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节 耳和听觉
考点一、耳的构造及听觉的形成
(一)耳的构造及各部位功能
结构 功能
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 随着声波的振动而引起振动,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鼓室 与耳道一起引起共鸣,并且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
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咽鼓管 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内耳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前庭 感觉头部位置变动,产生神经冲动
(二)听觉的形成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即: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三)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易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典例1:(2023七下·富阳期中)如图为耳朵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的声波传至内耳的过程是①→②→ (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
(2)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其振动,再由三块 听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 形成听觉(填中文名称)。
(3)遇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使 张开,从而使[ ] 内外的气压平衡,以免震破。
【答案】(1)③→④→⑤
(2)听小骨;耳蜗;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3)咽鼓管;[3]鼓膜
【解析】①是耳廓,②是外耳道,③是鼓膜,④是听小骨,⑤是耳蜗,⑥是听神经;
【解答】(1)听觉的形成路径:①耳廓→②外耳道→③鼓膜→④听小骨→⑤耳蜗→⑥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所以外界的声波传至内耳的过程是①→②→③→④→⑤
(2) 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其振动,再由三块听小骨听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鼓膜内外气压不平衡会导致鼓膜破裂,影响听觉;遇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 3 ]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以免震破。
变式1:(2023七下·婺城期末)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答案】C
【解析】耳主要分为外、中耳和内耳。耳是具有声音传导和司理平衡的功能。外耳由外耳廓和外耳道所构成外。外耳廓是软骨性结构,外耳道外1/3为软骨,内2/3为骨质结构。外耳道长度约3.5cm左右。外耳道深部有一个斜形的膜性结构,叫做鼓膜。鼓膜以内就是中耳腔,中耳包括鼓室、鼓膜、咽鼓管以及听小骨等鼓市内容物。中耳在往内就是内耳,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等结构,是传导声音的主要器官,也司理人体的平衡功能。
【解答】A. 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
B.声音会引起鼓膜的振动,故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接受刺激的为4耳蜗;
D. 咽鼓管连接外耳道和咽部。
变式2:(2023七下·金华期中)如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请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用图中字母及箭头表示)
(2)一位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的是 (用字母表示),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聋。
【答案】(1)G→F→E→C→A (2)F
【解析】A是大脑皮层听觉中枢;B是听神经,C是耳蜗,D是咽鼓管,E是听小骨,F是鼓膜,G是耳廓,H是半规管
【解答】(1)听觉形成的过程是: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所以顺序为G→F→E→C→A ;
(2)在耳的结构中,鼓膜的作用是把声波震动转为机械性震动,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开嘴巴是为了打开咽鼓管,在遇到大声音时,口腔压力与耳朵内的压力不平衡,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是会因为压力差而导致鼓膜被震破;
变式3:(2022七下·东阳月考)每年的 3 月 3 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当 F 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
(3)打瞌睡时,头部下垂会立刻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前庭和耳蜗 B.半规管和耳蜗 C.前庭和半规管 D.鼓室和前庭
【答案】(1)耳蜗 (2)不能 (3)C
【解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3)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1)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F为听觉神经,当 F 受损时,反射弧不完整,造成的耳聋不能治愈。
(3)打瞌睡时,头部下垂会立刻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
考点二、音调、响度和音色
(一) 响度、音调、音色的决定因素和表现
决定因素 听感表现
响度 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大:震耳欲聋响度小:轻声耳语
音调 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音调高:声音清脆、尖细音调低:声音粗犷、低沉
音色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 可以用来分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注意】音调和响度是声音两个根本不同的特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调高声音听起来尖细,音调低声音听起来沉闷;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声音的强弱,它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所以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典例1:(2023七下·富阳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甲、乙 不同,乙、丙 不同,甲、乙、丙三者 相同。(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答案】响度;音调;音色
【解析】在波形图上,相同时间内波峰的个数越多,则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越大,则振幅大,响度大。波形的细节不同,则音色不同。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波峰和波谷之间的距离不同,则二者响度不同。乙和丙波峰的个数不同,即音调不同。甲、乙、丙三者的波形细节相同,则音色相同。
变式1:(2023七下·金华期末)音乐课上老师组织了“听音辨器”活动:“听一段音乐,判断出该音乐演奏的乐器。”同学们判断乐器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C
【解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色叫音色。
【解答】音乐课上老师组织了“听音辨器”活动:“听一段音乐,判断出该音乐演奏的乐器。”同学们判断乐器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特点,也就是音色,故C正确,而A、B、D错误。
变式2:(2023七下·金华期中)在公共场所打电话、说话“轻声”是文明的表现,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 ;我们仅凭手机中听到对方的声音就判断出对方是谁,这是依据声音的 进行判断的。
【答案】响度;音色
【解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解答】(1)公共场所打电话、说话“轻声”是文明的表现,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2)我们仅凭手机中听到对方的声音就判断出对方是谁,这是依据声音的音色进行判断的。
变式3:(2023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瓶中的空气柱越短,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____(填字母)。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答案】(1)瓶壁;低 (2)空气柱;高 (3)A
【解析】(1)(2)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根据被敲击的物体解答。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大小有关,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根据前面得到的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子,则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瓶壁。盛水越多,瓶子的质量越大,而振动频率越小,则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内水面上方空气柱,则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空气柱。瓶中的空气柱越短,则振动频率越大,则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3)往保温瓶内灌开水的过程中,振动的物体为空气柱。随着水面的升高,空气柱的长度不断减小,则振动频率不断增大,因此音调逐渐升高。而空气柱的振幅逐渐减小,即响度逐渐减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考点三、噪声污染,超声波和次声波
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如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设备或加一些消声装置。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建造隔音墙等,使传来的噪声被反射或部分被吸收而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在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具。
(一)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超声波超过了人类听觉的上限,不能被人听到,但能被一些动物听到。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并通过接收碰到猎物后返回的超声波来辨别猎物的方位及距离,B超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二)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声波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不能被人听到,但能被一些动物听到。
典例1:(2023七下·东阳期末)如图所示,为了使城市道路交通更加通畅,在主干道架设了高架道路,高架道路的路面铺设“海绵”沥青,部分路段两侧设有高3m左右的透明板墙,铺设“海绵”沥青和安装这些板墙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答案】B
【解析】交通噪声污染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海绵”沥青易吸收声音,两侧板墙可以隔声。
【解答】A.“海绵”沥青含有很多个孔,可以吸收声音,两侧挡板可以隔绝掉一部分声音,所以不是为了保护车辆行驶安全。故A错误;
B.“海绵”沥青含有很多个孔,可以吸收声音,两侧挡板可以隔绝掉一部分声音,故B正确;
C.铺设“海绵”沥青和安装这些板墙不是为了增加高架道路美观,故C错误;
D.气体会扩散,所以铺设“海绵”沥青和安装这些板墙不是为了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变式1:(2023七下·金华期中)仲夏时节,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又打扰我们的休息,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
B.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
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蛙声和蝉鸣都是由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
【答案】D
【解析】AB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分析判断;
C.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D.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解答】A.紧闭门窗是通过阻断噪声传播的知识来控制噪声,故A错误;
B.戴上耳塞是防止噪声入耳的方式来控制噪声,故B错误;
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蛙声和蝉鸣都是由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变式2:我国“海警3901”号所携带的非杀伤性定向声波武器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定向声波武器是一种远距离声波设备,它可以发出高达150分贝的高能声波。使用时将该设备对准目标,集中施放高分贝警告音,令目标感到极度不适、头痛甚至休克,从而失去对抗能力。对此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定向声波武器施放的是超声波 B.分贝是声音频率的单位
C.该例子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距离远近不影响武器效果
【答案】C
【解析】(1)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
(2)分贝是声音强度的单位;
(3)声波不但能够传递信息,还能够传播能量;
(4)声音的强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到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A.定向声波武器施放的声音人类能够听到,肯定不是超声波,故A错误;
B.分贝是声音响度的单位,故B错误;
C.该例子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C正确;
D.距离越远,声音越分散,这种武器的效果越差,故D错误。
变式3:(2023七下·永嘉期中)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便利,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的主动降噪耳机,开启降噪模式,有种世界都安静的体验。
(1)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简要说明声音传播过程和形成听觉的过程?
(2)降噪耳机的耳罩外面有麦克风(收集环境噪声)降噪电路(可以产生一个与噪声抵消的声波)和扬声器,试分析降噪耳机的工作原理。
(3)结合降噪耳机的原理,在丙图中画出降唾声波的波形图和传播方向。
【答案】(1)各种声波经耳廓收集后,声波通过外耳道撞击鼓膜,使鼓膜产生振动:鼓膜振动带动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耳蜗内听觉感受器接受信息,并通过听神经传到大脑,在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2)环境中的噪声传到耳罩外面的麦克风,麦克风来识别出噪声的声波,降噪电路产生与噪声相位相反的声波,再通过扬声器播放,两个相反的声波相遇后会相互抵消,使噪声减弱,而通过数据线进入耳道的音乐则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3)降噪声波的波形图和传播方向如图所示:
【解析】(1)根据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的知识分析解答。
(2)根据降噪耳机的工作原理分析解答;
(3)降噪耳机,关键是它能产生与噪声相位相反的声波,从而将噪声抵消,据此分析解答。
1.(2022七下·婺城期末)下列有关“鸟语花香”这一成语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听到“鸟语”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B.接收到“鸟语”的感受器位于耳廓
C.闻到“花香”的感觉是在鼻腔中产生的
D.不同人对“花香”的敏感程度相同
【答案】A
【解析】①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②分子运动是看不见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分子运动属于扩散现象.
【解答】A:听到“鸟语”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A正确。
B:接收到“鸟语”的感受器位于耳蜗,B错误。
C:闻到“花香”的感觉是形成于大脑的感觉中枢,C错误。
D:不同人对“花香”的敏感程度不同,D错误。
2.(2023七下·武义期末)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B.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答案】B
【解析】A.乐音指令人身心愉悦的声音;
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C.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D.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
【解答】】A. 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对某些时刻来说不一定是乐音。
B.声音是由于琴弦的振动而产生的;
C.用力越大响度越大;
D. 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音调。
3.(2023七下·富阳期末)关于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的主要功能有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和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两个方面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
C.鼓膜能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
D.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
【答案】C
【解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解答】A.耳的鼓膜、听小骨和耳蜗是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前庭和半规管具有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的作用,故A正确;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故B正确;
C.鼓膜能将声波转化成机械振动,并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故C错误;
D.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能够接受通过听小骨传来的振动,产生神经冲动。所以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故D正确。
4.(2023七下·兰溪期中)在汽车行驶的途中,即使我们闭上眼睛也可以感受到车子向右转还是向左转,加速还是刹车,这是因为( )
A.我们耳朵的听觉十分灵敏可以听到汽车行驶的声音
B.耳蜗中位觉感受器
C.通过身体的各种感觉感受到的
D.前庭和半规管的作用
【答案】D
【解析】前庭和半规管在人的内耳内部:
1. 前庭主要是维持平衡的器官,可感知人体空间位置,并与耳蜗紧密相连。
2. 半规管是耳内感受装置,起到平衡作用,分为上、后、外侧半规管,连接内耳与前庭,有骨半规管和膜半规管两部分组成。
3. 患者感统失调可能导致前庭肢体感官信息中断,出现晕车、晕船等现象。
【解答】感受到车子向右转还是向左转 ,其为感知车子方向和位置的变化,为前庭和半规管的作用。
故答案为:D
5.(2022七下·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B.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C.耳蜗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D.鼓室内的听小骨是固定不动的
【答案】D
【解析】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能收集声音。中耳有鼓膜鼓室听小骨,将声音转化成振动并放大声音的作用。内耳有前庭半规管耳蜗等。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解答】A.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
B.中耳有鼓膜鼓室听小骨,鼓膜将声音转化成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内耳有前庭半规管耳蜗等。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故C不符合题意。
D.听小骨接收到鼓膜振动后会带动听小骨振动并将振动放大。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6.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收音机的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当你打开收音机时,台上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收音机中传出的优美的乐曲有时也会成为噪声
B.“小人”跳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越剧烈,说明物体的音调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
D.关掉收音机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答案】C
【解析】(1)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3)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而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
(4)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
【解答】A.音乐虽然优美,但是在晚上人们休息时响起,也会影响大家,此时为噪声,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小人’跳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越剧烈,说明物体的振幅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关掉收音机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
B.“禁止鸣笛”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C.“闻其声知其人”的判断依据是人发出声音的响度
D.演奏弦乐器时,演奏者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这是在改变声音的音调
【答案】D
【解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小;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4)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
【解答】A.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A错误;
B.“禁止鸣笛”是在声音的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B错误;
C.“闻其声知其人”的判断依据是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故C错误;
D.演奏弦乐器时,演奏者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这是在改变振动部分的长度,即改变琴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正确。
8.许多成语对声现象有着生动的描述。下列成语中描述声音响度的是( )
A.声如洪钟 B.曲高和寡 C.悦耳动听 D.余音绕梁
【答案】A
【解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解答】A.声如洪钟,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A符合题意;
B.曲高和寡,其中的“高”和“寡”描述声音的高低,即声音的音调,故B不合题意;
C.悦耳动听,描述的是声音的特点,即声音的音色,故C不合题意;
D.余音绕梁,描述的是声音的特点,即声音的音色,故D不合题意。
9.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声音 ( )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答案】C
【解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音量不变,即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变。当快速播放时,声音的振动频率增大,即发出声音的音调升高,故C正确,而A、B、D错误。
10.(2023七下·东阳期末)如图所示,在“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实验中,进行如下操作:①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发声装置)固定在拔罐器内;②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感受到音乐声越来越小。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该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步骤①中音乐声尖锐刺耳是因为声音响度大
D.步骤②中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
【答案】B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指声音的音质好坏。在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中,采取了实验推理法,即通过不断抽气来减少介质(空气),再根据声音的大小变化来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 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感受到音乐声越来越小 ,由此可推测如果抽成真空,声音将不再传出来,故B正确。
C. 音乐声尖锐刺耳是因为音调高,故C错误;
D. 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响度变小,故D错误。
11.时值仲夏,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又打扰我们的休息,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
B.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
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蛙声和蝉鸣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
【答案】D
【解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防治噪声有三条途径:从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A、紧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虽减弱噪声,故A错误;
B、戴上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我们能够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蛙声和蝉鸣都是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12.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答案】B
【解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13.(2023七下·嘉兴期末)生活中实验往往可以揭示声现象的本质。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声音越尖,说明响度与频率有关
B.图乙:将播放音乐的扬声器对准烛焰,烛焰会跳动,说明声音是以直线形式传播
C.图丙:抽尽玻璃罩内空气,闹钟的声音几乎听不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图丁:为改善工作环境,工厂车间内的工人戴耳罩,说明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C
【解析】(1)根据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判断;
(2)根据声音的传播形式判断;
(3)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判断;
(4)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判断。
【解答】A.图甲: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声音越尖,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故A错误;
B.图乙:将播放音乐的扬声器对准烛焰,烛焰会跳动,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故B错误;
C.图丙:抽尽玻璃罩内空气,闹钟的声音几乎听不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正确;
D.图丁:为改善工作环境,工厂车间内的工人戴耳罩,说明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14.(2023七下·杭州月考)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该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音叉,从而使音叉振动发声
B.图乙:不同用力击鼓,听声并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C.图丙: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伸出越长,用相同力拨动时所听到的音调更低
D.图丁:逐渐抽出装置内的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说明真空状态下的铃铛不能发声
【答案】C
【解析】声音三要素一、定义:音调:声音的高低响度:声音的强弱音色:声音的品质;二、影响因素:音调:取决于发声体的频率。频率高则音调高。响度:1.取决于发声体的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还与人距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响度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核结构等自身因素有关。
【解答】A. 图甲:该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声音产生的振动放大观察,A错误;
B. 图乙:不同用力击鼓,听声并观察纸屑被弹起高度。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的有关,B错误;
C. 图丙: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伸出越长,用相同力拨动时振动的频率越慢,所以所听到的音调更低,C正确;
D. 图丁:逐渐抽出装置内的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说明真空状态下的铃铛能发生,但是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所以人耳听不到声音,D错误;
15.(2022七下·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答案】C
【解析】(1)(2)根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判断;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响度,特点叫音色;
(4)根据人类听觉的范围确定。
【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引吭高歌”中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故D正确,不合题意。
17.(2022七下·婺城期末)跑操是各校大课间活动的主项目,同学们跑操训练时,步伐整齐、气势宏博。请回答:
(1)班级跑操训练时,同学们听到指挥员的指令,听觉是在 中形成的。
(2)跑到指定位置后,同学们利用了在同一均匀介质中 的原理,迅速排成整齐的队伍。
【答案】(1)大脑皮层(2)沿直线传播
【解析】(1)听觉、视觉、味觉等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2)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答】(1)指挥员指令的声音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听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因此听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2)同学们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迅速排成整齐的队伍。
18.(2022七下·杭州月考)小科用两把伞,选择了一个安静的室内环境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所示,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钟表,当他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钟表“嘀嗒”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钟表的“嘀嗒”声。
(1)“嘀嗒”声是由钟表内机械装置 产生的;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 现象。
(2)“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的声音的 ,钟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 。
【答案】(1)振动;反射(2)响度;空气
【解析】物体振动发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具有反射现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有关),响度(与声源的振幅,离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解答】(1)物体振动发出声音,所以“嘀嗒”声是由钟表内机械装置振动产生的;结合图可知声音发出后碰到伞面被反射了回来,所以说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反射现象。
(2)原本听不到声音,经过聚音伞的反射,有更多的声音进入了人耳,所以说增加的是响度。声音传播依靠的介质是空气。
19.某班学探究小组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想:
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其猜想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 ,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和 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 的。
【答案】(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对照法;控制变量法(2)正确
【解析】本题为探究实验题,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得出答案。在实验设置中,要遵循控制变量原则。
【解答】(1)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对照法和控制变量法。(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正确的。
20.(2023七下·上城期末)小金坐飞机时,经常要晕飞机。妈妈不停地和他聊天,分散注意力,以减弱他不舒服的症状。请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晕飞机主要是由于图中 (填字母)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会引起小金耳朵中 的振动。
(3)小金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主要是由于妈妈声音的 有别于他人。
【答案】(1)C (2)鼓膜 (3)音色
【解析】耳的结构中A是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B是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C是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
【解答】(1)前庭位于内耳,故是图中C
(2)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被耳廓收集,通过外耳道与鼓膜接触时,引起鼓膜振动。
(3)不同的发生物体(不同的人)的音色不同,因此可以根据音色来辨别,故是由于妈妈声音的音色有别于他人。
21.(2021七下·天台月考)如图是人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一位小朋友要晕车,最可能的是________(填字母)太敏感所致;
(2)如果鼻咽喉感染,应及时治疗,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发炎。
(3)当你在〝打哈欠〞时,会听不清别人对你说的话,主要是影响了________(结构名称)。
【答案】(1)H (2)咽鼓管 (3)鼓膜
【解析】外界传来的声音经过耳郭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耳蜗上的听觉感受器便把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听觉中枢,从而形成听觉。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就容易晕车、晕船。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够正常振动。
(1)晕车最可能是前庭、半规管太过敏感。
(2)鼻咽喉感染,不及时治疗的话,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炎症。
(3)“打哈欠”时,咽鼓管开发,使鼓室内气压增高,鼓膜外凸,引起听小骨与鼓膜之间传导声波出现障碍,所以听不到或听不清声音。
22.(2023七下·萧山期中)小金报班在学习吉他演奏,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①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②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③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规格
长度/(cm) 横截面积/(mm )
A 尼龙 55 1
B 尼龙 55 0.5
C 尼龙 80 1
D 镍合金 ① 0.5
(1)在验证猜想三时,小金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的数据是 。
(2)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成后,若选择编号为A、D的两根琴弦进行研究,能否验证猜想一?为什么?请说出原因: 。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金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答案】(1)55 (2)不能,没有控制变量,材料、横截面积都不同
(3)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的力拨动琴弦,比较音调的高低
【解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
(2)验证猜想一,即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材料、长度相同,只改变琴弦的材料。而AD中,两根琴弦横截面积和材料都不同,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琴弦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的关系时,必须控制琴弦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相等,只改变琴弦的松紧,据此设计实验步骤即可。
【解答】(1)验证猜想三,即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时,必须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等,只改变材料,故选实验B和D,则①处的长度与B相等,应该为55。
(2)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成后,若选择编号为A、D的两根琴弦进行研究,不能验证猜想一,原因为:没有控制变量,材料、横截面积都不同。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金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的力拨动琴弦,比较音调的高低。
23.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鞋盒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鞋盒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填“ 大”或“小”)的原理。(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的材料隔音性能 (填“好”或“ 差”),其原因是粗糙的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的材料强。
(3)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 减弱噪声。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描绘出诗人对林泉美景的喜爱。“蝉”和“鸟”的叫声是根据声音的 区分的,茂密的树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能在 控制噪声。
【答案】(1)小(2)好(3)响度;传播过程中(4)音色;传播过程中
【解析】(1)离声源越远,则声音越分散,那么听到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2)吸音能力越好,则传出声音的响度越小,即隔音性能越好;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响度越小,对人的影响越小。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4)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分析解答。
【解答】(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的材料隔音性能好,其原因是粗糙的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的材料强。
(3)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描绘出诗人对林泉美景的喜爱。“蝉”和“鸟”的叫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的,茂密的树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能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24.(2021七下·滨江期中)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
(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
【答案】(1)空气柱 (2)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B
【解析】(1)对瓶口吹气时,引起瓶内空气不断扰动,从而使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2)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越来越高,根据图片分析空气中的长度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进而得到对应的音调变化;
(3)敲打瓶子时,振动的物体就不是空气,而是里面的水和瓶子,据此分析水量多少与音调高低的关系;
(4)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声音的特点叫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空气柱振动。
(2)根据图片可知,从A到D,四个瓶子内的空气柱逐渐变短,而四个音阶的音调逐渐升高,那么得到结论: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根据图片可知,从A到B,空气柱逐渐变短,而里面水量逐渐增大,那么得到结论: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三次实验中振幅相同,那么敲打的力度相同;波形不同,说明音色不同,即发声体不同,因此不是一个瓶子,故A错误,B正确;
甲和乙中,波峰的个数相同,说明瓶子振动的频率相同,但不是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故C错误;
丙的波形比乙的波形圆润一些,因此乙图中的瓶子发生的声音更尖锐,故D错误。
25.(2023七下·洞头期中)科学课上同学开展了“制作简易乐器”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体验声音、探究声音、制作乐器三个环节。
(1)体验:老师用尺子以不同的速度划过梳子,让同学们体验声音区别,并描述声音的区别。小可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声音的传播速度变快了,你是否赞同小可的观点,你能结合声音传播速度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吗?
(2)探究:老师要求设计实验探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实验,提供了钢尺、塑料尺。
甲组利用钢尺设计了下表的实验,请将表中空缺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方案设计要求补充完整。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方案设计要求
步骤一 将钢尺伸出桌面一截,按住钢尺位置 (看图填写字母),拨动钢尺位置D。 获取事实和证据
步骤二 改变钢尺 设置改变的量
步骤三 按住与步骤一同样的位置,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步骤一同样的位置。 划线部分的目的是
步骤四 重复步骤二、步骤三 多次实验,获取证据
步骤五 比较几次声音音调的变化,分析得出结论 获取事实和证据,得出实验结论
(3)制作:某小组想用塑料吸管制作排箫,经查阅资料了解:排箫是由一系列管子构成的管乐器,管子都是按由长到短或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吹奏时,气流进入管中,可以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除此之外管的粗细也会影响吹出的音调。右图是某小组制作的排箫,你能参考下面的评价量表进行判断是否需要改进,如有,请在相应指标后面写上改进理由和改进方法。(可任选一个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合格 待改进 判断(改进理由和改进方法)
音的高低 能实现音的高低变化 不能实现音的高低变化
音的区分度 每个音区分度明显 不能很好区分每个音
材料 环保且成本低 不环保或成本高
【答案】(1)不赞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无关,与传播的介质、温度有关。
(2)C;伸出桌面的长度;保证无关变量相同
(3)
评价指标 合格 待改进 判断(改进理由和改进方法)
音的高低 能实现音的高低变化 不能实现音的高低变化 有两根吸管长短粗细差不多,没有音调高低变化,可以将两根吸管长短做的不同点,体现由长到短的变化。(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音的区分度 每个音区分明显 不能很好区分每个音 ①部分吸管长短变化不够明显导致音的区分不够明显,可以将长短变化体现更明显点。②吸管太细挨得太近,吹某根吸管时候可能会使附近吸管发声使声音不能很好区分。吸管做粗点或者吸管之间有一定得距离。(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材料 环保成本低 不环保 塑料管不可降解,可用纸吸管(其他合理材料均可)
【解析】
①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 米,气温每升高1℃ ,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 米。
②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音调就越高。
【解答】
(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无关。
(2)拨动钢尺后,钢尺振动的主要部位是伸出桌面那部分。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节 耳和听觉
考点一、耳的构造及听觉的形成
(一)耳的构造及各部位功能
结构 功能
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 随着声波的振动而引起振动,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鼓室 与耳道一起引起共鸣,并且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
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咽鼓管 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内耳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前庭 感觉头部位置变动,产生神经冲动
(二)听觉的形成: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即: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三)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易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典例1:(2023七下·富阳期中)如图为耳朵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的声波传至内耳的过程是①→②→ (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
(2)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其振动,再由三块 听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 形成听觉(填中文名称)。
(3)遇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使 张开,从而使[ ] 内外的气压平衡,以免震破。
变式1:(2023七下·婺城期末)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变式2:(2023七下·金华期中)如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请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用图中字母及箭头表示)
(2)一位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的是 (用字母表示),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聋。
变式3:(2022七下·东阳月考)每年的 3 月 3 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当 F 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
(3)打瞌睡时,头部下垂会立刻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前庭和耳蜗 B.半规管和耳蜗 C.前庭和半规管 D.鼓室和前庭
考点二、音调、响度和音色
(一) 响度、音调、音色的决定因素和表现
决定因素 听感表现
响度 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大:震耳欲聋响度小:轻声耳语
音调 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音调高:声音清脆、尖细音调低:声音粗犷、低沉
音色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 可以用来分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注意】音调和响度是声音两个根本不同的特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调高声音听起来尖细,音调低声音听起来沉闷;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声音的强弱,它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所以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典例1:(2023七下·富阳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甲、乙 不同,乙、丙 不同,甲、乙、丙三者 相同。(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变式1:(2023七下·金华期末)音乐课上老师组织了“听音辨器”活动:“听一段音乐,判断出该音乐演奏的乐器。”同学们判断乐器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变式2:(2023七下·金华期中)在公共场所打电话、说话“轻声”是文明的表现,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 ;我们仅凭手机中听到对方的声音就判断出对方是谁,这是依据声音的 进行判断的。
变式3:(2023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瓶中的空气柱越短,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____(填字母)。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考点三、噪声污染,超声波和次声波
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如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设备或加一些消声装置。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建造隔音墙等,使传来的噪声被反射或部分被吸收而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在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具。
(一)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超声波超过了人类听觉的上限,不能被人听到,但能被一些动物听到。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并通过接收碰到猎物后返回的超声波来辨别猎物的方位及距离,B超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二)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声波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不能被人听到,但能被一些动物听到。
典例1:(2023七下·东阳期末)如图所示,为了使城市道路交通更加通畅,在主干道架设了高架道路,高架道路的路面铺设“海绵”沥青,部分路段两侧设有高3m左右的透明板墙,铺设“海绵”沥青和安装这些板墙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变式1:(2023七下·金华期中)仲夏时节,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又打扰我们的休息,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
B.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
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蛙声和蝉鸣都是由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
变式2:我国“海警3901”号所携带的非杀伤性定向声波武器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定向声波武器是一种远距离声波设备,它可以发出高达150分贝的高能声波。使用时将该设备对准目标,集中施放高分贝警告音,令目标感到极度不适、头痛甚至休克,从而失去对抗能力。对此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定向声波武器施放的是超声波 B.分贝是声音频率的单位
C.该例子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距离远近不影响武器效果
变式3:(2023七下·永嘉期中)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便利,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的主动降噪耳机,开启降噪模式,有种世界都安静的体验。
(1)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简要说明声音传播过程和形成听觉的过程?
(2)降噪耳机的耳罩外面有麦克风(收集环境噪声)降噪电路(可以产生一个与噪声抵消的声波)和扬声器,试分析降噪耳机的工作原理。
(3)结合降噪耳机的原理,在丙图中画出降唾声波的波形图和传播方向。
1.(2022七下·婺城期末)下列有关“鸟语花香”这一成语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听到“鸟语”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B.接收到“鸟语”的感受器位于耳廓
C.闻到“花香”的感觉是在鼻腔中产生的
D.不同人对“花香”的敏感程度相同
2.(2023七下·武义期末)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B.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3.(2023七下·富阳期末)关于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的主要功能有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和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两个方面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
C.鼓膜能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
D.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
4.(2023七下·兰溪期中)在汽车行驶的途中,即使我们闭上眼睛也可以感受到车子向右转还是向左转,加速还是刹车,这是因为( )
A.我们耳朵的听觉十分灵敏可以听到汽车行驶的声音
B.耳蜗中位觉感受器
C.通过身体的各种感觉感受到的
D.前庭和半规管的作用
5.(2022七下·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B.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C.耳蜗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D.鼓室内的听小骨是固定不动的
6.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收音机的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当你打开收音机时,台上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收音机中传出的优美的乐曲有时也会成为噪声
B.“小人”跳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越剧烈,说明物体的音调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
D.关掉收音机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
B.“禁止鸣笛”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C.“闻其声知其人”的判断依据是人发出声音的响度
D.演奏弦乐器时,演奏者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这是在改变声音的音调
8.许多成语对声现象有着生动的描述。下列成语中描述声音响度的是( )
A.声如洪钟 B.曲高和寡 C.悦耳动听 D.余音绕梁
9.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声音 ( )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10.(2023七下·东阳期末)如图所示,在“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实验中,进行如下操作:①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发声装置)固定在拔罐器内;②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感受到音乐声越来越小。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该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步骤①中音乐声尖锐刺耳是因为声音响度大
D.步骤②中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
11.时值仲夏,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又打扰我们的休息,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
B.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
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蛙声和蝉鸣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
12.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13.(2023七下·嘉兴期末)生活中实验往往可以揭示声现象的本质。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声音越尖,说明响度与频率有关
B.图乙:将播放音乐的扬声器对准烛焰,烛焰会跳动,说明声音是以直线形式传播
C.图丙:抽尽玻璃罩内空气,闹钟的声音几乎听不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图丁:为改善工作环境,工厂车间内的工人戴耳罩,说明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4.(2023七下·杭州月考)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该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音叉,从而使音叉振动发声
B.图乙:不同用力击鼓,听声并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C.图丙: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伸出越长,用相同力拨动时所听到的音调更低
D.图丁:逐渐抽出装置内的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说明真空状态下的铃铛不能发声
15.(2022七下·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17.(2022七下·婺城期末)跑操是各校大课间活动的主项目,同学们跑操训练时,步伐整齐、气势宏博。请回答:
(1)班级跑操训练时,同学们听到指挥员的指令,听觉是在 中形成的。
(2)跑到指定位置后,同学们利用了在同一均匀介质中 的原理,迅速排成整齐的队伍。
18.(2022七下·杭州月考)小科用两把伞,选择了一个安静的室内环境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所示,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钟表,当他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钟表“嘀嗒”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钟表的“嘀嗒”声。
(1)“嘀嗒”声是由钟表内机械装置 产生的;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 现象。
(2)“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的声音的 ,钟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 。
19.某班学探究小组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想:
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其猜想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 ,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和 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 的。
20.(2023七下·上城期末)小金坐飞机时,经常要晕飞机。妈妈不停地和他聊天,分散注意力,以减弱他不舒服的症状。请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晕飞机主要是由于图中 (填字母)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会引起小金耳朵中 的振动。
(3)小金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主要是由于妈妈声音的 有别于他人。
21.(2021七下·天台月考)如图是人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一位小朋友要晕车,最可能的是________(填字母)太敏感所致;
(2)如果鼻咽喉感染,应及时治疗,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发炎。
(3)当你在〝打哈欠〞时,会听不清别人对你说的话,主要是影响了________(结构名称)。
22.(2023七下·萧山期中)小金报班在学习吉他演奏,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①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②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③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规格
长度/(cm) 横截面积/(mm )
A 尼龙 55 1
B 尼龙 55 0.5
C 尼龙 80 1
D 镍合金 ① 0.5
(1)在验证猜想三时,小金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的数据是 。
(2)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成后,若选择编号为A、D的两根琴弦进行研究,能否验证猜想一?为什么?请说出原因: 。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金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23.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鞋盒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鞋盒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填“ 大”或“小”)的原理。(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的材料隔音性能 (填“好”或“ 差”),其原因是粗糙的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的材料强。
(3)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 减弱噪声。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描绘出诗人对林泉美景的喜爱。“蝉”和“鸟”的叫声是根据声音的 区分的,茂密的树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能在 控制噪声。
24.(2021七下·滨江期中)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
(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
25.(2023七下·洞头期中)科学课上同学开展了“制作简易乐器”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体验声音、探究声音、制作乐器三个环节。
(1)体验:老师用尺子以不同的速度划过梳子,让同学们体验声音区别,并描述声音的区别。小可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声音的传播速度变快了,你是否赞同小可的观点,你能结合声音传播速度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吗?
(2)探究:老师要求设计实验探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实验,提供了钢尺、塑料尺。
甲组利用钢尺设计了下表的实验,请将表中空缺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方案设计要求补充完整。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方案设计要求
步骤一 将钢尺伸出桌面一截,按住钢尺位置 (看图填写字母),拨动钢尺位置D。 获取事实和证据
步骤二 改变钢尺 设置改变的量
步骤三 按住与步骤一同样的位置,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步骤一同样的位置。 划线部分的目的是
步骤四 重复步骤二、步骤三 多次实验,获取证据
步骤五 比较几次声音音调的变化,分析得出结论 获取事实和证据,得出实验结论
(3)制作:某小组想用塑料吸管制作排箫,经查阅资料了解:排箫是由一系列管子构成的管乐器,管子都是按由长到短或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吹奏时,气流进入管中,可以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除此之外管的粗细也会影响吹出的音调。右图是某小组制作的排箫,你能参考下面的评价量表进行判断是否需要改进,如有,请在相应指标后面写上改进理由和改进方法。(可任选一个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合格 待改进 判断(改进理由和改进方法)
音的高低 能实现音的高低变化 不能实现音的高低变化
音的区分度 每个音区分度明显 不能很好区分每个音
材料 环保且成本低 不环保或成本高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