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教 学 案
学校:小学 年级:六年级 主备人:
课 题 7.开国大典 课 时 7-1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课时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读文,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
2、了解课文大意,能按典礼进行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感受典礼开始前的盛大以及群众急切、喜悦的心情。修改;(结合课后题,制订基础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第7自然段等句段能够读出激动、喜悦之情,“直奔”“排山倒海”等词语能够读出期待之情。2、会读写“隆”等14个字,会读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3.理清文章脉络,能按典礼进行的顺序给课文拟小标题,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4.抓住第3、4等段落中的重点语句,感受大典热烈、庄重的气氛以及群众急切、喜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典礼开始前的盛大以及群众急切、喜悦的心情。修改: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大典热烈、庄重的气氛以及群众急切、喜悦的心情。
教 学 活 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播放国歌引入同学们,听,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听着这雄壮的歌曲,老师眼前不由浮现出了新中国刚成立的场景。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设计意图:视觉兴趣激发,引入课题。】二、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齐读。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对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对课题的解析,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语。2.交流汇报。(1)出示生词:典礼 委员 协商 外宾 诞生 电钮 瞻仰 飘拂 骑兵 嗓子 擎着 汇集副主席 毛泽东 奏国歌 共产党 聂荣臻指名读、齐读。找出“诞”的形近字“蜒” 组词:蜿蜒指导书写“诞” 注意:笔顺(2)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3)理清文章思路问: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会场——典礼——阅兵——游行队伍师生交流,把课文分为四部分。【设计意图:通过对本篇课文场面描写的梳理,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四、学习第一部分。1.学生自由读。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1)成员多——大典创设情境:假如此时你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开国大典的成员吗?学生自由练习。指名介绍。句式:大家好,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现在我正站在开国大典的会场中心,典礼还没有开始,参加开国大典的,有……(2)主席台的布置——大典介绍主席台的布置(3)人数多、来得早、次序好、热情高——大典指导朗读:此时,群众的心情多么急切,多么喜悦,谁来读读这一段?【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读,通过汇报交流,找出典礼前会场布置的情况,使同学们对典礼前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抓住“直奔”这个词语,感受人们急切而又期待的心情,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五、总结延伸。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如此之多,气氛如此热烈,让我们一起期待着大典的到来吧! 删除,直接由背景导入。补: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一睹当时的盛况,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删除自读环节,字词放在课前预习解决,课上直接检查预习。本课字词较简单,找班内基础较薄弱的同学来读,增强其自信心。(3)带疑读文: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你能尝试着给每个场面拟一个小标题吗?四、精读感悟本课重难点是感受大典热烈、庄重的气氛以及群众急切、喜悦的心情。因此,会场布置部分无需赘述。修改:把第2课时第二、三、四部分提到此处来交流。通过四个场面的描写,开国大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文中体现典礼盛大、隆重,人们激动、兴奋的句子比比皆是,你能从文中找出并在旁边批注,写写你的感受吗?放手让学生去读文写批注,5分钟之后指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五、课堂练习;请同学们翻开同步练习,根据刚才的交流收获,完成第五题,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教师巡视指导。六、总结:本文通过对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自豪、激动地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七、布置作业:字词搜集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重大历史意义。
板书 7.开国大典 会场 大典 阅兵 游行
删: 成员多、来得早、人数多、热情高、秩序好 补:激动 、兴奋、盛大、隆重
反思 本节课没有布置预习,但是导课进行的比较顺畅,之后我结合《狼牙山五壮士》的书本笔记,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进行本课精读批注,既找出文章展示典礼盛大隆重的句子,分析重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我下去巡视,针对个别同学进行指导,花费时间较长,导致课文内容没有分享完,但是大部分孩子都学会了找关键句,圈关键词,几个孩子的批注认真、准确,课堂的生成较好。
课 时 教 学 案
学校: 年级:六年级 主备人:
课 题 7.开国大典 课 时 7-2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补充:点面结合的写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也是学生写作训练很好的依托。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主席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练笔。 2.在引导想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修改:(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课时目标精细化)1、通过“阅兵式”这一场面,体会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2、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完成拔河比赛的场面描写。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2.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通过“阅兵式”这一场面,体会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2.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完成拔河比赛的场面描写。
教 学 活 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开国大典》,一起重温那庄严盛大的历史时刻,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回顾课文,大家想想课文按开国大典的顺序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板书: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 3.小结:本文按开国大典的顺序记叙了典礼前“群众入场”,典礼中的“典礼仪式”和典礼后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四个场面,使读者看了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因此,(层次清楚)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设计意图:理清思路,温故知新。】二、聚焦“大典”,感受气氛。 1.这节课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典礼仪式,感受一下会场的气氛。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0自然段,边读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2.交流汇报。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理解“排山倒海”“一齐”)读出自己的感受。 (2)有人指挥吗?这可是不我们班的三十多名学生,也不是我们学校的一千多名学生,而是三十万人哪!再读。【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到描写毛主席言行和群众反应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人民群众的反应和毛主席的言行是相对应的。】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该怎么理解?读出自己的体会。 (3)你还发现了什么?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指导感情朗读。【设计意图:通过对第一处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的讲解,抓住“一齐”,感受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拥戴。并以此为点,以点带面,找出文中一连出现的五个“一齐”,学生通过运用第一个“一齐”的学习,自主生成,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读出自己的感受。 (2)“瞻仰”是怎样地看?不是随随便便地看,也不是心不在焉地看,而是恭恭敬敬地看。透过瞻仰,你看出了什么? (3)“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建国前,中国被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和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品析主席言行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不仅领略了毛泽东主席的伟人风采,还感受到了庄严而热烈的会场气氛,因此“突出气氛”是这篇文章的又一特点。 4.浏览课文第二部分,看看典礼仪式的程序是怎样的?(正是通过奏国歌、升国旗、宣读公告等一个个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典礼仪式的庄严而热烈,这是本文的又一个特点: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三、自学“阅兵”,再现场面。 热烈而庄严的典礼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的“阅兵式”又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3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能感受到些什么?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随机理解重点语段。 (2)请一位同学伴着《运动员进行曲》读课文的12、13自然段,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设计意图:通过对“一齐”的学习,感受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拥戴和崇敬,从而树立起毛主席的伟人形象和领袖风采。】四、略学“游行”,理解难句。 1.庄严而壮观的“阅兵式”将开国大典推向了高潮,“群众游行”队伍又将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齐读“群众游行”的场面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红流”指什么?“光明”又该怎样理解?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这篇课文通过“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特写镜头向我们开国大典的盛况,这种写法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我们也借助这篇课文学到了进行场面描写的好方法,即:点面结合、层次清楚、突出气氛。2.小练笔: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写写你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可以是一次运动会,可以是一场文艺汇演,也可以是一场拔河、跳绳、踢毽子比赛,还可以是一次有趣的活动。【设计意图:从领会表达上,对学生进行写法的渗透,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 3.明确本节课目标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本,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一场面写的绘声绘色的。此处提到第一课时进行交流。修改:二、聚焦“阅兵式”,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1、大典的四个场面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场面?2、我们以“阅兵式”为例,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场面的。(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1-13自然段,思考:这个场面描写了什么内容?指生作答检阅部队,宣读命令——受检阅的部队依次入场——毛主席招手,群众欢呼。(2)通过阅兵式这一场面,你感受到了什么?(3)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把这阅兵式的场面写的震撼又庄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13自然段,边读边勾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阅兵这一场面的,关注到了哪些地方。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总结写法。在总结了写法的基础上进行练笔,效果更佳,课堂中可及时指导,因此,本堂课把练笔放在课堂上完成,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三、运用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完成小练笔。1、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妨我们进行更大的挑战,运用点面结合,写一次拔河比赛吧。(小练笔选材可根据同步设定,也可联系习作设定)2、我们想一想,拔河比赛这一场面描写中,同学们有什么共性,我们可以进行整体描写?同学们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因此,我们在写个性的时候,要抓住不同人物不同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等来写。3、瞧,拔河比赛开始了。后面的场景由你来续写,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看看谁写的最精彩。四、练笔交流(1)巡视时找一位写的较好的同学进行分享交流,由老师进行评价,学生倾听。(2)再找一位写的一般的,存在普遍问题的同学进行分享,学生评价优缺点,不足的地方一同修改。(3)学生自己修改。(4)修改完的可以同桌互评,交流心得。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初步掌握了如何运用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希望大家学以致用,能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平日的写作中。
板书 7 开国大典点 面 结 合动作语言神态......
反思 本节课继续分享了“课文中展示典礼盛大、隆重,参会队伍激动、兴奋的句子”,指导学生学会关键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其中不少同学能结合文章中心来分析,口语表达能力有提高。当然班级里还有孩子课堂笔记效率低下,内容写不下来且位置不准确,需要课后单独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