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07:4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黄河颂
七下第二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黄河形象,领悟黄河凝聚着的民族精神。
2.借助课文批注,理解诗意,学习为诗歌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做批注。
3.了解直接抒情的方式,欣赏诗歌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作品介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猛烈的气势。
宛转:辗转,经过许多地方。
哺育:比喻培养。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xiè
哺育    倾泻

lán
气魄     狂澜
péng
píng
澎湃  屏障
字词预习
余光中《黄河》一诗节选片段:
我是在下游饮长江的孩
的奶水没吮过一滴
惯饮的嘴唇都说那母乳
那滔滔的浪涛是最甘,也最苦
苍天黄土的大风沙里
你袒露胸脯成北方的平原
一代又一代,喂我辛苦的祖先
和祖先的远祖,商,周,秦,汉
全靠你一手摇动的摇篮
摇出了哭声,伴着一首
喉音多深沉的浑黄歌调
思考:诗句的横线上应填上哪条河流的名字 并说明理由。
一、导入
一、导入
是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一代又一代,喂我辛苦的祖先和祖先的远 祖”。正如诗中所说,黄河的浪涛“最甘”也“最苦”。但黄河的浪涛绝不仅仅只有“甘”和 “苦”,今天,我们走进《黄河颂》,去感受黄河形象,领会黄河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二、反复朗读,感悟诗情
1.聆听《黄河颂》朗诵音频,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后作答。
二、反复朗读,感悟诗情
(1)感受到了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2)感受到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3)感受到了黄河的雄浑豪迈。
二、反复朗读,感悟诗情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老师从读音、停连、重音、节奏等方面做朗读指导。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此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该句及其后面的四个分句中,“滚滚” “奔”“澎湃”“掀”“劈”要重读,且后面的四个分句应该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
二、反复朗读,感悟诗情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老师从读音、停连、重音、节奏等方面做朗读指导。
(2)“摇篮”“五千年”要重读,读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一 泻万丈”“浩浩荡荡”要重读,读出黄河的巨大力量;“伟大坚强” “巨人”“屏障”要重读,读出黄河的伟大坚强。
二、反复朗读,感悟诗情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老师从读音、停连、重音、节奏等方面做朗读指导。
(3)“啊!黄河!”一句中的“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 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歌颂之意。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二、反复朗读,感悟诗情
3.学生自创朗读形式,如个人朗读、同桌对读、小组轮读、 比读等,读出对黄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1.研读批注,习得方法。
(1)读懂批注,明确方法。
引导:这篇课文,编者很用心地给我们做了批注。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积累拓展”第三题对批注的解释,理解批注。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后第三题部分文字:
批注就是“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
引导:请同学们研读课文的五处批注,看看它们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明确:第一处:是对段落作用的批注;
第二处:是对词语作用的批注;
第三处:是在提示诗歌的内容层次;
第四处:是在赏析句子的作用;
第五处:是对结尾特点的评价。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总结:
批注的对象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词、句,也可以是段、篇, 还可以从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层次结构、 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鉴赏评价或质疑问难。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批注的方法也同样是多样的:可以是理解意思、含义、作用, 可以是写感想、鉴赏评价、质疑联想,也可以是为某个内容做补充。
批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分析式批注、概括式批注、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评价式批注、补充式批注等。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分析课文五处批注运用的方法。
明确:前三处都是分析式批注,第四处是鉴赏式批注,第五处是评价式批注。
小结:批注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语言要求简求精。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批注去反复涵泳诗歌,理解诗人为什么要歌颂黄河。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2)细读批注,明确诗歌的层次。
细读诗歌,可结合课文批注二和批注三,抓住关键词
语,理清诗歌层次,并概括内容。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明确:
根据批注提示,可以抓住“望”“颂”和“学习”这三个关键词来理清诗歌的层次。
“望”领起的内容 ——“望黄河滚滚……劈成南北两面”。
概括:望黄河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明确:
“颂领起的内容—— “啊!黄河……发扬滋长”,即三个 “啊!黄河!”领起的内容。
概括:颂黄河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诗歌最后的内容——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概括:学黄河
由此诗歌的内容层次可确定为:
望黄河——颂黄河——学黄河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2.补写批注,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望”字领起的诗句,在“批注二”后补写批注: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黄河形象的 黄河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明确: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近镜头特写;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俯瞰全景式总写;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纵向描写;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横向描写。
形象:奔腾不息、气势磅礴、一往无前。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2)学生细读“颂”领起的部分,在“批注三”后补写批注: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颂”黄河的 并各举一个关键词做批注。
明确:诗歌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黄河哺育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摇篮”“发源”:“摇篮”这个比喻表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 祥地,“发源”表明中华文化是从黄河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
“屏障”:该词表明黄河像城防一样保卫着中华民族,尤其是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铁的臂膀”:作者用“铁的臂膀”来比喻黄河无数条支流。 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其不可阻挡的力量和恢宏磅磁的气 势,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余光中说,黄河的浪涛“最甘”也“最苦”。结合课前的“预习”内容和老师补充的资料,说说黄河的“甘”和“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背景资料:光未然写这首诗时,正值日寇铁蹄践踏华夏大地,人民流离失所,英勇的中华儿女在奋起抵抗,抗日烽火燃追祖国大地。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 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本诗将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刻 画出气势宏大的黄河形象。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甘”——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
“苦”——道受日寇蹂跑,大片国土沦丧,人民顽沛流离。
你从诗歌中还读到了黄河怎样的形象?
明确:从诗中还读到了黄河的雄浑磅礴、伟大坚强。
三、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小结:黄河浪涛“甘”“苦”交织,但难能可贵的是,在黄河奔腾澎湃的浪涛中还凝聚着伟大坚强的精神。诗人歌颂黄河, 其实是在歌颂中华民族,是想激励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华。
四、创写批注,领会诗美
《黄河颂》蕴含的精神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 《黄河颂》独特的诗美至今仍震撼人心。《黄河颂》美在何处呢
请大家再读批注四和批注五,体会诗美之所在。
四、创写批注,领会诗美
明确:批注四:诗歌的韵律之美。
批注五:音调铿锵之美。
这首诗不仅音调铿锵,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而且在抒情方式、画面营造、句式等方面都独具美感。我们可再次浸泡诗中,去领会诗歌在这些方面所体现出的美。
四、创写批注,领会诗美
2.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品读诗歌,找出诗中最具美感的词语或句子做批注。
四、创写批注,领会诗美
一是直抒胸臆的情感美。
本诗直接用感情强烈的词语或用呼告、感叹、反复的方式直陈肺腑,直接抒发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如:
“啊!黄河!”(运用呼告直接抒情)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运用感叹直接抒情)
四、创写批注,领会诗美
“你是伟大坚强”“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 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感情强烈的词语直接抒情)
“啊!黄河”被反复运用了三次,旨在直接铺陈、渲染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四、创写批注,领会诗美
二是镜头式的画面美。
惊涛澎湃,
抵起万文狂澜;
浊流究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四、创写批注,领会诗美
“惊涛澎湃”“浊流宛转”“九曲连环”像一幅幅特写镜头,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掀”“弃”“劈”等拟人手法,生动地刻画出黄河一泻万里、势不可挡、刚健有力的形象,画面感强烈。
四、创写批注,领会诗美
三是句式节奏的和谐美。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四、创写批注,领会诗美
这些诗句长短相间,变化参差,既有对称整齐之美,又有自由奔放之美。“强”“上”“障”连续隔句押韵,体现出自然和谐的音韵美。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诗歌,感知了诗 情诗味;通过学批注、写批注,在诗中沉潜涵泳,领会了诗意诗 美。请你们以同桌相互问答的方式,总结以下知识:做批注的角和方法有哪些 直接抒情的方式有哪些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古老的黄河流过尧舜,淌过夏商,浸润汉唐,一直在华夏儿女的心中吟唱。请看: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黄河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热土,是华夏儿女的故园,是炎黄子孙的根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黄河是爱情的乐土,诗歌的沃野,羌笛和胡笳吟唱的天空;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一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奔来,气势磅礴,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
今天,就让我们对着黄河,唱出心中的赞歌。师生在《黄河颂》的音乐声中朗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诵组诗《黄河大合唱》。
2.选择组诗中你喜欢的两个乐章,尝试背诵歌词。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