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
一.图片欣赏。
二.珠穆朗玛峰简介
中国西部的山脉 ,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8000米以上的有16座,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起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 ,弥漫天际。
三.写作背景:
1.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2.我国首次成功征服珠峰的登山运动员(右起)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他们于1960年5月25日北京时间4时20分从北坡登上顶峰
3.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峰,他们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完成了第一个“战役”。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打响第二个“战役”。4月11日,上升到7300米高度。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5月3日晚上,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5月24日上午,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于25日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4.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四.简介作者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五.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突击顶峰的经过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
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
六.本文以时间顺序,记叙了四位勇士攀登珠穆朗玛峰巅的经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四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9~15段):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他冒着死亡的危险,将氧气留给队友。
第三部分(16~23段):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登上了峰巅。
七.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
(1)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
因为这二“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中国登山队员逾越“第二台阶”表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表现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详写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表现他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八.阅读(4—-7)段,讨论以下问题:
1、在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队员们攀登“三米岩壁”竟用了“三个小时”,这表明了什么?
突出了登峰困难大,反映了队员不怕艰险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2、试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征服“第二台阶”遇到的主要困难。
山路陡滑、高山反应、身体虚弱、天气严寒。
3、结合语境,指出“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一句的表达作用。
表明上升速度的缓慢,说明攀登的艰难。
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突击”第二台阶“的经过?
这“第二台阶”突击顶峰最艰难的一段路,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最能体现队员们坚强的意志、无畏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
5、找出文中生动的动作描写句,并加以品味。
如:“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动作虽小,却需多大的勇气和耐力!
又如:“他先把屈银华托上去,然后又托贡布”,——托起的是肉体之躯,奉献的是伟大的心灵。
九.分析课文。
1.文中有一段扬赫斯班的话,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
说明了登山队员所面临的困难及危险之大,衬托了刘连满等人为了民族和祖国的荣誉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和顽强意志以及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
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
刘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3.文章集中写了刘连满哪些事例?
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
4.你觉得刘连满是怎样一个人?
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
5.找出单独写刘连满的段落,阅读他在日记本上写给战友们的短信,回答问题:
(1)文中刘连满留下短信的用意是什么?
怕战友回来时不知道他给他们留下了氧气。
(2)短信体现刘连满的什么精神品质?
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6.《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答: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登顶成功,说明他们是登山队的佼佼者。他们取得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没有其他人的大量前期工作和集体协作,他们不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为了胜利,有人还愿意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一个例子。?
十.揣摩语言
1.“高山靴也难踩稳”中的“也”?
体现了登攀艰难的程度。
2.“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中的“插”“蹬”?
显示了岩壁垂直、光滑之态,突出了第二台阶的难度。
3.“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中删掉“一寸一寸”效果会怎样?
“一寸一寸”突出上升速度的缓慢。
4.“……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将“三米”改为“几米”,“三个”改为“几个”如何?
不好,这里用确数而不用约数,确切体现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强烈反差,表明这是一段特殊的行程。
5.“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地坚持继续往前走着。”这里的“缓慢”一词改成“坚定”好不好?分析“一偏一倒”
“缓慢”一词体现了刘连满的体力状况,高山缺氧条件下行动的困难,更符合实际情况。而“坚定”一词,虽强调了人物的精神,但比较笼统,没有像“缓慢”这样具有写实性。
6.“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其中“匍匐”一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贴切地表现出了登山队员们在征服珠穆郎玛峰之后充溢于心中的豪情。
十一。分析环境描写
1.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试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可求得放松,来欣赏美景。一张一弛,有美的享受.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第1段)
B.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第17段)
C.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第18段)
D.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第23段)
2.分析第九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预示着原有的困难还没有克服,新困难又出现了,以后的行程将更艰难。
十二。景物描写片段
1. 夜色淡淡的,远处的霓虹灯把夜空照得白亮白亮的。气温突然就降下来了,这种惨白色的夜空让人无由地觉得孤单与落寞。
2. 山,还是那黑黝黝的群山,还是那怎么走也走不出的连绵的群山!一座连着一座,都静悄悄地立在那儿,它们究竟在想什么呢?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害怕孤独呢?
3. “火树银花不夜天!”红的,黄的,绿的,紫的,什么颜色的灯都有;树上挂的是灯,夜色里映的得树分外的翠绿;小河里藏的也是灯,引得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远处的山上遥相呼应的还是灯,这些秀美柔媚的山和水在夜色的掩护下,如同蒙着一层轻纱的美人。
十三。小结:
1、这篇新闻报道,记叙了英勇的中国登山贱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世纪。赞扬了他们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中心思想)
2、作者采用详略得当方法处理材料和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3、本文文体为:通讯。通讯是详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具有时效性。
从课文的详写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
懂得记叙复杂的事件应:
a、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
b、有重点地记叙,其余情节则可略或一笔带过;
c、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 描写,还可以加入议论抒情。
十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2、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顶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课件49张PPT。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从万米高空俯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5月 24日早晨的珠峰珠峰中绒布冰川的景色
7028米的C4营地前进营地北坳下的雪壁通往北坳的冰壁冰裂缝 走过冰瀑区珠穆朗玛峰简介 中国西部的山脉 ,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8000米以上的有16座,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起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 ,弥漫天际。 写作背景: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我国首次成功征服珠峰的登山运动员(右起)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他们于1960年5月25日北京时间4时20分从北坡登上顶峰 屈银华王富洲贡 布认识三位登顶的英雄刘连满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峰,他们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完成了第一个“战役”。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打响第二个“战役”。4月11日,上升到7300米高度。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5月3日晚上,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5月24日上午,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于25日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简介作者字词认读
缭绕 砭骨 履践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养精蓄锐
巉岩 朦胧 嗡嗡biānliáo ràolǚ jiàncuī wēizhìzhìpú fúxù ruìchánméng lóngwēng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突击顶峰的经过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读一读,想一想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时间顺序,记叙了四位勇士攀登珠穆朗玛峰巅的经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8段)四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第二部分(9~15段)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他冒着死亡的危险,将氧气留给队友。第三部分(16~23段)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登上了峰巅。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1)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2)详写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第二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表现中国登山队员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表现他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哪些困难?靠什么克服?(6)高山反应(5)路险★(2)寒冷★ (3)缺氧(4)体虚★ (1)黑夜 靠顽强的意志、
勇于拼搏
团结合作、
敢于牺牲的精神
来克服最主要精读赏析一、阅读(4—-7)段,讨论以下问题:1、在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队员们攀登“三米岩壁”竟用了“三个小时”,这表明了什么?突出了登峰困难大,反映了队员不怕艰险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2、试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征服“第二台阶”遇到的主要困难。山路陡滑、高山反应、身体虚弱、天气严寒。 3、结合语境,指出“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一句的表达作用。表明上升速度的缓慢,说明攀登的艰难。3.文中有一段扬赫斯班的话,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说明了登山队员所面临的困难及危险之大,衬托了刘连满等人为了民族和祖国的荣誉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和顽强意志以及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 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 刘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文章集中写了刘连满哪些事例?甘当人梯;
放弃登顶;
留下氧气。 你觉得刘连满是怎样一个人?默默奉献、
顾全大局、
勇于牺牲、
意志顽强的人。 找出单独写刘连满的段落,阅读他在日记本上写给战友们的短信,回答问题:(1)文中刘连满留下短信的用意是什么?怕战友回来时不知道他给他们留下了氧气。(2)短信体现刘连满的什么精神品质?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答: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登顶成功,说明他们是登山队的佼佼者。他们取得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没有其他人的大量前期工作和集体协作,他们不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为了胜利,有人还愿意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一个例子。? 揣摩语言3.“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中删掉“一寸一寸”效果会怎样?4.“……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将“三米”改为“几米”,“三个”改为“几个”如何?“一寸一寸”突出上升速度的缓慢。不好,用确数,确切体现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强烈反差,表明这是一段特殊的行程。1.“高山靴也难踩稳”中的“也”?体现了登攀艰难的程度。2.“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中的“插”“蹬”?显示了岩壁垂直、光滑之态,突出了第二台阶的难度。3、“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地坚持继续往前走着。”这里的“缓慢”一词改成“坚定”好不好?
再分析“一偏一倒”“缓慢”一词体现了刘连满的体力状况,高山缺氧条件下行动的困难,更符合实际情况。而“坚定”一词,虽强调了人物的精神,但比较笼统,没有像“缓慢”这样具有写实性。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其中“匍匐”一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现登山队员们在征服珠穆郎玛峰之后的豪情 1.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试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分析环境描写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第1段)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第17段)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第18段)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第23段) 1.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试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可求得放松,来欣赏美景。一张一弛,有美的享受.2.分析第九段环境描写的作用?预示着原有的困难还没有克服,新困难又出现了,以后的行程将更艰难。1. 夜色淡淡的,远处的霓虹灯把夜空照得白亮白亮的。气温突然就降下来了,这种惨白色的夜空让人无由地觉得孤单与落寞。2. 山,还是那黑黝黝的群山,还是那怎么走也走不出的连绵的群山!一座连着一座,都静悄悄地立在那儿,它们究竟在想什么呢?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害怕孤独呢?3. “火树银花不夜天!”红的,黄的,绿的,紫的,什么颜色的灯都有;树上挂的是灯,夜色里映的得树分外的翠绿;小河里藏的也是灯,引得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远处的山上遥相呼应的还是灯,这些秀美柔媚的山和水在夜色的掩护下,如同蒙着一层轻纱的美人。...…景物描写片段小结: 1、这篇新闻报道,记叙了英勇的中国登山贱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世纪。赞扬了他们顽强的意志、强烈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中心思想) 2、作者采用详略得当方法处理材料和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3、本文文体为:通讯。通讯是详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具有时效性。 c、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 描写,还可以加入议论抒情。b、有重点地记叙,其余情节则可略或一笔带过;懂得记叙复杂的事件应:
a、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2、从课文的详写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2、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顶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作业一次成功的实验
延伸拓展一次成功的实验
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请校长找来三个学生,让他们做个游戏。
这位教育家从提包里拿出一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他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铅锤放到瓶子里。
他对三个学生说:“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说完,他又问:“记住了吗?”三个学生齐声回答:“记住了。”
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
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教育家问这个女孩:“你刚才跟他俩说了什么?”
女孩如实的告诉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又问。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