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春江花月夜》分层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春江花月夜》分层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5 18:5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
2《春江花月夜》
1.下列对所学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上,与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思想一致,即“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B.杜甫《登岳阳楼》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虚实交错,今昔对比,表现了诗人暮年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
C.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一句以声写声:箜篌时而众弦齐鸣,仿佛玉碎山崩;时而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则是写音响效果:悲抑的琴声使芙蓉哭泣,欢快的琴声使兰花张口笑。
D.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愁思”就是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一诗的诗眼。诗人如海如天的“愁思”既来自被贬柳州的政治上的失意,又有前路迷茫的惆怅,既有对望而不见的好友的牵挂,又有音书阻隔的孤独。
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3.按要求完成下面各小题。
请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翻译成现代汉语。
4.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17】江树 。
请简析“摇”“满”二字的妙处。
5.阅读《春江花月夜》,思考:为什么“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
6.阅读教材中的篇章(节选),按要求作答。
客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两篇中的画线句子都写到了“江”和“月”,但所抒发的人生感悟有何差异?
7.春江花月夜
(1)在《春江花月夜》中,良辰美景引发诗人对生命本源和宇宙无穷思索的诗句:“ ? ?”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 , 。”
(3)《春江花月夜》中写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 , 。”
(4)《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泻下,照得江畔的白沙也看不见了的句子:“ , 。”
(5)《春江花月夜》写出江天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 , 。”
(6)《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 , 。”
(7)《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以白云、青枫浦托物言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般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独自忧愁的句子:“ , 。”
(8)《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的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上,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9)《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以“鸿雁”与“鱼龙”为意象,说明了游子佳人音讯断绝的情况。
(10)《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云”“青枫浦”是常见意象,白云飘忽是说游子行踪不定,“青枫浦”则常用作离别的景物、处所,从而引出了离愁别恨。
B.“谁家”“何处”两问句,正说明此情不止一家一处,如此发问让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C.“可怜”“应照”二句赋予月光以灵性,描绘出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月以悲悯的柔光追随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诗歌节选部分以月为主体,融诗情、画意为一体,赞叹自然的奇丽,讴歌爱情的纯洁,构成奇妙的艺术世界。
9.“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语言精妙,请结合节选诗句简要分析。
根据《春江花月夜》,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布局谋篇,其中“月”是全诗核心意象,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B.此诗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语言通俗易懂、清丽自然、优美流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用典、互文、烘托、叠字、顶真、虚实相生、托物寓情等多种艺术手法。
C.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叹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探索人生的哲理,巧妙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
D.“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其中“卷”和“拂”用得最为精到,恼人的月色洒在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卷”不走也“拂”不去,表现了扁舟子内心无法排遣的离愁。
11.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怜楼上月徘徊”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妇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话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D.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12.以下对这首诗的评价不合适的一项是( )
A.深沉哀伤 B.恬静幽美 C.流畅自然 D.清新婉丽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3.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诗中的“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14.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诗歌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包含了诗歌内容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所体现的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B.诗人由春江的美景写起,写江上的明月,并由江月生发出江月永恒、人生代代的哲学思考。
C.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在下半篇转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上,借月写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全诗以江为主体,融诗情、画意、暂理为一体,赞叹自然的奇丽,讴歌爱情的纯洁,探索人生的哲理,构成奇妙的艺术世界。
15.—词多义
宛转
江流宛转绕芳甸( ) 宛转娥眉马前死( )
徘徊
可怜楼上月徘徊( ) 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邺都引①
[唐]张说
君不见魏武②草创争天禄③,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④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春江花月夜 (节选)
[唐]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14年,作者贬相州刺史期间。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213年曹操封为魏王,定都于邺。③天禄,天赐的福禄,后多指帝位。④汗漫,漫无边际。
16.下列对本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中,在“昼携壮士破坚阵”的紧张后紧接以“夜接词人赋华屋”的清雅,是为了凸显曹操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
B.第一首诗“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侧面描写曹操的政绩,城池绵延环绕,桑榆沿河密布,一派富庶的景象。
C.第二首诗,作者面对辽阔江天的一轮孤月,由写景转向人生的思考,借月阐理,兼有抒情,为下文写相思起到过渡作用。
D.第二首诗中,“白云”飘忽,比喻游子像白云一样缓缓离去,行踪不定,“青枫浦”更是增添了思妇、游子离别之愁苦。
17.请分析两首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8.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19.《春江花月夜》中“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诗情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诗人突出这轮明月传递的情感分别有哪些?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古诗词诵读
2《春江花月夜》
1.下列对所学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上,与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思想一致,即“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B.杜甫《登岳阳楼》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虚实交错,今昔对比,表现了诗人暮年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
C.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一句以声写声:箜篌时而众弦齐鸣,仿佛玉碎山崩;时而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则是写音响效果:悲抑的琴声使芙蓉哭泣,欢快的琴声使兰花张口笑。
D.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愁思”就是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一诗的诗眼。诗人如海如天的“愁思”既来自被贬柳州的政治上的失意,又有前路迷茫的惆怅,既有对望而不见的好友的牵挂,又有音书阻隔的孤独。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思想一致”错误,《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中个体生命是短暂的,但整个人类却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间。情绪哀而不伤,有盛唐之音。而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所表达的“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情感则带有更多低落、沉郁的意味。
B. “喜悦之情”错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虚实交错,今昔对举,早年年轻有抱负,今日老病孤穷,既有诗人的身世之悲,又有家国之痛,无限感慨蕴含其中。
C. “‘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则是写音响效果”错误,“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既以形写声,又以声写声,分别表现琴声的悲抑惨淡和清丽欢快。
故选D。
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答案】C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错。“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故选C。
3.按要求完成下面各小题。
请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何处”,什么地方;“明月楼”,明月照耀的楼阁。
4.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17】江树 。
请简析“摇”“满”二字的妙处。
【答案】“摇”“满”二字化虚为实,把抽象的离情写得具体形象,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令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鲜花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瀚无边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也令人仿佛看到落月撩拨着离人的别愁,将光辉洒满江畔的林木。一个“满”字让人感觉到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浓郁的、哀婉的、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这份悲伤但并不绝望的相思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的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炼字。炼字一般集中在动词和形容词上,题中的“摇”“满”二字就是。这句话意思是“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游子的离情是抽象的,但月光的浮动、鲜花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瀚无边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让人仿佛一下子看到了游子的离情就如眼前的月光一般到处都是。所以这两个字化虚为实,把抽象的离情写得具体形象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5.阅读《春江花月夜》,思考:为什么“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
【答案】因为月光涤荡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意思是: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的是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这里采用暗喻的手法,月色虽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流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像霜那样“飞”,写出了月色的柔和细腻。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6.阅读教材中的篇章(节选),按要求作答。
客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两篇中的画线句子都写到了“江”和“月”,但所抒发的人生感悟有何差异?
【答案】(1)苏轼感慨人生无常,以及神仙不可求,长生不可得的悲观,话语中透露着强烈的虚无主义。
(2)张若虚感叹人事易逝、自然永恒,表达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意思是(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要结合前后语句的内容来分析。苏轼感叹自己生命的渺小,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然后又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所以才生发出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想法。这样的想法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时间流逝,人们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着,但是那长江和明月随着时间的流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不同。结合前后语句可知,作者发问:月亮啊,你每一年都这样照着,到底在等待何人,那个人不见来,只见长江的水不断东流。简单的句子却在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但是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无期的。作者由衷地感慨生命的渺小与大自然的伟大瑰丽,以及对时间的深刻认知。用“人生代代”与“江月年年”作呼应,用“无穷已”与“望相似”作比较,使读者感觉到巨大的落差,使人们开始敬畏整个大自然。
7.春江花月夜
(1)在《春江花月夜》中,良辰美景引发诗人对生命本源和宇宙无穷思索的诗句:“ ? ?”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 , 。”
(3)《春江花月夜》中写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 , 。”
(4)《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泻下,照得江畔的白沙也看不见了的句子:“ , 。”
(5)《春江花月夜》写出江天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 , 。”
(6)《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 , 。”
(7)《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以白云、青枫浦托物言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般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独自忧愁的句子:“ , 。”
(8)《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的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上,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9)《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以“鸿雁”与“鱼龙”为意象,说明了游子佳人音讯断绝的情况。
(10)《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 , 。”
【答案】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畔、宛、芳甸、霰、汀、纤、皎、度、浦、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云”“青枫浦”是常见意象,白云飘忽是说游子行踪不定,“青枫浦”则常用作离别的景物、处所,从而引出了离愁别恨。
B.“谁家”“何处”两问句,正说明此情不止一家一处,如此发问让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C.“可怜”“应照”二句赋予月光以灵性,描绘出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月以悲悯的柔光追随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诗歌节选部分以月为主体,融诗情、画意为一体,赞叹自然的奇丽,讴歌爱情的纯洁,构成奇妙的艺术世界。
9.“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语言精妙,请结合节选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8.C 9.①拟人。作者将月拟人化,赋予月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如“裴回”二字非常传神,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一直陪伴着她,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
②用典。诗人借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的典故,寄托相思之情。一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不能传音讯,又该平添多少愁苦。
③巧用动词。多情的月要与思妇为伴,把清辉洒在“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上,这里用“卷”和“拂”两个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无法排遣的惆怅和迷惘。
④互文。“谁家”“何处”两句互文见义,诗人以此说明此情不止一家一处,更加突出了思念情感的深度与广度。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描绘出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月以悲悯的柔光追随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错误,“可怜楼上月装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这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①“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将月拟人化,赋予月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不肯离开。诗人写出了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月亮一直陪伴着她,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裴回”二字非常传神。
②“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诗人运用了典故。借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的典故,寄托相思之情。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一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不能传音讯,平添了主人公的多少愁苦,典故的运用更加含蓄地表达了愁苦之情。
③“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巧用“照”“卷”和“拂”等动词。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多情的月要与思妇为伴,把清辉洒在“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上,“卷”和“拂”这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无法排遣的惆怅和迷惘。
④“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诗人运用了互文的手法。“谁家”“何处”两句互文见义,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诗人用互文的手法说明此情不止一家一处,更加突出了思念情感的深度与广度。
根据《春江花月夜》,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布局谋篇,其中“月”是全诗核心意象,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B.此诗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语言通俗易懂、清丽自然、优美流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用典、互文、烘托、叠字、顶真、虚实相生、托物寓情等多种艺术手法。
C.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叹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探索人生的哲理,巧妙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
D.“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其中“卷”和“拂”用得最为精到,恼人的月色洒在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卷”不走也“拂”不去,表现了扁舟子内心无法排遣的离愁。
11.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怜楼上月徘徊”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妇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话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D.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12.以下对这首诗的评价不合适的一项是( )
A.深沉哀伤 B.恬静幽美 C.流畅自然 D.清新婉丽
【答案】10.D 11.A 12.A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扁舟子”错误,“月徘徊”、“离人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表现的是思妇内心无法排遣的离愁。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比喻”错,“徘徊”是拟人手法。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A.“深沉哀伤”错误,这首诗表达了思妇的闺怨之情、游子的思乡之感,有淡淡的哀愁,但诗歌更多的表达的是对人生的热爱和期待,有积极情绪蕴含其中,所以是“哀而不伤”。
故选A。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3.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诗中的“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14.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诗歌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包含了诗歌内容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所体现的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B.诗人由春江的美景写起,写江上的明月,并由江月生发出江月永恒、人生代代的哲学思考。
C.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在下半篇转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上,借月写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全诗以江为主体,融诗情、画意、暂理为一体,赞叹自然的奇丽,讴歌爱情的纯洁,探索人生的哲理,构成奇妙的艺术世界。
【答案】13.(1)“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2)《春江花月夜》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14.D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描绘了在无比无际的海面上,一轮明月缓缓升起,“生”有一种子脱母腹的渐现的动态感,生动形象,表现的是一种新生的力量,营造出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中的“生”字,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D. “全诗以江为主体”分析错误,全诗以月为主体。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故选D。
15.—词多义
宛转
江流宛转绕芳甸( ) 宛转娥眉马前死( )
徘徊
可怜楼上月徘徊( ) 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 )
【答案】 动词,辗转 形容词,凄楚缠绵态 动词,往返回旋,来回地走 动词,犹豫不决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此处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江流宛转绕芳甸,动词,辗转,译文“弯曲宛转的江流绕过芳香的草甸” 。
宛转娥眉马前死,形容词,凄楚缠绵态,译文“这凄楚缠绵的绝代美人啊,只得被缢死在马前”。
可怜楼上月徘徊,动词,往返回旋,来回地走,译文“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
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译文“如果留恋暂时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邺都引①
[唐]张说
君不见魏武②草创争天禄③,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④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春江花月夜 (节选)
[唐]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14年,作者贬相州刺史期间。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213年曹操封为魏王,定都于邺。③天禄,天赐的福禄,后多指帝位。④汗漫,漫无边际。
16.下列对本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中,在“昼携壮士破坚阵”的紧张后紧接以“夜接词人赋华屋”的清雅,是为了凸显曹操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
B.第一首诗“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侧面描写曹操的政绩,城池绵延环绕,桑榆沿河密布,一派富庶的景象。
C.第二首诗,作者面对辽阔江天的一轮孤月,由写景转向人生的思考,借月阐理,兼有抒情,为下文写相思起到过渡作用。
D.第二首诗中,“白云”飘忽,比喻游子像白云一样缓缓离去,行踪不定,“青枫浦”更是增添了思妇、游子离别之愁苦。
17.请分析两首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有何异同。
【答案】16.A 17.异:“城郭为墟人改代,但有西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比,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同:都抒发了对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感慨。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是为了凸显曹操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错误,是为了表现曹操极具儒将风度的形象。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城郭为虚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都邑已经变为废墟,朝代已经更替,只有自然之景依旧,结合诗句前文,两相对比,可知作者抒发的是对曹魏颓败,世事无常的惋惜之情以及时光易逝、人生如寄的感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体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生代代相继,能够和年年如此的江月共存表现了宇宙永恒,生命无限。结合诗句前文对春江花月夜美好景色的描写,可知作者抒发的是对美景和人生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蔽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主要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两首诗都抒发了对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8.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19.《春江花月夜》中“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诗情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诗人突出这轮明月传递的情感分别有哪些?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答案】18.C 19.(1)生命短暂,但却“代代无穷”,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对人生充满了追求与热爱。
(2)思妇与游子两地相思,天各一方,望月思人。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错误。“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的。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1)个人的生命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2)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
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
“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江潭落月,更衬托出游子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