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25 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书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读书,古人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这些句子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让我们一同怀着对经典的虔敬之心,诵读经典,谈谈自己的启发,制作属于自己的书签。
任务一:朗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一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
.
.
.
.
.
【填空】
默而识(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人生聪明识( )字始,有效识字在阅读。
多音字
识
shí 常识
zhì 博闻强识
zhì
shí
任务二: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谈谈读书启发。
片段1: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前四个“知”都是“知道”的意思。
.
这句话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通假字)
片段1: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这是孔子教育大家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谦虚、诚恳、老实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 自欺欺人。
补充之前学过的通假字,加深理解。
片段1: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通假字)
①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最喜小儿亡赖。
(“见”同“现”)
(“亡”同“无”)
.
.
片段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片段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敏:此处指聪敏。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片段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天下人人皆可为我师,求学者就必须具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这句话的意思: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孔子的知识很渊博,并且十分好学。有一次他去孔庙参加祭祀,一直在请教别人问题,为什么祭祀的东西要这么摆放等等。别人看了十分不解,认为他知识那么渊博为什么还会向大家请教,孔子就说他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那么多的,不懂就要问。
补充资料
片段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片段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识(zhì):记住。
厌:满足。
诲:教诲。
片段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人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 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 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 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这句话的意思: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疲倦。
片段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片段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知:知道,懂得。
古:古代文化。
敏:此处指勤勉。
片段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孔子认为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天才, 后天刻苦学习、勤奋追求学问才会有丰富的知识。他的知识就是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得来的。
这句话的意思:我不是生来就是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文化,勤勉地去求得它的人。
片段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片段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及:赶上。
犹恐:仍然担心。
片段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这句话告诉我们不仅要勤奋学习,还要有上进心,要不停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句话的意思: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片段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片段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尝:曾经。
终日不食:整天不吃。
终夜不寝:整夜不睡。
片段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心得体会。这句话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只冥思苦想,即使想的时间再长也是没有用的,还不如去学习。
这句话的意思: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冥思苦想,结果并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片段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你还记得带有“尝”字的文言文吗?
尝与诸小儿游。
——《王戎不取道旁李》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对比阅读,深化理解孔子关于“学”与“思”的关系。
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无所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陷入困境,就危险了。
罔:同“惘”,迷惑。
殆:疑惑。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对比阅读,深化理解孔子关于“学”与“思”的关系。
“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是两个相反的极端,皆不可取。应该学思并重,勤于思考,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心中融会贯通的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业上有大的进步和收获。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片段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诵读文章,梳理学习方法和态度,填写下面的表格。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默而识之
实事求是、不耻下问
学思结合
勤勉好学
坚持不懈
请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自己有所启发。
【示例】
我读《水浒传》的时候,人物的名字和故事还没有分清呢,就忙着和别人炫耀,结果被别人指出问题,我很尴尬。这就告诉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古人关于读书的方法和体会还有很多,自由默读丛书中的《古人谈读书》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读书只有勤奋、坚持,才能有所收获。
古人关于读书的方法和体会还有很多,自由默读丛书中的《古人谈读书》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不同的年龄段,生活阅历不同,阅读的感受和收获也不同。
任务三:读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谈谈读书启发。
片段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尝:曾经。
谓:说。
片段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阐述观点,直接点明自己的读书方法。
这句话的意思: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片段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回忆带有“尝”字的文言文。
尝与诸小儿游。
——《王戎不取道旁李》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片段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片段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读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漫浪:随意。
片段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读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详细解析了读书“三到”之间的关系,强调只有这三方面做到了,才能把书读好。否则,读书的效果不会好,知识也记不牢。
这句话的意思: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片段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读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片段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急:要紧,重要。
矣:文言助词。
岂:难道,怎么。
乎:吗。表示语气的词。
片段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再一次说明读书时“用心”的重要性,只有用心去读才叫真正的读书,读书才有效果。
这句话的意思: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片段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指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指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阅读鲁迅的读书“五到”,加深认识和理解。
梳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谈启发。
读书“三到”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心到、眼到、口到
要用心、专心致志
按照下面的两个提示,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熟读成诵。
【提示二】
余尝谓读书有______,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在此,则______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______最急。心既到矣,______岂不到乎?
【提示一】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背诵,如一个人说大意,另一个人背出对应的文章内容。
请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启发。
【示例一】
我认为朱熹的“心到最急”说得非常正确。如果读书不用心,囫囵吞枣,一点儿意义也没有。我平时读书的时候,不仅会读,还会用心想一些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这个人物的动作描写好在哪里?……我还会做读书笔记,这样做使我的作文水平提高得很快。
请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启发。
【示例二】
读书时用眼去看清每个字,用心去思考每句话,再大声朗读,我用这种方法记忆得很深刻。
【示例三】
我在读书的时候,除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做到了“笔到”,我觉得这种读书方法可以让我牢牢记住读的内容。(这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拓展阅读,了解朱熹关于读书的更多论述。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这段话和课文第二则文言文都选自《童蒙须知》,是课文前面的一段内容,告诉我们读书不仅要养成好的习惯,还要掌握好的方法,那就是熟读。
任务四:制作书签,评比展示。
在书签上摘抄读书名言。
最美书签评比大赛
制作书签,评比展示
课堂总结
浩瀚书海,茫茫无边,只有采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让我们学习古人读书的好方法,驾着自己的一叶扁舟,在书海里尽情地遨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