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基础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30℃时,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相等
B.将60℃的硫酸钠饱和溶液降温至40℃,有晶体析出
C.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在30℃~60℃范围内,硫酸钠饱和溶液在40℃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2.下表有关物质的除杂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 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 除杂方法
A O2(水蒸气) 将气体通过浓H2SO4
B CO2(O2)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C NaCl溶液(MgCl2溶液) 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过滤
D 稀盐酸(稀硫酸) 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3.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的试剂或方法
A 氧化铜 木炭 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
B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通入氧气点燃
C CaO CaCO3 高温煅烧
D Cu CuO 通入H2后,再加热
A.A B.B C.C D.D
4.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均能析出晶体
C.t1℃时,a和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将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b>a=c
5.小敏向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中,加入110gCaCl2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理论上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A.5.85% B.4.76% C.5.54% D.11.7%
6.下列物质能在pH=l的溶液中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K2SO4、KNO3、H2SO4、KMnO4 B.(NH4)2SO4、HCl、NaNO3、K2SO4
C.K2SO4、NaCl、NaNO3、Na2CO3 D.BaCl2、NaNO3、KCl、H2SO4
7.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t1℃时,若100g水中溶解20g甲物质溶液刚好饱和,那么50g水中溶解乙物质溶液也刚好饱和
B.t1℃时要将甲、乙的不饱和溶液都变为饱和溶液均可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C.将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到t1℃时,所得溶液浓度相等
D.N点对应的甲物质的溶液温度降到t1℃时刚好能变为饱和溶液
8.小亮同学想要测定在一定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则待测液必须是该温度下该物质的
A.浓溶液 B.稀溶液 C.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
9.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中B的溶解度最大
B.t2℃时,取三种物质各ag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如果只有一种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则该物质是C物质
C.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降温到t1℃,A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质量最大
D.可用增加溶剂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10.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是
序号 物质 杂质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H2 HCl气体 通过足量的AgNO3溶液,干燥
B CO2 H2O 通过NaOH固体,干燥
C NH3 H2O 通过浓硫酸,洗气
D KCl MnO2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1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 质量:甲<乙
B.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 T1℃,得到的溶液仍 饱和
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甲、乙各 30g 分别加入 100g 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
12.下列除杂(括号内为杂质)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A.CO2(CO):点燃
B.CuO(C):隔绝空气高温加热
C.CaCl2溶液(HCl):加入过量碳酸钙,充分反应后过滤
D.NaCl溶液(MgCl2):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二、填空与简答
13.纯碱的化学式 ,碳酸氢钠俗称 ,石灰石的成分是 。
14.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如图所示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
(1)请你在②③处各填入一种物质。②是 ③是 。
(2)根据图可以总结出稀硫酸的五个化学性质。请你写出由①得出的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
(3)若④所表示的物质是盐,请你写出一个符合④的化学方程式: (合理均可)。
15.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注意事项
(1)不直接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原因:海水中氯化镁的含量较 ,且 较多,需要进行富集和提纯。
(2)选择石灰乳作沉淀剂的原因:石灰乳易得,成本较 。
16.氯化铵、硫酸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4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比为 。
(2)70℃时,将65g硫酸钠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的溶液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要使40℃时的硫酸钠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蒸发溶剂 B.增加溶剂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4)小强同学要在实验室配制15%的氯化铵溶液50g,需要氯化铵的质量为 g,若将该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铵溶液,需要加水 g。
17.如图所示,图中A、B是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P点的含义是 。
(2)在t2℃时,75g水最多能溶解A物质 g。
(3)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由t1℃升温到t2℃时,一定有晶体析出的是 。
(4)A中含有少量的B,若要提纯A可使用 方法。
18.A、B、C、D、E分别是熟石灰、纯碱、烧碱、盐酸和二氧化碳中的一种,这几种物质存在如图所示的反应与转化关系(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B是人体胃液的主要成分,B、E间反应有气泡产生。
(1)E物质是 ;
(2)A的用途之一为 ;
(3)C转化为D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图中涉及的反应中,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有 个。
19.用如下实验方法分离NaCl和CaCl2两种固体的混合物A,根据操作流程完成下列问题:
(1)B物质的化学式 ;
(2)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 ;
(3)经分析上述方法分离出的F含有杂质,请对该设计方案加以完善 。
三、科学探究题
20.化学兴趣小组认为,在实验室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实验室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小组同学对吸收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兴趣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①CO2与NaOH溶液反应过程中,当CO2过量时,会继续反应生成NaHCO3;
②NaHCO3溶液呈弱碱性,一般不与CaCl2溶液反应,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③CaCl2溶液呈中性。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①:NaOH、Na2CO3;猜想②:Na2CO3;
猜想③:Na2CO3、NaHCO3;猜想④:NaHCO3。
【进行实验】
(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 不成立
步骤2:继续加入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 过滤,取滤液,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猜想 不成立
步骤3:另取步骤2的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猜想 成立
【反思与交流】
(2)写出步骤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如果去掉步骤2中的“加入适量稀盐酸”,上述实验的最终结论不可靠,理由是 。
【定量测定】为了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后生成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取ag反应后的溶液,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方案(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实验步骤和数据:①组装装置,检查气密性(气密性良好);②加入药品,称量C处装置质量为bg,滴入足量稀硫酸;③完全反应后称量C处装置质量为cg;④后续处理。
实验分析:
(4)利用实验数据,可得变质氢氧化钠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用字母表示)。
(5)所得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点即可)。
【拓展延伸】
(6)“碳中和”是使碳排放与碳吸收达平衡,实现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为了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以增加肥效 B.废旧书籍、报纸分类回收再利用
C.循环利用CO2制造燃料、尿素 D.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四、计算题
21.在一烧杯中盛有11.4 g Na2CO3和 NaCl 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 B 点时,烧杯中溶液的 pH 7(填>、=、<)。此刻,溶液中的溶质是 。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常温),通过计算求出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 0.1%)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30℃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相等,说法正确;
B、将60℃的硫酸钠饱和溶液降温至40℃,溶解度增大,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无晶体析出,说法错误;
C、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法正确;
D、在30℃~60℃范围内,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最大,,所以硫酸钠饱和溶液在40℃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说法正确。
故选B。
2.D
【详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浓硫酸不与氧气反应,能除去杂质水蒸气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方法正确。
B、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二氧化碳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方法正确。
C、氯化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掌握好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量,可除去氯化镁而不引进新的杂质,方法正确。
D、稀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虽然可除去稀硫酸,但也引进新的杂质硝酸,方法错误。
故选:D。
【点睛】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B
【详解】A、木炭在氧气流中加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混合物中通入H2后,再加热,氢气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B。
4.C
【详解】A、由于各物质受温度影响的方式不同,未指明温度,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后,a溶液中能析出晶体,c溶液中不会析出晶体,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1℃时,a和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选项正确;
D、由图可知,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b>a,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将t2℃的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且小于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所以将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b>a>c,选项错误,故选C。
5.A
【详解】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氯化钠质量为x,碳酸钙质量为y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故选A。
6.B
【分析】能共存即物质间交换成分后不能形成水、气体或沉淀;在pH=l的酸性溶液中,还有氢离子。
【详解】A、高锰酸钾是紫红色的溶液,故A错误;
B、几种物质间不会形成水、气体或沉淀,可以共存,故B正确;
C、碳酸钠会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共存,故C错误;
D、氯化钡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共存,故D错误。
故选B。
7.C
【详解】A、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同,若100g水中溶解20g甲物质溶液刚好饱和,则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0g,故50g水中溶解 10g 乙物质溶液也刚好饱和,A正确;
B、t1℃时要将甲、乙的不饱和溶液都变为饱和溶液均可采用蒸发水的方法,B正确;
C、将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到t1℃时,甲物质的溶液会析出晶体,浓度减小,乙物质的溶液会变为不饱和溶液,浓度不变,故降温后所得溶液浓度不相等,C错误;
D、N点对的应的溶解度的数值与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故N点对应的甲物质的溶液温度降到t1℃时刚好能变为饱和溶液,D正确。
故选C。
8.D
【详解】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最多能溶解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则待测液必须是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故选D。
9.D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确定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一定的溶质形成的溶液是否饱和;②判断出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的晶体的多少,及通过升温、降温还是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详解】A、由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A=C,选项A正确;
B、由于在t2℃时,只有C的溶解度小于ag,A和B的溶解度都大于ag,因此取三种物质各ag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只有C不会全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选项B正确;
C、由于A和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降温到t1℃,A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质量最大,C溶液中不会有晶体析出,选项C正确;
D、无论是什么溶液,不可能通过增加溶剂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选项D错误。
故选D。
10.A
【详解】A、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硝酸银溶液,硝酸银与HCl气体反应,不与氢气反应,从而除去HCl杂质气体,故A正确;
B、将混合气体通过NaOH固体,原物质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故B错误;
C、将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原物质氨气会与浓硫酸反应,故C错误;
D、将KCl和MnO2的混合物经过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的是杂质MnO2,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的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1.D
【详解】A、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即相同的水中溶解的甲比乙多,故相同质量的甲、乙分别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甲<乙,故选项正确;
B、据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均会有晶体析出,故得到的溶液仍然饱和,故选项正确;
C、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甲中含有少量的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选项正确;
D、据图可知T2℃时,甲、乙的溶解度都大于30g,故T1℃时甲、乙各30g分别放入100g水中都不能形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D。
12.C
【详解】A、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无法点燃,不符合题意;
B、隔绝空气高温加热,氧化铜与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虽然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题意;
C、加入过量的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可得氯化钙溶液,符合题意;
D、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过滤,除去氢氧化镁,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除杂选择试剂的原则是: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不减(不能将原物质反应掉)、不繁(整个过程不繁琐)。
13. Na2CO3 小苏打 CaCO3
【详解】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化学式为:Na2CO3,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石灰石的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14. 铁 氧化铜 稀硫酸可与指示剂反应使指示剂变色 BaCl2+H2SO4=BaSO4↓+2HCl
【详解】(1)稀硫酸与单质反应能生成浅绿色溶液,则此溶液中有亚铁离子,因亚铁离子的溶液呈浅绿色,故单质应为铁,氧化物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则此溶液中有铜离子,因铜离子的溶液为蓝色,故氧化物为氧化铜。故填:铁 氧化铜;
(2)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由①知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是稀硫酸能与指示剂反应使指示剂变色。
(3)若④所表示的物质是盐,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盐通常是可溶性的钡盐或碳酸钡,故化学方程式填:BaCl2+H2SO4=BaSO4↓+2HCl。
【点睛】利用酸的五条化学性质结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来解答。
15.(1) 少 杂质
(2)低
【详解】(1)海水中主要含氯化钠,氯化镁的含量较少,并且杂质较多,需要进行富集和提纯。
(2)将石灰乳加入海水或卤水中,石灰乳即氢氧化钙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选择石灰乳作沉淀剂,因为石灰乳易得,成本较低。
16.(1)1:2
(2)饱和
(3)ACD
(4) 7.5 100
【详解】(1)由图可知,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为50g,由溶解度的定义可知,4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比=50g:100g=1:2,故填1:2。
(2)由图可知,7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为45g,则70℃时,将65g硫酸钠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够溶解45g硫酸钠,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故填饱和。
(3)由图可知,温度在0℃~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高于40℃后,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要使40℃时的硫酸钠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升高温度和降低温度都能够实现,蒸发溶剂也能够使40℃时的硫酸钠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故填ACD。
(4)配制15%的氯化铵溶液50g,需要氯化铵的质量=50g×15%=7.5g,故填7.5;
将该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铵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7.5g÷5% 50g=100g,故填100。
17. 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 45 B 降温结晶
【详解】(1)根据溶解度曲线,图中P点的含义是: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
(2)根据溶解度曲线,t2℃时,A的溶解度为6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物质A的质量为60g,故75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
(3)根据溶解度曲线,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由t1℃升温到t2℃时,一定有晶体析出的是B;
(4)根据溶解度曲线,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A中含有少量的B,若要提纯A可使用降温结晶方法。
故答案为:
(1)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
(2)45;
(3)B;
(4)降温结晶。
18. 纯碱 灭火 2
【详解】(1)B是人体胃液的主要成分,因此B是盐酸;B、E间反应有气泡产生,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E是碳酸钠,即纯碱;
(2)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C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因此A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用途有:①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能够灭火;②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如制汽水等;③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④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故答案为灭火;(合理即可)
(3)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配平即可;故答案为
;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都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故答案为2;
19. CaCO3 引流 在滤液E中先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再蒸结晶
【详解】(1)氯化钙和过量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B为碳酸钙故填:CaCO3。
(2)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引流,故填:引流。
(3)因为碳酸钠过量,滤液E中含有碳酸钠,蒸发滤液E得到固体杂质含有碳酸钠,可在滤液E中先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再蒸结晶去除,故填:在滤液E中先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再蒸结晶。
20.(1) ④ 无气泡产生 ③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①
(2)
(3)因为NaHCO3溶液呈弱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影响氢氧化钠的鉴别
(4)
(5)A中残留的气体未全部被吸收
(6)A
【详解】(1)步骤1: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由于NaHCO3溶液呈弱碱性,一般不与CaCl2溶液反应,所以猜想④不成立;
步骤2:继续加入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即除去了碳酸钠。取滤液,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滤液中无NaHCO3,即猜想③不成立;
步骤3:另取步骤2的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滤液中含氢氧化钠,即猜想①成立。
(2)步骤1中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
(3)因为NaHCO3溶液呈弱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影响氢氧化钠的鉴别。所以如果去掉步骤2中的“加入适量稀盐酸”,上述实验的最终结论不可靠。
(4)C处装置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增加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根据碳原子质量守恒,碳酸钠中碳原子质量=二氧化碳中碳原子质量,设碳酸钠质量为m,则
,解得,m=,所以变质氢氧化钠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5)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因此在A中容易形成残留,无法吸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故填:A中残留的气体未全部被吸收。
(6)A、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排放到空气中,不利于实现碳中和,且烟尘、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空气。A做法不正确;
B、废旧书籍、报纸分类回收再利用,能够减少树木砍伐,能够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B做法正确;
C、循环利用二氧化碳制造燃料、尿素等物质,能够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C做法正确;
D、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能够增加光合作用,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D做法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A。
21.(1)<;NaCl和HCl
(2)93.0%
【分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钠不和盐酸反应。
【详解】(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 B 点时,表示盐酸过量,此时pH<7,溶液中溶质是NaCl和HCl,故填:<;NaCl和HCl。
(2)解:设碳酸钠质量为x。
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答: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93.0%。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