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下册语文 6.变色龙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赫留金恐骇说。
B.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迳自走了。
C.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D.“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倒狗的脸上去;狗呢﹣﹣颗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慌唐的家伙,长官!”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A.有误,“恐骇”写作“恐吓”; B.有误,“迳自”写作“径自”;
C.无错字;D.有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2.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反复无常,但始终有一点是不变的,这就是( )
A.欺压原告的语言 B.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C.狗仗人势的奴才本性 D.只有一个随从
【答案】C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当他以为小狗是普通人家的狗时,就扬言要弄死它并惩罚其主人。当他听说狗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时,一会儿额头冒汗,一会儿又全是哆嗦。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但他狗仗人势的奴才本性始终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3.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时,有一条准则决定他“变色”,这条准则的是( )
A.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脑子上哪去啦?
B.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C.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
D.这是他老人家的狗?
【答案】B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文中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而根据狗的主人不同,他的态度也不同。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
4.作者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 )
A.揭露走狗奴才的嘴脸。
B.抨击腐败无能的沙皇统治。
C.说明变色龙的生活习性。
D.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影射沙皇专制的虚伪和专横。
【答案】D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本文通过描写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时的反复无常,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影射沙皇专制的虚伪和专横。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二、填空题
5.《变色龙》文学知识填空。
(1)《变色龙》的作者是 ,他是 世纪 国的短篇小说家。
(2)文章以“变色龙”为题,用意是以变色龙的特点比喻主人公 的性格特征。
【答案】(1)契诃夫;十九;俄
(2)善于变色 奥楚蔑洛夫 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狡猾善变、反复无常)
【知识点】外国文学;变色龙;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契诃夫在该作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当他以为小狗是普通人家的狗时,就扬言要弄死它并惩罚其主人。当他听说狗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时,一会儿额头冒汗,一会儿又全身哆嗦。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20世纪世界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注意课文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大致主旨等。
6.选出下列各句的人物描写方法。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⑴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
⑵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⑶“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⑷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答案】A;B;C;D
【知识点】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解析】(1)写了人物的衣着,属于人物的肖像描写。故答案为:A。
(2)写了警官“提”着包,“穿”过广场的动作,属于人物的动作描写。故答案为:B。
(3)写的是人物语言,属于人物的语言描写。故答案为:C。
(4)“我要揭你的皮,坏蛋”是根据“他”脸上的神气推测出的人物心理,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
(1)A;
(2)B;
(3)C;
(4)D。
【点评】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的判断。人物描写主要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与细节描写。正确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结合句子的主要内容去分析判断。
三、语言表达
7.某同学为了解作家契诃夫,搜集了一些资料,整理时产生了一些错误,请你帮助修改。
90年代是契诃夫创作达到高峰的时期,创作了不少杰作。[甲]除了契诃夫自己主动研究现实外,由于90年代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也给了他不少的影响,使他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他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也更加深入。在著名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乙]他编造了一个害怕一切新事物、顽固地维护旧制度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的形象。契诃夫相信旧制度一定会灭亡,新的生活必然会到来。在作品《樱桃园》里,他喊出了“新生活万岁!”的心声。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成分残缺的语病,应将“ ”去掉。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
【答案】由于;编造;塑造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甲处成分残缺,删掉“由于”即可;乙处“编造”在此处的意思是胡乱捏造,多含贬义,应改为“塑造”。
故答案为:由于;编造;塑造
【点评】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解答时,要注意先区分病句的类型,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名著导读
下面是小明同学在阅读《儒林外史》时所做的几处批注。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A]
这周学道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自己心里想道:“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要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
(第三回)
批注:周学道推己及人,力求选拔真才,实属才德兼备之人。
[B]
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又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第三回)
批注:范进这么多年无法进学,全是因为之前的学道未能细读范进的文章,埋没了人才。
[C]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第七回)
批注: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8.运用前后勾连的阅读方法,在读了C段文字后,你会发现A、B两处的批注有误。请你向小明同学指出其中的错误。
9.阅读C段文字后,小明同学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批注。请你从《儒林外史》中再找一个事例,来分析印证这一评述的准确性。
【答案】8.范进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连遭景玉的戏言都听不懂,可见他并无真才实学,并非被埋没的人才;周学道反复查看范进的文章,最后强点中了举人,把他当作真才,可见也是无才之人。
9.《儒林外史》塑造人物时,并不直接加入作者的主观评价,而是冷静地将人物置于直观刻画和具体情节之中,表现人物性格,表达作者态度。比如塑造胡屠户这一形象时,通过刻画其在范进中举前后,前倨后基的强烈反差,就突出了他嫌贫爱富、卑劣势利的丑恶嘴脸。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品的综合评价;《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8.本题考查批注的辨析。根据C段“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 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可知,范进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连遭景玉的戏言都听不懂,可见他并无真才实学,并非被埋没的人才。结合B段“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 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可知,周学道反复查看范进的文章,最后强点中了举人,把他当作真才,可见也是无才之人。
故答案为: 范进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连遭景玉的戏言都听不懂,可见他并无真才实学,并非被埋没的人才;周学道反复查看范进的文章,最后强点中了举人,把他当作真才,可见也是无才之人。
9.本题考查拓展运用。《儒林外史》塑造人物时,并不直接加入作者的主观评价,而是冷静地将人物置于直观刻画和具体情节之中,表现人物性格,表达作者态度。
故答案为: 《儒林外史》塑造人物时,并不直接加入作者的主观评价,而是冷静地将人物置于直观刻画和具体情节之中,表现人物性格,表达作者态度。比如塑造胡屠户这一形象时,通过刻画其在范进中举前后,前倨后基的强烈反差,就突出了他嫌贫爱富、卑劣势利的丑恶嘴脸。
五、语段阅读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的脑子上哪儿去啦?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见,你们猜猜看,结果会怎样?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
“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它的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坏家伙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10.小说通过多次描写“军大衣”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轨迹?
①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
②巡警说在将军家见过这样的一条狗: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
③收场:……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11.探究选文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12.警官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顷刻逆转,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10.惊慌失措(或吃惊胆怯),心惊胆战(或懊悔恐惧), 狼狈不堪(或尴尬难堪)
11.①人物语言能够反映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和心理,“闻其声则见其人”,使人物形象变得立体可感;②通过语言描写,让人物进行自我刻画,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③以语言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12.①从情节设置看,这样写使情节发展难以猜测而形成悬念,引人入胜;②从人物性格塑造看,这样写能突出表现人物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和唯权唯上的思想本质;③从表现主题看,这样写反映了法律被践踏、专制盛行的社会现实;④从讽刺艺术的运用看,写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多次逆转,以漫画式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或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对狗的态度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物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增强了讽刺力量)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语言描写
【解析】⑴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用特定的口吻表述出来。
⑵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结合文章内容,从文本中找到描写段落,然后分析其描写方法,并摘抄原句即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0.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情感的揣摩.综合全文内容来看,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随着狗主人的变化而变化,他脱穿军大衣,只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第①句,听说是将军家的狗,内心惊慌失措,以致穿不住大衣;第②句再次听说这确实是将军家的狗,为自己刚才怒斥狗主人的言行而心惊胆颤;第③句狗的主人确定,案件似乎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但是他刚才是众人面前变来变去,出了丑,“裹紧大衣”表现他内心感觉尴尬难堪.
故答案为: 惊慌失措(或吃惊胆怯),心惊胆战(或懊悔恐惧), 狼狈不堪(或尴尬难堪)
11.本题考查人物语言描写作用的分析.文中多次出现奥楚蔑洛夫的语言,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理,了解他的性格,他为人善变,极尽阿谀奉承之能,可以看出语言描写能表现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性格特征等,据此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①人物语言能够反映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和心理,“闻其声则见其人”,使人物形象变得立体可感;②通过语言描写,让人物进行自我刻画,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③以语言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12.本题考查情节设置的用意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看事物出现前文章写了什么,事物出现后故事情节有了什么变化.然后根据理解,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把切题的答案拟写出来.本题可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主旨等方面来分析.官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顷刻逆转,从情节的发展来看,使情节曲折多变,内容更引人;从文章的主旨来看,借其态度的多变,来表现人物的趋炎附势性格,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法律只是政府欺压百姓的一个借口.
故答案为: ①从情节设置看,这样写使情节发展难以猜测而形成悬念,引人入胜;②从人物性格塑造看,这样写能突出表现人物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和唯权唯上的思想本质;③从表现主题看,这样写反映了法律被践踏、专制盛行的社会现实;④从讽刺艺术的运用看,写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多次逆转,以漫画式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或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对狗的态度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物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增强了讽刺力量)
六、综合性学习
【学科素养·语言运用】(2022湖南长沙明德期中改编)《变色龙》一文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言而无信、出尔反尔,最终闹了大笑话!学完本课,班级拟举行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任务。
13.【品味内涵】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诚信》个性邮票,请简述其设计要素和寓意。
14.【活动设计】下面是“诚信立人”活动策划简案,请你参与拟定,完成下表。
动 活动形式 目的
活动一 诚信标语创作大赛 营造活动氛围,提高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活动二 诚信演讲大赛 提高对诚信的认识,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三 树立可敬可学的榜样,自觉做诚信之人
【答案】13.要素:邮票主图为鼎,最左侧写有邮票面值“1.20元”、“CHINA”“中国邮政”字样和印章,右边附票图案为写有“诚信”的卷轴。寓意:诚信做人。
14.(示例1)诚信名言背诵大赛 (示例2)诚信教育主题班会 (示例3)最美诚信人评选
【知识点】图表信息;漫画释义;活动设计
【解析】⑴本题考查图画内容的理解。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描述画面,进而找准突破点,筛选角度与观点,准确把握漫画主旨。
⑵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13.根据图片将构图要素按一定顺序表述完整,并写明其寓意即可。主要构图要素:邮票左侧有邮票面值1.20元、CHINA、邮票的发行单位(中国邮政)、印章和一尊鼎,右侧为写有“诚信”二字的卷轴。寓意:由“鼎”很容易想到守信,告诫我们应诚信做人。
故答案为: 要素:邮票主图为鼎,最左侧写有邮票面值“1.20元”、“CHINA”“中国邮政”字样和印章,右边附票图案为写有“诚信”的卷轴。寓意:诚信做人。
14.通常情况下可以设计的活动形式有: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读书活动、手抄报比赛、黑板报、专家讲座等。注意题干,围绕“诚信立人”设计活动。
故答案为: (示例1)诚信名言背诵大赛 (示例2)诚信教育主题班会 (示例3)最美诚信人评选
七、文言文阅读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王欲攻邯郸①,季梁②闻之,中道③而反,衣焦不申④,头尘不去⑤,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⑥,方⑦北面⑧而持⑨其驾⑩,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臣曰:‘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①选自《战国策·魏策》。②季梁:魏国的大臣。③中道:半路,中途。④衣焦不中:衣着不整。⑤头尘不去:头上的尘土没有洗掉。⑥大行:即太行山。亦解释为“大路”。⑦方:正。⑧北面:向北,朝北。⑨持:驾着。⑩驾:马车。 举欲信於天下: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人。 广地尊名:使地广,使名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中道而反
②我欲之楚
③而离王愈远耳
(2)解释下面的句子。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3)后人将季梁所讲的故事概括为一个成语,是什么?
(4)季梁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通“返”,返回;到;成就王业
(2)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还朝北走呢?
(3)南辕北辙
(4)劝魏王放弃南辕北辙式的武力征服,要以德服天下。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变色龙;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①通“返”,返回;②到;③成就王业 。其中,“反”是通假字,“王”属于词类活用。
(2)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之:到;奚为:为什么 ;背面:朝北面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还朝北走呢?
(3)季梁所讲的故事中的人本来要到楚国去,楚国在魏国的南面,但他非要往北走。根据平时积累可知,这个故事概括为一个成语是:南辕北辙。
(4) 魏王欲攻邯郸,目的是让邯郸臣服自己,季梁认为让邯郸臣服有更简洁、更好的办法,就是以德服天下,但他不能直接给魏王这样说,就给魏王讲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委婉地劝说魏王放弃南辕北辙式的武力征服,要以德服天下。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所要提醒的是,古文中有的字词在单独解释和翻译句子里意思往往略有差别,翻译句子要求句子通顺连贯,而字词解释则要求解释语境义。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成语的语用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故事内容,然后再根据故事内容从平时的积累中选择一个恰当的成语。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内涵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附参考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说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顾不得洗去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进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驾着他的马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倚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声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成就王业的目标无疑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吗?”
故答案为:⑴通“返”,返回;到;成就王业;⑵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还朝北走呢?⑶南辕北辙;⑷劝魏王放弃南辕北辙式的武力征服,要以德服天下。
八、诗歌鉴赏
(二)江梅①
[唐]杜 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②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③。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春,时杜甫旅居江峡,见蜡梅乍开,遂作此诗。②元:同“原”,原本。③巫岫:巫山。岫,山。嗟峨:形容山势高峻。
16.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本诗五、六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17.本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16.梅花盛放枝头,原与那雪花一般洁白,同色难分;春风拂过江面,徒自生起波澜。
17.运用了反衬(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以深知春意盎然,反衬对客愁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诗人寄居异乡、心系故园的浓浓愁绪,倍增其哀。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2)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16.这两句话描写的景物有:如雪的梅花;江风;微波等,据此分析进行合理的想象,在头脑中构思出一幅优美的画面然后组织语言即可,比如:示例:梅花满树与雪同一颜色,春风拂煦。江中波映江边梅,岸上梅逐水中波。江水岸花一派融融乐乐的春景。
故答案为: 梅花盛放枝头,原与那雪花一般洁白,同色难分;春风拂过江面,徒自生起波澜。
17.“春意好”写春意浓,然再好的春光春色也无法排遣“客愁”。越是深知春意盎然,越是对客愁无可奈何,抒发了诗人寄居异乡、心系故园的浓浓愁绪。这里利用情与景的反差,以美景写哀情,倍增其哀,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故答案为: 运用了反衬(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以深知春意盎然,反衬对客愁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诗人寄居异乡、心系故园的浓浓愁绪,倍增其哀。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本,完成下面的问题。
树碑
①福爷安静地坐在村东头的树墩上,脸上的皱纹和树墩那皴裂的树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夕阳的余晖里成了一尊雕像。
②树墩的后头便是一所学校。一所只有9个孩子的学校。福爷是这所学校的看门人,其实也没啥可看的,除了一些缺胳膊断腿的桌椅板凳,便是小李老师。
③这所学校具体存在多少年,小李老师不知道,福爷也不知道,他说他就在这所学校念了几年书,在这儿读过书的还有福爷的儿子、孙子,当然也包括小李老师。
④没事的时候,小李老师就喜欢坐在福爷的旁边一边陪福爷下棋,一边听福爷讲发生在学校里的那些陈年旧日事。
⑤福爷说你小时候蔫淘蔫淘的,你娘走得早,你爹一个人拉扯你们四个,顾上这个顾不上那个,村里哪家的饭你没吃过?你学习好,愣是让学校减免了你的学杂费!啧啧,加一起可好几块钱呢!为这,满儿他娘还找到学校也要减免学费呢!哧!也不看看满儿那成绩!回回大鸭蛋!不嫌臊得慌!……
⑥可如今满儿在外面挣了钱,把他娘接走了,再也没回来……小李老师飞出了一个象,重重地凿在福爷的车上。
⑦谁像你这个傻小子!念了大学,转个圈又回这个山沟来!看你那点儿出息……
⑧为啥回来别人不晓得,福爷您不晓得?小李老师摩挲着棋子低声说。
⑨我不晓得!福爷闷闷地回了一句,把脸扭向有些模糊的远山,流动的夕阳把福爷斑驳的身影扑倒在破旧的棋盘上。
⑩小李老师知道,福爷又想起了五儿。小李老师也想五儿。【甲】
五儿是山那边的孤儿,每座山的那边都有几个娃来这所学校上课,那时小李老师还是人们嘴里的李三儿。五儿和李三儿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
大学毕业后,五儿回到了村里,当上了村小学的老师,李三儿不解地看着五儿如花的笑靥说,好不容易走出来,见了世面,还要回到山沟沟?
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五儿指着书声琅琅的教室说,好看的眼睛被风吹得眯成了两条缝,但是却好像有两束阳光落在她的眼睛里。
李三儿不敢看五儿的眼睛,转过身子,让自己逃离那两束阳光的捕捉,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他回头看了看越来越模糊的五儿,向她挥了挥手。停在路边的小客车像一头巨鲸,一口将他吞进去,然后喷出一股黑烟,摇头摆尾地游进夕阳的光晕里。
两年后,李三儿回到了村里,他没有看到五儿,也没有看到学生,只看到颓败的教室和在学校门口发呆的福爷。
五儿呢?孩子们呢?
五儿走了……福爷低着头,垂下了眼睑说,孩子们也都走了。【乙】
当李三儿看到五儿的时候,那只是一张黑白照片,镶嵌在一块冰冷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学校后面一个孤零零的山坳里。【丙】
那雨下得真大啊,水库的堤坝都快垮了,长这么大岁数都没看过发这么大的水!为了救落在水里的小四儿,她忘了自己不会游泳……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我替她守着……
小四儿是李三儿的弟弟。
李三儿在五儿的碑前站成了一棵树。【丁】
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9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
福爷安静地坐在树墩上,眯着眼打盹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树墩的四周冒出了一根根的枝条,嫩绿嫩绿的,随着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欢快地摇摆着。
夕阳的剪影里,有一个人。
还有一块碑。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0年第12期,有改动)
18.下面句子出自原文,它在原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他想,两年前他离开这个村子时,五儿是不是也这样泪流满面?
A.甲 B.乙 C.丙 D.丁
19.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补全⑩— 段的故事情节。
五儿和李三儿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
五儿为救小四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0.请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析其表达效果。
①满儿在外面挣了钱,把他娘接走了,再也没回来……小李老师飞出了一个象,重重地凿在福爷的车上。
②为啥回来别人不晓得,福爷您不晓得?小李老师摩挲着棋子低声说。
21.第④—⑨段写福爷和小李老师下棋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22.结合全文,请具体分析结尾两段的妙处。
【答案】18.D
19.大学毕业后五儿回村里当了老师,李三儿进了城。;李三儿回到村里成了小李老师
20.①“凿”意为用力的敲击。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李老师对自己大学毕业后离开村子的行为而感到自责和愧疚的心理。②“摩挲”意为用手抚摸。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李老师对五儿的怀念和对自己曾经离开村里的愧疚心理。
21.不能。①这部分内容交代了当时的现状:村子里不少人在外面赚了钱就再也不会来了;②交代了小李老师的情况:家境贫困,从小学习成绩好,考上了大学,现在又回到了村里当老师;③小李老师为什么回村?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④引出下文关于五儿的故事。
22.①用“夕阳”渲染气氛,烘托出福爷、五儿、李三儿等人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的美好。②升华主题。“一个人”没有具体写是哪一个人,意味着有不少人在守护着农村教育事业,并且这种坚守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还有一块碑”单独成段这既是五儿墓前那块石碑,寄托着福爷、李三儿、孩子们、乡亲们对五儿的赞颂与纪念,也是立在人们心头的一块丰碑,将为乡村教育奉献一生的精神和意志牢牢根植在人们的心里,并将影响更多人;③点题,照应文章开头。④总结全文,使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情节定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每段结构大意,句子放到对应位置即可。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根据题目要求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3)本题考查赏析加点字。注意三步法,第一步先看加点字①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等;②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④词语本义和语境义。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这个加点字让句子哪里变得更好更优美更突出,第三步这句话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思考角度都想全了,一句话有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阅读问能不能删能不能换肯定不能。答题格式是删掉前的感受和删掉后的感受对比,删掉后不能突显文章主题,所以不能删。
(5)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作用包括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就是写了什么内容。结构上,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句的作用。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中间: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结尾:点题、前后照应,总结全文。
18.结合上下文可知,“他想,两年前他离开这个村子时,五儿是不是也这样泪流满面”中的“他”指李三,“也”字说明此时的李三十分伤心,流泪满面。四处空白处只有丁处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D
19.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归纳大意即可。
大学毕业后,五儿回到了村里,当上了村小学的老师,李三儿不解地看着五儿如花的笑靥说,好不容易走出来,见了世面,还要回到山沟沟? 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
故答案为:大学毕业后五儿回村里当了老师,李三儿进了城。
李三儿回到村里成了小李老师。
20.①凿,用力的敲击的意思,小李老师的象飞出去砸到了福爷的车上,写出了小李老师对自己大学毕业后离开村子的行为而感到自责和愧疚的心理,同时也是对五儿的去世感到无法释怀。
②动作描写,摩挲,是用手抚摸的意思,摸着棋子,踌躇的样子,表现了小李老师对五儿的怀念和对自己曾经离开村里的愧疚心理。
故答案为:①“凿”意为用力的敲击。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李老师对自己大学毕业后离开村子的行为而感到自责和愧疚的心理。
②“摩挲”意为用手抚摸。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李老师对五儿的怀念和对自己曾经离开村里的愧疚心理。
21.这部分内容交代了当时的现状:村子里不少人在外面赚了钱就再也不会来了;交代了小李老师的情况:家境贫困,从小学习成绩好,考上了大学,现在又回到了村里当老师;小李老师为什么回村?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关于五儿的故事。所以,不能删去。
故答案为:不能。①这部分内容交代了当时的现状:村子里不少人在外面赚了钱就再也不会来了;②交代了小李老师的情况:家境贫困,从小学习成绩好,考上了大学,现在又回到了村里当老师;③小李老师为什么回村?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④引出下文关于五儿的故事。
22.作用包括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就是写了什么内容。结尾结构上:点题、前后照应,总结全文。夕阳是美好的温暖的,暗示了福爷、五儿、李三儿等人的美好精神,大家都在努力为乡村教育做贡献;一个人,没有具体写是哪一个人,暗示有很多人在付出。还有一块碑,传达情感。照应标题“树碑”且和开头“在夕阳的余晖里成了一尊雕像”呼应,让人回味无穷。
故答案为:①用“夕阳”渲染气氛,烘托出福爷、五儿、李三儿等人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的美好。
②升华主题。“一个人”没有具体写是哪一个人,意味着有不少人在守护着农村教育事业,并且这种坚守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还有一块碑”单独成段这既是五儿墓前那块石碑,寄托着福爷、李三儿、孩子们、乡亲们对五儿的赞颂与纪念,也是立在人们心头的一块丰碑,将为乡村教育奉献一生的精神和意志牢牢根植在人们的心里,并将影响更多人;
③点题,照应文章开头。
④总结全文,使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
十、写作题
23.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散步》中,莫怀戚用生动凝练的笔墨表达了对亲情和生命的感悟;《昆明的雨》一文,汪曾祺用淡而有味的语言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眷恋;《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用闲适的笔调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事、景、物……触发了你的情思,值得你回味。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②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
回味童年
童年犹如一股清泉涌进我的心头,使我这棵幼小的树苗茁壮成长。
我的童年非常美好:抓蛐蛐、躲猫猫……还有许多的小朋友和我一起玩耍。有一回,我和小伙伴们去小河边玩,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摔到水里去了,我们急忙把他拉上岸。我们当中的“大哥”赶紧让他光着屁股趴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直到把衣裤晒干了。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就禁不住哈哈大笑。
这些童年趣事如风干的萝卜条,挂在记忆的窗前,使我回味无穷。童年时的玩具也令人难以忘怀:记得有一次小卖部出售一种陀螺,我和小伙伴纷纷前去购买,看着自己的陀螺把别人的陀螺撞停了,心里甭提有多开心。
记忆中我也做过不少傻事:记得儿时有一个人牵着一头牛到乡村,我和小伙伴们看着牛那甩来甩去的尾巴,忍不住去拉了一下,谁知那头牛一怒,用牛尾巴迎头向一个小伙伴劈下来,那个小伙伴顿
时泪流满面……还有一次,我在家门口的那棵梧桐树上发现一个蜂窝,急忙叫小伙伴们一起来看。有一个小伙伴心生一计,拿了一根长长的竹竿三两下就把它捅了下来。突然,一窝蜂向我们涌了过来,吓得我们到处乱跑,小明机灵地趴在一个僻静的地方,我们却在拼命地跑,其中,小青还被蛰了一口,痛得他直喊:“妈妈,妈妈……救命啊!”……
最有趣的要数夏天去田野里捞蝌蚪。有一回,我和几个小伙伴去捞蝌蚪,到了田里,我们迫不及待地“跳”了下去,一位小伙伴失足掉到了田野里,还在田里打了几个滚,我猛一回头,那个小伙伴已经成了“泥人”。我们全都捧腹大笑。“大哥”思考片刻说:“我们还是送他回家吧!”于是我们放弃捞蝌蚪的活动送他回家了。
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每个人都有童年,请珍惜吧!别成天玩手机、玩电脑。一起珍惜童年,户外运动吧!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文题关键词是“回味”,但仔细分析应该有两个要点。回味,《现代汉语词典》:从回忆里体会。回,回忆。指向过去,可以写过去的人、事、物、现象等;“味”,品味,体味,体会,咀嚼。“回味”即有“回忆”也须有“体会”。只有回忆,没有体会是不准确的;“回味”写作内容宽泛,不论是自己亲历的事,还是他人的事,古人的事,还是国家、民族的事,只要是过去的事,都可以写。但又都得品出点东西来,体会的可以是认识,可以是情感;可以是蓦然回首的感动,也可以说痛定思痛的酸苦,也可以是拨云见日的顿悟;文体不限,记叙文、议论文均可。写记叙文应以回忆为主,叙述、描写应该是主要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是“画龙点睛”,必不可少,又须水到渠成。总之要以情感人。议论文可以谈回味的作用,如何回味等,要注重论证结构的安排,分论点的设置,新鲜论据的使用,关键是以理服人。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补好题以后的写作思路,就和其他作文相差无几了。补题要注意内容要熟,立意要新,切口要小。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在写什么,后写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下册语文 6.变色龙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赫留金恐骇说。
B.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迳自走了。
C.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D.“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倒狗的脸上去;狗呢﹣﹣颗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慌唐的家伙,长官!”
2.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反复无常,但始终有一点是不变的,这就是( )
A.欺压原告的语言 B.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C.狗仗人势的奴才本性 D.只有一个随从
3.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时,有一条准则决定他“变色”,这条准则的是( )
A.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脑子上哪去啦?
B.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C.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
D.这是他老人家的狗?
4.作者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 )
A.揭露走狗奴才的嘴脸。
B.抨击腐败无能的沙皇统治。
C.说明变色龙的生活习性。
D.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影射沙皇专制的虚伪和专横。
二、填空题
5.《变色龙》文学知识填空。
(1)《变色龙》的作者是 ,他是 世纪 国的短篇小说家。
(2)文章以“变色龙”为题,用意是以变色龙的特点比喻主人公 的性格特征。
6.选出下列各句的人物描写方法。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⑴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
⑵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⑶“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⑷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三、语言表达
7.某同学为了解作家契诃夫,搜集了一些资料,整理时产生了一些错误,请你帮助修改。
90年代是契诃夫创作达到高峰的时期,创作了不少杰作。[甲]除了契诃夫自己主动研究现实外,由于90年代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也给了他不少的影响,使他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他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也更加深入。在著名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乙]他编造了一个害怕一切新事物、顽固地维护旧制度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的形象。契诃夫相信旧制度一定会灭亡,新的生活必然会到来。在作品《樱桃园》里,他喊出了“新生活万岁!”的心声。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成分残缺的语病,应将“ ”去掉。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
四、名著导读
下面是小明同学在阅读《儒林外史》时所做的几处批注。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A]
这周学道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自己心里想道:“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要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
(第三回)
批注:周学道推己及人,力求选拔真才,实属才德兼备之人。
[B]
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又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第三回)
批注:范进这么多年无法进学,全是因为之前的学道未能细读范进的文章,埋没了人才。
[C]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第七回)
批注: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8.运用前后勾连的阅读方法,在读了C段文字后,你会发现A、B两处的批注有误。请你向小明同学指出其中的错误。
9.阅读C段文字后,小明同学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批注。请你从《儒林外史》中再找一个事例,来分析印证这一评述的准确性。
五、语段阅读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的脑子上哪儿去啦?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见,你们猜猜看,结果会怎样?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
“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它的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坏家伙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10.小说通过多次描写“军大衣”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轨迹?
①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
②巡警说在将军家见过这样的一条狗: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
③收场:……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11.探究选文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12.警官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顷刻逆转,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六、综合性学习
【学科素养·语言运用】(2022湖南长沙明德期中改编)《变色龙》一文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言而无信、出尔反尔,最终闹了大笑话!学完本课,班级拟举行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任务。
13.【品味内涵】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诚信》个性邮票,请简述其设计要素和寓意。
14.【活动设计】下面是“诚信立人”活动策划简案,请你参与拟定,完成下表。
动 活动形式 目的
活动一 诚信标语创作大赛 营造活动氛围,提高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活动二 诚信演讲大赛 提高对诚信的认识,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三 树立可敬可学的榜样,自觉做诚信之人
七、文言文阅读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王欲攻邯郸①,季梁②闻之,中道③而反,衣焦不申④,头尘不去⑤,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⑥,方⑦北面⑧而持⑨其驾⑩,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臣曰:‘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①选自《战国策·魏策》。②季梁:魏国的大臣。③中道:半路,中途。④衣焦不中:衣着不整。⑤头尘不去:头上的尘土没有洗掉。⑥大行:即太行山。亦解释为“大路”。⑦方:正。⑧北面:向北,朝北。⑨持:驾着。⑩驾:马车。 举欲信於天下: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人。 广地尊名:使地广,使名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中道而反
②我欲之楚
③而离王愈远耳
(2)解释下面的句子。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3)后人将季梁所讲的故事概括为一个成语,是什么?
(4)季梁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八、诗歌鉴赏
(二)江梅①
[唐]杜 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②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③。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春,时杜甫旅居江峡,见蜡梅乍开,遂作此诗。②元:同“原”,原本。③巫岫:巫山。岫,山。嗟峨:形容山势高峻。
16.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本诗五、六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17.本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本,完成下面的问题。
树碑
①福爷安静地坐在村东头的树墩上,脸上的皱纹和树墩那皴裂的树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夕阳的余晖里成了一尊雕像。
②树墩的后头便是一所学校。一所只有9个孩子的学校。福爷是这所学校的看门人,其实也没啥可看的,除了一些缺胳膊断腿的桌椅板凳,便是小李老师。
③这所学校具体存在多少年,小李老师不知道,福爷也不知道,他说他就在这所学校念了几年书,在这儿读过书的还有福爷的儿子、孙子,当然也包括小李老师。
④没事的时候,小李老师就喜欢坐在福爷的旁边一边陪福爷下棋,一边听福爷讲发生在学校里的那些陈年旧日事。
⑤福爷说你小时候蔫淘蔫淘的,你娘走得早,你爹一个人拉扯你们四个,顾上这个顾不上那个,村里哪家的饭你没吃过?你学习好,愣是让学校减免了你的学杂费!啧啧,加一起可好几块钱呢!为这,满儿他娘还找到学校也要减免学费呢!哧!也不看看满儿那成绩!回回大鸭蛋!不嫌臊得慌!……
⑥可如今满儿在外面挣了钱,把他娘接走了,再也没回来……小李老师飞出了一个象,重重地凿在福爷的车上。
⑦谁像你这个傻小子!念了大学,转个圈又回这个山沟来!看你那点儿出息……
⑧为啥回来别人不晓得,福爷您不晓得?小李老师摩挲着棋子低声说。
⑨我不晓得!福爷闷闷地回了一句,把脸扭向有些模糊的远山,流动的夕阳把福爷斑驳的身影扑倒在破旧的棋盘上。
⑩小李老师知道,福爷又想起了五儿。小李老师也想五儿。【甲】
五儿是山那边的孤儿,每座山的那边都有几个娃来这所学校上课,那时小李老师还是人们嘴里的李三儿。五儿和李三儿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
大学毕业后,五儿回到了村里,当上了村小学的老师,李三儿不解地看着五儿如花的笑靥说,好不容易走出来,见了世面,还要回到山沟沟?
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五儿指着书声琅琅的教室说,好看的眼睛被风吹得眯成了两条缝,但是却好像有两束阳光落在她的眼睛里。
李三儿不敢看五儿的眼睛,转过身子,让自己逃离那两束阳光的捕捉,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他回头看了看越来越模糊的五儿,向她挥了挥手。停在路边的小客车像一头巨鲸,一口将他吞进去,然后喷出一股黑烟,摇头摆尾地游进夕阳的光晕里。
两年后,李三儿回到了村里,他没有看到五儿,也没有看到学生,只看到颓败的教室和在学校门口发呆的福爷。
五儿呢?孩子们呢?
五儿走了……福爷低着头,垂下了眼睑说,孩子们也都走了。【乙】
当李三儿看到五儿的时候,那只是一张黑白照片,镶嵌在一块冰冷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学校后面一个孤零零的山坳里。【丙】
那雨下得真大啊,水库的堤坝都快垮了,长这么大岁数都没看过发这么大的水!为了救落在水里的小四儿,她忘了自己不会游泳……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我替她守着……
小四儿是李三儿的弟弟。
李三儿在五儿的碑前站成了一棵树。【丁】
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9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
福爷安静地坐在树墩上,眯着眼打盹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树墩的四周冒出了一根根的枝条,嫩绿嫩绿的,随着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欢快地摇摆着。
夕阳的剪影里,有一个人。
还有一块碑。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0年第12期,有改动)
18.下面句子出自原文,它在原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他想,两年前他离开这个村子时,五儿是不是也这样泪流满面?
A.甲 B.乙 C.丙 D.丁
19.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补全⑩— 段的故事情节。
五儿和李三儿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
五儿为救小四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0.请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析其表达效果。
①满儿在外面挣了钱,把他娘接走了,再也没回来……小李老师飞出了一个象,重重地凿在福爷的车上。
②为啥回来别人不晓得,福爷您不晓得?小李老师摩挲着棋子低声说。
21.第④—⑨段写福爷和小李老师下棋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22.结合全文,请具体分析结尾两段的妙处。
十、写作题
23.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散步》中,莫怀戚用生动凝练的笔墨表达了对亲情和生命的感悟;《昆明的雨》一文,汪曾祺用淡而有味的语言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眷恋;《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用闲适的笔调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事、景、物……触发了你的情思,值得你回味。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②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③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