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 语文 7.生命之舟(2课时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 语文 7.生命之舟(2课时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12 14:58:11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生命之舟1998年特大洪水(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电视新闻语言的准确、生动、简明。
(3)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及
群众的感激、热爱。 这是一篇电视新闻,当我们再次展开记录1998抗洪救灾的长幅画卷时,我们会记住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惊涛骇浪;我们会记住那个让人彻夜难眠的惊心动魄的夏季; 我们会记住高建成和他的战友们;会记住胡继成等许多普通农民的名字;
我们会记住在那次灾难中不幸遇难的3004名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
我们会记住那些舍小家保大家,将洪水引向自己家园和土地的农民;
我们会永远记住1998!簰洲湾( ) 肆虐( )?
迂回( ) 穿梭( )
溃口( ) 转舵( )
靠拢( ) 施救( )pái?nüèyūsuōkuì duòlǒnɡshī1.肆虐:
2.迂回:
3.穿梭:
4.感人至深:任意侵扰和破坏。 回旋,环绕。 像织布的梭子一样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非常感动人。 1.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电视新闻的内容。
2.本文以“生命之舟”为题有何含义?
3.报道中插入了很多的“同期声”,这有什么好处呢?
4.标题、导语、主体通常是一则消息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本篇文章除标题外,包括哪几部分?1.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电视新闻的内容。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
2.本文以“生命之舟”为题有何含义?
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3.报道中插入了很多的“同期声”,这有什么好处呢?
更能写出救人场面的惊险,能使报道更吸引观众。4.标题、导语、主体通常是一则消息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本篇文章除标题外,包括哪几部分?
导语部分(1-2段);
主体部分(3-9段);
结语(最后一段)。救助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
找出文中相关句子,体会其语言特点及作用。1.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绕过”、“穿梭”、“搜寻”等动词表现了在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2.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
“冲去”、“转舵”、“迂回”等词体现了拯救的艰辛。3.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肆虐”、“抗争”“靠拢”这些词说明了英雄们为救人而同洪水搏斗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4.小结:语言特点凌晨1点,奉命营救凌晨5点营救12人营救小女孩的经过上午10点共营救64人二号
冲锋舟 生命之舟
(共救起17000多人)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我们称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是当代“最可爱的人”,你还能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说一下吗?
示例:当冰雪阻断铁路,当地震危害家园,当西藏发生暴乱……是他们,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当代最可爱的人冲锋在前,为我们消灾解难。课件13张PPT。舟之命生背 景 介 绍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过程,并在湖北电视台播出。本文就是当时电视播出的内容。一、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新闻?它和报纸、广播新闻有什么不同? 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电视新闻:声画合一
   报纸新闻:看
   广播新闻:听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一句话概括文章课文结构: 本文可分为导语、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导语:(1-2段)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主体:(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结语:(10段) 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
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随同记者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概括新闻主要事实导语提供了哪些信息?新闻的主体:1、主体部分具体写了什么? 解救被困人员 (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情况紧急
危在旦夕2、小女孩的处境怎样?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正紧紧抱着树干
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   
洪水仍在肆虐
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的小树难以靠近。3、救助的困难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  )房顶、电线等障碍,(  )于树丛之中,(  )被困群众。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  ),驾驶员迅(  ),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  )。绕过穿梭搜寻冲去转舵迂回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  ),幼小的生命在(  )。冲锋舟一步一步向步树(  ),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A、语言特点:
B、作用: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表现救助的危险、困难,更表现战士们冒险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贵。肆虐抗争靠拢 总结救助行动,点题 。? 4、文章最后一段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是“生命之舟”?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5、这则新闻使用了几段同期声,找一找,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人物同期声,是指拍摄新闻时,同步采录的人物讲话,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等。在电视新闻中,人物同期声与解说词都是重要的声觉形象元素,他们与视觉元素一起共同承担着传播的功能。人物同期声能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表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