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同步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历史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同步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5 22:2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基础通关
1.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句话的含义是(  )
A.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中国不与美国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美国与苏联应该和平共处
D.中国坚决不干涉美国、苏联的内政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迅速增多,中国对外贸易开始活跃,美国对中国的孤立政策开始被冲破。”材料表述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  )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影响
3.1955年,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信峰会
4.从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所起的作用中可以看出(  )
①中国政府热爱和平 ②中国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③周恩来具有杰出的外交才能 ④帝国主义势力完全拥护这次会议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2015年4月,亚非领导人峰会——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会议在印尼首都举行。关于万隆会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各国毫无分歧
B.美国在会议中居于主导地位
C.会议在中国召开
D.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6.下列属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的是(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二、能力突破
7.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大多因遭受过西方殖民侵略而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对痛苦的外来侵略和殖民压迫有着深刻的历史记忆,对主权平等和互不侵犯有着强烈的渴求,对建立新的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有着深切的渴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支持。可见(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顺应了时代的呼声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打破了美国的封锁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结束了百年的屈辱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带来了建交的高潮
8.周恩来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这次会议(  )
A.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
B.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C.壮大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
D.体现出非洲国家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9.周恩来恰如一名睿智的大国棋手,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外交大棋局中纵横捭阖,谈笑风生,使中国的外交突破重围,朋友遍天下。下列有关对周恩来外交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出席日内瓦会议 ②与尼克松举行会谈 ③访问印度和缅甸,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出席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20世纪50年代,亚洲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以东北亚的朝鲜为焦点,一件以东南亚印尼的避暑城镇万隆为中心……亚洲和非洲的政治家们连续来北京作友好访问。”可见,这两大事件推动(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认可
B.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崛起
C.亚洲成为新的世界政治中心
D.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三、素养达标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2023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一个国家的外交和内政存在着彼此联动、相辅相成的关系。
材料一 推行“一边倒”政策不仅有意识形态的共性,也有实际的考虑: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需要依靠苏联的援助和保护,以防止像布尔什维克革命后发生在西伯利亚的那种西方列强的干预。毛泽东前往苏联寻求一项友好同盟条约。斯大林给予一项军事同盟和3亿美元的贷款,并答应派遣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后来的援越抗法和抗美援朝政策尽管都包含着维护国家主权的目的,但也成为周边一些亚洲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感到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开始建立对中国的包围圈,在中国周边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增加驻军和建立军事同盟,这对中国构成了长期的威胁。……1951年朝鲜战争局部化的趋势出现后,中国领导人在2月间认为,经济建设成为中国的“中心任务”,经过22个月的准备,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在此形势下,过于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摘编自牛军《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含义》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战线和强化意识形态的内政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行“一边倒”政策对我国经济、政治产生的影响。(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2分)并指出调整后的外交政策与之前的有何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战线”取得了哪些成就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A 2.D 3.B 4.B 5.D 6.A
二、7.A 8.A 9.C 10.D
三、11.(1)有利于维护国家独立,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
(2)原因: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的需要;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不同之处:前者侧重意识形态,后者淡化意识形态。
(3)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