仅会读,还会用心想一些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这个人物的动作描写好在哪里?……我还会做读书笔记,这样做使我的作文水平提高得很快。
——读书时用眼去看清每个字,用心去思考每句话,再大声朗读,我用这种方法记忆得很深刻。
——我在读书的时候,除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做到了“笔到”,我觉得这种读书方法可以让我牢牢记住读的内容。(这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4.拓展阅读,了解朱熹关于读书的更多论述。
(1)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和体会还有很多,自由默读丛书中的《古人谈读书》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交流阅读感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这段话和课文第二则文言文都选自《童蒙须知》,是课文前面的一段内容,告诉我们读书不仅要养成好的习惯,还要掌握好的方法,那就是熟读。
任务四:回归任务,制作书签,评比展示。
1.把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名言摘抄在自己准备的书签上,注意抄写要工整、美观,写上出处。(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读书格言)
2.给书签配上插图、装饰,让书签更精美。
3.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书签。
4.评选班级最美书签,展示。
课堂总结:
浩瀚书海,茫茫无边,只有采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让我们学习古人读书的好方法,驾着自己的一叶扁舟,在书海里尽情地遨游吧!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