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海陆的变迁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海陆的变迁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8-12 07:47:37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二节 海陆变迁插入:东西半球分布图
亚洲欧洲非洲南极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太平洋大西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面积最大的大洲 ,最小的是 。2、赤道穿过哪两个大陆?3、纬度最高的大洲 ,纬度最高的大洋 。4、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大洋 。我们脚下的大地在运动,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大地多么坚固、稳健。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小结: 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原因:地壳的变动喜马拉雅山考考你海平面的升降海底的古河流遗迹人类活动:填海造陆荷兰的围海大坝考考你考考你?连连线:喜马拉雅山上的
海洋生物化石东部海底的
古河流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如填海造陆魏格纳36伟大的科学家——魏格纳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基本吻合大陆漂移假说假说证据非洲、南
美洲原先
是一块大
陆,后来
由于大陆
的漂移分
开了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在南美洲、非洲的分布学习与实践自读课文37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板块的运动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和而成。
全球大致分为 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 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 。
地球上的 、 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六运动稳定活跃火山 地震六大板块及其运动方向示意图亚 欧 板 块非 洲 板 块南 极 洲 板 块美 洲 板 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表 .张裂拉伸导致地表 .隆起下陷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预测未来学以致用预测未来地球的结构地核地幔地壳地下物质的运动带动了—板块的运动当堂达标总结全文:
海陆变迁1、地壳的运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活动大陆漂移板块的运动地下物质的流动原因原因原因结果结果结果知果求因、知因
求果,是科学研
究与验证的重要
方法!谢谢合作期待下次探究热烈庆祝神六回归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拓展探究
板书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1.设置悬念 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2.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3)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4.学生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
5.演示归纳
(1)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1渐变为画面2。说明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海底岩层中沉积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受到挤压逐渐抬升形成了山地,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3渐变为画面4。说明东部海域原来是陆地,地面上有森林,地表岩层受到挤压逐渐凹陷海水进入,由陆地变成了海洋。
由此可见,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有同学要问,地壳为什么会变动,这个问题问得好,学习就要有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学习了下一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2)演示东海海域由陆变成海的过程。鼠标点击,回到“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画面;再鼠标点击,使海平面逐渐上升淹没沿岸部分陆地,说明海平面上升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继续鼠标点击,使海平面下降,原来被淹没的陆地又露出水面,说明海平面下降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
由此可见,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对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与气候有关,气候变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地壳的变动,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陆发生变迁。所以,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板书 海陆变迁←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6.承转过渡 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那么,从全球来看,现在的海陆分布大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怎样形成的呢?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呢?还是在不断变化的呢?你同意哪种观点呢?(学生议论)请大家不要着急下结论,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来看看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板书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学生阅读 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本P36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2.启发引导 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成功与失败,就隔着一层纸,你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层纸被捅破了,成功就会向你招手。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在偶然中比别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大陆在漂移这一伟大的假说,并为此献出了生命,他这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大陆真的在漂移吗?
板书 大陆漂移
3.读图观察 电脑动画演示课本P35图2.15“大陆的漂移”。第一次鼠标点击2亿年前的海陆分布状况;第二次点击漂移成6500万年前海陆分布的状况;第三次点击漂移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的状况。教师边点击,图文结合,边讲述,边归纳板书(见板书设计)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4.列举证据 让学生阅读课本P34图2.14“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思考:大陆漂移说的提出是偶然发现了什么现象受到启示的?阅读课本P35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课本P36图2.17“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思考: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还是有依据的?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列举出证据,选出代言人,在全班交流。
5.评价点拨 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小结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进而大胆提出大陆在漂移的证据。
(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
(2)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
(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6.设置悬念 由此可见,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极其缓慢的变化之中。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要想知道答案,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新安镇第一初级中学简案
班级: 七年级 姓名: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
(二)学习新知,拓展探究
一、沧海桑田
1.设置悬念 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
2.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4.学生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
5.演示归纳
(1)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1渐变为画面2。说明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海底岩层中沉积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受到挤压逐渐抬升形成了山地,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3渐变为画面4。说明东部海域原来是陆地,地面上有森林,地表岩层受到挤压逐渐凹陷海水进入,由陆地变成了海洋。
由此可见,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有同学要问,地壳为什么会变动,这个问题问得好,学习就要有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学习了下一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2)演示东海海域由陆变成海的过程。鼠标点击,回到“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画面;再鼠标点击,使海平面逐渐上升淹没沿岸部分陆地,说明海平面上升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继续鼠标点击,使海平面下降,原来被淹没的陆地又露出水面,说明海平面下降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
由此可见,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对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与气候有关,气候变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地壳的变动,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陆发生变迁。所以,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6.承转过渡 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那么,从全球来看,现在的海陆分布大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怎样形成的呢?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呢?还是在不断变化的呢?你同意哪种观点呢?(学生议论)请大家不要着急下结论,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来看看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板书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学生阅读 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本P36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2.启发引导 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成功与失败,就隔着一层纸,你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层纸被捅破了,成功就会向你招手。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在偶然中比别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大陆在漂移这一伟大的假说,并为此献出了生命,他这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大陆真的在漂移吗?
板书 大陆漂移
3.读图观察 电脑动画演示课本P35图2.15“大陆的漂移”。第一次鼠标点击2亿年前的海陆分布状况;第二次点击漂移成6500万年前海陆分布的状况;第三次点击漂移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的状况。教师边点击,图文结合,边讲述,边归纳板书(见板书设计)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4.列举证据 让学生阅读课本P34图2.14“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思考:大陆漂移说的提出是偶然发现了什么现象受到启示的?阅读课本P35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课本P36图2.17“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思考: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还是有依据的?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列举出证据,选出代言人,在全班交流。
5.评价点拨 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小结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进而大胆提出大陆在漂移的证据。
(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
(2)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
(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6.设置悬念 由此可见,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极其缓慢的变化之中。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要想知道答案,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大陆漂移
教学反思: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活动,我们了解了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只身前往北极地区考察,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难。魏格纳那种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为了科学不惜献出生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作为一个假说,本身也有一时回答不了的问题。
1926年11月,在纽约召开了一次地质学家的大陆漂移说讨论会,当时魏格纳本人也应邀参加。据记载,共有14位参加会的人对大陆漂移说发表了意见,发表意见者中,有5人积极支持,有2人持有保留意见,有7人反对。反对者就提了这样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你能替魏格纳回答这个问题吗?
主持那次纽约讨论会的主席,在会后作了非常有理智、非常有预见性的总结性发言。他说,大陆漂移说解答了许多古生物、地层以及古气候方面的事实,这些我们在上节课已经深有体会,但他又说但没有任何物理学理论能够对漂移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言下之意是还要待将来的科学发展去检验和完善。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大陆漂移之谜终于被揭开了。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是板块运动。一个新的学说“板块学说”应运而生。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
在引入过程中①渗透给学生一种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上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识。②了解板块学说是由大陆漂移说发展来的。
(过渡)提到“板块学说”你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什么是“板块”?
二、学习新知,拓展探究
(一)地球表层的板块结构
① 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② 用煮鸡蛋和茶鸡蛋对比,明确地球并不存在一张完整、坚硬的“壳”,用在地球仪上贴上用橡皮泥贴成的六大板块模型,直观的显示地表是由板块拼成的。
③ 出示六大板块图,让学生知道六大板块名称,为后面解释一些板块之间出现的地理现象作准备。
过渡:为什么如此划分?一个板块和另一个板块如何划分开?(讨论)科学家们研究了很多自然现象,他们发现其中火山、地震分布是有规律的。
(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① 火山录像,来展示地壳活跃的剧烈场面。
② 地震录像,了解地震的危害。
③ 出示1900年以来世界最大的10次地震分布图、1989年—1998年世界10次最大地震分布图、2001年1—8月世界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1900年—2001年世界最大地震分布图,通过观察这些较大地震分布图,找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探究与板块的关系。(讨论)结论: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④ 出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明确中国在火山地震带中的位置。
⑤ 讨论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该怎么办?由于时间关系,可以只讨论在上课期间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
(过渡)科学家们现在虽然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它们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火山地震作为划分板块的一个重要依据,其实在板块交界处还有很多自然现象,大家观察37页书上的图,在板块交界地带不仅有火山地震现象,还有很多红色的箭头,它表示什么呢?(板块运动方向),板块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三)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表现象
① 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成山,演示板块碰撞示意图。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查看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主要山系。结合书中图像,看喜马拉雅山形成录像。
② 结合书中活动,板块张裂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演示红海形成示意图。
③ 结合书中的预言,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预言未来的地表变化,培养学生探究、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三、小结
通过简单的提示,由学生归纳出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新安镇第一初级中学简案
班级: 七年级 姓名: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拓展探究
(一)地球表层的板块结构
① 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② 在地球仪上贴橡皮泥贴成的六大板块模型,直观显示地表是由板块拼成的。
③ 出示六大板块图,让学生知道六大板块名称,
(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① 火山录像,来展示地壳活跃的剧烈场面。
② 地震录像,了解地震的危害。
③ 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三)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表现象
① 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成山,演示板块碰撞示意图。
② 结合书中活动,板块张裂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演示红海形成示意图。
③ 结合书中预言,根据板块运动方向,培养学生探究、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三、小结
通过简单的提示,由学生归纳出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地球表层的板块结构
(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三)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表现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