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地球和宇宙 复习(课件 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章 地球和宇宙 复习(课件 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25 20:0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地球与宇宙》
复习课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第四章
复习目标:
1.了解宇宙、银河系、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和概况;
2.了解太阳、月球的结构和基本形态特征;
3.知道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它们带来的现象;
4.日、月、地三者位置变化产生的月相、日食、月食。
一、宇宙、银河系、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和概况
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太阳系
的组成
恒星
行星
彗星
流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大行星
(卫星)
小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数量众多,主要在火星和木星轨道间运转
由彗核、彗发、彗尾组成;公转周期长。
固态空间物质与地球大气摩擦而发热、发光的现象
矮行星
冥王星、谷神星、阋神星
1、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2、离太阳最远的行星——
3、体积最大的行星——
4、最明亮的行星——
5、最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
6、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7、光环最美丽的行星——
8、自转姿态最独特的行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最
水星
海王星
木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土星
天王星
银河系像个中间厚、四周薄 的铁饼;从俯视图看,银河系 又像一个大漩涡,图中的光 点是一颗颗恒星
由恒星(像太阳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和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与银河系的中心相距约3万光年。
大小:
构成:
银河系
宇宙
1、在宇宙中像银河系一样
的星系大约有10亿个!
2、在银河系中像太阳一样
的恒星大约有2000亿个!
星座
定义:
分类:
古人为了便于认识星星,把天空中的一些亮星用想象的线连接起来,并赋予神话中的形象。
古希腊人把天空分为48个星座;
古代中国人把天空划分为28宿;
现在国际上把天空分88个星座。
寻找北极星
1、面对北方天空,先找到大熊座的北斗七星。
2、将北斗星斗前两星连线,并朝斗口延伸约五倍距离即可找到北极星。
1
5
宇宙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其它恒星系
地月系
其它行星系
地球
月球
宇宙的层次结构
二、太阳、月球的结构和基本形态特征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10倍)
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 ,
内部温度高达1500万℃
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地球到太阳和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源,太阳和地球上的生物息息相关。
太阳概况
太阳黑子
(光球层)
光球层
日冕层
色球层
日珥
(色球层)
太阳的大气有三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但是三层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太阳的结构
耀斑
(色球层)
平时肉眼看到部分
日全食时看到部分
内层
外层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月地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
(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
(是太阳的直径的1/400)
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
月球的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月球的形状近似于球形。
月球概况
地球上看到的太阳
和月亮大小差不多!
1. 月球表面明亮的部分称为“月陆”,为山脉、高原地形;
月球表面阴暗的部分称为“月海”,为平原、低地地形。
2.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陨石坑--环形山。
3.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
4.在月球上听不到声音。
5.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达300℃以上。
6.在月球表面物体会变得很轻。
月球表面:
成因:
小天体频繁撞击,早期火山喷发。
三、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它们带来的现象
1.地球自转基本特征:
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23时56分4秒,
约为24小时(一天)。
地球自转一周时间:
北极
A
C
B
D
夜半球
昼半球
昏线
晨线
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地球自转产生哪些现象呢?
注意区别昼夜现象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现象
2.地球公转基本特征:
公转的轨道形状:
公转的方向:
地轴的指向:
公转的周期:
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椭圆
自西向东
一年(365.2422天)
指向北极星
66.5度
斜着身子
公转姿势:
公转带来四季更替 两分两至日
夏至:6月22日前后
阳光直射北回归线
冬至:12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南回归线
秋分:9月23日前后阳光直射赤道
春分:3月21日前后阳光直射赤道
23.5N
23.5S
0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与水平地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越小,影长越长。
2.太阳高度越大,影长越短。
一天中,早晚影子最长,正午影子最短。
请你判断哪一幅图是夏天,哪一幅图是冬天?为什么?
想一想:
冬天
夏天




太阳高度还与季节有关;
夏季太阳高度比冬季大。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
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
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与时间有关:
早晚太阳高度小,正午高度大。
2、正午太阳高度与季节有关:
夏季太阳高度大; 冬季太阳高度小。
3、正午太阳高度的与纬度有关:
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天正午
冬天正午


A
B
影响太阳高度的因素
由地球公转产生
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1. 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
2. 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
夏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 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4.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时间 北半球 赤道 南半球
春分→秋分(夏半年)
春分日、 秋分日
秋分→秋分(冬半年)
昼长夜短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四、月相、日食、月食
满月
上弦月
新月
下弦月
初一
初七
初八
十五
十六
廿二
廿三
月相: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月相形成的原因
1. 月球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
2. 日、地、月的相对运动而造成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
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性的变动,
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呈
现规律性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月相的变化规律
月相名称 农历出现时间 月相别称 日、地、月 位置关系 视觉形状,出现时间 月相图
新月 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居中
初七、初八 无
十五、十六
下弦月 无 大致成直角
初一

上弦月
大致成直角

满月
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居中
二十二、二十三
通宵不可见
通宵可见,一轮明月
上半夜可见,西边明亮
下半夜可见,东边明亮
这一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农历月,又叫朔望月。
日食的类型
日偏食
日全食
日环食
日全食的形成过程
西缘开始,东缘结束
初亏
复圆
1. 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者应处于怎样的位置?
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
农历初一
2. 日食在农历的哪一天可能发生
月食发生的条件
1、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要怎样?
2、此时为农历的哪一天?
十五或十六
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且三球的中心接近一直线。
月食的类型
未食时
月偏食
月全食
为什么月球被食掉的部分还能看到古铜色的影子?
由于地球大气能折射阳光,地球的背景不完全是黑色。
月食的类型:月偏食、月全食
有无可能出现月环食?为什么?
因为地球的阴影区宽度比月球的直径
大得多;所以不可能出现月环食。
比较 三球位置 可见范围 发生时间 持续时间 先亏方向 类型 看到样子
日食
月食
日食和月食的异同点:
比一比
日月地地月日
日地月
月地日
部分地区
半个地球以上
初一
新月
十五
满月
几分钟
一个多小时
先亏西
先亏东
三种
二种
旁边有日冕
暗弱的古铜色
谢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