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2课《认识地球的形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2课《认识地球的形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25 20:4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备课
课题 12 认识地球的形状 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课型 新授课 第 1 课时(共1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探究“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査阅资料等活动,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历程,并在不断寻找证据对地球的形状作出判断的过程中,形成对地球的总体认识。本课是小学阶段从宇宙空间角度认识宏观天体的第一课,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形状以及地球是一颗行星,这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普遍地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而本课要解决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证据来形成对地球形状的判断”使学生对已有的“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简单认识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中逐渐丰富起来,形成一定的时空观。。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基于生活经验、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等活动,能够说出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 科学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对获取的各种资料和信息进行归纳整合,概括等思维,最终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 探究实践:通过模拟实验、査阅资料等活动,尝试多角度、多方式了解关于地球形状的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态度责任: 不轻易相信权威或书本,知道只有通过足够的证据才能作出判断,得出结论。能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调整自己的观点,并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过模拟实验、査阅资料等活动,尝试多角度、多方式了解关于地球形状的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过模拟实验、査阅资料等活动,尝试多角度、多方式了解关于地球形状的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板书设计 12.认识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 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提出与聚焦问题(5’) 1.出示地球图片,提出问题:你认识它吗?它在哪?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对于这颗蓝色的星球,我们熟悉又陌生。关于地球,你的些什么?你还想知道关于地球的什么? 2.进一步提出问题: 地球的形状到底是什么样的? 你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状的? 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吗?。 【设计意图】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但是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对地球的认识也多是来自书籍等,都知道地球是球形,但是如何证明地球的形状却是难点 二、科学实践活动: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8’) 1.观察船入港的情景,推测海平面的形状。 (1)出示大海上的船扬帆驶入海港的情景图,提出问题:你有过站在海边向远处眺望的经历吗 在海边观察从大海的远方驶来的船,会有什么发现 (2) 谈话:观察从大海的远方驶来的船时总是先看到船的上部,然后逐渐看到整个船身而观察向远方驶去的船时刚好相反,总是先看不见船身,然后看不见船的上部,直至船消失在海面的尽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2.对地球的形状提出假设,再做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1) 设计模拟实验,证明只有在海面是曲面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船只入港时所看到的现象。模拟实验的基本方法:用桌面和伞面分模拟平面的海面和曲面的海面,让小船模型分别在桌面和伞面上由远及近驶向观察者,观察现象。 (2) 围绕下述问题、交流讨论: 在模拟实验中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 有什么不同 桌面是一个平面,用桌面模拟海面,船在桌面上由远及近驶入时,自始至终都能看到整个入船身。根据这个现象可以对海面的形状作出怎样的判断 (海面应当不是和桌面一样的也就是海面不是平面的。) 伞面是一个弧面,用伞面模拟海面,船在伞面上由远及近驶入时,先看见船的上面,然后看到船的其他部分。根据这个现象可以对海面的形状作出怎样的判断 小结:只有在海面的形状是曲面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船驶海港时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因此,地球的表面形状应当是曲面。 三、找出更多的证据,证明地球的形状(12’) 1.谈话: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只能知道地球的表面可能是曲面,还有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呢 2.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历史 (1)出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布置任务先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然后在地球仪上按照顺序将麦哲伦航行的路线标注出来,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2)追问:麦哲伦环球航行能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吗 能不能举出反例 (如果地球是圆柱体、圆锥体等封闭的形状也可以回到原点。) (3)还有哪些证据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形状呢 (出示地球的卫星图片)。 这张地球照片拍摄于1968年 12 月 24 日,是美国“阿波罗 8 号”的宇航员拍摄的。当时阿波罗8号飞船正在绕着月球飞行,这是有史以来从太空拍摄的第一张彩色照片,它显示的是一颗蓝色球体悬挂在灰色月表上空。这张照片被命名为“地出”,被列为“改变世界的100张照片之一”,它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伟大的称号,我想就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能够真正的用眼睛看到地球的形状,证实了千百年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猜想。 3.对地球的形状进行总结。 航天探测的发展让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和精准。目前,经过精密测量,人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而是一个近似球体。 四、査阅资料,交流关于地球的更多认识。(10’) 1.谈话:关于地球,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教师出示地球的赤道周长、半径等数据以及不同运动方式的速度等资料,提出任务:计算用不同方式绕地球赤道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3.结论: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近似球形的较大天体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运转周为一年。 五、拓展与应用(5’) 1.谈话:地球是一个球体,这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认识,但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古代地球的形状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 2.小结: 梳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到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个十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人们对地球外形的认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着,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提升观测和计算精度,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许还会有新的认识。
作业布置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