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老王》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老王》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07:56:0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9张PPT)
《老王》
七下第三单元第11课
教学目标
1.细读文本,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情谊,理
解人性之美。
2.品读重点段落,理解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
的丰富内涵。
3.探究作者“愧怍”的深刻原因,感受作者自我批判的精神。
4.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习“精思”的三种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作者介绍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在上海公演。1944年,创作的喜剧《弄真成假》在上海公演。1978年,出版《堂吉诃德》中译本。1981年7月,出版散文集《干校六记》。1987年5月,出版散文集《将饮茶》。1988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洗澡》。200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们仨》。2007年8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14年8月,出版中篇小说《洗澡之后》。
字词积累
塌败( tā ) 惶恐( huánɡ ) 田螺眼( luó )
荒僻( pì ) 侮辱( wǔ ) 翳( yì )
取缔( dì ) 伛( yǔ) 愧怍( zuò )
攥着( zuàn) 滞笨( zhì ) 骷髅( kū lóu )
镶嵌( xiānɡ qiàn )
01
第一课时
一、解读题目,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散文,就是杨绛写的 《老王》。
2.提问:你从本文的题目“老王”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回答:这是对一个人的称呼,可知道此人姓王,年纪较大,而且作者与他的关系比较亲近。
3.提问:如果把题目改成“王老”,你从中能读出什么不同的信息
回答:可知道这个人姓王,年纪较大,德高望重,作者对他比较敬重。说明“老王”是一个平凡之人。
一、解读题目,导入新课
4.作者与老王的关系究竞怎么样呢 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
二、熟读课文,读懂人物
1.提问:熟读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回忆老王的,其线索是什么。
明确:作者以自己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介绍了老王的基本情况: 谋生手段、孤苦身世、生理缺陷、居住条件;
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事件:照顾老王的生意,女儿送老王鱼肝油,老王给我家送冰而 车费减半,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收钱,老王将三轮改为运货三轮,老王送我香油鸡蛋。
二、熟读课文,读懂人物
2.品读课文,想想:你从作者的这些回忆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老王、一个怎样的杨绛 用你认为恰当的词语来概括,并结合文中的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可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我从“ ”读到一个 的老王,因为 。
我从“ ”读到一个 的杨绛,因为 。
二、熟读课文,读懂人物
提示:在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老王和作者时,可补充以下助读材料。
本文的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五七干校”,被罚扫厕所,挨批斗,被剃了“阴阳头”,一度无人敢为她家提供生活服务。
二、熟读课文,读懂人物
明确:
老王:苦命、不幸、善良、质朴。
从文中的以下内容中可看出来:“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而老王没反应过来,就成了单干户,并且“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说明他没有组织可依靠,成了被社会抛弃的人;“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 车”,说明他生活上没有依靠;“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说明他没有亲人可依靠,是孤苦无依的人;
二、熟读课文,读懂人物
明确:
老王:苦命、不幸、善良、质朴。
身有残疾(瞎了一只眼)已是不幸,还被世人恶意中伤,说明他没有朋友可依靠,成了被世人抛弃的人。但他以自己的善良对待我们一家人,从不欺负我们:别人不敢为我家提供生活服务,他却给我家送冰且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收钱;在临死前一天还送来香油鸡蛋。
二、熟读课文,读懂人物
明确:
杨绛:不幸、善良。
不幸,是因为在“文革”中,被下放,被批斗,人格被践踏;善良,是因为不歧视老王,常照顾老王的生意,还送鱼肝油给老王,关心他的生计。
二、熟读课文,读懂人物
小结:不幸的杨绛,苦命的老王,在那个荒唐的年代里,相互关心,相互扶助,以善良对待善良,是“不幸”者怜悯“苦命”人,给那个冰冷的岁月增加了一丝温暖。但是,作者在文末却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就是忻愧的意思。对别人感到“愧怍”,一般是指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甚至是伤害别人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02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休会到了作者与老王之间的交往是以善良对待善良,是不幸者怜悯苦命人,但作者在文末却说自己对老王感到“愧怍”,这该如何理解呢 要理解作者的“愧怍”,我们就必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深人思考。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要熟读、精思,就必须对关键语句进行品读,方能读懂言外之意,感受到文章的意蕴。什么样的语是关键语句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还 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明确:文章的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就是关键语句, 特别是散文,更要注重对这些关键之处的品读。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1.品读反常之处。
(1)首先我们来品读文章的开头。文章开头写道:“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你从中品出了什么呢 (提示:可抓住关键词语,对反常之处进行品读)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一句中的“常坐”一词,说明“我”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体现出“我”对老王的关照。
②“他蹬,我坐”看似多余,违反写作常规,实则蕴含着作者的深意,它强调了“我”与老王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③“闲话”在这里是指“无关紧要的话”。这一词用得极妙, 从下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老王与“我”谈话的内容有:自己被时代 抛弃的痛苦,无亲人依靠的孤苦,被世人恶意中伤的悲苦。这些 都是老王的肺腑之言、剜心之痛,却被“我”视为“闲话”,说明 我”并未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地去体察他的不幸,老王也没有走进“我”的内心世界,二人关系看似“亲近”,实则“遥远”,隐含着作者的“愧怍”之情。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小结:散文中反常情、反常理或反常规之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阅读时要细品。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2)提问:文中还有哪些反常之处呢 请找出来品一品。
明确:①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 瞎掉一只眼。(第3 自然段)
②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第4 自然段)
③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没再多问。 (第17-21 自然段)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①“不老实”和“害恶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从荒谬的逻辑中可以看出世人对老王的恶意中伤,体现出世人的冷漠和麻木, 对弱者缺乏起码的恻隐之心。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②“我”问“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按照常理,老王应该回答 “是”或“不是”,但老王却回答“住那儿多年了”,说明老王根本没有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家”,而仅仅是一个安放躯体的地方罢了,说明老王缺乏家的温暖,情感上没有归依。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③远亲不如近邻,老李作为老王的邻居,本应对老王的去世心怀同情,但“早埋了”一句的句末用了句号,可以看出老李对老王的死是很冷漠的;对于老王的死,从讳饰的角度来说,一般会用“走了”或“去世了”,而老李用的是“死”,也反映出他的冷漠。这些“老李们”的冷漠甚至是恶意中伤,让老王感受不到世间的温暖,而“我”的出现让老王看到了一丝希望,遗憾的是“我” 也没有将这希望带给老王,老王是怀着整个世界给予他的冰冷 离开了人世的,而“我”却永远没有弥补老王的机会了。因此, “我”觉得自己欠了老王的债,心中深感“愧怍”。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2.品读反复之处。
(1)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语句细细品读。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①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第5自然段)
②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 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第6自然段)
③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第8—13自然段)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①“当然”一词,表现出“我”不会占老王便宜的心理,体现了“我”对老王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知识分子不欺负弱小的清高。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②在这一片段中,老王用三轮把钱先生送到了医院,却“坚决不肯”要钱。一般情况下, 替哪些人做事不要钱呢 亲人、朋友。这一细节说明老王把我们一家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朋友。老王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我” 他是怕钱先生听见,怕钱先生因担心“我”没钱而 不肯治病,体现了老王的细心和体贴。“我一定要给他钱”中的“一定”,体现了“我”不想欠老王的人情,也不愿占他便宜的心理。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③“门框”是没有生命的事物,而“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显示出老王久病之后身体瘦成了薄片,就像没有生命的器物一样,说明老王已病人膏育。“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是定格式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老王死之将至的骇人情状。但即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王还强支病体给“我”送来香油 鸡蛋,而香油鸡蛋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是多么珍贵的东西啊,老王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我”的感激和牵念,也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作最后的告别,而“我”并未理解老王的心意,还坚持要给他钱,所以老王才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老王反复强调“不要钱”“我不是要钱”,那他究竟想要什么呢 他想要的是一份尊重、一份温暖。因为老王无组织可依靠,无亲人可依靠,而世人给予他的是恶意的中伤和冷漠,他觉得“我们一家人”与其他人不同,“我们一家”关心他,照顾他的生意,他以为可以从“我”这里获得那份尊重和温暖。所以,临死之前给“我”送来了香油鸡蛋,这是他离开人世前的最后一份期盼, 但“我”不懂得老王真正的渴求,给他的仍然只是“钱”,所以“我”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深感 愧怍。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3.品读特别之处。
品读结尾: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 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二、品词赏句,读懂作者的“愧怍”
“总觉得心上不安”中的“总”体现了“我”的自我反省——老 王这样一个小人物却成了“我”挥之不去的牵挂,这表现了一位 知识分子的良知。对老王感到“愧怍”,是因为“我”出于知识分子的清高,不愿意欠别人人情,不愿意占别人便宜(特别是弱者 的便宜),所以,什么都用钱来解决,以为那是对弱者的一份关 爱,实则并未真正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更未真正体会到他内心 对尊重与温暖的渴求。最后,作者却说“都不是。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时作者已经跳出自己与老王的相处,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的角度来审视,是对人性、人格的反省:人应该对弱者抱有一种人道关怀。
三、拓展阅读,读懂博大的情怀
1.老师:杨绛先生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但她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站在人道关怀的角度进行反省。其实,在经受时代不公正对待的知识分子里,还有很多的“杨绛”。请看下面的材料。
三、拓展阅读,读懂博大的情怀
“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还会再做梦吗 为什么不会呢 我的心还在发痛,它还在出血。但是我不要再做梦了。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也下定决心不再变为兽,无论谁拿着鞭子在我背上鞭打,我也不再进入梦乡。当然我也不再相信梦话!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摘自巴金的《随想录》)
三、拓展阅读,读懂博大的情怀
这些“杨绛们”,在历经苦难之后,不是沉没在个人所受的伤害中,而是叩问自己的灵魂,拷问众生的人性,彰显出作为知识分子的博大情怀。同学们在课后可以阅读巴金的《随想录》,会对这种情怀有更深的体会。
三、拓展阅读,读懂博大的情怀
2.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精思”的三种方法——品读反常之处、反复之外、特别之处,并借此探究了作者“愧怍”的原因,感受了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自省精神和博大情怀。在以后的阅读中,大家要继续运用熟读、精思的方法,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