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 (学生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 (学生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12:02:2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下册语文 20.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答案】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D. “鲁庄公是一个昏君”表述有误,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等句子可以看出鲁庄公还知道取信于民的道理;“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鲁庄公有点急躁冒失,不能远谋;“公问其故”说明战胜后,鲁庄公想知道获胜的原因,想与曹刿交流总结一下,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鲁庄公只是有点平庸而已,不是昏君。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和赏析。做此类题首先需要学生平时多读文言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运用文言文知识拓展理解的能力;其次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选择有误的一项。
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可以一战
A.战于长勺 B.夫战,勇气也
C.何以战 D.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D
【知识点】省略句式;倒装句式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D项和例句皆为省略句。AC两项为倒装句,B项为判断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 给别人。”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士气)就穷尽了。
C.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大国是很难估计的,(我)担心会有埋伏。
【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ABD.正确。
C.“可以一战”应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A.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答案】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使至塞上;雁门太守行
【解析】B:“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依次排查各选项的内容。
二、填空题
5.本文是一篇论述   的文章,作者以   为序,记叙了著名的   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凭借民心,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打败强齐的过程,阐明作战必须政治上   ,运用正确的   ,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答案】战略战术思想;时间;长勺;取信于民;战略战术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根据平时对《曹刿论战》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战略战术思想;时间;长勺;取信于民;战略战术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6.写出下面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间: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②故:故逐之    公问其故   
③以:何以战    必以分人   
④伐: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⑤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⑥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安能辨我是雄雌   
【答案】参与;夹杂;所以;缘故,原因;凭、靠;把;进攻;砍伐;虚夸,夸大;安身;戴。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已经成人;怎么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这些词语都是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答案为:参与;夹杂;所以;缘故,原因;凭、靠;把;进攻;砍伐;虚夸,夸大;安身;戴,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已经成人;怎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三、默写
7.理解文意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   。
(2)文中表明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   ,   。
(3)关于曹刿为何追逐齐国军队的句子是:   ,   ,故逐之。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   。
【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中规定的古文的内容理解掌握程度。考点:《曹刿论战》。重点及易错字:鄙;狱 ;察;辙;靡;焉。
故答案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
【点评】本道题考查古诗文的内容理解掌握程度。解答此类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四、语言表达
8.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学习了课文《曹刿论战》后搜集了以下材料,创办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专刊,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些栏目。
(栏目一)浸着血与泪的往事。
收录了熟悉的战争故事,触目惊心的历史惨剧,并配有图片。
(栏目二)战争智慧,是杀戮,还是自杀?
收录了战争诗词、军事成语、名人名言、兵法谋略等内容。
(栏目三)今天,战争并没有远离。
同学们从网络、报刊上摘录了当前某些国家之间的军事动态及令人震惊的战争新闻。
(栏目四)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同学们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对维护和平的思考。
请你从上列四个栏目中任选一个,为它写一段80~100字的导读文字。
【答案】示例一:栏目一。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炮火与屠刀下鲜红的血,感受到的是炮火与炮火对峙的悲壮,印在我们心里更多的是国土和母亲屈辱和伤痛的泪,战争,我们不需要!
示例二:栏目二。战争文化是血泪滋养的文化,兵法谋略究竟是用来杀戮的,还是用来消除仇恨的?人类为什么非要拥有这些智慧?是为了厮杀,还是自杀?
示例三:栏目三。当我们正在优美的校园散步的时候,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香甜可口的饭菜的时候,我们享受着安宁与幸福,在很远的地方,我们的同龄人却正在饱受战火的煎熬,流血流泪,无家可归。
示例四:栏目四。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兄弟,我们是彼此挚爱着的亲人。我们的心灵应该洋溢着暖暖的春意,我们的脸上应该折射出人生的甜蜜,记住: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知识点】活动设计;语言生动
【解析】导读的目的是引导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给栏目写导读的时候要注意:①导读内容要结合栏目的内容,可以用一两句疑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探索内容的兴趣,可以引用栏目内容中非常精彩的语言或故事等。②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味,给人以可读性。③符合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 示例一:栏目一。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炮火与屠刀下鲜红的血,感受到的是炮火与炮火对峙的悲壮,印在我们心里更多的是国土和母亲屈辱和伤痛的泪,战争,我们不需要!
示例二:栏目二。战争文化是血泪滋养的文化,兵法谋略究竟是用来杀戮的,还是用来消除仇恨的?人类为什么非要拥有这些智慧?是为了厮杀,还是自杀?
示例三:栏目三。当我们正在优美的校园散步的时候,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香甜可口的饭菜的时候,我们享受着安宁与幸福,在很远的地方,我们的同龄人却正在饱受战火的煎熬,流血流泪,无家可归。
示例四:栏目四。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兄弟,我们是彼此挚爱着的亲人。我们的心灵应该洋溢着暖暖的春意,我们的脸上应该折射出人生的甜蜜,记住: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点评】本题考查给栏目写导读的能力。 第一、导读必须精且简,不要面面俱到。第二、导读必须趣且奇,读者的心理只是想从导读文章中找到读书的提示,如果导读文章毫无新意,毫无趣味,读者对书本自然也就兴趣大减,导读也不要把内容讲得太明白。
五、名著导读
9.阅读下面片段,完成各小题。
第二天中午,我坐在婴儿室的壁炉旁边,感到身体虚弱,支持不住,但我最严重的疾病,还在于一种说不出来的心灵上的痛苦。然而,我想,我应该快活,因为里德家的人一个也不在这里,他们跟他们的妈妈一起坐马车出去了。我央求白茜去把《▲ 》拿来。这本书我曾经津津有味地看过一遍又一遍。那书中的国度,我相信都是地球表面实实在在的一部分。我毫不怀疑,早晚有一天,我出去长途旅行,会亲眼看见这一个国度的小小的田地、房屋、小牛和小羊,亲眼看见那一个国度的森林般的麦田、巨兽般的猫和像塔一样高的男人和女人。
(摘自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1)根据上下文,写出空缺处的书名。
(2)根据《简·爱》相关情节,说说哪件事让“我”感到“心灵上的痛苦”。
【答案】(1)格列佛游记
(2)“我”收到表兄的欺负,后来被舅妈关进红房子。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①“这一个国度的小小的田地、房屋、小牛和小羊,亲眼看见那一个国度的森林般的麦田、巨兽般的猫和像塔一样高的男人和女人”描述的景象出自《格列佛游记》,这是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景象。故空缺处的书名是《格列佛游记》。
②简 爱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 爱过了10年倍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简 爱受到表兄欺负,但后来被舅妈关进红房子,这件事让“我”感到“心灵上的痛苦”。
故答案为:
(1)格列佛游记;
(2)“我”收到表兄的欺负,后来被舅妈关进红房子。
【点评】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六、语段阅读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__、____,是文化类节目新的目标和使命。②这些节目一以贯之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觉的文化追求。③实现传统魅力和时代风采的相融相通,____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大潮、社会热点、生活风尚巧妙结合,____让更多人发现传统之美,感受创造活力。
10.请提取第②句的宾语中心语,并写在下面。
11.第③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将关联词语写在下面。
12.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①句的横线上。(填序号)
A创造性转化
B创新性发展
【答案】10.文化底蕴和文化追求。
11.不仅,而且
12.A、B
【知识点】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成分。做此题时要熟练掌握语法的结构:主语+谓语+宾语。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做此题时要熟练掌握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如;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还……;不但不……反而……等。
(3)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要注意找到句子内在的搭配关系。
10.根据语法常识积累可知,"这些节目一以贯之的"是主语,"是"为谓语,"深厚的"是定语,"文化底蕴和文化追求"是宾语。
故答案为:文化底蕴和文化追求。
11.仔细阅读语句可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大潮、社会热点、生活风尚巧妙结合"和"让更多人发现传统之美,感受创造活力"语意上存在递进关系,故第③句横线上应填入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
故答案为:不仅,而且
12.只有先实现"转化",才能进一步"发展",故第①句的横线上应依次填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故答案为:A、B
七、综合性学习
13.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七年级(1)班将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活动一:笔下生花】规范书写汉字人人有责。请将“语”字按照笔画顺序,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2)【活动二:巧解匠心】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身边有很多店铺的门口都挂着极富特色的对联。请你仿照示例,根据所给对联,判断店铺名称。
示例:剪锦裁云夸技巧,飞针走线人时新。 缝纫店
架上丹丸能济世,壶中日月可回春。
摄将真彩去,留得美妙影。
(3)【活动三:各抒己见】同学们在搜集相关资料时发现;荧屏报刊中常会出现“错别字”,如“眉飞舌舞”(饭店广告)、“衣心衣意”(服装店广告)等。请就商家随意改动成语制作广告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一丨 一丨 一
(2)药店;照相馆
(3)我觉得乱改成语不好。这虽然是商家吸引顾客的营销手段,但乱改成语会使人们对成语的认识变得模糊、混乱,尤其对儿童、少年会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争取做维护祖国文字纯正的小卫士。
【知识点】汉字笔画笔顺;其他常识;见解表述
【解析】(1)注意题目要求,按照笔画顺序书写,顺序正确,字迹工整,规范即可。
(2)丹丸、济世、可回春,药店。
摄、影,照相馆。
(3)错别字肯定不好,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惑,让他们误会成语的字形,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成语。虽说是一个吸引顾客,暗示店家类型的手段,是总体来说弊大于利,我们要维护汉字的正确写法用法。
故答案为:(1)、 一丨 一丨 一
(2) 药店;照相馆
(3)我觉得乱改成语不好。这虽然是商家吸引顾客的营销手段,但乱改成语会使人们对成语的认识变得模糊、混乱,尤其对儿童、少年会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争取做维护祖国文字纯正的小卫士。
【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笔画顺序。“语”笔顺为:点、横折提、横、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按要求按照笔画顺序书写,顺序正确,字迹工整,规范即可。
(2)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3)本题考查个人看法。注意读懂题目,理解出题意图。结合自身经历谈看法,态度要积极向上,言之合理。
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吴之入楚,使召陈怀公①。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②。逢滑当公而进,曰:“臣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今吴未有福,楚未有祸。楚未可弃,吴未可从。而晋,盟主也,若以晋辞吴,若何?”公曰:“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对曰:“国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复。小国犹复,况大国乎?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楚虽无德,亦不艾杀③其民。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④而未见德焉。天其或者正训楚也!祸之适⑤吴,其何日之有?”陈侯⑥从之。
(选自《左传·哀公元年》)
【注释】①陈怀公:春秋时期陈国君主之一。②党:户口编制单位。五百人为党。③艾杀:斩杀。④莽:密生的草,草丛。⑤适:到……去。⑥陈侯:指陈怀公。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 B.神弗福也/臣闻国之兴也以福
C.其亡也以祸/国恒亡 D.战则请从/陈侯从之
1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小国犹复,况大国乎?
1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著作。
B.甲文详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了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C.甲文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更鲜明。
D.“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这样断句是错误的。
17.曹刿、逢滑在战争胜败与国家兴亡的重要原因上有何相同的见解,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
【答案】14.C
15.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②小国家尚且能恢复,何况大国家呢?
16.D
17.相同的见解:曹刿和逢滑都认为百姓是战争成败和国家兴亡的重要考虑对象。(以民为本或者民本思想)。分析:甲文中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重要原因),民心所向才是是战前的重要政治准备。 乙文中逢滑认为一个国家的福祸要看它如何对待百姓,楚国虽战败,但没有残害百姓,吴国虽战胜,但逐渐凋敝,民不聊生,迟早要遭到祸殃。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阅读全文,了解文章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写作方法、主旨、思想情感等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章中的内容一一比照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吴国攻入楚国的时候,派人召见陈怀公。怀公召集国人朝见而征求意见,说:“想要依附楚国的站在右边,想要依附吴国的站在左边。都城里的人有田地的按田地所在方向站,没有田地的和亲族站在一起。”逢滑面对怀公而立,上前说:“臣听说国家的兴起是因为福分,国家的灭亡是由于祸难。现在吴国没有福分,楚国没有祸难。楚国不可抛弃,吴国不可相从。而晋国,是盟主,如果以服从晋国作为理由拒绝吴国,怎么样?”陈怀公说:“楚国被人打败国君逃亡,不是祸难是什么?”逢滑回答说:“国家碰到这种情况的很多,为什么一定不能恢复?小国尚且能恢复,何况是大国呢?臣听说国家的兴起,国君对待人民就同对待受伤害的人,这就是它的福分。国家的灭亡,国君对待人民就同泥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祸难。楚国虽然没有德行,但也不斩杀它的人民。吴国因战争不断而疲惫,尸骨暴露多如杂草,却又看不出它有什么德行。上天也许正是在给楚国教训,祸难降临吴国,还会有多少日子?”陈怀公听从了他的话。
14.A.参与/或、偶然;B.赐福、保佑/福德;C.都是指“灭亡”;D.跟随/听从;故选C。
故答案为:C
15.①重点词语:狱,案件;虽,虽然;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②重点词语:犹,尚且;复,恢复;况,何况。
故答案为: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②小国家尚且能恢复,何况大国家呢?
16.ABC正确。D.根据“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可知其意思是:臣听说国家的兴起是因为福分,国家的灭亡是由于祸难。根据句意即可断为: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所以,这样的断句是正确的,而非“错误的”;故选D。
故答案为:D
17.甲文:根据“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民心所向才是是战前的重要政治准备;乙文:根据“国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复。小国犹复,况大国乎?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楚虽无德,亦不艾杀其民。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而未见德焉。天其或者正训楚也!祸之适吴,其何日之有”可知,逢滑认为一个国家的福祸要看它如何对待百姓。楚国虽然没有德行,但也不斩杀它的人民。吴国虽战胜,但因战争不断而疲惫,尸骨暴露多如杂草,逐渐凋敝,民不聊生,迟早要遭到祸殃。
因此,两人相同的见解是:曹刿和逢滑都认为百姓是战争成败和国家兴亡的重要考虑对象,都体现了以民为本或者民本思想。
故答案为:相同的见解:曹刿和逢滑都认为百姓是战争成败和国家兴亡的重要考虑对象。(以民为本或者民本思想)。分析:甲文中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重要原因),民心所向才是是战前的重要政治准备。 乙文中逢滑认为一个国家的福祸要看它如何对待百姓,楚国虽战败,但没有残害百姓,吴国虽战胜,但逐渐凋敝,民不聊生,迟早要遭到祸殃。
九、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8.请简要分析“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的表达效果。
19.刘禹锡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歌的“豪”可以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浪淘沙》(其一)中看出来吗?请任选其一简要说说。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答案】18.示例:运用“烂柯人”的典故,暗示诗人被贬谪的时间之长、世事变迁的伤悲与怅惘之情。
19.示例一:可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尾联可以看出、遭弃置的境遇,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豪迈之情。示例二:可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在哲理中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示例三:可以。《浪淘沙》(其一)“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的“天涯”一词描绘出空间的无限和壮阔,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壮志豪情。示例四:可以。《浪淘沙》(其一)中,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逆流而上,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给人一种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
【解析】⑴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8.“闻笛赋”“烂柯人”,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 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故答案为:运用“烂柯人”的典故,暗示诗人被贬谪的时间之长、世事变迁的伤悲与怅惘之情。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内容,组织合理的语言回答即可。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从诗歌颈联、尾联可以看出,诗人面对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却尽显慷慨激昂气概,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豪迈之情。《浪淘沙》(其一)中,前两句赞扬黄河之沙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后两句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这首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气势大起大落,给人一种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
故答案为:示例一:可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尾联可以看出、遭弃置的境遇,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豪迈之情。示例二:可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在哲理中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示例三:可以。《浪淘沙》(其一)“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的“天涯”一词描绘出空间的无限和壮阔,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壮志豪情。示例四:可以。《浪淘沙》(其一)中,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逆流而上,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给人一种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
十、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夏夜听书
邵衡宁
①小时候每到暑假,就会被送回苏北老家。记忆里那时最快乐的事情,便是夏夜在打麦场上听苏北大鼓。
②正是十一二岁年纪,假期作业又少,有大把的时光任我们挥霍:白天在走廊的阴凉里,看祖父收藏的闲书;晚来急匆匆吃了饭,就换上飘着檀香皂清香的裙子,奔向打麦场上。
③唱鼓书的是一位远亲的爷爷,他那时50岁出头,身材高大,声音沙哑醇厚,会唱《薛仁贵征东》《战君山》等十几部长篇鼓书。天色将晚,待他那特定节奏的鼓点响起,村庄里大人小孩都放下饭碗围拢过来。有的自带板凳,有的铺块麻袋盘腿而坐,而我们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们讲究些,会铺上草席。打麦场上,早有热心的乡邻点燃了驱蚊的艾草。
④苏北大鼓,说书人唱时,左手敲一副月牙形钢板,右手持鼓槌击鼓,又说又唱,并带有手、眼、身、步的表演,一人饰演多角,真可谓张口可调动千军万马,让人听得惊心动魄。偏苏北大鼓又最讲究悬念设置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让听书人如痴如醉。
⑤开场小帽多是唱文明新风,第一句是文绉绉的“西江月”。待到听书的人来得差不多了,说书人突然鼓点激越、钢板翻飞、声音高亢,仿佛千军万马正扑将过来,刹那间烟尘滚滚。常听书的人知道,这就要“书归正传”了。
⑥月光如水的打麦场上,辛劳一天的大人们都听得入神,说书人直唱得嗓子都哑了,入迷的听书人仍不肯散去,纷纷恳求再唱一段。都是乡里乡亲,说书人辈分又长,于是多唱了一段又一段。直到夜色已深想着不能误第二天的营生,人们才意犹未尽地散了场,我也恋恋不舍地回家睡去。说好的唱一晚鼓书,酬劳是五公斤粮食,说书人绝不多要。转天白天,我还沉浸在剧情里,巴巴地盼着晚上快点到来,好听那“下回分解”。
⑦那一部部鼓书,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夏天夜晚,给我们带来那么多欢乐。那些唱得好的鼓书艺人,也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的偶像。他们唱的人物,那种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里。鼓书艺人在说书养活自己的同时,也使古老乡村文脉得以传承,生生不息。
⑧后来,录音机和电视机兴起,乡村的娱乐生活渐渐丰富起来,唱鼓书渐渐没了市场。很多乡村鼓书艺人转行了,但也有坚守者,求新求变,推出了琴鼓联台,有的还把演出场地搬到了网络上。
⑨后来,我很少回故乡了,本来鼓书已在我生活中渐行渐远,但近来巧遇一位当年也痴迷苏北鼓书的朋友,才知道,苏北大鼓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人称“大鼓状元”的苏北大鼓非遗传承人牛崇光,近年还成了“网红主播”,拥有10多万粉丝。
⑩如今,我闲来会在网上听听苏北大鼓,有时也会听听家乡的民间小调。那些熟悉的乡音,让我有种找到根的亲切。进而,我又找出上大学时祖父送我的家乡县志,细细研读。故乡文化像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润泽着我的身心,让我常忍不住赞叹:父辈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原来还有这么多丰厚有趣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掘和传承。
我们一家离开故土多年,年已八旬的母亲和妹妹住在一起,每每说起故乡,格外想念。那日我和妹妹视频通话,突然想起牛崇光唱的长篇鼓书《无艳春秋》,赶紧找出让妹妹放给母亲看。那熟悉的鼓声甫一敲响,视频那端的母亲就落泪了,在白发暮年,母亲终于又听到了她年轻时痴迷的鼓书,听到了夏夜打麦场上熟悉的吟唱……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9月13日,有改动)
20.有人说:“散文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投射,是醒着的心灵对于世相的观察。”请你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对苏北大鼓的情感。
21.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偏苏北大鼓又最讲究悬念设置,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让听书人如痴如醉。(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待到听书的人来得差不多了,说书人突然鼓点激越、钢板翻飞、声音高亢,仿佛千军万马正扑将过来,刹那间烟尘滚滚。(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22.有人认为,文章第⑥段对听书人的着墨过于多,有点本末倒置,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2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章结尾段画线句的作用。
24.请结合【链接材料】,为“苏北大鼓”写一段推荐语。
【链接材料】
苏北大鼓,原名打鼓说书,是一种流布于苏北宿迁、徐州、连云港、淮阴及皖东北和鲁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当地民间惯称说大书。一面书鼓,两片月牙型钢板是其伴奏乐器。艺人有说有唱,并带有手、眼、身、步的表演,全由其一人完成。以表为主,以唱为辅,以说表反映艺人真功夫,有“讲清故事、刻画人物、描写环境,千斤道白四两唱”之说。叙事说理,轰轰烈烈,一人可调动千军万马;一展歌喉,淡淡平平,深切道出人间真情。
【答案】20.通过听书场面可知,作者喜爱听苏北大鼓时全村人在一起的和谐、热闹的气氛;通过对说书人的描写可知,表现了说书人精彩的表演和作者的喜爱之情;通过作者盼望晚上快快到来的描写可知,表现了作者对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的痴迷之情。
21.①“环环相扣”的意思是一环扣一环,比喻若干事物之间密切相关,这里突出了苏北大鼓故事情节前后联系紧密、引人入胜的特点,抒发了“我”的痴迷陶醉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说书人表演得紧张激烈的场面,突出了说书人技艺的精湛,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2.不同意。理由:文章第⑥段通过描写说书人直唱得嗓子都哑了还满足人们的请求“多唱了一段又一段”和不多要酬劳的行动描写,表现了说书人的真诚善良、为他人着想、不辞辛苦、讲原则、不贪不占的宝贵品质,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并非“着墨过于多”“本末倒置”。
23.结尾句描写了母亲落泪得情景,揭示了母亲落泪的原因,通过对母亲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她终于又听到了年轻时痴迷的鼓书的无比激动的心情,表现了她对故乡的想念和对往事的回忆眷恋之情,突出文章的主旨;结构上,总结全文,引人遐想。
24.示例:苏北大鼓,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流布于苏北宿迁、徐州等地,一面书鼓,两片月牙型钢板,一人凭手、眼、身、步,可调动千军万马;歌喉展开,千斤道白四两唱,环环相扣,深切道出人间真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赏析句子,先要选准赏析的角度,要求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征,或是修辞手法方面,或是描写方法方面,或是遣词造句方面;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本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中与人物相关的具体事件,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语段,以及对人物进行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分析归纳。
(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解答此类题,应先明确段落位于文章什么位置,再分析段落的作用。如中间段的作用:呼应上下文、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等。
(5)本题考查推荐介绍。根据所给出的链接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介绍推荐,语言得体即可。
20.根据"天色将晚,待他那特定节奏的鼓点响起,村庄里大人小孩都放下饭碗围拢过来。有的自带板凳,有的铺块麻袋盘腿而坐,而我们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们讲究些,会铺上草席。打麦场上,早有热心的乡邻点燃驱蚊的艾草"可知,表现了全村人在一起时和谐、热闹的气氛;根据"苏北大鼓,说书人唱时,左手敲一副月牙形钢板,右手持鼓槌击鼓,又说又唱,并带有手、眼、身、步的表演,一人饰演多角,真可谓张口可调动千军万马,让人听得惊心动魄"可知,表现了说书人精彩的表演和作者的喜爱之情;根据"偏苏北大鼓又最讲究悬念设置,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让听书人如痴如醉""直到夜色已深,想着不能误第二天的营生,人们才意犹未尽地散了场,我也恋恋不舍地回家睡去……转天白天,我还沉浸在剧情里,巴巴地盼着晚上快点到来,好听那'下回分解"可知,表现了作者对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的痴迷之情。
故答案为:通过听书场面可知,作者喜爱听苏北大鼓时全村人在一起的和谐、热闹的气氛;通过对说书人的描写可知,表现了说书人精彩的表演和作者的喜爱之情;通过作者盼望晚上快快到来的描写可知,表现了作者对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的痴迷之情。
21.①"偏苏北大鼓又最讲究悬念设置,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让听书人如痴如醉"的"环环相扣"的意思是一环扣一环,比喻若干事物之间密切相关,这里突出了苏北大鼓故事情节前后联系紧密、引人入胜的特点,抒发了"我"的痴迷陶醉之情。
②"待到听书的人来得差不多了,说书人突然鼓点激越、钢板翻飞、声音高亢,仿佛千军万马正扑将过来,刹那间烟尘滚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千军万马来比喻激越的鼓点。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说书人表演得紧张激烈的场面,突出了说书人技艺的精湛,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①“环环相扣”的意思是一环扣一环,比喻若干事物之间密切相关,这里突出了苏北大鼓故事情节前后联系紧密、引人入胜的特点,抒发了“我”的痴迷陶醉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说书人表演得紧张激烈的场面,突出了说书人技艺的精湛,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2.根据"说书人直唱得嗓子都哑了,入迷的听书人仍不肯散去,纷纷恳求再唱一段。都是乡里乡亲,说书人辈分又长,于是多唱了一段又一段"可知,通过描写说书人直唱得嗓子都哑了还满足人们的请求"多唱了一段又一段"的行动描写,表现了说书人的真诚善良、为他人着想、不辞辛苦的美好品质;根据"说好的唱一晚鼓书,酬劳是五公斤粮食,说书人绝不多要"可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说书人讲原则、不贪不占的宝贵品质。据此可知,文章第⑥段对听书人的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并非"着墨过于多""本末倒置"。
故答案为:不同意。理由:文章第⑥段通过描写说书人直唱得嗓子都哑了还满足人们的请求“多唱了一段又一段”和不多要酬劳的行动描写,表现了说书人的真诚善良、为他人着想、不辞辛苦、讲原则、不贪不占的宝贵品质,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并非“着墨过于多”“本末倒置”。
23.根据⑧段画线句"那熟悉的鼓声甫一敲响,视频那端的母亲就落泪了。在白发暮年,母亲终于又听到了她年轻时痴迷的鼓书,听到了夏夜打麦场上熟悉的吟唱……"可知,这句话描写了母亲落泪得情景,揭示了母亲落泪的原因:终于又听到了年轻时痴迷的鼓书无比的激动;结合上文"我们一家离开故土多年,年已八旬的母亲和妹妹住在一起,每每说起故乡,格外想念"可知,母亲落泪的原因还有:对故乡的想念;结合"记忆里那时最快乐的事情,便是夏夜在打麦场上听苏北大鼓"可知,母亲落泪的原因还有:对往事的回忆眷恋。根据分析,该句在内容上的作用是通过对母亲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她终于又听到了年轻时痴迷的鼓书的无比激动的心情,表现了她对故乡的想念和对往事的回忆眷恋之情,突出文章的主旨;结构上,总结全文,引人遐想。
故答案为:结尾句描写了母亲落泪得情景,揭示了母亲落泪的原因,通过对母亲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她终于又听到了年轻时痴迷的鼓书的无比激动的心情,表现了她对故乡的想念和对往事的回忆眷恋之情,突出文章的主旨;结构上,总结全文,引人遐想。
24.本文通过记叙夏夜在打麦场上听苏北大鼓是最快乐的事情等内容,表现了鼓书艺人技艺精湛、善良、为他人着想、不辞辛苦、讲原则、不贪不占的品质。根据选文的主要内容,结合【链接材料】"苏北大鼓,原名打鼓说书,是一种流布于苏北宿迁、徐州、连云港、淮阴及皖东北和鲁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当地民间惯称说大书""一面书鼓,两片月牙型钢板是其伴奏乐器。艺人有说有唱,并带有手、眼、身、步的表演,全由其一人完成。以表为主,以唱为辅,以说表反映艺人真功夫,有'讲清故事、刻画人物、描写环境,千斤道白四两唱'之说""叙事说理,轰轰烈烈,一人可调动千军万马;一展歌喉,淡淡平平,深切道出人间真情"可知,学生可从苏北大鼓的的特点及作用等方面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苏北大鼓,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流布于苏北宿迁、徐州等地,一面书鼓,两片月牙型钢板,一人凭手、眼、身、步,可调动千军万马;歌喉展开,千斤道白四两唱,环环相扣,深切道出人间真情。
十一、写作题
25.作文。
吃到心心念念的美食是一种快乐,见到久违的朋友也是一种快乐;努力之后获得学业的进步是一种快乐,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一种快乐……快乐既可悦己,也可悦人。留心观察,收集身边的快乐,用心感悟,体悟自己的快乐,你也会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请以“▲让我感到快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
音乐带给我快乐
音乐带给来我许多,从最初的软弱到现在的坚强,从最初的懵懂到现在的成熟。每当我的心情不能平复的时候,听上一首悠扬而平缓的歌曲,往往能使我平静。
我喜欢在某个雨后的黄昏,一边品着咖啡,一边听着音乐,将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任思绪自由翱翔……我喜欢倾听贝多芬的乐曲。在他的交响乐中,我仿佛可以透过音乐看到他那一颗不屈的心。他是一个盲人,一个贫穷者,他贫苦潦倒,但却以他那执着而又坚毅的性格在那样的环境之下以自己的心来谱写音乐。听着他谱写的音乐,融会在他七彩的心境之中,是一种多么美妙而又幸福的事。
我喜欢聆听肖邦的乐曲。肖邦最善长的是钢琴曲,在他那用爱国之心碰击琴键后的每一个音符都突兀得如此扣人心弦,震彻心扉,让人们在轻轻探入他的音色之海,去凝听他用心谱写出了的乐曲后,好似真的将他的音乐存入了自己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在那里,闭上眼睛,用心去欣赏他的心声,去沉浸在他充满了爱国之情的世界之中,他的心为了祖国而跳动、狂热,沉浸在如此的世界之中,我会学到许多。
我喜欢谛听舒伯特的乐曲。他虽早早的离开了人世,但他却以自己特有的忧郁感染了所有的人,在他贫苦而又跌宕多姿的人生里,我又一次听到了他所创造的歌曲,那歌声萦绕在我的耳边,纯厚、曼妙,仿佛一字一句的在对我诉说着那一段久久不会散去的回忆……在舒伯特的音乐世界里,我仿佛可以窥见他那颗伟大而又时刻为音乐而跳动的心,它在对我诉说着,诉说着……我喜欢音乐,喜欢一边听音乐一边去品味创作者的心灵世界,我在音乐中学到了许多,也收获到了快乐!
当我哼着歌走在学校的小路时,别人问我,你今天怎么这么开心,我笑着回答,因为心里开心呀。是的,音乐带给了我快乐,就算我无法站在舞台上唱歌,我也可以在舞台下静静地聆听,这也是一种享受。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快乐”是文章写作内容,也是题眼,最好要具体化,要真实,不能泛泛而谈。横线上填写的可以是父母等亲人,他们的关心、呵护、体贴、温暖等等;可以是物,一首歌、一首诗、一支舞等;可以是兴趣爱好,跳舞、弹琴等;可以是一个瞬间、一个画面,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色的画面,一个尊老爱幼的画面等等。写作时,既要把快乐具体描绘出来,还要挖掘出“快乐”深层次的哲理,或对“我”的影响,不能只写快乐的感受到了快乐。
第二,选材构思。本文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寻找挖掘素材,将抽象的感受具体化,将一种心理体验生动形象地展现成让人看得见、想得到的东西。可刻画自己快乐时的心理,也可抓取小的细节;可全方位地描述一个让人快乐的故事,也可捕捉故事中的一个场面,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具体写出它给你带来的快乐感受和感悟、意义等。如写音乐,就要写出音乐带给“我”的情感体验和“我”从音乐中得到的人生启示;写雪,就要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下雪或雪后的发现、活动或体验等。写作时,要把握住“快乐”的情感基调,以真情感人,以深邃的思想感人。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下册语文 20.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可以一战
A.战于长勺 B.夫战,勇气也
C.何以战 D.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 给别人。”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士气)就穷尽了。
C.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大国是很难估计的,(我)担心会有埋伏。
4.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A.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二、填空题
5.本文是一篇论述   的文章,作者以   为序,记叙了著名的   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凭借民心,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打败强齐的过程,阐明作战必须政治上   ,运用正确的   ,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6.写出下面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间: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②故:故逐之    公问其故   
③以:何以战    必以分人   
④伐: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⑤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⑥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安能辨我是雄雌   
三、默写
7.理解文意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   。
(2)文中表明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   ,   。
(3)关于曹刿为何追逐齐国军队的句子是:   ,   ,故逐之。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   。
四、语言表达
8.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学习了课文《曹刿论战》后搜集了以下材料,创办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专刊,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些栏目。
(栏目一)浸着血与泪的往事。
收录了熟悉的战争故事,触目惊心的历史惨剧,并配有图片。
(栏目二)战争智慧,是杀戮,还是自杀?
收录了战争诗词、军事成语、名人名言、兵法谋略等内容。
(栏目三)今天,战争并没有远离。
同学们从网络、报刊上摘录了当前某些国家之间的军事动态及令人震惊的战争新闻。
(栏目四)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同学们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对维护和平的思考。
请你从上列四个栏目中任选一个,为它写一段80~100字的导读文字。
五、名著导读
9.阅读下面片段,完成各小题。
第二天中午,我坐在婴儿室的壁炉旁边,感到身体虚弱,支持不住,但我最严重的疾病,还在于一种说不出来的心灵上的痛苦。然而,我想,我应该快活,因为里德家的人一个也不在这里,他们跟他们的妈妈一起坐马车出去了。我央求白茜去把《▲ 》拿来。这本书我曾经津津有味地看过一遍又一遍。那书中的国度,我相信都是地球表面实实在在的一部分。我毫不怀疑,早晚有一天,我出去长途旅行,会亲眼看见这一个国度的小小的田地、房屋、小牛和小羊,亲眼看见那一个国度的森林般的麦田、巨兽般的猫和像塔一样高的男人和女人。
(摘自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1)根据上下文,写出空缺处的书名。
(2)根据《简·爱》相关情节,说说哪件事让“我”感到“心灵上的痛苦”。
六、语段阅读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__、____,是文化类节目新的目标和使命。②这些节目一以贯之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觉的文化追求。③实现传统魅力和时代风采的相融相通,____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大潮、社会热点、生活风尚巧妙结合,____让更多人发现传统之美,感受创造活力。
10.请提取第②句的宾语中心语,并写在下面。
11.第③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将关联词语写在下面。
12.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①句的横线上。(填序号)
A创造性转化
B创新性发展
七、综合性学习
13.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七年级(1)班将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活动一:笔下生花】规范书写汉字人人有责。请将“语”字按照笔画顺序,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2)【活动二:巧解匠心】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身边有很多店铺的门口都挂着极富特色的对联。请你仿照示例,根据所给对联,判断店铺名称。
示例:剪锦裁云夸技巧,飞针走线人时新。 缝纫店
架上丹丸能济世,壶中日月可回春。
摄将真彩去,留得美妙影。
(3)【活动三:各抒己见】同学们在搜集相关资料时发现;荧屏报刊中常会出现“错别字”,如“眉飞舌舞”(饭店广告)、“衣心衣意”(服装店广告)等。请就商家随意改动成语制作广告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吴之入楚,使召陈怀公①。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②。逢滑当公而进,曰:“臣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今吴未有福,楚未有祸。楚未可弃,吴未可从。而晋,盟主也,若以晋辞吴,若何?”公曰:“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对曰:“国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复。小国犹复,况大国乎?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楚虽无德,亦不艾杀③其民。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④而未见德焉。天其或者正训楚也!祸之适⑤吴,其何日之有?”陈侯⑥从之。
(选自《左传·哀公元年》)
【注释】①陈怀公:春秋时期陈国君主之一。②党:户口编制单位。五百人为党。③艾杀:斩杀。④莽:密生的草,草丛。⑤适:到……去。⑥陈侯:指陈怀公。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 B.神弗福也/臣闻国之兴也以福
C.其亡也以祸/国恒亡 D.战则请从/陈侯从之
1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小国犹复,况大国乎?
1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著作。
B.甲文详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了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C.甲文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更鲜明。
D.“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这样断句是错误的。
17.曹刿、逢滑在战争胜败与国家兴亡的重要原因上有何相同的见解,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
九、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8.请简要分析“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的表达效果。
19.刘禹锡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歌的“豪”可以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浪淘沙》(其一)中看出来吗?请任选其一简要说说。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十、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夏夜听书
邵衡宁
①小时候每到暑假,就会被送回苏北老家。记忆里那时最快乐的事情,便是夏夜在打麦场上听苏北大鼓。
②正是十一二岁年纪,假期作业又少,有大把的时光任我们挥霍:白天在走廊的阴凉里,看祖父收藏的闲书;晚来急匆匆吃了饭,就换上飘着檀香皂清香的裙子,奔向打麦场上。
③唱鼓书的是一位远亲的爷爷,他那时50岁出头,身材高大,声音沙哑醇厚,会唱《薛仁贵征东》《战君山》等十几部长篇鼓书。天色将晚,待他那特定节奏的鼓点响起,村庄里大人小孩都放下饭碗围拢过来。有的自带板凳,有的铺块麻袋盘腿而坐,而我们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们讲究些,会铺上草席。打麦场上,早有热心的乡邻点燃了驱蚊的艾草。
④苏北大鼓,说书人唱时,左手敲一副月牙形钢板,右手持鼓槌击鼓,又说又唱,并带有手、眼、身、步的表演,一人饰演多角,真可谓张口可调动千军万马,让人听得惊心动魄。偏苏北大鼓又最讲究悬念设置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让听书人如痴如醉。
⑤开场小帽多是唱文明新风,第一句是文绉绉的“西江月”。待到听书的人来得差不多了,说书人突然鼓点激越、钢板翻飞、声音高亢,仿佛千军万马正扑将过来,刹那间烟尘滚滚。常听书的人知道,这就要“书归正传”了。
⑥月光如水的打麦场上,辛劳一天的大人们都听得入神,说书人直唱得嗓子都哑了,入迷的听书人仍不肯散去,纷纷恳求再唱一段。都是乡里乡亲,说书人辈分又长,于是多唱了一段又一段。直到夜色已深想着不能误第二天的营生,人们才意犹未尽地散了场,我也恋恋不舍地回家睡去。说好的唱一晚鼓书,酬劳是五公斤粮食,说书人绝不多要。转天白天,我还沉浸在剧情里,巴巴地盼着晚上快点到来,好听那“下回分解”。
⑦那一部部鼓书,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夏天夜晚,给我们带来那么多欢乐。那些唱得好的鼓书艺人,也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的偶像。他们唱的人物,那种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里。鼓书艺人在说书养活自己的同时,也使古老乡村文脉得以传承,生生不息。
⑧后来,录音机和电视机兴起,乡村的娱乐生活渐渐丰富起来,唱鼓书渐渐没了市场。很多乡村鼓书艺人转行了,但也有坚守者,求新求变,推出了琴鼓联台,有的还把演出场地搬到了网络上。
⑨后来,我很少回故乡了,本来鼓书已在我生活中渐行渐远,但近来巧遇一位当年也痴迷苏北鼓书的朋友,才知道,苏北大鼓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人称“大鼓状元”的苏北大鼓非遗传承人牛崇光,近年还成了“网红主播”,拥有10多万粉丝。
⑩如今,我闲来会在网上听听苏北大鼓,有时也会听听家乡的民间小调。那些熟悉的乡音,让我有种找到根的亲切。进而,我又找出上大学时祖父送我的家乡县志,细细研读。故乡文化像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润泽着我的身心,让我常忍不住赞叹:父辈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原来还有这么多丰厚有趣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掘和传承。
我们一家离开故土多年,年已八旬的母亲和妹妹住在一起,每每说起故乡,格外想念。那日我和妹妹视频通话,突然想起牛崇光唱的长篇鼓书《无艳春秋》,赶紧找出让妹妹放给母亲看。那熟悉的鼓声甫一敲响,视频那端的母亲就落泪了,在白发暮年,母亲终于又听到了她年轻时痴迷的鼓书,听到了夏夜打麦场上熟悉的吟唱……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9月13日,有改动)
20.有人说:“散文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投射,是醒着的心灵对于世相的观察。”请你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对苏北大鼓的情感。
21.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偏苏北大鼓又最讲究悬念设置,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让听书人如痴如醉。(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待到听书的人来得差不多了,说书人突然鼓点激越、钢板翻飞、声音高亢,仿佛千军万马正扑将过来,刹那间烟尘滚滚。(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22.有人认为,文章第⑥段对听书人的着墨过于多,有点本末倒置,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2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章结尾段画线句的作用。
24.请结合【链接材料】,为“苏北大鼓”写一段推荐语。
【链接材料】
苏北大鼓,原名打鼓说书,是一种流布于苏北宿迁、徐州、连云港、淮阴及皖东北和鲁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当地民间惯称说大书。一面书鼓,两片月牙型钢板是其伴奏乐器。艺人有说有唱,并带有手、眼、身、步的表演,全由其一人完成。以表为主,以唱为辅,以说表反映艺人真功夫,有“讲清故事、刻画人物、描写环境,千斤道白四两唱”之说。叙事说理,轰轰烈烈,一人可调动千军万马;一展歌喉,淡淡平平,深切道出人间真情。
十一、写作题
25.作文。
吃到心心念念的美食是一种快乐,见到久违的朋友也是一种快乐;努力之后获得学业的进步是一种快乐,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一种快乐……快乐既可悦己,也可悦人。留心观察,收集身边的快乐,用心感悟,体悟自己的快乐,你也会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请以“▲让我感到快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