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教 学 案
学校:小学 年级: 六年级 主备人:
课 题 6.狼牙山五壮士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六班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和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一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一痛击敌人一引上绝路一顶峰歼敌一跳下悬崖。其中第二、四、五部分是详写,其余为略写。 补:文章在人物描写方面着墨较多,选取了最能代表人物身份、性格的细节进行了描写,感受到五位战士的英勇奋战和对于敌人的深恶痛绝。简短而有震撼力的语言,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 删: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课文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重点指导“寇”“贯”的书写。 2.结合课后题1学习列小标题,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3.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形象,感受狼牙山五壮士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形象,感受狼牙山五壮士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
教 学 活 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补充资料,导入新课 课前,教师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基本背景,方便读懂课文。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删: 六年级的你相信一定能通过预习扫除字词障碍,接下来老师要考一考你,做好准备接受挑战了吗?本课的这些字词比较容易读错,请你先读一读,再听老师读。 本课14个要求会写的字,其中这两个字书写时要格外注意:“寇”字包含三个部件,下面“元”字包住的小部件容易写错,要特别提示学生注意,这个部件不是“支",也不是“餐”的左上部分,部件上面的横左边不出头,下面是“又”。又如,"贯”字上面的部件,里面是一竖,书写时不要写成上下两点。另外这个字的上半部分笔顺也容易出错,请你跟老师写一写,记住正确笔顺。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让学生先用较快的速度读读课文,了解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到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的。群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来理清课文结构。可以结合后练习,用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梳理文章的层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在文本中,有一关键的词句可以帮助学生提炼信息,加以概括。学生通过逐段读课文,抓住“痛击道上的敌人"“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到了狼牙1峰顶,五位壮t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这些关键信息,概括出“痛击敌人一-引上绝路--顶峰歼敌”等小标题。 再让学生根据小标题的提示,连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找出关键词句,体会英雄气概 1、默读课文批画重点语句,体会五位壮土的英雄气概。 1)复习五年级学习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回忆抓住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2)狼牙山五壮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哪些地方最能让你内心震撼?细细品读全文,圈画出相关词句。 出示课后第二题的两个句子让学生朗读体会,特别注意加点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如第一个句子,学生可以通过马宝玉说话时“斩钉截铁”的语气和他简洁但坚定的语言“走! ",感受作为班长的他在生死挟择面前那种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通过“热血沸腾”,体会战士们对于班长所作决定的认同,以及舍生取义的决心。第二个句子,学生从“抢前一步”“夺过”可以体会到班长马宝玉当机立断,身手敏捷,有勇有谋;从“猛地举起” “砸”则能感受到他的果敢勇毅和对敌人的强烈仇恨。 出示类似的语句,如: “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描写马宝玉动作的词语,体会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誓死杀敌的决心。又如: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通过对五壮士神情的描写,感受到五壮士为能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在学生自主选择语句进行感悟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加以品味,体会五壮士更于献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按下暂停键,请你带着崇敬和颂扬之情,读一段最震撼你的段落。 3,借助称呼的改变,了解五壮上的精神品质。 在讲述故事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发现课文在叙述时对五位英雄的称呼由“战士”改为“壮土”,让学生思考:称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经过再读、交流,发现课文前三个自然段,马宝玉等人是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他们本可以撤退,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吸引到棋盘陀上,可歌可泣,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 4,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乐朗读感悟。 提示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在坚定、果敢的语气中带着对敌人的痛恨,显示出五壮土的英勇无畏。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与敌人展开殊死的搏斗,留下来一些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代表之一,齐读课题。 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来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朗读第一段) 日寇集结部队对我军实行报复性打击,他们利用自己武器弹药优势,对有人的地方进行轰炸、抢杀。考虑到敌我实力悬殊,因此,晋察冀主力部队组织当地百姓转移出狼牙山。 听写课后词 日寇 险要 悬崖 山涧 攀登 屹立 豪迈 壮烈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同桌互批并订正 交流容易写错的字词。重点指导“寇”“贯”的书写。 梳理文章内容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问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事情发展顺序-笔记) 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根据提示提炼中间部分的小标题。(出示课后题一) 根据小标题说说本课主要内容。
板书 6.狼牙山五壮士 顶峰歼敌 引上绝路 痛击敌人 接受任务
反思 本节课整体感知环节词语全对学生不多,需要进行本课词语练习巩固,在精读部分,交流完“痛击敌人”部分后,由一名学生分享直接进入了点面结合的讲解。课下有单独询问几个中等偏上的孩子,发现他们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语言去叙述什么是点面结合,需要进一步借助重点句进行分享。
课 时 教 学 案
学校:小学 年级:六年级 主备人:
课 题 狼牙山五壮士 课 时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删: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六班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和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一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一痛击敌人一引上绝路一顶峰歼敌一跳下悬崖。其中第二、四、五部分是详写,其余为略写。 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课文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课时教学目标 1.夯实本课生字词 2.体会课文既聚焦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3. 继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课文既聚焦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 学 活 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听写生字词 日寇 奋战 险要 手榴弹 全神贯注 悬崖 斩钉截铁 特血沸腾 攀登 居高临下 山涧 粉身碎骨 雹子 屹立 眺望 喜悦 壮烈 豪迈 不屈 惊天动地 二、聚焦重点段落,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在把握了课文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关注写法。 请你默读全文,用波浪线画出对群体形象的描写,用直线画出对个体形象的描写,并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删:聚焦课文第2自然段。 关注其中对于人物群像和每位英雄的个体刻画。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五壮土的表现的,哪些是群像描写,哪些是个体描摹。通过阅读,学生发现这一段先整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也就是“面”的描写,再分别写每位成士的表现,这是“点”的描写。接着,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课文是怎么把每个战土的表现写具体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往课文中每个人物的特点,如,马宝玉是“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由此表现出班长的沉着冷静;葛振林的“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表现出对敌人的痛恨之情;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枪一个閣,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每位战士都充满了英雄气概,但在描写上又各有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在个体刻画时,课文通过动作、神情、语言写出了每位战土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聚焦第6自然段。 通过阅读、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第6自然段“英勇跳崖”也是这样来写的。这一段先描摹了狼牙山五壮士的群像图-“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之后通过对班长马宝玉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重点表现了他勇于牺牲的精神,这属于对个体形象的刻画;最后,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又一次对战士们作了群像的描摹。这样的写法,有点有面,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了五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学生由此感受到,像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接着,让学生再找一找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的片段。 三、拓展阅读,夯实写法 拓展阅读《篮球赛》片段 请你认真阅读这段描写篮球比赛的片段,用波浪线画出对群体形象的描写,用直线画出对个体形象的描写,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动着,场上的篮球赛依旧激烈地进行着。我班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们依然沉着应战。球传到我方4号,但他要投篮时,对方队员们立刻把他围得水泄不通。球是传不出去了,他机灵一动,干脆来个“饿虎吞羊”,死死抱住球。对方见势,纷纷后退。这时,他纵身一跃,球落向篮筐。” 教师引导:这一段先描写了队员们的整体表现;之后通过对我方4号的动作描写,重点表现了他灵活机智,球技高超。 这样的写法有点有面,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能够地让人感受到篮球比赛的激烈场面,场上队员团结拼搏的精神,又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我方4号队员形象。 四、补充视频,升华情感 孩子们,本课的学习即将进入尾声,最后让我们跟随一段视频,再次走进五壮士,感受狼牙精神。 英雄逝去,精神永存,让我们大声念出他们的名字,把他们的精神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中。 五、布置作业 同桌互批并订正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段“痛击敌人”部分,看看作者究竟是怎么描写的? (先总写了五人是怎么做的,这就是群像描写,也就是“面”的描写;又具体写了每个人是怎么做的,这是个体描写,也是“点”的描写) 像这样在场面描写中既有整个画面的描写,又有代表性的点的描写,我们称为点面结合。 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既让我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深刻的抗日英雄群体和个体形象。) 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也运用了这样的写法,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妙处。 “顶峰歼敌” 既描写了五壮士群体不畏艰险、依托地形英勇杀敌的画面,又重点刻画班长马宝玉当机立断、沉着指挥的个人风采。 “跳下悬崖” 先描绘了五壮士屹立峰顶的群体图,又通过对马宝玉的语言、行动描写,重点表现其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对壮士们做了群像描绘,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五壮士英勇无畏的革命情怀。
板书 狼牙山五壮士 点面结合
反思 本节课进一步回顾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又结合“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练习了这一写作方法。之后又引入《篮球赛》精彩片段,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当堂练笔。之后利用课间批阅两组,找出比较好的孩子与需要修改的孩子,在第二节课集中讲解,表扬好的地方,找一篇需要修改的一起修改。其余放手让孩子用铅笔改错。本次练笔中发现的问题是孩子抓不住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