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5 20:3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课设计
学科课题 语文 课型 新授 主备 审核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比喻、夸张手法的巧用。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悟长征精神。
重难点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悟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过程线 问题线: 驱动、拓展、提升性问题 活动线 设计意图:思考什么、展示什么、迁移什么,引导什么、评价什么、交流时机 个性整理/批注备课
一、视频导入,引出诗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三、整体感知: 四、品读诗文,感悟诗情 五、背诵课文 六、教师寄语。 板书设计: 1.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十送红军》。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首催人泪下的歌曲,一起走进长征的峥嵘岁月中,走进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 2.什么叫七律呢?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3.简介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用《十送红军》带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为接下来的理解文本做好铺垫。 1.检查生词、拼音。 wēi yí wán yá suǒ páng bó (逶迤) 泥丸 云崖 铁索 (磅礴)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统领全文的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理解“只等闲”的意思,进而理解“不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只等闲:只是平常。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藐视一切的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第一步是听读、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诗人通过对地名的连缀,描绘了一幅幅红军长征的画面,请找出地名,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逶迤:形容山脉、河流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磅礴:气势盛大。 2.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的微不足道,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读读这两句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暖一寒” 2.诗人用这一暖一寒是有他特殊的用意的。那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渡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红军战士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红军消灭在桥头上。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下午四点,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占领了泸定桥。 “暖”字,既指红军渡江的时候,天热,又反应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 “寒”字,既写出了铁索的冰凉,又突出了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此时此刻,战士们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高兴——喜、尽开颜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问题精而不多,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 背诵原文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远征难 只等闲 比喻 夸张 无畏 乐观 对偶 1.课件播放《十送红军》。 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 2.课件出示“七律”。 3.大屏幕出示:简介长征 并引发思考。 1.检查生词、拼音。 同桌交换检查,对照大屏幕改正。 2.大屏幕出示写作背景,全体同学齐读。 学生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统领全文的诗句。 板书:远征难 只等闲 只等闲:只是平常。 引导学生理解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藐视一切的乐观主义精神。 指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找到五处典型的地名,并概括画面。 1.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出示五岭、乌蒙的图片,指名读。 理解“逶迤”、“磅礴”的意思,感受翻越这两座山的难。 2.引导学生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赏析这两句诗。 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 挑学生找出“暖一寒”这对反义词。 2.课件出示: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引导学生结合课件理解一暖一寒的特殊含义。 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挑学生回答 指导朗读。 1.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2.教师检查。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课 堂 检 测 默写《七律·长征》
课后拓展 1.请同学们阅读毛泽东的词《十六字令三首》 《忆秦娥·娄山关》 《清平乐·六盘山》。 2.阅读关于“长征”的书籍:魏巍《地球的红飘带》、(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