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12 10:3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必修Ⅰ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
政治建设备课必需:一、教材二、课程标准三、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四单元.1政治建设新中国的----民主是我们的目标 本专题内容涉及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我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专题的主线之一 :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它们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专题的主线之二 :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及其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专题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内容: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教学要求及说明 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 学习要求(教学指导意见)本课内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是专题三课标要求,放在这节课中学习。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是专题三的延续,同时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曾有学习。(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在浙江省已有的中考体制下,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同时,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本课学习要求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新政权与旧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三维目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
(2)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课堂中“走进历史”、“自由畅谈”、 “论从史出”等环节学习,培养学习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从而使历史学习为现实服务。●三维目标能力层次要求:识记层次——“列举”、“知道”、“了解”、“简述”、“说明”、“讲述”等; 理解层次——“概述”、“理解”、 “阐明”、“归纳”等; 应用层次——“分析”、“评价”、“探讨”、“比较”、“讨论”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认识、感受、感悟等心态词汇。 1、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教中有评,评中有教,体现一种过程引导、及时反馈和激励鞭策的教学理念。
3、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4、屏弃“教教材”,提倡“用教材”,以课标为依据,参照教学指导意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二、教学理念:方法运用 学法指导: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读书指导:快速阅读和精读细读,圈点划批。
情景教学:影视资料、走进历史、感同身受
课堂讨论: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见解。 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了解2006年全国或浙江两会的有关情况;
2、通过了解浙江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有关情况,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前准备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建议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使学生进入现实中的民主政治生活。方案一:
视频:柴静两会观察——2005年两会议案提案落实情况
方案二:展示相关报道 1、《人民日报》(2006年03月10日第四版):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收到提案5030件。选题注重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2、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对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共6511件,6000余件建议已交由174个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
提问:
1、体现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内容?(各抒己见)
2、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立的根本前提是什么?(导入新课内容) 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二、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操作-----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勾画结构,关注课前提示。第一步:“了解” ;第二步:“理解” ;第三步:“见解” 。知识结构:借此知识结构,教师揭示本课内容间的内在联系 。相关知识点可以归纳为:
“一次典礼、二个法律、三大制度、四次会议”。请学生一一简介。
(教学建议:学生简介时予以指导,内容要细化, 切记“了解”的要求是准确。具体示例见教案 )说明----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刻。
操作----设计研讨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我主要设计四个研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着哪些本质的差异?
2.新中国为什么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
4.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观察下图,说明:数十万群众为什么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材料一 君上大权:(计14条)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召集、开闭、停止及解散议院之权;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发诏令筹措必须之财用……。附臣民权利义务:(计9条)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均准其自由;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日本帝国是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
① 联系材料一、二,找出两部宪法有什么共同点?
②材料一、三反映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③联系材料三、四,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皇帝或天皇都有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人民实际无权。表现在由专制集权向民主政治发展,由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展 (1)从历史上看:
(2)从国家性质看:
(3)从经济基础看:专制

民主人治

法治3、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 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应该有议会、内阁(或总统)和法院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制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4、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建议:教师让学生围绕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少数民族在地理上分布的特点,近代史以来共同反帝反封建斗争,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等问题,分组承担任务,讨论回答,分工合作,教师归纳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不仅使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也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获得了经验。四、历史学习第三步:“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说明: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价。“见解”的要求是新颖。
操作——补充材料,设计问题,学生探讨,进行评价;总结;认识;看法等。 1.走进历史:读信感史
从毛泽东亲笔致信宋庆龄的这件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派代表发表感受)。2.论从史出:
1989年小平同志曾指出,毛主席是英明的,没有采取民族共和国的联邦制,而是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应如何理解小平同志这段话。
(结合中外史实,让学生对历史重大事件作出思考和应对,让学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3.自由畅谈:
结合材料,谈谈若是你当选为人民代表的感想或打算?
提倡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即使学生的观点或幼稚,或与书本传统的观点不尽一致,也应该给予宽容,让历史学习为现实服务。结束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创建的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课后实践活动:(任选其中一个) 1、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话“深刻内涵。
2、组织一些学生采访民主党派和政协成员,请他们介绍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议政的,政协是怎样行使职能的,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
3、组织学生走访少数民族,或上网、去图书馆查找有效信息,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感受,认识到伟大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教学建议:1、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建议多找些音像材料辅助教学,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制成多媒体课件。
2、本课内容学习要注意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从具体的事例中去理解民主政治这一抽象的概念。资源链接: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主编:朱汉国 2005年6月第二版 人民出版社出版
2.靳士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及意义》,载《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
3.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4.朱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王邦佐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自知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