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智慧之门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逐字稿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三、作者简介
丁肇(zhào)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4年 11月 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实验小组发现了新的基本粒子一J粒子(这种粒子的寿命等于其他任何粒子的一千倍),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四、作品背景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背景。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 44期。有改动。这是作者于 1991年10 月 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扫清字词障碍
解题
同学们,这篇演讲稿的题目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因此,我们先要从文中找出关于格物和致知的解释我们从第二自然段中不难发现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是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隔是探查,探究。物是物体事物。质是达到得到。
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请同学们分段大声朗读,理解每段的文意。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演讲的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我们从第一自然段里面就能看得到,应该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他的观点是什么 他的观点也是文章的标题。应有格物致志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传统的“格物致知”与现代学术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我们在第二自然段里面能够非常明确的找到答案。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查物体而获得知识。
传统的格物致知与现代学术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在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分,作者有明确的阐释用格物制之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不过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查,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我相信同学们在阅读第3自然段的时候,能够在这里面找到答案。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其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这个依据是源自于什么 是源自于大学里面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此,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就此被埋没了。
4.第 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我们先看一下王阳明是怎样格物的。文章中说,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7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我们从这里面不难看出,王阳明的格物是真正的格物吗 想必不是真正的,而是隔己。他是试图通过探讨自己的内心去研究世间的万物,这样的一种方式是不能够再适应现在的世界了。
5.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我们可以读一下第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有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可求到的。因此,我们从这不难看出真正的格物知识是什么。是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知识。我们在阅读第8自然段中可以看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查。第九自然段。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的、具体的计划。因此,我们从这不难看出什么样的实验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积极探查客观世界。
6.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吗 为什么
这个问题一出现,想必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需要,为什么需要 首先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学生的弱点决定的。前面我们也分析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而且传统的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了。
文章中第 11 自然段,作者也进行了印证,举了当代中学生的例子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的学生往往练功课成绩非常好,考试能得进 100分,但是研究工作要拿主意的时候就不知所措了。而且作者也举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印证了这一现象。
第二个原因是什么 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刚才我们也说到,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有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还有刚才我们提到的实验过程。所以在这我就不多说了。
接下来还有第三个原因,这是应付今天的社会环境必不可少的。这是在文章的第 13 自然段里面作者所阐述的。
因此,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真正的格物支持精神
7.最后一段中,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指的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二)同学们,下面我们进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第二个环节,梳理文章结构。
整篇演讲稿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部分1-2自然段,谈谈中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接下来是分析问题的部分,它分为的三块。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是在第三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之间。作者分析了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是第6 11自然段。接着指出了当今中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第十二自然段。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制知精神。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节课里面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从分段朗读、理解文意到梳理文章结构,相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八、总结
本文由文化典籍引出观点,用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实例,印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注重实验精神。好,今天我们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整篇演讲稿的思路,并初步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了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正确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理念顺应国际潮流的期盼,让我们深受教育。接下来这节课,我们将要围绕着这篇演讲稿的特点来进入深入的探究
二、问题探究
前面我们领略了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措辞慨激昂,正气凛然,气势磅礴;情绪冷峻如铁、热情如火,极富感染力。这是环境、背景使然;而本文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进行演讲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然后深入探究这篇文章在演讲风格上与前者有什么不同 并分析原因
在这我要强调一下,我们大家学习演讲词不单单是读,还要试着用讲的方式读,在讲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演讲词的独特风格。所以,下面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进行一次模拟演讲。
好,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下归纳。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模拟演讲,相信同学们对这批演讲稿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与前面我们学过的最后-次演讲在风格上有什么样的不同
首先,相比较最后一次演讲这篇即兴演说来说,本篇是精心设计的。第二,观点深刻,针对性强。第三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四,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有恰当的材料印证。6、语言简短精点,要,严谨准确。7、朴实通俗,亲切有味。现身说法,没有说教气息
1.观点深刻,针对性强
好。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下观点深刻,针对性强。作者是针对于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自己对于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的教育入手,又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我们应有格物知识的精神,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发现事实的真相。因此,足以见得这篇演讲稿观点深刻,针对性强。
2.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大家都知道,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基础教育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而缺点是忽视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的能力。作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来说他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缺点。有着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它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我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层层推进
我们可以理一下整篇文章作者,首先他提出了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之后,从中国的传统教育引出了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支持,并举了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谈完格物知识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又放在了中国学生的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的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的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因此,整篇演讲稿可谓是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层层推进。
4.恰当的材料印证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势力,证实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查外界误认为是在探讨自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印证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性的。接着,作者还借中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势力,证实了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思维而不愿意动手
5.语言简短精要,严谨准确。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其中的眼光、勇气和毅力这三个词之间的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它体现了文章语言用词的严谨准确,因为个成功的实验,首先他肯定是需要有眼光的,对吧 接着,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之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当然一定要有勇气和毅力,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们的位置是不能够呼唤的。还比如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唯一这个词,他指出了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
6.语言朴实通俗,亲切有味,现实说法没有说教气息。
我们大家都知道,通常我们写议论文的时候,一般不太可能举自己的经验为正,但是在这里的情况有些不太一样。一来这篇文章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大家一定要清楚它还是一篇演讲。演讲他更加注重的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用自己的经历来献身说法,这样让听者感到亲切而真实,又能够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的现场效果。
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是具有一个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的。
三、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亲爱的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模拟演讲、小组讨论以及深入探究,对于这篇文章的演讲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接下来,我们开始进入到这节课的拓展、延伸、体验、反思的环节中。
1.我们先了解一下丁肇中先生,他的生平事迹。
丁肇中先生, 1936 年生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 年发现了第四种夸克的束缚态 Jesus。 1975 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伦兹奖, 197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77 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5 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的有大量高能正电子。 1970 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一直持有怀疑态度,但他想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还是于 1974 年,他领导的小组在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中发现了新例子。Jesus。g粒子的名字是以他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其命名的命名为 j粒子,并由此而导致了一系列的与之相关的锌粒子的发现实例子,物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丁肇中曾经说过,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
2.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反思一下。
①我们有句俗话说:“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那么对梨的认识就是通过亲口尝试得到的。古代的时候人们总以为天圆地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圆的,那么对地球形状的正确认识则是通过麦哲伦的这次实践之旅。我国四大友明之的印刷不最初使用的定雕版印刷,就定在一终大入饭广多学广且班行印刷,后来毕升经过一次次的实验才发明了可以拆卸的活字印刷。从这些鲜活的事例中,我们无疑都看到无论是对梨的认识,还是对地球的认识;无论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体现着探究事物的一种精神,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精神。
②大家都知道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吧 就是利用放风筝来捕捉雷电,之后便有了避雷针的发明。爱迪生的电灯实验大家不陌生吧 之后钨丝就成了经久耐用的制灯材料。就连居里夫人的镭不也是在不断的实验中发现的吗 我们今天学习的科学,那么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难道不是通过前人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得来的吗 小到青霉素,大到登月的飞船,哪个不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探索实验得到的 本文的作者丁肇中先生在物理上的重大发现也是在实验过程中得来的。所以大家说说在科学的领城,事物应该怎样推究呢
要有实验精神,对事物要有客观的探索,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敢于实验勇于创新。
③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极其重要。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
要有实验精神,对事物要有客观的探索,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敢于实验勇于创新。
比如: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人人动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从漏斗颈向下吹气。而有一位同学做完此实验后,继续联想到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颈上从漏斗体向上吹气,这时乒乓球就悬浮于空中,使实验现象更加具有挑战性。这位同学正是通过动手实验,发挥“格物致知”精神,才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物理现象,获取到真正的自然学科知识。
④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 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说苑》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四、课后作业学完本课,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到“格物致知” 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 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