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7 10:48:5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6张PPT)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了解作者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
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作品简介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庄子》的散文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以及艺术魅力。
本文关联知识点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惠子,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人 。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
清静无为:提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复返自然。
无为而治: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无为,即不妄作为,需遵循客观规律而为。
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濠梁:濠水上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鲦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从容:悠闲自得。
是: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全:完全,完备。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其,话题。本:最初。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云者:……的话。
注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周〔先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原文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雄辩的机锋。文章写庄子与惠子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瞰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发联想,展开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论辩。除了开头内容用叙述语句略作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技巧,顶真式地将这场论辩深化。且不说论辩双方谁是谁非,谁胜谁负,仅两人不在论辩中所反映出来的敏捷的思维、睿智的辩语、雄辩的机锋,就令人拍案叫绝,不禁惊叹两人的雄辩之才。
无穷的韵味。惠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鱼不可能有人的喜怒哀乐;庄子则从艺术角度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说,庄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然而,庄子子的诡辩却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子完全是以艺术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的。人乐鱼亦乐,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所谓“移情”,就是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鱼当然不可能有喜怒哀乐,但庄子把自己在濠梁之上游玩的快乐,移到到嬉游的鱼儿身上,更加衬托出庄子的快乐。所以,本篇所写不但不会使人感到庄子是在狡辩、强词夺理,反倒使人觉得庄子说得好妙趣横生,读后感到韵味无穷。
赏析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到了濠水时才感到鱼的快乐,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性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是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
从逻辑上看,惠子占了上风。庄子是靠偷换概念才得以在辩论中化解惠子的发难,而这种做法啊显然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不科学,所以说,惠子占了上风。
关于这场“濠梁之辩”的结果,有人说是庄子赢了,有人说是惠子赢了,你认为是谁赢了?
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文章中间段,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课堂小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教师总结
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课堂测试
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这一章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思想。
D《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名庄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答案
D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识记重要的作家及作品介绍,及相关的故事情节。D项中道家学派的要求学牛注重积累,创始人是老子,不是庄子。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知识点
作家作品
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是鱼之乐也 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云归而岩穴暝
答案
A
解析
【分析】B完全,确定是/保全;C本来/巩固;D说/白云。A都是这的意思,故选A。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知识点
常用文言虚词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雪封山,汽车深陷雪中,我们只好安步当车 , 一步步走到这个座落在深山老林中的小村。
B 哀兵必胜 , 美国这次出兵海湾,一定能打下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
C 李强爱屋及乌 , 因为喜欢王菲,对王菲所在的学校也格外青睐。
D 政府安土重迁 , 拨给搬迁到外省的移民一大笔搬迁费,使他们在建好新的家园之后,还有足够的生活费用。
答案
C
解析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在理解词语原意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意思。做到灵活运用。A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当作坐车。形容悠闲、自得。B哀兵必胜:多指被压迫而从事正义战争的一方,一定会胜利。句中关国不属“哀兵”D安士重迁:安于故土,不愿轻易迁居他多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
知识点
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