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关键词语,体会人物的英雄气概。
2.学习个体刻画与群体描摹相结合的写人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味关键性语词;了解个体刻画与群体描摹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这两张图片(大屏幕展示)
这个地方我们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已经去过了很多次,它就是位于牟平的雷神庙(战斗遗址)(学生答)。谁来说说你对雷神庙战斗有哪些了解?
是啊,在抗战期间,中华大地涌现出无数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在河北的易县也有这样一群抗日战士,他们是《狼牙山五壮士》。(学生答)
二、回顾课文内容
师:在导读课上,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
1.生:讲述了1941年秋,日寇大举进犯,五位战士在狼牙山上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他们把敌人引上山,与敌人英勇斗争,最终跳下悬崖,壮烈牺牲了的故事。(啰嗦)
师:这位同学复述的很完整,但要注意老师要求:概括 主要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儿?哪位同学再来简炼的说一下?
2.生:讲述了五位壮士抗击敌人、不怕牺牲的故事。(简单)
师:嗯,这位同学的回答十分简练,但叙述的内容不够完整,哪位同学再来完整地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讲述了五位壮士在狼牙山上接受掩护任务,诱敌上山、痛击敌人,把敌人引上绝路、歼灭敌人,最终跳崖牺牲的故事。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清晰地向我们阐述了五位战士抗击敌人的过程。
三、引入问题
师:导读课上,我们不但了解了基本内容,也让同学们把自己的问题写到了纸上,经过整理,老师发现,同学们普遍对这个问题 很感兴趣,请看大屏幕
不少同学提出,为什么是狼牙山五壮士,而不是狼牙山五战士呢?(停顿几秒)
师:课文中是不是一开始就用了壮士这个称呼呢?
生:不是
师:请同学快速浏览下课文,看看文章哪里用的战士,从哪里开始改用壮士的?
生回答。
师:同学们,根据你的平时积累及对文章的理解,你觉着“战士”与“壮士”这两个称呼有什么区别呢?
预设
生1:“战士”只是一个称谓,而“壮”字可以体现他们不畏牺牲的那种壮烈。
师:嗯,不怕牺牲、壮烈。其他同学呢?
生2:“壮”表现了战士(抗击敌人)的英勇/勇敢,而“战士”不能体现出他们的勇敢。
师:嗯,勇敢。
生3:“壮”字可以看出对他们有一种敬佩、敬重。
师:同学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二者到底有何区别呢?请看大屏幕
战士,仅仅是一个称谓;而壮士,说明这些参战的人是勇敢的、不怕牺牲的,十分壮烈。
师:明确了二者的区别,那我们来看看文中的称呼转换是否恰当?他的依据是什么? (聚焦发生转换的地方,为什么发生了这个转换 )
生:恰当。从第四自然段开始发生了称呼的转变,同学们请看第三自然段可知,五位战士知道自己选择的是绝路,但义无反顾,他们这种精神让人敬佩,所以从第四段开始称他们为“壮士”。(板书:引上绝路)
师:你能找出具体语句来说说他们的义无反顾吗?
预设一:另一条路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的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生:“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他们选择的那条路是悬崖绝壁,却仍然选择了绝路,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义无反顾。
师:是啊,明知道是一条死路,但战士在做选择的时候,有没有犹豫?
生:没有!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大家请看29页最上面,“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我认为这里的“斩钉截铁”体现了班长的果断及坚定的态度。
师:嗯,班长的神情是怎么样的啊?怎么样的?斩钉 截铁,十分坚决。班长斩钉截铁的说了句什么?
生:“走!”(板书:走)
师:好,你能给大家读读这句话吗?
生:读。
师:谁来点评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的气势不够,那种坚定、果断的样子没有读出来。
师:嗯!那你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同学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预设:
1.生:(点头)好。
师:嗯,这位同学语气语调把握的很到位,我们也可以看出,“走”字后面用了什么标点?
生:感叹号!(齐)
师:很好,碰到感叹号,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加重语气。
刚刚这位同学,把“走”字读的短促决绝,让我们更深切的感受到了班长的果断坚定,我们大家再齐读一下这句话。
生:读。
2.不好:
师:我看很多同学摇头了,(点一个同学)你为什么摇头?
生:因为他读的不够坚定。
师:嗯,班长坚定果断,但是刚刚这位同学的“走”字读的是不是有些拖沓?
生:是!
师:在读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走”字应该是短促决绝的,我们的语调要沉下去(师读:走!) 。
师:我们大家再齐读一下这句话。
师:班长面临选择时态度决绝(板书:决绝)、毫不犹豫,其他几位战士又是怎样做的呢?(点人起来说/齐读)
生: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师:你来赏析一下这句话。
生:我认为热血沸腾,写出了战士们知道要牺牲了,但是仍然充满激情和斗志的样子。“紧跟”,写出了战士认同班长的做法,跟随班长一起前进,不畏惧生死。
师:很好,那这个“紧”字,表现了什么呢?
生:表现了战士的毅然决然、毫不犹豫。
师:非常好,哪位同学能起来读一读这一段话,班长怎样做的,战士又是怎样做的?谁来读读?
生:读。
师:嗯,刚刚强调了,一定要注意语气语调,下面大家齐读。
师:是什么样的战士啊,才能在面临生死时毅然做出选择!其实,前文已经通过人物描写刻画了他们的勇敢。哪位同学说说,他们五位战士都是什么样的形象?
生2:第二自然段的赏析。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的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生:我认为写出了五位壮士的勇敢。班长很沉着,小战士把脸绷的紧紧的瞄准敌人。
师:嗯,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情景?
生:痛击敌人。(老师要及时板书)
师:请大家再默读一下这个自然段,与刚刚我们赏析第三段“班长马宝玉……引上绝路”部分在处理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段详细描写了每个战士的特点,第三段就详细写了班长,其他都一起写了。
师:是啊,这就是本文在写人方面的一个特点,将个体形象与群体刻画相结合。(板书:个体 群体)
师:请同学们细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对五位战士的了解。
生:班长沉着、镇静;副班长脾气比较火爆,对敌人有满腔的怒气,从“大吼”可以看出来;宋学义很有经验,因为他扔手榴弹“抡”一个圈
师:他 总要 抡一个圈,体现了他作战经验丰富。两个小战士呢?
生:他们绷着脸,全神贯注。
师:同学们,请看课下注释4,什么叫绷着脸呀?
生:板着脸。
师:他们为什么板着脸?(点名回答)
生:因为他们经验不足,紧张,再是他们全神关注、严肃认真。
师:很好,请坐。这几位战士的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正是从神态、动作等人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描写,我们才看出了五位战士的不同身份 ,和不同的性格特点。(板书:不同身份、特点)
师:这一件件事,让作者发现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这是一群英勇的壮士。(强调出壮士)
不禁让我想到了千古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个故事讲的是 先秦时期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燕太子丹为壮士荆轲送行,也是在同样的地点(PPT展示相关资料),同样的悲壮感人。他们真是一群当之无愧的壮士啊!
师:明白了称呼转换的原因,请同学们再次从课文中寻找依据,思考哪些地方体现出他们无愧于“壮士”的称号?。(给学生点时间读课文,整理思路)
生交流。
预设一: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生:我认为他们的子弹用完了,还坚持战斗,十分勇敢。
师:嗯,还有吗?
生:“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我认为“抢、夺、猛地”写得好。
师:好在哪里?(演示动作)
生:写出了敏捷、速度快,力气大。
师:好,请坐。老师有一个问题,这里为什么不用扔、投、抛?
生:“砸”写出了班长对敌人的仇恨,打击敌人的决心。(板书:仇恨)
师:嗯,大家想一想,“砸”(动作演示),十分(生答有力)。同学们,我们在阅读或写作时,也要注意一些词语的精准运用,通过品味这些词语,来揣摩人物心理。(板书:品悟语词、揣摩心理)
谁还有补充的?大家想一下,石头砸向日寇的场景,除了有力,还有什么特点?
生:石头像雹子一样,雹子下落的很快,很密集,写出了石头砸向敌人的有力、密集、迅猛。
师:非常好,这里把石头比喻成了?(生答:雹子)除了有力、密集、迅猛,砸向敌人的石头中,还饱含着壮士的?(提示:大家想一想,这些石头带着?)
生:决心,仇恨。
师:非常好,一个“砸”字,掷地有声,将战士们的英勇和对敌人的仇恨表现的淋漓尽致(板书:英勇)。
下面,我们来齐读这一段。
师:通过战士们的抗击,敌人都怎么样了?
生:滚落山谷。
师:嗯,五位壮士在顶峰消灭了敌人。(板书:顶峰歼敌)
预设四:
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生1:“砸碎”写出了战士们不想给敌人留下武器,跳下深谷表现了班长不怕死亡、义无反顾;“昂首挺胸”写出了战士为国献身的骄傲。
师:分析的很到位,从刚刚这位同学的分析中,你提取了那些关键词?谁来说说?
生:“砸碎”、“跳”、“昂首挺胸”,说明了战士们宁死不屈和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与自豪。
师:请坐。班长带头跳下了悬崖(板书:跳下悬崖),他是怎么跳的?
生:纵身(板书:纵身)
师:纵身是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很快、猛地跳下去了。
师:对啦,有的同学不理解“纵身”的意思,其实课文中已经告诉我们了,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当班长带头跳下悬崖,其他战士呢?
生: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板书:相继)
师:刚刚同学说到了昂首挺胸,大家想一想,昂首挺胸是什么样子?(演示)
生:自豪、骄傲。
师:这群战士为什么自豪?谁来说说?
生:因为他们完成任务了,死的很光荣。
师:很好,他们为自己保护人民、保卫祖国而感到?(生答自豪)
请同学齐读这一段。
生:读。
师:很好。那么,战士跳下悬崖之时,说出了怎样的壮言?
生:读口号。
师:很好,大家读的相当有气势,五位壮士一起喊出了口号,下面让我们班47位同学一起喊出这个口号!一二!
生:读。
师:非常好,大家思考,这里仅仅代表五位壮士的口号声吗?请大家关注最后几段,从中找到答案。(停顿10s左右)
好,谁来说说,这声音,这口号,是谁喊出来的?(点名)
生:是中国人民。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请坐。这声音,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与抗战决心,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读。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仇恨敌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大家带着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再读 他们豪迈的口号!
生:口号声。
师:同学们的声音,真是气壮山河啊!
四、拓展延伸
师:五位壮士的故事结束了,可是抗日战争期间还有许多英雄的故事在发生,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呢?我们身边我们胶东有没有这样的英雄呢?
生:交流。
五、盘点收获
六、布置作业
1.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个有关人物的小片段,注意用词准确形象。
2.推荐大家阅读《林海雪原》,注意体会里面的人物描写,感受杨子荣等人的英雄气概。
七、板书设计
板块1:
顶峰歼敌
引上绝路 砸
痛击敌人 斩钉截铁 冰雹 跳下悬崖
个体形象 走 纵身、相继
紧跟 昂首挺胸
战士 壮士
板块2:
不同身份、性格 角度
品味词句、揣摩心理
个体 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