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东阳马生序 同步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1.送东阳马生序 同步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11:53: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下册语文 11.送东阳马生序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腰白玉之环
A.有仙则名 B.披发文身 C.以乐其志 D.一狼洞其中
【答案】C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 例句中加点 词“腰”是名词用作动词,A.B.D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作名词等。解答时依据句意以及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即可。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达德隆/望尊 B.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手指不可/屈伸
【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A.应为:先达/德隆望尊。B.应为:益慕/圣贤之道。C.正确。D.应为:手 指/不可屈伸。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 臭味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答案】A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A.两个“若”都是“好像”的意思。B.“腰”依次为: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名词,腰间。C.“臭”依次为:香气/气味。D.“再”依次 为:两次/表示又一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4.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无硕师名人与游 ③益慕圣贤之道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 ⑥缊袍敝衣处其间 ⑦同舍生皆被绮绣 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 B.③⑤⑥⑦ C.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
【答案】D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①写的是致书之难,②写的是求师之难,⑤⑥两句写的是生活之难。其他几句则不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二、填空题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是   ,字景濂,号潜溪,   (朝代)初文学家。本文是一篇   (体裁),这是一种   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   之辞。
【答案】宋濂全集;宋濂;明;赠序;临别赠言;勉励、称许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本文选自《宋濂全集》。作者是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代)初文学家。本文是一篇赠序(体裁),这是一种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
故答案为:宋濂全集;宋濂; 明;赠序;临别赠言;勉励、称许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为加点的字注音
逾约   叱咄   
负箧   俟其欣悦   
曳屣   皲裂   
媵人    以衾拥覆   
烨然   耄老   
冻馁   谒见   
贽   
【答案】yú;chì duō;qiè;sì;yè xǐ;jūn;yìng;qīn;yè;mào;něi;yè;zhì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故答案为: yú;chì duō;qiè;sì;yè xǐ;jūn;yìng;qīn;yè;mào;něi;yè;zhì
【点评】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三、默写
7.按照要求填空。
(1)全文的总领句是“   ”。作者外出求学,以“缊袍敝衣”处在富家子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其原因是“   ,   ”。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   ,   ”。
(3)如果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   ”和“   ” 字;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   ”。
【答案】(1)余幼时即嗜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勤;艰;梅花香自苦寒来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即 、 奉 、 砚 、”
故答案为:⑴ 余幼时即嗜学 , 以中有足乐者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⑵ 天大寒 , 砚冰坚 , 手指不可屈伸 ⑶ 勤 , 艰 , 梅花香自苦寒来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四、语言表达
8.认为读书苦,几乎是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和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150字左右。
【答案】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认为“读书苦”。在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暖食饱,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知识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宋濂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然后再针对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学生对读书苦的认识和态度来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字数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认为“读书苦”。在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暖食饱,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展示才能。解答时,既要联系文本,又要结合学习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五、名著导读
9.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回答问题。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
①选段中的“这件事”指什么事?
②选段中加点的“老先生”是谁?这位“老先生”听完笑话后作何反应?
【答案】①周进嘱托范进提拔学生荀玫。(意思对即可)②范进;范进竟不知道历史上有大文豪苏轼其人,以为苏轼是本朝何景明先生所关照的四川的一个考生,担心自己不能完成老师关照的事情(或“没有听出这是一则笑话”,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 ①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儒林外史》 中,范进在周进的关照下中了秀才举人、进士,后来任职山东学道期间负责一起科举考试,受恩师周进所托,要范进关照门生荀玫,范进因找不到考生荀玫试卷而苦恼。最后蘧景玉出了个主意,已取中入学的十几卷内去查,终于找到了这个人。因此, 选文中的“这件事”是指周进嘱托托范进关照]生荀玫。
②这个选段是选段是逮景玉给范进讲的一个笑话: 一位四川学差竟然不知道苏轼。加点的“老先生”是速景玉对范进的称呼。原著接下来的描写是:“范进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直不着不好意思的",可见范进并未听出这是一个笑话, 还以为是真事,以为是本朝何景明先生让一位四川学差关照一名叫苏轼的考生。这说明范进终日攻读的只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的应试文章,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都不知道,可见他的浅薄无知。
故答案为:①周进嘱托范进提拔学生荀玫。(意思对即可)②范进;范进竟不知道历史上有大文豪苏轼其人,以为苏轼是本朝何景明先生所关照的四川的一个考生,担心自己不能完成老师关照的事情(或“没有听出这是一则笑话”,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六、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一】
初中语文为我们打开一扇亲近大自然的文学之门,开启一段趣味盎(  )然的学习之旅。我们吟咏春夏秋冬四季,游历山水八方,感受古今 甲 ,了解中外文明。陶醉三月春风拂面,我们闻到了酝酿(  )在空中的泥土气息;领略冬天济南风光,我们看到zhù(  )蓄一汪绿色的澄清的河水;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我们领略四季雨的 乙 、各自风情。
【二】
其实学习语文的天地非常广阔,我们既可以走进自然,____;又可以感受亲情,____;还可以暗访历史,____;更可以了解社会,____。
【三】
新时代的文学是传承与创新的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文学,创新是对传承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结合来适应新时代不断变化的文学需求。
10.阅读文段【一】,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zhù(  )蓄 趣味盎(  )然 酝酿(  )
11.结合语境为语段【一】中甲、乙两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只填序号)
甲:   (①传递 ②传承) 乙:   (①千姿百态 ②千态万状)
12.下面四个句子填入文段【二】的空缺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欣赏世间美好 ②品尝人间百态 ③感受风云变幻 ④享受温暖盛宴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
13.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一】和文段【三】的加点词语。
澄清:    相辅相成: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桂剧演员伍思婷荣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B.学生能否坚持体育锻炼,是拥用有强健体魄的关键。
C.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使桂林农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D.今年贵港市“3·15”行动集中销毁了大约3000件左右的伪劣产品。
【答案】10.贮;àng;niàng
11.甲:②;乙:①
12.B
13.澄清:指水的清亮透明。;相辅相成:指两种事物互相辅助,互相促成,缺一不可。
14.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近义词;衔接仿写;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3)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4)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10.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zhù 蓄"写作"贮";盎的拼音是 àng ;酝酿( niàng );
故答案为:" 贮;àng;niàng "
11.本题考查词语、成语运用。传承: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泛指对前人的经验进行传授和继承并发扬发展的过程。
传递:递过去、辗转递送。
在此形容对古今的继承与发展,应使用“传承”
干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
干态万状:状态之多。
在此形容四季的雨姿态多种多样,使用“干姿百态”更合适,
故答案为:" 甲:②;乙:① "
12.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词语、成语的理解
澄清: 指水的清亮透明。
相辅相成:指两种事物互相辅助,互相促成,缺一不可。
故答案为:" 指水的清亮透明;指两种事物互相辅助,互相促成,缺一不可。 "
14.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掌握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辨析。
故答案为:"A"
七、综合性学习
15.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留心生活,随时都会有许多收获。茉小莉所在的七(1)班要开展以“学习语文,关注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定于2023年6月20日早上第四节在班级开展。请帮助茉小莉完成以下任务。
(1)班级想邀请善于研究对联的王老师来做“对联与生活”主题讲座,茉小莉代表班委写了一份邀请函,内容如下图。
你认为邀请函里有一处结构助词使用有误,请在横线上指出并改正:①   ;你还发现划波浪线的句子是病句,请判断病句类型,并把改正后的句子抄在横线上。病句类型:②   ,应改为   。
(2)关于邀请函的内容,班委们还进行了如下讨论。请你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小莉,我觉得邀请函第一段写得不错,不过邀请函还应该介绍清楚我们这个活动的时间以及王老师需要做的事情。
小莉:哦,说得对,可以把“特邀请您参加我们的活动”改为①   。
小文:我同意。我听说王老师最近挺忙的,不一定会答应,为了提高成功率,我觉得还需要再加点内容,但我想不好加什么,你们有好的想法吗?
小莉:有道理!我觉得可以在最后一段的第一句后加上②   。
(3)在活动中,茉小莉负责欣赏广告词的环节,她发现××牌汽车的广告词特别好。请赏析这则广告词——“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车”。
【答案】(1)潜移默化的中的“的”改为“地”;语序不当;沉浸于欣赏对联时,我们读的是文字,观的是人事、内化的是情志。
(2)特邀您6月20日上午第四节来给我们做“对联与生活”主题讲座;我们全体同学真诚期待您的到来
(3)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广告将宣传的东西融入中国古诗当中,利用古诗,再做更改,表明XX车路路畅通无阻,人人都用XX车,读来顺口,听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播
【知识点】助词;衔接仿写;拟定标语、宣传语等;书信常识;语序不当
【解析】⑴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地”是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一般用“地”前面的词语形容“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这里“潜移默化”是修饰动词,所以应该用“地”;逻辑顺序一般是先读文字再观情志,所以正确顺序是沉浸于欣赏对联时,我们读的是文字,观的是人事、内化的是情志。
⑵本题考查写邀请函。邀请函首先有格式要求,请柬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四部分组成,标题即用大字书写的“请柬”两字,在第一行中间,或者占用一页,当作封面,称谓即被请者的单位名称或姓名,另起一行或一页顶格书写,姓名之后写上职务、职称等,其次是正文要求,正文应写清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要求,并用“敬请参加”、“敬候光临”、“敬请届时光临”等语结束,落款即发函者的署名与发函日期,所以第一段应加上时间“ 6月20日上午第四节 ”和事件“做‘对联与生活’主题讲座”;最后一段应该加上真诚的客气邀请话“我们全体同学真诚期待您的到来”;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广告词也是一种句子运用,是指在广告中使用的文字或语言,旨在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促进销售,广告词通常具有简洁、生动、易记、有吸引力、有说服力等特点,以便更好地传达广告的主题和产品的特点,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促进销售的目的,广告词的含义取决于广告的目的和产品的特点,可以是描述产品特点、强调品牌形象、传达品牌理念、提供促销信息等。“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车”这则广告词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广告将宣传的东西融入中国古诗当中,利用古诗,再做更改,表明XX车路路畅通无阻,人人都用XX车,读来顺口,听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播。
故答案为:潜移默化的中的“的”改为“地”,语序不当,沉浸于欣赏对联时,我们读的是文字,观的是人事、内化的是情志;特邀您6月20日上午第四节来给我们做“对联与生活”主题讲座,我们全体同学真诚期待您的到来;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广告将宣传的东西融入中国古诗当中,利用古诗,再做更改,表明XX车路路畅通无阻,人人都用XX车,读来顺口,听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播
【点评】⑴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歧义、句式杂糅;具体方法:读懂原句,弄清本意,首先要仔细读病句,弄明白它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查找病因,确定病症,围绕句子的主要意思找出病句的原因所在,弄懂属弄懂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对症下药,修改病句,弄清病因后,要针对句子存在的问题,想好删去什么、添上什么、更换什么,然后动手改病句;仔细检查,完成练习。读修改后的句子,看是否正确,是否保留了句子的原意,是否存在过度修改的现象。
⑵本题考查写邀请函。邀请函又叫请柬,也称请帖,是单位、团体或个人邀请有关人员出席隆重的会议、典礼,参加某些重大活动时发出的礼仪性书信,它不仅表示礼貌庄重,也有凭证作用;具体要求有两个方面:格式要求,请柬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四部分组成,标题即用大字书写的“请柬”两字,在第一行中间,或者占用一页,当作封面,称谓即被请者的单位名称或姓名,另起一行或一页顶格书写,姓名之后写上职务、职称等,如“同志”、“先生”、“教授”、“经理”、“主任”等,正文应写清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要求,并用“敬请参加”、“敬候光临”、“敬请届时光临”等语结束,落款即发函者的署名与发函日期;请柬的形式要美观大方,不可用书信纸或单位的信函纸草草了事,而应用红纸或特制的请柬填写,所用语言应恳切、热诚,文字须准确、简练、文雅。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一般都是赏析文章中精妙的句子,一般可以从关键词语含义、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描写角度、结构作用等方面去理解,一般情况下,赏析句子,先找出句子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描写角度或关键词语含义,然后说出其作用,最后说出表达情感。
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膝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窝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纽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⑥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诚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
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走送之     媵人持汤沃灌    同舍生皆被绮绣   
17.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8.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或依林之下    ②负笈不远险阻   
19.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20.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你谈谈自己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6.跑;热水;同“披”,穿
17.①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②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8.有时;背着
19.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20.示例:只要有崇高的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即使物质生活很苦,也会其乐无穷。学习要勤奋专心不怕吃苦,才能有所成就。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文言文断句;通假字;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实词的掌握。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多总结,记牢,其次,还可以通过句意判断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本题包含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其次,还应注意联系上下文推断句意。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的划分。此类题型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对文言文的理解。针对此类题型,应首先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判断出主语、谓语。其次,还应注意保持句意的完整,不能割裂。同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古诗文的朗读和句子的节奏,只有平时练习得多,考试时候才能熟练应对。
(5)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章的启示。侧重于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此类题目,重在通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样,应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或者关键的字词,这些字词是做题的线索。
【附参考译文】
【乙】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蒿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同学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16.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识记。此类题目应在平时记清,记牢,其次,还可以通过句意判断词义,
故答案为:跑;热水;同“披”,穿。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如第①句中的“ 余 ”、“ 援 ” 。第②句中的“ 若 ” 。
故答案为: ①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②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本题是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负笈不远险阻中的“负”字, 翻译为背着。所以平时的积累是关键,其次,还应注意联系上下文或者句意去推断 。
故答案为:有时;背着。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的划分。此类题型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对文言文的理解。针对此类题型,应首先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判断出主语、谓语,基本就能确定一句话了,其次,还应注意保持句意的完整,不能割裂。同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古诗文的朗读和句子的节奏,只有平时练习得多,考试时候才能熟练应对。
故答案为: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20.【甲】文,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中,任末刻苦学习,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学习。所以两篇文章的启示是: 只要有崇高的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即使物质生活很苦,也会其乐无穷。学习要勤奋专心不怕吃苦,才能有所成就。
故答案为: 只要有崇高的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即使物质生活很苦,也会其乐无穷。学习要勤奋专心不怕吃苦,才能有所成就。
九、诗歌鉴赏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①,海色明徂徕②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注释]①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东部。②徂(cú) 徕(lái):山名,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
2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B.颔联中“何时”“重”两词表达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
C.颈联“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
D.这首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乐观开朗的感情。
22. “蓬”,常出现在古诗中,有其特定含义。试结合此诗和“征蓬出汉塞”一句,谈谈你对“飞蓬”的理解。
【答案】21.A
22."蓬草"依其断根飞向远方,而且漂泊无依的特点,在古诗文中“征蓬”就象征着天涯游子。)游子离开家乡,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断根;游子行无定点,居无定处又如同蓬草的漂泊无依。此诗写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使至塞上》中诗人则用“征蓬”写自己因受排挤孤身在外,飘零无着,借此寄托心曲。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思乡怀人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21.A.有误,全诗用语古朴淳厚。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22.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飞蓬各自远”意思是.我们就如飞蓬一样各自飘远。此诗写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征蓬出汉塞”意思是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诗人则用“征蓬”写自己因受排挤孤身在外,飘零无着,借此寄托心曲。蓬草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四处飘转,所以在古代诗歌中,“征蓬”就象征着天涯游子,常以它来比喻飘零的生活。
故答案为:"蓬草"依其断根飞向远方,而且漂泊无依的特点,在古诗文中“征蓬”就象征着天涯游子。)游子离开家乡,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断根;游子行无定点,居无定处又如同蓬草的漂泊无依。此诗写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使至塞上》中诗人则用“征蓬”写自己因受排挤孤身在外,飘零无着,借此寄托心曲。
十、现代文阅读
我的秦腔记忆
陈忠实
①在我最久远的童年记忆里,顶快活的事当数跟着父亲到白鹿原上和原下的灞河川道的村庄去看戏。
②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集聚着一大群穿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旱烟的气味弥漫不散。伏天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条条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和旱烟味弥漫到村巷里。
③我已记不得从几岁开始跟父亲去看戏,却记着一个细节,在人头攒动的戏台下,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的古装戏。
④我在这里接受的音乐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钢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铿锵利爽的敲击声。
⑤起初,我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乐类的乐器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直到有一次,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用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⑥上世纪70年代,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重新上演了。各种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的观感:“这才是戏!”更有幽默表述的感慨:“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那些年在禁绝所有传统剧目的同时,关中的专业剧团和乡村的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腔调是秦腔的,但内容却与秦人生活无关。于是,就有了“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
⑦后来,我买回一厚摞秦腔名家演出的录音带,不仅我把老艺术家的拿手好戏听了个够,我村子里的老少乡党也都过足了戏瘾。在写作《白鹿原》的四年间,写累了需要歇一会儿,我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一段两段。久而久之,连我家东隔壁小卖部的掌柜老太婆都听上了戏瘾,某一天该当放录音机的时候,也许我一时写得兴起忘了时间,老太太隔墙大呼小叫我的名字,问我“今日咋还不放戏?”我便收住笔,赶紧打开录音机。老太太哈哈笑着说她的耳朵每天到这个时候就痒痒了,非听戏不行了……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
⑧我在久居的日渐繁荣的城市里,有时在梦境,有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图景,在刚刚割罢麦子的麦茬地里,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尽着嗓门儿吼着秦腔,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的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的被太阳晒得亮闪闪的麦茬子,融进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的太阳的霞光里。还有一幅幻象,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旁若无人地唱着戏,嗓门儿一会儿高了,一会儿低了,甚至拉起很难掌握的“彩腔”,在乡村大道上朝城市一路唱过去……
⑨秦人创造了自己的腔儿。
⑩这腔儿无疑最适合展示秦人的襟怀。
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选自《初中生阅读》2020年第6期,有删改)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父亲的点拨下,最初对秦腔音乐没有感觉的作者逐渐找到欣赏门径,进而形成自己的戏曲欣赏倾向。
B.作者认为,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后,多了一些安静少了点热闹,因此让人觉得不够过瘾。
C.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发,因此评论普遍反映其中有秦腔风韵。
D.文中写对秦腔名家演出录音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秦腔的迷恋,也反映出作者与秦地百姓的真挚情意。
24.文章第⑤段末说秦腔铸成“我”“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秦腔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25.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赏析下面语句。
⑴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从加点短语的角度)
⑵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的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的被太阳晒得亮闪闪的麦茬子,融进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的太阳的霞光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6.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27.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对文末三段画线句子内涵的理解。
   
【答案】23.D
24.秦腔具有粗犷豪迈、悲壮激越、幽默诙谐等艺术特点,散发着独具一格的魅力。
25.⑴“不自觉地”意思为无意识地,生动地表现了“我”想看秦腔的急切渴望的心理,从侧面体现了秦腔的巨大吸引力。
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秦腔的赞美和喜爱,对秦腔受到时代冲击的隐隐担忧和对其美好前景的企盼。
26.通过描写观众,体现秦腔演出热闹盛大的场景,从侧面烘托出秦腔的独特魅力。
27.作者将秦腔和秦人、黄土相联系,体现出秦腔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体现了秦腔具有深厚的地域和群众根基,只有扎根黄土地,回归生活,回归人民,才能散发出独特而恒久的艺术光芒,流露作者对秦腔文化艺术的赞美之情。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解答本题,可从文章中找出与各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比对分析,判断表述是否一致。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
(3)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解答本题,关键要先明确句子的赏析角度,如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解答此类题,应先明确段落位于文章什么位置,再分析段落的作用。如中间段的作用:呼应上下文、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等。
(5)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的依据。
23.A.根据第⑤段“起初,我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乐类的乐器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直到有一次,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可知,是“我”突然对秦腔感兴趣,此选项中“父亲的点拨”说法错误;
B.根据第⑥段“那些年在禁绝所有传统剧目的同时,关中的专业剧团和乡村的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腔调是秦腔的,但内容却与秦人生活无关。于是,就有了‘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可知,“让人觉得不够过瘾”的原因是:京剧的样板戏虽有秦腔的腔调,但是内容与秦人生活无关;并非“多了一些安静少了点热闹”;
C.根据第⑦段“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可知,“我”在《白鹿原》的写作之中并未刻意融入了秦腔的风韵;而本项“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发”意在说明作者受到秦腔名家录音的激发,刻意将秦腔融入长篇小说《白鹿原》;与原文意思不符;
故答案为:D。
24.根据第⑤段“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可概括出:秦腔粗犷豪迈;
根据第⑤段“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可概括出:秦腔激昂悲壮;
根据第⑤段“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用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可概括出:秦腔幽默诙谐。
故答案为: 秦腔具有粗犷豪迈、悲壮激越、幽默诙谐等艺术特点,散发着独具一格的魅力。
25.(1)“不自觉”意思是指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活动。根据第⑤段“直到有一次,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可知,“不自觉”写出了当“我”听到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时的情感状态,无意识地脚步加快,表现了“我”想看秦腔戏的急切渴望,从侧面烘托出秦腔的吸引力大。
(2)由第⑧段“我在久居的日渐繁荣的城市里,有时在梦境,有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图景,在刚刚割罢麦子的麦茬地里,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尽着嗓门儿吼着秦腔”可知,这是“我”旧时储存的图景,在城市中作者只能依靠旧时储存的记忆思念秦腔,表达了作者对秦腔艺术的喜爱,也说明了秦腔艺术受到了时代的冲击,表现了作者的担忧;连续运用四个“融进……”的句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强烈地表达了“我”对秦腔的赞美之情;
根据第⑧段“还有一幅幻象,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旁若无人地唱着戏,嗓门儿一会儿高了,一会儿低了,甚至拉起很难掌握的‘彩腔’,在乡村大道上朝城市一路唱过去……”可知,作者也想象到这样一幅画面:有人旁若无人地在乡村大道上唱着秦腔戏,朝城市一路唱过去,表达了作者对秦腔戏美好前景的企盼。
故答案为:⑴“不自觉地”意思为无意识地,生动地表现了“我”想看秦腔的急切渴望的心理,从侧面体现了秦腔的巨大吸引力。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秦腔的赞美和喜爱,对秦腔受到时代冲击的隐隐担忧和对其美好前景的企盼。
26.由文章第②段“集聚着一大群穿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伏天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条条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和旱烟味弥漫到村巷里”可知,观看秦腔戏的人很多,有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小孩子,大热天也阻挡不了人们观看秦腔戏的热情,表现出了秦腔戏的吸引力大,有着独特的魅力。
故答案为: 通过描写观众,体现秦腔演出热闹盛大的场景,从侧面烘托出秦腔的独特魅力。
27.文章最后说“秦人创造了自己的腔儿”“这腔儿无疑最适合秦人的襟怀展示”,这表明黄土地养育了秦地的人们,黄土和秦人共同孕育了独具秦地特色的秦腔;“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表明了黄土、秦人与秦腔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有了黄土、秦人这样广袤而深邃的源头,秦腔的生命力就会经久不衰,代代传承。而且这三者的关系,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秦腔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表现了作者对秦腔艺术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作者将秦腔和秦人、黄土相联系,体现出秦腔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体现了秦腔具有深厚的地域和群众根基,只有扎根黄土地,回归生活,回归人民,才能散发出独特而恒久的艺术光芒,流露作者对秦腔文化艺术的赞美之情。
十一、写作题
28.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⑴题目一:谢谢你,让我▲
⑵题目二:历练
要求:①若选题目一,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的信息;④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答案】
历练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成长,那一次的绘画比赛,让我深深懂得了历练就是一种成长……
前不久,我报名参加了农商行杯绘画比赛,比赛的内容是“最美是江南”。在同学们的各种不满与赞叹声中,我获得了比赛的通知书。顷刻间,我感觉自己就如同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人人都崇拜我,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我将这份通知书带回家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创作了。咬着笔杆,我心里美滋滋地想:我的画技那么好,这次的江南风景随便画画都能得奖。题材就画新农村的房子吧,和以前的江南水乡相比,透着点新意,我为自己的创意感觉有点得意洋洋了。我在纸上用笔乱钩着,斜着的房子,倒着的大树,我统统没放在眼里,心里只想着获奖。妈妈好心地指点我:“别那么粗心,好好画,新农村房子这个题材虽然不错,但不好画,你也可以试试采莲这个题材啊!”可我却把妈妈的话当做耳边风,还烦躁地想轰走她。我马马虎虎地完成了初稿,又迅速地给它涂上了颜色。“我一定可以入围,必须的!”满脑子的获奖欲望让我不禁沾沾自喜。
第二天,我带着我的得意之作来到学校。同学们一拥而上,争相欣赏,啧啧称赞。我不由地又骄傲起来,迈着必胜的脚步,将画作交给了老师。
几天后,绘画入围名单揭晓,我的心里就像揣了一只兔子一样,怦怦直跳。当得知我没有入围决赛时,我的心顿时凉了半节。我也如同泄了气的皮球,瘫在了桌子上,泪水从眼眶里奔涌而出。唉,骄兵必败,骄兵必败!惭愧,后悔都涌上了心头,为什么当时我不谦虚一点,听妈妈的话,先认真地确定好题材,认真地画好初稿再仔细修改,这样就有可能进入决赛了!想到这里,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这时,一道曙光让我从黑暗中走了出来,它便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胜不骄,败不馁”,“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这次失败了,我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相信下一次一定会成功。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 题目一: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要求以“谢谢你,让我____”为题目, 写一篇文章。“谢谢”是表示感谢;“你”是感谢的对象,如果只理解为“人”,那选材的范围就受到了限制。“你”可以指代很多,可以是人,如父母老师、朋友等,也可以是具体的事物或经历,如一朵落叶、石缝间的小草,失败挫折,还可以是诗词、音乐、美术等爱好。“让我”指出心怀感激之情的是“我”,作文要以第一人称来写作。补全题目,可以填写以下词语:感动、成长、羞愧、成为更好地自己、铭记等等。作文要写清“你”指代什么,“谢谢”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选材构思。通过具体的事例写清感激的原因。可以从生活、成长经历中选材,如父母的关心,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失败的鞭策,爱好带来的快乐。可以从细微处着眼,如雨后的蝴蝶,冬雪里绽放的梅花,它们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让自己懂得了什么,感悟了什么。文体不限,记叙文要写清事件要素,中心要通过议论抒情的句子点出来。抒情散文可以撷取短小的片段或特写镜头,表达自己对“你”的感激之情。
题目二 :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
1.审题。题目“历练”是一个动词,指的是通过经历一些事情或活动,使人得到锻炼和提高。这个题目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写出一篇对成长有深刻理解的文章。题目对文体的要求是“文体不限”,这就意味着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任何文体进行写作。同时,题目也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这要求考生必须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2.立意。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可以确定立意的方向为“通过历练,获得成长”。可以通过描述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情,来表达历练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在立意时,需要深入挖掘历练对自己成长的具体影响,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理变化和成长。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历练的反思,提出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
3.构思选材。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情作为写作的材料,这件事情可以是学习、生活、竞赛等任何方面的。选择的材料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体现历练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在构思时,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描述自己经历历练的过程和感受。也可以从他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来突出历练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点评】(1)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2)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下册语文 11.送东阳马生序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腰白玉之环
A.有仙则名 B.披发文身 C.以乐其志 D.一狼洞其中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达德隆/望尊 B.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手指不可/屈伸
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 臭味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4.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无硕师名人与游 ③益慕圣贤之道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 ⑥缊袍敝衣处其间 ⑦同舍生皆被绮绣 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 B.③⑤⑥⑦ C.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
二、填空题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是   ,字景濂,号潜溪,   (朝代)初文学家。本文是一篇   (体裁),这是一种   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   之辞。
6.为加点的字注音
逾约   叱咄   
负箧   俟其欣悦   
曳屣   皲裂   
媵人    以衾拥覆   
烨然   耄老   
冻馁   谒见   
贽   
三、默写
7.按照要求填空。
(1)全文的总领句是“   ”。作者外出求学,以“缊袍敝衣”处在富家子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其原因是“   ,   ”。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   ,   ”。
(3)如果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   ”和“   ” 字;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   ”。
四、语言表达
8.认为读书苦,几乎是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和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150字左右。
五、名著导读
9.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回答问题。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
①选段中的“这件事”指什么事?
②选段中加点的“老先生”是谁?这位“老先生”听完笑话后作何反应?
六、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一】
初中语文为我们打开一扇亲近大自然的文学之门,开启一段趣味盎(  )然的学习之旅。我们吟咏春夏秋冬四季,游历山水八方,感受古今 甲 ,了解中外文明。陶醉三月春风拂面,我们闻到了酝酿(  )在空中的泥土气息;领略冬天济南风光,我们看到zhù(  )蓄一汪绿色的澄清的河水;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我们领略四季雨的 乙 、各自风情。
【二】
其实学习语文的天地非常广阔,我们既可以走进自然,____;又可以感受亲情,____;还可以暗访历史,____;更可以了解社会,____。
【三】
新时代的文学是传承与创新的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文学,创新是对传承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结合来适应新时代不断变化的文学需求。
10.阅读文段【一】,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zhù(  )蓄 趣味盎(  )然 酝酿(  )
11.结合语境为语段【一】中甲、乙两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只填序号)
甲:   (①传递 ②传承) 乙:   (①千姿百态 ②千态万状)
12.下面四个句子填入文段【二】的空缺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欣赏世间美好 ②品尝人间百态 ③感受风云变幻 ④享受温暖盛宴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
13.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一】和文段【三】的加点词语。
澄清:    相辅相成: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桂剧演员伍思婷荣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B.学生能否坚持体育锻炼,是拥用有强健体魄的关键。
C.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使桂林农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D.今年贵港市“3·15”行动集中销毁了大约3000件左右的伪劣产品。
七、综合性学习
15.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留心生活,随时都会有许多收获。茉小莉所在的七(1)班要开展以“学习语文,关注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定于2023年6月20日早上第四节在班级开展。请帮助茉小莉完成以下任务。
(1)班级想邀请善于研究对联的王老师来做“对联与生活”主题讲座,茉小莉代表班委写了一份邀请函,内容如下图。
你认为邀请函里有一处结构助词使用有误,请在横线上指出并改正:①   ;你还发现划波浪线的句子是病句,请判断病句类型,并把改正后的句子抄在横线上。病句类型:②   ,应改为   。
(2)关于邀请函的内容,班委们还进行了如下讨论。请你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小莉,我觉得邀请函第一段写得不错,不过邀请函还应该介绍清楚我们这个活动的时间以及王老师需要做的事情。
小莉:哦,说得对,可以把“特邀请您参加我们的活动”改为①   。
小文:我同意。我听说王老师最近挺忙的,不一定会答应,为了提高成功率,我觉得还需要再加点内容,但我想不好加什么,你们有好的想法吗?
小莉:有道理!我觉得可以在最后一段的第一句后加上②   。
(3)在活动中,茉小莉负责欣赏广告词的环节,她发现××牌汽车的广告词特别好。请赏析这则广告词——“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车”。
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膝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窝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纽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⑥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诚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
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走送之     媵人持汤沃灌    同舍生皆被绮绣   
17.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8.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或依林之下    ②负笈不远险阻   
19.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20.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你谈谈自己获得了哪些启示。
九、诗歌鉴赏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①,海色明徂徕②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注释]①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东部。②徂(cú) 徕(lái):山名,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
2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B.颔联中“何时”“重”两词表达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
C.颈联“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
D.这首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乐观开朗的感情。
22. “蓬”,常出现在古诗中,有其特定含义。试结合此诗和“征蓬出汉塞”一句,谈谈你对“飞蓬”的理解。
十、现代文阅读
我的秦腔记忆
陈忠实
①在我最久远的童年记忆里,顶快活的事当数跟着父亲到白鹿原上和原下的灞河川道的村庄去看戏。
②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集聚着一大群穿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旱烟的气味弥漫不散。伏天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条条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和旱烟味弥漫到村巷里。
③我已记不得从几岁开始跟父亲去看戏,却记着一个细节,在人头攒动的戏台下,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的古装戏。
④我在这里接受的音乐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钢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铿锵利爽的敲击声。
⑤起初,我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乐类的乐器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直到有一次,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用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⑥上世纪70年代,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重新上演了。各种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的观感:“这才是戏!”更有幽默表述的感慨:“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那些年在禁绝所有传统剧目的同时,关中的专业剧团和乡村的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腔调是秦腔的,但内容却与秦人生活无关。于是,就有了“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
⑦后来,我买回一厚摞秦腔名家演出的录音带,不仅我把老艺术家的拿手好戏听了个够,我村子里的老少乡党也都过足了戏瘾。在写作《白鹿原》的四年间,写累了需要歇一会儿,我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一段两段。久而久之,连我家东隔壁小卖部的掌柜老太婆都听上了戏瘾,某一天该当放录音机的时候,也许我一时写得兴起忘了时间,老太太隔墙大呼小叫我的名字,问我“今日咋还不放戏?”我便收住笔,赶紧打开录音机。老太太哈哈笑着说她的耳朵每天到这个时候就痒痒了,非听戏不行了……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
⑧我在久居的日渐繁荣的城市里,有时在梦境,有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图景,在刚刚割罢麦子的麦茬地里,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尽着嗓门儿吼着秦腔,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的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的被太阳晒得亮闪闪的麦茬子,融进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的太阳的霞光里。还有一幅幻象,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旁若无人地唱着戏,嗓门儿一会儿高了,一会儿低了,甚至拉起很难掌握的“彩腔”,在乡村大道上朝城市一路唱过去……
⑨秦人创造了自己的腔儿。
⑩这腔儿无疑最适合展示秦人的襟怀。
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选自《初中生阅读》2020年第6期,有删改)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父亲的点拨下,最初对秦腔音乐没有感觉的作者逐渐找到欣赏门径,进而形成自己的戏曲欣赏倾向。
B.作者认为,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后,多了一些安静少了点热闹,因此让人觉得不够过瘾。
C.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发,因此评论普遍反映其中有秦腔风韵。
D.文中写对秦腔名家演出录音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秦腔的迷恋,也反映出作者与秦地百姓的真挚情意。
24.文章第⑤段末说秦腔铸成“我”“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秦腔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25.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赏析下面语句。
⑴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从加点短语的角度)
⑵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的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的被太阳晒得亮闪闪的麦茬子,融进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的太阳的霞光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6.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27.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对文末三段画线句子内涵的理解。
   
十一、写作题
28.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⑴题目一:谢谢你,让我▲
⑵题目二:历练
要求:①若选题目一,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的信息;④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