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生物读图理解专题复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综合训练
1.碳中和(carbonneutralit)是一个节能减排术语。简单地说,“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排出的二氧化碳等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2020年9月,我国政府提出将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为温室效应部分示意图,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 等气体增多。
(2)据图所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可能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的 作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残体的 作用,以及工厂、汽车使用的化石燃料的燃烧。
(3)图中所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其实质是分解 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
(4)图中所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其实质是通过叶绿体,利用 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5)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中学生可以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 等保护环境的护绿、低碳活动(举一个例子即可),为早日实现碳中和贡献力量。
2.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主要原因与碳循环失去平衡有关,为减少温室效应的危害,保护全球环境,“低碳”已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围,其中A、B、C、D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某种成分,①②③④⑤表示某些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气中该气体是通过生态系统中的A进入生物部分,A是 。
(2)B是生态系统中的 ,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 。
(3)D和C两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 ,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和C两者的关系为捕食关系。
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越来越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可回收垃圾是指可以 的废物,有害垃圾是需要经过特殊安全处理的废物,比如 、 等。
(2)垃圾分类的意义是根据垃圾的 不同而采取 ,实现垃圾资源化。
(3)有机食品生产中使用的有机肥,一般是将农作物秸杆、杂草、动物粪尿等与泥土混合堆积,经过微生物发酵而成的堆肥。家庭生活垃圾也可以制作堆肥,请写出几种堆肥的材料 。
(4)有人倡议在教室里不设置垃圾筒,从而减少垃圾的产生。你是否支持这一观点? ,请说明理由 。
4.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例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生产中的废气排放,和汽车尾气的排放等,如图(一)所示。为了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生物小组在实验室进行了实验探究,实验设计如图(二)所示。请根据实验设计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是 ?
(2)将A、B两个玻璃瓶放在30℃环境中培养,每天给A瓶补充适量的“模拟酸雨”(pH≈4),同时给B瓶补充等量的清水(pH=7)。实验中的A瓶与B瓶形成了一组 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 。
(3)两个玻璃瓶各放入30粒种子而不是1粒,其原因是 。
(4)一定时间后,观察水稻种子的萌发情况,预计水稻种子萌发数量较少的是 瓶。
(5)为减少酸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请你结合图(一)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
5.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我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加),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作答:
(1)图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包括 (填图中序号)三种途径,其中 (填图中序号)途径是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
(2)图中2表示呼吸作用,其实质是分解 释放能量。
(3)绿色植物可通过 (填图中序号)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 平衡。
(4)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你在护绿、低碳方面不该做些什么(答一条即可) 。
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无机环境的是 。
(2)写出鹰处于第四营养级的食物链, 。
(3)图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生理过程有 (填字母)。
(4)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该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我调节能力小,原因是 。
(6)为了尽快实现“碳中和”的奋斗目标,作为中学生,你认为该怎么做?(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两个方面各答一点)。
7.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桑沟湾地区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1)影响海带生长的阳光、海水、浮游动物、贝类等因素统称为 ,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甲中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 。
(2)科研人员监测了养殖区与非养殖区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结果如图乙所示。
①该养殖模式可以 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
②分析上述差异的原因:浮游植物和海带作为该生态系统的 ,通过 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多种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沿 传递;贝类利用碳酸盐构建贝壳,从面抑制了碳的循环。
(3)为实现“碳中和”,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答出一条即可)。
8.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绿色植物在碳中和中发挥重要作用。请你学以致用:
(1)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燃料的燃烧,以及动物和植物的 作用,不断向周围环境排放二氧化碳。
(2)绿色植物可通过甲图的[ ]过程,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 平衡。该生理作用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完成。
(3)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 区,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 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该生理过程即甲图[ ]过程。
(4)夏季白天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其变化曲线可以用乙图中的[ ](填“Ⅰ”或“Ⅱ”)来表示。叶片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 ]点(填“a”、“b”或“c”)。
(5)为早日实现碳中和,作为中学生的你,在护绿、低碳方面能做些什么? (答出一条即可)。
9.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并不断创造出水稻高产记录。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了700多万公顷,赤峰市很多地区也在种植水稻。下图表示水稻的部分生理活动,请根据图分析回答:
(1)有人说:“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是‘攀附’着植物的茎蔓才站在这个星球上的。”这句话描述的是图一水稻的C作用。请写出该作用的反应式 。
(2)图二是某生物小组探究“水稻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请将图中的操作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3)水稻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图一中的A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参与了生物圈中的 循环。
(4)遇到涝害时要及时给稻田排水,导致温室效应愈演愈烈。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我们在护绿、低碳上应该做些什么? 。(回答一条即可)
10.“做好垃圾分类,推动社会发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破解“垃圾围城”推动资源再循环利 用的必然举措,需要人人行动起来。呼和浩特市从营造社会宣传氛围、入户宣传宣讲、合并 投放点到设置集中分类箱房,最终实现居民分类精准投放。
(1)请将下列四种垃圾从左至右放入上图中的垃圾桶中,排序为 。
①过期药品 ②剩菜剩饭 ③尘土 ④矿泉水瓶
(2)厨余垃圾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 0.6~0.7 吨有机肥料。从光合作用影响 因素的角度分析,有机肥料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好处是 。
(3)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如金属元素提取和生物质发电等。从生态系统功能的 角度分析,其目的是实现 。
(4)为探究合理处理餐厨垃圾的方式,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以某食堂提供的午餐、晚餐残余混合物为材料,制成 4 种不同浓度的发酵液。
②将取自某污水处理厂的菌种加入发酵罐中,间隔不同时间分别加入 ,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③35℃下发酵并测定甲烷的产率,结果如右图。据图分析,你认为对餐厨垃圾较为恰当的处理方式 及依据。(g-VS/L:每升发酵液含有的挥发性固体垃圾量;mL/g-VS: 每克发挥性固体垃圾产生的气体毫升量)
11.2019年4月28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隆重开幕。习主席与世界达成绿色约定,向全球发出绿色宣言:“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图甲是某校生态保护志愿者在研究某草原生态系统时绘制的碳循环模式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B代表 。图甲中过程③中的碳以 形式进行传递。请写出图乙中,理论上猫头鹰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图乙中猫头鹰占有的食物链有 条。
(2)“嘱托重如山,践诺须躬行”。为保护美丽地球家园,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怎么做? 。
12.在《西游记》中,“唐僧肉”被认为食用后可使人长生不老,故被各种妖怪垂涎.如图,在学校附近的小商店也卖“唐僧肉”.据说味道不错,像牛肉干.其实它并不是肉制品,配料主要是:大豆、糖、盐、味精、香精、色素等.下图表示某同学在购买食用“唐僧肉”后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字母a~f代表某些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
购买“唐僧肉”之类的袋装食品,应关注包装袋上哪些信息?
(写出两项可) , .
(2)“唐僧肉”(豆制品)中的蛋白质在小肠中被最终消化成的物质a 是 ,它通过小肠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 .
(3)图中的c代表 气体,b和c进出肺,使肺泡内的气体不断得到更新,这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 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通过 作用完成气体交换,血液由 血变成了 血.
(4)炎热的夏季,人的饮水量增加,但排尿量并没有显著增加,甚至比冬天还少,原因是部分水以 的形式排出体外.
(5)阴霾天气形象与雾统称为“雾霾天气”,如果经常发生霾污染,会减弱紫外线的辐射,儿童体内维生素D合成减少,影响 吸收,易患佝偻病.
(6)PM2.5的来源广泛,不仅与工业污染、冬季燃煤取暖、机动车排气相关,还与生活中餐饮油烟,家庭装修,地面扬尘等污染有关,治理其污染,需要大家的广泛参与,请提出一条治理PM2.5污染的建议: .
13.“流水清澈、鱼儿畅游、绿岛如茵…”不久的将来,福州内河就将向人们呈现出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近年来,我市对内河展开了生态修复(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生态修复过程采取了 的措施,这主要是为了增加分解者的数量,以促进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形成能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的水、二氧化碳和 ,从而实验水质的净化.
(2)曝气机能增加水体的含氧量,以满足水中生物 作用的需要.
(3)生物浮床就像水中的绿岛,它与内河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4)生物浮床还为鱼儿提供了庇荫处,许多鱼喜欢在这样阴暗的环境中活动,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中的 对鱼生活的影响.
(5)为保护内河生态系统,作为中学生的你还可以怎么做?
14.美国一位土壤学家曾在《四千年的农民》一书中指出,中国能够维持土壤肥力几千年,使它们没有被所供养的亿万民众所耗竭,其诀窍在于中国农民一直实施的是一种“无废弃物农业”(如图所示).
(1)在“无废弃物农业”中,无机盐可以在生态系统反复循环。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是植物的 从土壤中获得。
(2)牲畜和人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将摄取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尿素等物质,可见,动物在自然界具有 的作用。
15.如图为我国南方的一种新型的“桑——蚕——气——鱼”农业模式,该模式将蚕沙(蚕粪)、人畜粪便、枯枝败叶等投入沼气池发酵制成沼气,用沼渣喂鱼及为桑树施肥,获得了鱼、蚕、桑、气的全面丰收.请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由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桑——蚕——气——鱼”是不是一条食物链? .
(2)在此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该模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原理看,其原因是 .
(3)与该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很大,主要原因是森林生态系统 .
(4)在该生态系统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蚕的数量要 (填“多于”或“少于”)桑的数量,蚕与桑相比, 类生物含有的总能量多,理由是 .
(5)在该生态系统中,桑与蚕是 关系.沼气池中的细菌可在无氧条件下,经过 作用将秸秆分解转化成沼气.
(6)人类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 .
答案
1.(1)二氧化碳
(2)呼吸;分解
(3)有机物
(4)光合作用
(5)植树造林
2.(1)二氧化碳;绿色植物
(2)分解者;真菌
(3)消费者
3.(1)循环利用;废电池;过期药品等
(2)种类;不同的处理方式
(3)水果皮、果壳、剩饭、剩菜、过期食品等
(4)支持;教室没有垃圾筒,每个同学自己制造的垃圾需要自己带走,从而培养环保意识(或不支持,垃圾筒可以让环境更整洁,还可以培养垃圾分类意识等合理答案)
4.(1)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2)对照;模拟酸雨
(3)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4)A
(5)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等
5.(1)②③④;④
(2)有机物
(3)①;碳-氧
(4)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6.(1)乙
(2)甲→昆虫→食虫鸟→鹰
(3)a、c、d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其自动调节能力小
(6)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
7.(1)生态因素;分解者
(2)降低;生产者;光合;食物链
(3)随手关灯
8.(1)呼吸
(2)C;碳-氧
(3)成熟;蒸腾;B
(4)Ⅰ;c
(5)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节约用电;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上学;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等
9.(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2)b→a→d→c
(3)水
(4)节约电能、节约水资源、节约用纸、减少废气排放、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处理等
10.(1)④①②③
(2)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提供矿质元素离子
(3)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
(4)②等量不同浓度的发酵液.③隔一天加样,加入的发酵液浓度为 8g-VS/L 时,能处理最多的垃圾,且甲烷产率高 隔两天加样,加入的发酵液浓度为 4g-VS/L 时,垃圾用量最少,但甲烷的产率高
11.(1)生产者;二氧化碳;草→食草鸟→猫头鹰;5
(2)植树造林;节约用纸;节约用电;爱护动、植物等等
12.(1)生产日期;保质期
(2)氨基酸;吸收
(3)二氧化碳;呼吸运动;扩散;静脉;动脉
(4)汗液
(5)钙
(6)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13.(1) 投入微生物菌剂 ; 无机盐
(2) 呼吸
(3) 水草→鱼→鸟(等)
(4) 光
(5) 不乱扔垃圾
14.(1)根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5.(1)不是
(2)人;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3)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4)少于;桑;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是逐级递减的
(5)捕食;分解(或呼吸)
(6)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