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无言之美 同步练习 (学生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5.无言之美 同步练习 (学生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11:57:35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下册语文 15.无言之美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
B.“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C.许多作品往往在热闹场中动作快到极重要的一点时,忽然万籁俱寂,现出一种沉默神秘的景象。
D.譬如谁不想有美满的家庭?谁不想住在极乐国?然而在现实界绝没有所谓极乐美满的东西存在。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ACD.正确。
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项,应将引文后的句号放在双引号之内。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见山峦起伏,珍木秀逸,好一派诗情画意的景色,这景色使人顿感心旷神怡。
B.经过挑选绒毛、染色、粘贴等工序,一团团五彩绒毛在他手中变为栩栩如生的小雀。
C.纸张薄如蝉翼,她只能轻描淡写地作画,生怕一不小心刺穿了这来之不易的“宝贝”。
D.这兄弟俩的性格,简直是大相径庭,一个温顺腼腆,另一个耿直刚烈。
【答案】C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轻描淡写”指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也指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句中属于望文生义,使用不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3.下列关于汉语知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B.“无言之美”“言不尽意”“风餐露宿”依次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补充短语。
C.“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句中加点部分是定语。
D.“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B
【知识点】并列短语
【解析】“风餐露宿”是并列短语。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拟的修辞手法。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格式。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作“拟体”。
4.下列观点符合《 无言之美 》文意的一项是(  )
A.陈子昂《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用语浅白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杜甫“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都是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中列举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而含蓄,并不以尽量表现为可贵。
【答案】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A项错在“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B项错在“言不达意”,应该是孔子原话体现了“言不尽意”的特点;C项钱起诗句体现“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特点,杜甫诗句作者用来说明简笔刻画,“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说两句诗是“异曲同工”,是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D 。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填空题
5.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作者是   ,安徽桐城人,   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   》《西方美学史》等。
【答案】朱光潜;美学;谈美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 课文作者是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故答案为:朱光潜 ;美学;谈美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6.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意蕴    散碎    寂寥    谚语   
怆然    呈露    狗吠    颦眉   
惟妙惟肖    铢两悉称    栩栩如生   
 
【答案】yùn;suì;liáo;yàn;chuàng;chéng;fèi;pín;xiào;zhū;xǔ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无言之美
【解析】给汉字注音,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注意“ 蕴、怆 、吠、栩 ”要和形近字区别,“肖”是多音字,根据词义定读音。
故答案为:① yùn ;② suì ;③ liáo ;④ yàn ;⑤ chuàng ;⑥ chéng ;⑦ fèi ;⑧ pín; ⑨ xiào ;⑩ zhū ;《11》 xǔ 。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三、语言表达
7.阅读下面的文字,仔细揣摩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个句子。
真正的沉默是一种至高境界的“无言之美”:高山沉默自是一种稳重,月亮沉默自是一种娇羞,松竹沉默自是一种坚强,   ,   ,   。
【答案】大海沉默自是一种宽广;梅兰沉默自是一种傲骨;天空沉默自是一种淡泊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句子的格式应为“……沉默自是一种……”,同时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大海沉默自是一种宽广;梅兰沉默自是一种傲骨;天空沉默自是一种淡泊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四、名著导读
你报名参加学校的读书分享论坛,准备分享初中语文必读名著的阅读方法,并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8.阅读方法分享一:跳读。
方法 可应用的必读名著 具体操作
跳读:或根据阅读目的,或根据个人兴趣,或根据作品局部精彩程度,可以跳过 《水浒传》 这本书后三十回可读性不强,阅读兴趣也不浓,决定跳过不读。
①    (《水浒传》除外) 为避免阅读困难,准备跳过描写人物外貌、打斗场面、环境气氛的诗词。
某些阅读内容,以提高阅读效率。 ②    为快速熟悉情节,整体感知书本内容,准备跳过大量的水中景物描写、生物知识介绍。
9.阅读方法分享二:研读。
方法 研读专题 人物形象特征 文本依据
研读:聚焦专题,主动阅读,深入探究 《现代女性的先驱和楷模——论简 爱的人物形象》 拥有反抗精神 ①   。
②    离开学校后,简 爱谋求家庭教师职位,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收入。
追求爱之尊严 得知罗切斯特疯了的妻子还活着时,③   。
10.阅读方法分享三:联读。
方法 联读书目 联读点 联读思考
联读:联系两个或以上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可活跃思想 《骆驼祥子》《红星照耀中国》 祥子与徐海东的人生比较 我联系两个人物的相似起点和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想到老舍在小说结尾称祥子是“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结合两部作品有如下的“人生走向”原因分析和启示:   
【答案】8.《西游记》;《海底两万里》
9.寄居在舅妈家时,不堪忍受表哥的欺侮;独立自强;放弃一切,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
10.祥子逆来顺受,单打独斗;徐海东大胆无畏,走上了革命道路,要将个人命运与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有出路。
【知识点】简爱;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1)(2)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对比分析。读懂名著内容,掌握人物具体事件,理解人物形象,结合作品背景分析人物命运。
8.名著中描写人物外貌、打斗场面、环境气氛的诗词的是《西游记》。
名著中有大量的水中景物描写、生物知识介绍的是《海底两万里》。
故答案为:《西游记》、《海底两万里》
9.①简·爱在童年时失去父母,舅母迫于丈夫临死前的嘱托而收养了简·爱,舅母和舅母的儿女们并不喜欢她,处处刁难她。她没有屈服于别人的欺凌,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维护自己的尊严。她敢与欺负她的表哥扭打,她敢斥责冷酷偏心的舅母。
②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有独立精神,自立自强。
③当得知罗切斯特15年前已经结婚,妻子就是那个关在三楼密室的疯女人时,简·爱强忍心中的痛苦和不舍,离开了罗切斯特。她爱罗切斯特,但并没有因爱而迷失方向,她有自己的尊严和道德底线,她希望在婚姻中处于一种平等地位。
故答案为:①寄居在舅妈家时,不堪忍受表哥的欺侮;②独立自强;③放弃一切,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
10.祥子毕生的梦想就是能有一辆自己的车,但是他性格忍让,只知道一个人拉车,经历了几次波折都与自己的车失之交臂,最后由于种种无奈也走上了堕落的道路。 他身上有旧社会贫困交加的底层人民的无奈、辛酸和悲楚、窘迫。
徐海东是一位纯粹的无产阶级者。小时候的鞭打与黑暗,全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使他对战争无限的厌恶,想让下一代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时代,他毅然决然加入了红军。这是一种为排除罪恶而斗争的信仰。为了农民与工人阶级的平等,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与资本阶级的斗争,他的心是纯粹的,他只想人民可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故答案为: 祥子逆来顺受,单打独斗;徐海东大胆无畏,走上了革命道路,要将个人命运与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有出路。
五、语段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至,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xù(  )暗示,好像靠近,又好像疏远,才能引人入胜。现在一般研究文学的人都偏重散文尤其是小说,对于诗词很倏忽。这件事实可以证明一般人文学欣赏力很薄(  )弱。
(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含xù(   ) 薄(   )弱
(2)找出并改正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改为       改为   
(3)根据文中划线句,写出相应的成语:   。
(4)“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根据语段“弹性”指的是“   ”。
【答案】(1)蓄;bó
(2)至;致;倏;疏
(3)若即若离
(4)无言之美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解释;形近成语辨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掌握。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段的内容,可知“含xù”写作“含蓄”,“薄弱”的“薄”应读“bó”。
(2)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与修改。根据汉字的正确书写要求以及语境可知,“发挥尽至”的“至”应改为“致”,“倏忽”的“倏”应改为“疏”。
(3)本题考查词语的掌握。“好像靠近,又好像疏远”这一成语是“若即若离”,“若”是好像的意思。“即”是接近、靠近的意思。“离”是疏远、离开的意思。
(4)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结合“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1)蓄 bó;
(2)至 致; 倏 疏
(3)若即若离。
(4)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
【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和字形。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3)本题考查词语的掌握。解平时积累即可解答。
(4)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六、综合性学习
12.XX中学举行“汉字在我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完成相应题目。
材料一:汉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经常出现在我们同学的作业中,如:把“染”的“九”加一点误写成“ ”;把“祈祷”的偏旁写成“衣”旁,把“袄”的偏旁写成“示”旁;把“贪赃”误写成“贪脏”。
材料二:中国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她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的使用者众多的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 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结晶,在汉字这四方方的世界里有着说不尽的魅力和神奇力量。
材料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选自《十九大报告》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个写错的字,从汉字造字法的角度分析这个字写法错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出一条要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的原因。
(3)班级拟出一期“认识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黑板报,请你仿照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
示例:栏目名称:汉字演变史
内容:介绍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字形演变知识。
我的设计是:
栏目名称:   
内容:   
【答案】(1)赃是形声字,意思是贪污受贿,与钱财有关,所以应是贝字旁。
(2)汉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3)趣解汉字;解释典型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活动设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⑴ 本题考查汉字的造字方法。常用的有四种:象形,会意,假借和形声。作答本题时,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汉字, 然后分析其造字方法判断出错误的原因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⑵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依据“ 中国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 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结晶 ”与“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可以概括得出。
⑶本题考查活动环节的设计。为某个主题设计环节时,环节内容一定要与主题紧密相关,环节名称要简洁明了,易于识记。
故答案为:⑴ 赃是形声字,意思是贪污受贿,与钱财有关,所以应是贝字旁。
⑵ 汉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⑶趣解汉字;解释典型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汉字的造字方法。解答时从象形、形声、会意和假借四个方面,依据不同的汉字做出分析即可。
⑵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七、文言文阅读
13.对比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朱买臣(节选)
[东汉]班固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新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①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②死,买臣乞③其夫钱,令葬。
(节选自《汉书·朱买臣》)
【乙】越妇言
[唐]罗隐
买臣之责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心也。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而向所言者,蔑④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 以吾观之,矜⑤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 ”乃闭气而死。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有删减)
【注释】毋(wú):不要。②经:上吊。③乞(qi):给,④蔑:消失。⑤矜:夸耀。
(1)用原文填空。
甲文省略号处,略去了朱买臣的境遇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用乙文中“   ”一词来概括;甲文中朱买臣“置园中,给食之“的原因,乙文中有一种说法是“   ”,而他的前妻认为是“   ”
(2)乙文是对甲文中哪一内容的具体解释 (  )
A.好读书 B.不治产业 C.求去 D.妻自经死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朱前妻的人生经历。
与买臣过苦日子→   →改嫁他人→   →上吊自杀
(4)甲、乙两文或显或隐地写了朱前妻之羞,请分别写出她因何而羞。
【答案】(1)通达(贵);仁者之心(不忍);矜于一妇人(矜)
(2)D
(3)离朱而去;被朱收留
(4)①羞于买臣歌讴道中,且阻止之后愈益疾歌。
②羞于自己在买臣饥寒勤苦、胸怀大志时离开了他。③羞于被买臣收留。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无言之美
【解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略去了朱买臣的境遇变化,乙文“翁子果通达矣。而向所言者,蔑然无闻”,所以1空填写“通达(贵)”。2空,朱买臣地位变高的时候,建房子让前妻居住,分衣服、食物让她生存,旁人认为他有“仁者之心(不忍)”,3空,前妻认为他只是在一个妇人面前夸耀就满足了:矜于一妇人(矜)。
(2)甲文:朱买臣对前妻照顾关怀备至,不计前嫌,前妻理应感激,但是却“居一月,妻自经死”,出人意料。乙文用前妻自己的话语解释她自杀的原因,“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 ”故选D。
(3)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按照前后顺序归纳为:与买臣过苦日子→离朱而去→改嫁他人→被朱收留→上吊自杀。
(4)甲乙两文都写到“羞”,甲文:①羞于买臣歌讴道中,且阻止之后愈益疾歌。乙文:前妻离开朱买臣,后来又接受他的施舍,②羞于自己在买臣饥寒勤苦、胸怀大志时离开了他。③羞于被买臣收留。
故答案为:(1)①通达(贵);②仁者之心(不忍);③矜于一妇人(矜)。
(2)D
(3)①离朱而去;②被朱收留。
(4)①羞于买臣歌讴道中,且阻止之后愈益疾歌。②羞于自己在买臣饥寒勤苦、胸怀大志时离开了他。③羞于被买臣收留。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3)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注意对人物和事件的把握。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文:朱买臣,字翁子,是吴地人。家里贫困,喜爱读书;不善于置办财产家业,常常割草砍柴卖了来购取粮食。担着一捆柴,边走边高声诵读文章。他的妻子也背着柴跟随着他,多次阻止朱买臣,让他不要在路上高声唱诵,朱买臣唱诵声更大了。他的妻子对此感到羞耻,要求离开他。……(朱买臣做了太守)进入吴县境内,(朱买臣)见到他的前妻和丈夫正在打扫道路。朱买臣停下车,叫后面的车辆载上他们夫妻,一起回到太守府,把他们安置在园子里.供应他们饮食。住了一个月,他的前妻上吊死了,朱买臣给她丈夫钱,把她安葬了。
乙文:朱买臣地位变高的时候,没有痛恨他的前妻,建房子让她居住,分衣服、食物让她生存,这也是仁爱之人的心意啊!
一天,(朱买臣的)前妻对朱买臣身边的侍从说:“我在朱买臣的跟前做这做那,好多年了。每次想到忍饥挨冻勤勉苦读的时候.看见买臣的志向,何尝不曾说过官运亨通以后.把匡正国家、辅助国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安抚平民救济百姓作为心愿。而我不幸离开买臣也好多年了,(买臣)果然官运亨通了。但他从前所说的话,了无声息,再也听不到了。难道是天下没有处理的事情使他这样吗 依我看来,他只是在一个妇人面前夸耀就满足了,其他的没有发现能做什么。 (我)又怎能吃他的食物呢 ”于是自缢而死。
八、诗歌鉴赏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背景介绍】白居易于长庆三年(822)为躲避朝廷党争而自请外任,来到杭州作刺史。这首诗是作者在杭州刺史任期将满、即将离开时所作。他虽欲回帝京,但也舍不得离开杭州,直到长庆四年五月杭州刺史任满,非回长安不可时,才有了“抛得杭州去”的思想,也才写了这首诗。
14.朗读本诗第二联,你认为要重读的字是:上句    ,下句    。(限各写一个),原因是:   。
15.后人评论此诗“言外正有余情”,除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留恋之外,请结合背景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作者还表达了哪些“余情”。
【答案】14.排;点;“排”和“点”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青松生机盎然,皓月高悬远空的优美情态
15.留恋美景的闲时之情;对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炼字。“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意思是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 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其中“排”“点”用得最生动形象,赋予了松和月人格特点,“排”是排列,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松树排列的密集、整齐;“点”是加点,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突出了月影相对于水面之小、亮,水面的宽阔、平静;这两个字都写出了春日西湖之景的美丽动人,体现了诗人对春日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排;点;“排”和“点”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青松生机盎然,皓月高悬远空的优美情态
15.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全诗围绕“春”字和“湖”字,展开描述。以湖开头,以“湖”字作结,全诗也以“湖”字为中心,描绘湖上的春景图。借巧妙的比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赞美了西湖美景,表达了对西湖的留恋之情。
故答案为:留恋美景的闲时之情;对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九、现代文阅读
季节
①久住城市,越来越觉得城市只有阴晴冷暖,没有季节变换。童年在故乡,四季是各有各的美丽的。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
②大年初一响到十五的大鼓声刚刚停止,村前的藕塘已露出荷叶的尖尖角,光秃的苦楝树枝头也有了一丛丛青翠,小溪旁的草地不知什么时候换了一片新绿。[甲]园边不时传来柚子花和柠檬花的清香,这份清香不会令人沉醉,而是使人兴奋又安神。闻着这不凡的芬芳,什么郁闷都会烟消云散的。
③“三月三,人拜山。”村人叫扫墓为拜山。上山扫墓,行经一处处大树的浓阴。[乙]阵阵初起的热闹的蝉声就像草木一样蓬蓬勃勃。那些用来泡水浸米煮黑米饭的嫩枫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木,散发着种种不同的芳香。晚上,走在田中借火光寻捉夜游的黄鳝,也是春天令人着迷的事。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
④转眼间,梅子熟了。再酸也要吃几颗的,这亦使人有春去夏至之感。阳光变得火辣辣的,田野荡漾着绿波,蒸发的水汽在烈日照耀下,有如透明的火焰在跃动。[丙]时有三三两两的白鹤,在透明的火焰上悠悠飞翔,然后优雅地降落绿波中。
⑤“六月六,摸芋督(督,底部)。”早春种的芋头长大了,可以挖起来吃了。种在田里的藕也长大了,刚挖起的嫩藕,多么可口,仍记得有两句山歌:“挖得嫩姜共藕炒,云队(我们)连情甜又香。”夏收夏种的日子,忙碌而紧张。家家户户,上午把早稻收割挑回村旁的禾堂,下午把稻穗铺成圈饼状,用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来回滚着脱粒,叫“蹬禾”。接着,家家户户又在刚收割的田中,牛拉着“碌碡”,人站在“碌碡”前后的踏板上,来回滚田。黄昏的田野,四处“嗒嗒嗒”的“碌碡”响声,有夏种不待人的繁忙气氛,也有夏收的欢乐的情调。
⑥“九月九,黄蜂返饮酒。”九月初九前后一两天,总有黄蜂成群结队飞来村里,在屋边瓦檐绕来绕去。捉黄蜂吃糖,也是儿时的趣事。黄蜂返饮酒,也给日子带来了清秋的情调。深秋的山林,依然苍绿,虽间有一树两树的鲜黄或殷红,但并没有什么“悲秋”之感,只觉得山河的壮美和大自然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⑦北风吹了,天气冷了。冬夜,一家人围在灶炉前生火取暖,暖和又愉快。火堆烧得旺旺的,烤火烧的多是桃军娘的树根,这些树根很耐烧。但我觉得桃军娘很可爱,春天漫山遍野的桃军娘花,一片绯红,多么美丽;夏日上山去摘成熟甜蜜的桃军娘果,多么欢快。我极不情愿烧我喜欢的小树。长大后我知道它的传说——桃军娘是古代为拯救义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位姑娘的化身——我更感到儿时喜欢的小树可爱也更可敬。
⑧打陀螺也是欢乐的活动,这是冬天才有的景象,北风再冷,气氛总是热烈的。
⑨人们准备过年的种种活动,也使人感到隆冬的情味,但这是迎春了。山野和村边,一些急于迎春的树木,已长出许多叶芽,甚至伸展了几片最初的嫩叶,或青翠,或紫红,或灰绿。诗人雪莱曾经问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是的,不会远了,而在我的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
(作者:韦其麟,选自《重返故乡》,有删改)
16.文章在描述四季景象时多处引用谚语,结合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季节 景象特点 摘抄谚语 谚语内容  
春 有生机 “三月三,人拜山。” 到了三月初三,是人们该上山扫墓的时候了。
④   
夏 ①    “六月六,摸芋督。” ③   

壮美,有生命力 九月九,黄蜂返饮酒 九月初九前后 ,黄蜂会成群结队飞来村里,人们会在这时候饮酒
冬 ②       
17.【季节.故事】本文是对故乡四季生活的回忆,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这样的春夜”特指散发草木芳草的春夜。
B.写夏收复种的繁忙景象,紧张又有序,真切而生动,有形兼有声,极具画面感。
C.写秋,写与“悲秋”不同的感受,凸显故乡山河的壮美及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
D.写东,借传说强调对冬夜里给一家人带来的温暖和愉快的桃军娘的喜爱与崇敬。
18.【季节.语言】“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故乡四季的景象与气息在作者的笔下敏感而清晰。请从文章【甲】【乙】【丙】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并从感官运用的角度对句子进行赏析。
19.【季节.情感】时间本有序,冬去春来。但是,文末作者却说故乡,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6.示例:①繁忙欢乐;②寒冷而热烈;③到了六月六,是人们可以挖芋头吃的时候了;④运用谚语,准确说明了当地人的传统习俗内容,也表现出传统习俗已经根植于历史和人们的记忆(或:深刻表现了"我"对故乡的热爱)。
17.A
18.示例一:甲句。从嗅觉角度描写,描述花香的不凡,体现作者对花朵独特芬芳的喜爱之情。示例二:乙句。将听觉与视觉互通,凸现蝉鸣声浪热烈,呈现春季蓬勃的生命力。示例三:丙句。从视觉角度描写,描绘白鹤飞翔之悠闲,降落之优雅,表现作者对初夏美好景象的喜爱与赞美。
19.①故乡的人们在隆冬准备过年的种种活动,让人感受到了春的温暖情味。②山野村边的一些草木在冬季抽芽长叶已露春的生机。③作者借此来表达对故乡和谐美好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做此类题,要掌握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分为以下几步: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 作此类题,要想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次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作此类题, 应按照题干要求,从适当的角度作答,按照“运用了什么 (修辞、 表现手法) 方法+具有的表达效果+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的模式作答。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做此类题,先阅读全文,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结尾与主题相关联。
16.结合第⑤段“夏收夏种的日子,忙碌而紧张。家家户户.....有夏种不待人的繁忙气氛,也有夏收的欢乐的情调”可知,夏季的景色特点是繁忙有序(繁忙欢乐);结合第⑧段“打陀螺也是欢乐的活动,这是冬天才有的景象,北风再冷,气氛总是热烈的”可知,冬季的景象特点是寒冷而热烈;结合第⑤段“‘六月六,摸芋督。’早春种的芋头长大了,可以挖起来吃了”可知,谚语“六月六,摸芋督”的内容是早春种的芋头长大了,可以挖起来吃了;运用“三月三,人拜山”“六月六,摸芋督”“九月九,黄蜂返饮酒”这三则谚语,准确说明了当地人拜山、吃芋头、喝重阳酒的传统风俗内容,也表现出这些传统习俗已经植根于历史和人们的记忆,深刻地表现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故答案为:第1空、示例:①繁忙欢乐;第2空、②寒冷而热烈;第3空、③到了六月六,是人们可以挖芋头吃的时候了;第4空、④运用谚语,准确说明了当地人的传统习俗内容,也表现出传统习俗已经根植于历史和人们的记忆(或:深刻表现了"我"对故乡的热爱)。
17.A.有误,第③段中,原文为“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可知“这样的春夜”指“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的夜 的田野”,并非特指散发草木芳香的春夜。因此,本项分析错误。BCD.正确。故答案为: A。
18.结合[甲]“园边不时传来柚子花和柠檬花的清香,这份清香不会令人沉醉,而是使人兴奋又安神”分析,这是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柚子花和柠檬花的清香带给人兴奋又安神的感受,表现了“我” 对故乡春节时芬芳气味的热爱与思恋之情;结合[乙]“上山扫墓,行经一-处处大树的浓阴,阵阵初起的热闹的蝉声就像草木一样蓬蓬勃勃”分析,句子描写了热闹的蝉声,这是从听觉的角度入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声的热闹,蝉声中包含的蓬蓬勃勃的无限生机,表现了故乡的春天山林中蕴含的生机勃勃的生命的力量;结合(丙]“时有 三三两两的白鹤,在透明的火焰上悠悠飞翔,然后优雅地,降落绿波中”分析,这是看到的景象,这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透明的火焰”,结合前一句“蒸发的水汽在烈日照耀下,有如透明的火焰在跃动”可知,这是天空中蒸腾的热气;这个 句子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故乡夏日天空中白鹤在蒸腾的热气中悠然飞翔、优雅地降落的景象,表达了“我”对故乡夏日热烈景象的思念之情。故答案为: 示例一:甲句。从嗅觉角度描写,描述花香的不凡,体现作者对花朵独特芬芳的喜爱之情。示例二:乙句。将听觉与视觉互通,凸现蝉鸣声浪热烈,呈现春季蓬勃的生命力。示例三:丙句。从视觉角度描写,描绘白鹤飞翔之悠闲,降落之优雅,表现作者对初夏美好景象的喜爱与赞美。
19.结合文章的结尾段‘“是的, 不会远了,而在我的故乡一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可知,这是实景与人的心情的结合。结合第②段“大年初一响到十五的大鼓声刚刚停止,村前的藕塘已露出荷叶的尖尖角,光秃的苦楝树枝头也有了一丛丛青翠,小溪旁的草地不知什么时候换了一片新绿”,第⑨段“山野和村边,一些急于迎春的树木,已长出许多叶芽,甚至伸展了几片最初的嫩叶,或青翠,或紫红,或灰绿”可知,“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是指故乡冬.季短暂,春天来得早,一些树木在“冬末”就伸展开了嫩叶,这是实写;结合第②段“闻着这不凡的芬芳,什么郁闷都会烟消云散的”,第⑨段“人们准备过年的种种活动,也使人感到隆冬的情味,但这是迎春了”可知,“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写出了人们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表达了“我” 对故事季节交替变换,每个季节都有鲜明景象和浓郁气息的热爱赞美之情。故答案为: ①故乡的人们在隆冬准备过年的种种活动,让人感受到了春的温暖情味。②山野村边的一些草木在冬季抽芽长叶已露春的生机。③作者借此来表达对故乡和谐美好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十、写作题
20.作文。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
只有在散步时我的头脑才是放空的,我的思维才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卢梭
上述材料,激发了你哪些想象?引发了你怎样的回忆或思考?请围绕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议论文;材料作文
【解析】【题干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整个材料由两句话构成,一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讲的两个朋友,因为散步夜游的趣事;而卢梭的话“只有在散步时我的头脑才是放空的,我的思维才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肯定的是散步的惬意和重要性。
文体方面很宽泛,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是议论文。
【立意选取】
1.散步、交流,让心灵放空,自由翔弋。
2.散步是最好的休息方式,让我们从繁杂、喧嚣中解脱出来。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下册语文 15.无言之美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
B.“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C.许多作品往往在热闹场中动作快到极重要的一点时,忽然万籁俱寂,现出一种沉默神秘的景象。
D.譬如谁不想有美满的家庭?谁不想住在极乐国?然而在现实界绝没有所谓极乐美满的东西存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见山峦起伏,珍木秀逸,好一派诗情画意的景色,这景色使人顿感心旷神怡。
B.经过挑选绒毛、染色、粘贴等工序,一团团五彩绒毛在他手中变为栩栩如生的小雀。
C.纸张薄如蝉翼,她只能轻描淡写地作画,生怕一不小心刺穿了这来之不易的“宝贝”。
D.这兄弟俩的性格,简直是大相径庭,一个温顺腼腆,另一个耿直刚烈。
3.下列关于汉语知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B.“无言之美”“言不尽意”“风餐露宿”依次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补充短语。
C.“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句中加点部分是定语。
D.“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4.下列观点符合《 无言之美 》文意的一项是(  )
A.陈子昂《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用语浅白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杜甫“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都是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中列举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而含蓄,并不以尽量表现为可贵。
二、填空题
5.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作者是   ,安徽桐城人,   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   》《西方美学史》等。
6.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意蕴    散碎    寂寥    谚语   
怆然    呈露    狗吠    颦眉   
惟妙惟肖    铢两悉称    栩栩如生   
 
三、语言表达
7.阅读下面的文字,仔细揣摩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个句子。
真正的沉默是一种至高境界的“无言之美”:高山沉默自是一种稳重,月亮沉默自是一种娇羞,松竹沉默自是一种坚强,   ,   ,   。
四、名著导读
你报名参加学校的读书分享论坛,准备分享初中语文必读名著的阅读方法,并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8.阅读方法分享一:跳读。
方法 可应用的必读名著 具体操作
跳读:或根据阅读目的,或根据个人兴趣,或根据作品局部精彩程度,可以跳过 《水浒传》 这本书后三十回可读性不强,阅读兴趣也不浓,决定跳过不读。
①    (《水浒传》除外) 为避免阅读困难,准备跳过描写人物外貌、打斗场面、环境气氛的诗词。
某些阅读内容,以提高阅读效率。 ②    为快速熟悉情节,整体感知书本内容,准备跳过大量的水中景物描写、生物知识介绍。
9.阅读方法分享二:研读。
方法 研读专题 人物形象特征 文本依据
研读:聚焦专题,主动阅读,深入探究 《现代女性的先驱和楷模——论简 爱的人物形象》 拥有反抗精神 ①   。
②    离开学校后,简 爱谋求家庭教师职位,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收入。
追求爱之尊严 得知罗切斯特疯了的妻子还活着时,③   。
10.阅读方法分享三:联读。
方法 联读书目 联读点 联读思考
联读:联系两个或以上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可活跃思想 《骆驼祥子》《红星照耀中国》 祥子与徐海东的人生比较 我联系两个人物的相似起点和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想到老舍在小说结尾称祥子是“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结合两部作品有如下的“人生走向”原因分析和启示:   
五、语段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至,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xù(  )暗示,好像靠近,又好像疏远,才能引人入胜。现在一般研究文学的人都偏重散文尤其是小说,对于诗词很倏忽。这件事实可以证明一般人文学欣赏力很薄(  )弱。
(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含xù(   ) 薄(   )弱
(2)找出并改正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改为       改为   
(3)根据文中划线句,写出相应的成语:   。
(4)“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根据语段“弹性”指的是“   ”。
六、综合性学习
12.XX中学举行“汉字在我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完成相应题目。
材料一:汉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经常出现在我们同学的作业中,如:把“染”的“九”加一点误写成“ ”;把“祈祷”的偏旁写成“衣”旁,把“袄”的偏旁写成“示”旁;把“贪赃”误写成“贪脏”。
材料二:中国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她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的使用者众多的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 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结晶,在汉字这四方方的世界里有着说不尽的魅力和神奇力量。
材料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选自《十九大报告》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个写错的字,从汉字造字法的角度分析这个字写法错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出一条要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的原因。
(3)班级拟出一期“认识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黑板报,请你仿照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
示例:栏目名称:汉字演变史
内容:介绍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字形演变知识。
我的设计是:
栏目名称:   
内容:   
七、文言文阅读
13.对比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朱买臣(节选)
[东汉]班固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新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①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②死,买臣乞③其夫钱,令葬。
(节选自《汉书·朱买臣》)
【乙】越妇言
[唐]罗隐
买臣之责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心也。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而向所言者,蔑④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 以吾观之,矜⑤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 ”乃闭气而死。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有删减)
【注释】毋(wú):不要。②经:上吊。③乞(qi):给,④蔑:消失。⑤矜:夸耀。
(1)用原文填空。
甲文省略号处,略去了朱买臣的境遇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用乙文中“   ”一词来概括;甲文中朱买臣“置园中,给食之“的原因,乙文中有一种说法是“   ”,而他的前妻认为是“   ”
(2)乙文是对甲文中哪一内容的具体解释 (  )
A.好读书 B.不治产业 C.求去 D.妻自经死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朱前妻的人生经历。
与买臣过苦日子→   →改嫁他人→   →上吊自杀
(4)甲、乙两文或显或隐地写了朱前妻之羞,请分别写出她因何而羞。
八、诗歌鉴赏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背景介绍】白居易于长庆三年(822)为躲避朝廷党争而自请外任,来到杭州作刺史。这首诗是作者在杭州刺史任期将满、即将离开时所作。他虽欲回帝京,但也舍不得离开杭州,直到长庆四年五月杭州刺史任满,非回长安不可时,才有了“抛得杭州去”的思想,也才写了这首诗。
14.朗读本诗第二联,你认为要重读的字是:上句    ,下句    。(限各写一个),原因是:   。
15.后人评论此诗“言外正有余情”,除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留恋之外,请结合背景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作者还表达了哪些“余情”。
九、现代文阅读
季节
①久住城市,越来越觉得城市只有阴晴冷暖,没有季节变换。童年在故乡,四季是各有各的美丽的。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
②大年初一响到十五的大鼓声刚刚停止,村前的藕塘已露出荷叶的尖尖角,光秃的苦楝树枝头也有了一丛丛青翠,小溪旁的草地不知什么时候换了一片新绿。[甲]园边不时传来柚子花和柠檬花的清香,这份清香不会令人沉醉,而是使人兴奋又安神。闻着这不凡的芬芳,什么郁闷都会烟消云散的。
③“三月三,人拜山。”村人叫扫墓为拜山。上山扫墓,行经一处处大树的浓阴。[乙]阵阵初起的热闹的蝉声就像草木一样蓬蓬勃勃。那些用来泡水浸米煮黑米饭的嫩枫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木,散发着种种不同的芳香。晚上,走在田中借火光寻捉夜游的黄鳝,也是春天令人着迷的事。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
④转眼间,梅子熟了。再酸也要吃几颗的,这亦使人有春去夏至之感。阳光变得火辣辣的,田野荡漾着绿波,蒸发的水汽在烈日照耀下,有如透明的火焰在跃动。[丙]时有三三两两的白鹤,在透明的火焰上悠悠飞翔,然后优雅地降落绿波中。
⑤“六月六,摸芋督(督,底部)。”早春种的芋头长大了,可以挖起来吃了。种在田里的藕也长大了,刚挖起的嫩藕,多么可口,仍记得有两句山歌:“挖得嫩姜共藕炒,云队(我们)连情甜又香。”夏收夏种的日子,忙碌而紧张。家家户户,上午把早稻收割挑回村旁的禾堂,下午把稻穗铺成圈饼状,用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来回滚着脱粒,叫“蹬禾”。接着,家家户户又在刚收割的田中,牛拉着“碌碡”,人站在“碌碡”前后的踏板上,来回滚田。黄昏的田野,四处“嗒嗒嗒”的“碌碡”响声,有夏种不待人的繁忙气氛,也有夏收的欢乐的情调。
⑥“九月九,黄蜂返饮酒。”九月初九前后一两天,总有黄蜂成群结队飞来村里,在屋边瓦檐绕来绕去。捉黄蜂吃糖,也是儿时的趣事。黄蜂返饮酒,也给日子带来了清秋的情调。深秋的山林,依然苍绿,虽间有一树两树的鲜黄或殷红,但并没有什么“悲秋”之感,只觉得山河的壮美和大自然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⑦北风吹了,天气冷了。冬夜,一家人围在灶炉前生火取暖,暖和又愉快。火堆烧得旺旺的,烤火烧的多是桃军娘的树根,这些树根很耐烧。但我觉得桃军娘很可爱,春天漫山遍野的桃军娘花,一片绯红,多么美丽;夏日上山去摘成熟甜蜜的桃军娘果,多么欢快。我极不情愿烧我喜欢的小树。长大后我知道它的传说——桃军娘是古代为拯救义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位姑娘的化身——我更感到儿时喜欢的小树可爱也更可敬。
⑧打陀螺也是欢乐的活动,这是冬天才有的景象,北风再冷,气氛总是热烈的。
⑨人们准备过年的种种活动,也使人感到隆冬的情味,但这是迎春了。山野和村边,一些急于迎春的树木,已长出许多叶芽,甚至伸展了几片最初的嫩叶,或青翠,或紫红,或灰绿。诗人雪莱曾经问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是的,不会远了,而在我的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
(作者:韦其麟,选自《重返故乡》,有删改)
16.文章在描述四季景象时多处引用谚语,结合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季节 景象特点 摘抄谚语 谚语内容  
春 有生机 “三月三,人拜山。” 到了三月初三,是人们该上山扫墓的时候了。
④   
夏 ①    “六月六,摸芋督。” ③   

壮美,有生命力 九月九,黄蜂返饮酒 九月初九前后 ,黄蜂会成群结队飞来村里,人们会在这时候饮酒
冬 ②       
17.【季节.故事】本文是对故乡四季生活的回忆,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这样的春夜”特指散发草木芳草的春夜。
B.写夏收复种的繁忙景象,紧张又有序,真切而生动,有形兼有声,极具画面感。
C.写秋,写与“悲秋”不同的感受,凸显故乡山河的壮美及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
D.写东,借传说强调对冬夜里给一家人带来的温暖和愉快的桃军娘的喜爱与崇敬。
18.【季节.语言】“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故乡四季的景象与气息在作者的笔下敏感而清晰。请从文章【甲】【乙】【丙】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并从感官运用的角度对句子进行赏析。
19.【季节.情感】时间本有序,冬去春来。但是,文末作者却说故乡,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十、写作题
20.作文。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
只有在散步时我的头脑才是放空的,我的思维才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卢梭
上述材料,激发了你哪些想象?引发了你怎样的回忆或思考?请围绕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