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逐字稿(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逐字稿(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5 20:16:1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逐字稿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生于官宦家庭,年轻时对自己的才华颇为自得,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早年曾壮游天下,在泰山边上写下《望岳》,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杜甫参加考试,屡试不第,756 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拘禁在长安,写了《春望》,感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破败。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761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已经是第6个年头,战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三、解题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为,是被的意思。这里是指屋顶的茅草被风吹走。歌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题目就是为茅屋被秋风吹走了屋顶的茅草写的一首诗。
四、体裁介绍
为大家介绍歌,这种体裁。
歌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主要特点有
1.篇幅可长可短。
2.保留古乐府诗叙述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 -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4.句式比较灵活,不讲求对偶,有五言、七言、杂言等体式。
5.常以“歌”命名。比如白居易著名的诗篇长恨歌。
五、朗读诗歌:请听朗诵,跟读,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六、疏通文意: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1.疏通文意。
2.同学们,我们梳理了文意,请根据你对诗歌的初步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本诗。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来朗读本诗。
七、学习第一段:
1.请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写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2.第一句中诗人用“怒号”来描写秋风,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使用拟人手法,突出风声很大、猛烈、无情,生动、富有表现力。
3.“卷”和“吹”那个字更能突出风的猛烈
“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随风各处飘飞的动态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破屋
八、学习第二段:
1.请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南村群童抱茅而去,诗人无可奈何。这段的主要内容要从南村群童的行为和诗人的心情态度两个角度来进行概括。
2.诗人说自己“老无力”,杜甫写作此诗时 49 岁,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
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年龄本身。古人寿命不长,二三十岁去世也是常事。杜甫 49 岁,的确也不算太年轻了。诗人饱经战乱之苦味老先衰,心律憔悴,觉得自己的年纪格外的老迈。大家在课外可能学习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这篇文章当中,欧阳修自称醉翁,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才 39 岁,但是在古代,年纪确实不小了。而且他正在贬谪的过程中,心情也没有那么的好。再者,大家可能还知道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才 38 岁,他也自称老夫,说老夫聊发少年狂。此时苏轼没有被重用,心情也不是十分的好,所以自称老夫。因此,“老无力”的老字应该从年龄和作者的处境、心境两个角度来进行考虑。
3.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群童为何抱茅而去
直接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这些孩子家里也很穷困,他们需要这些茅草拿回去盖屋当柴烧。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有些同学没有想到,是动乱的社会造成了人民的贫困和灾难,孩子们才有这样的行为。有的人也会说,这可能只是出于孩子们的调皮,这也不是不可能。但老师更倾向于前两个原因。杜甫在他的另一首诗中写到过有一个老妇人,老去打他们家的枣。杜甫就说不畏穷困,宁有此。他对老夫人的行为是理解的,对他的穷困是同情的。所以在这首诗里面,虽然杜甫说这些孩子是对面为盗贼,好像很愤怒,当时他可能也的确是愤怒的。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对这些因为穷困而抱茅去的孩子,他是理解的,对他们的穷困他是同情的。所以才有了后面他的一些想法。
4.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请根据全诗内容分析他叹息什么
他可能在叹息自己命苦,刚刚大风卷走了茅草,又被小孩子们拿走了。接下来如果有了风吹雨打,这日子该怎么过呢 他还有可能在叹息周围的人是那么的穷困。他还有可能在叹息战争战乱,给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痛苦。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群童抱茅
九、学习第三段:
1.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以入眠的痛苦。
2.结合上下文,谈谈“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天气的恶劣,云层很厚,颜色很黑,天已经接近黄昏,天气恶劣;暗示大雨将至;渲染出暗淡愁惨压抑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
3.本段中描写杜甫家里生活境况的是哪几句 请你概括一下他的生活境况如何。
诗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境况:贫穷、阴冷、潮湿。他们家盖的是布被子,不是锦被,生活不够富有,多年都没有好好的缝补或者是换新的,因此很冷。被子里被被踏坏了,也不能够换一床新的,说明很贫困。阴冷和潮湿在字面上很轻松就能看出来。
4.诗人杜甫在这样的境况生活,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寒苦不堪,令人同情悲悯。
诗人杜甫生活寒苦不堪,很令人同情和悲悯。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不能只当个旁观者,要投入自己的感情。
5.文中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6.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湿夜难眠
十、学习第四段
1.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推已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的替别人着想。诗人自己没有一个高大的坚固的屋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他就推想到有很多人跟自己是一样的处境的,他希望他们能够过好日子。杜甫是很了不起的人。
2.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根据诗歌内容推想,他可能在想什么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
十一、作者情感
1.请再次默读,品味四个段落,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第一节秋风破屋。作者感到焦灼、怨愤,为茅草被吹跑找不回来而感到焦灼,为大风吹破了他的屋子感到怨愤。
第二节群童抱茅。他的情感是愤懑、无奈。愤群童抱走了他的茅草,又对追不回来感到无奈。
第三节湿夜难眠。作者的情感是忧思、痛苦,为自己的处境、为国家、时代而感到忧愁、痛苦
第四节忧国忧民。我们看前三节,作者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情感,到了第三节,往后从个人发展到对于天下百姓、国家的担忧,这是他的情感变化。
十二、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对全诗做一个总结,请记好笔记。
诗歌的前两段和第三段分别写的是白天和夜里的情况,屋外到屋内的情况,刮风到下雨的情况。前三段和第四段分别是叙事和抒情。现实到理想,由自己到世人到百姓到国家。这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表现了杜甫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十三、解读杜甫
下面我们来进入深度学习,解读杜甫。
认真品读全诗,结合《石壕吏》,说说你心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有人终生都没有走出过这个小圈子。但杜甫不一样,他除了关注自己的生活,也关注人民百姓,更多的人。他还关心着他的祖国,他的国家。正因为如此,他像是身上有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压的他难得开心颜。他的诗歌作品内容往往也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黎元是指普通百姓。他的诗歌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诗歌的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在两首诗中分别侧重表现了他的仁正思想和仁爱思想。
石壕吏偏重表现他的仁正思想,他希望统治者对老百姓宽厚仁慈体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侧重体现他的仁爱思想。他自己遭受痛苦,推已及人,关心天下世人,关心更多的人。这是仁爱和普爱的思想
俄国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有一个论断很适合用来指导我们理解杜甫的神圣与不朽。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这段话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杜甫的神圣与不朽,是不是还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十四、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杜甫有首诗叫又呈吴郎(杜甫),我把原文和译文展示给大家。
杜甫有一间茅屋,他把这个屋子让给了他的亲戚。一个姓吴的人居住,屋子前面有一棵枣树,附近有一个可怜的老妇人,经常来打枣。杜甫是让他打的,但是姓吴的亲戚就不愿意了,插上了篱笆。杜甫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写了这首诗给姓吴的亲戚,告诉他这个老夫人无食无儿很可怜,你就让他继续打枣吧。
从这里面我们读出了杜甫有怎样的形象,是不是看到了他的宽厚仁和对老百姓的理解与同情
十五、茅屋因杜甫而“不朽”
这首诗中写到的茅屋,是杜甫用从朋友那里“化”来的木料、茅草建成,很简陋,到唐朝中期就毁坏了唐未诗人韦庄崇敬杜甫,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草堂后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布局。几件简陋的茅草屋因为它们的主人,在千年时光里逐渐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和诗人旧居为一体的博物馆。1961年3月,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占地200 多亩,清幽宁静,风景如画,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历代有许多的名人来此地凭吊。杜甫留下诗文。郭沫若曾提字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一个很好的诠释。
十六、课堂小结
下面我们对这首诗的学习进行总结。我们主要品味了诗人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我们通过学习理解杜甫推已及人的悲悯情怀,学习他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好,这一次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