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备课
课题 13.太阳和月球 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课型 新授课 第 2课时(共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的学习目标是: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 本课主要通过实际观察并结合查阅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太阳和月球的概况,知道它们分别是一颗恒星和一颗卫星。本课的拓展与应用将引导学生把前面学过的关于地球、太阳和月球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制作一张科普小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太阳和月球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形成基本的空间观念,为高年级阶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太阳月亮四季》学习中,学生初步观察了太阳,并了解了太阳每天不同时间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些基础上,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活动,进一步深入认识太阳和月球。知道了月相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的样子,月相能够发生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基于观察和查阅资料,能够描述太阳表面的概况、月球表面的概况,说出太阳是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月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一颗卫星。 科学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对获取的各种资料和信息进行归纳整合,概括等思维,形成对太阳、月球的综合认识。 探究实践:能运用观察、查阅资料等研究方式,形成对太阳、月球的综合认识。 态度责任: 在查阅资料中,能够严谨认真的整理获得的资料,并乐于交流自己的想法与收获。
教学重点 在探究活动中对获取的各种资料和信息进行归纳整合,概括等思维,形成对太阳、月球的综合认识。
教学难点 在探究活动中对获取的各种资料和信息进行归纳整合,概括等思维,形成对太阳、月球的综合认识。
板书设计 13.太阳和月球
教学过程 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回顾知识提出问题(5’) 1.有关太阳基本概况的复习 2.聚焦问题: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太阳,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另一个常见的天体——月球。谁来说说月球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于月球的认识 二、科学实践活动,认识月球(30’) 1.交流观察月球活动中的发现。 (1)谈话:之前布置了观察月球的活动,在观察中,我们都画出了自己观察到的“月球”,谁愿意来分享你的研究? 提出汇报要求:你是如何观察的?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2)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其它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补充。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 3.与伽利略“月面图”进行对照,交流感想。 (1)谈话: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是最早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的人,他也在观察的基础上画了一幅“月面图”,请你和自己的“月球图”对照,有什么感受?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与发现。 (3)教师结合教科书P44上的 小资料,对学生交流活动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对照活动,学生检视自己的观察与记录过程,从中体悟观察的细致和对事实的尊重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意识到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4.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分享月球的认识。(教师准备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太阳的基本概况) (1)谈话:借助先进的观察工具,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月球表面情况,对月球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查找的资料,梳理月球相关知识。 (2)组织学生分组整理资料。 (3)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其它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补充。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观察月球的活动探究空间有限,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学习,有效且有必要。 5.小结 引导学生讨论:通过实际观察和梳理月球的基本概况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对月球有了哪些认识? 教师小结:月球本身不发光,而是依靠反射太阳光发亮;它是围绕着地球运转的一颗卫星,运转一周大约是一个月。 三、拓展与应用(5’) 1.谈话: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地球、太阳和月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三球”之间有哪些关系? 2.请同学们课下继续研究调查,并设计制作一张地日月科普小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三球”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起它们的空间关系;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激发学习兴趣,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作业布置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