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 语文20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 语文20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12 13:0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作者简介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县(今肥西县)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家,是最早的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和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之一。在统计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量子场论、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结婚,2003年10月杜致礼因病过世。2004年底,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教学目标]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掌握字音
几乎(jī) 光纤(xiān)
趋势(qū) 芯片(xīn)
挠头(náo) 聘用(pìn)
着眼点(zhuó) 弥补(mí)
胆怯(qiè)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归根到底(也可作归根结蒂、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
与日俱增:都、全。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辩证:辨析考证;合乎辩证法的。文中取第二个意思。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着眼:从某方面观察、考虑。词语积累 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世界组织和国家关注创新,关注“国家创新体系”。1998年10月4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公布了题为《知识促进发展的98~99年度报告》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需要知识更甚于需要资本。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着重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9年12月杨振宁博士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
背景介绍1.为什么在这两百多年间能产生这么多的新事物呢?归根到底,很简单,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自问自答。问,承上启下;答,表明要说明的观点。这种设问的形式既起到了自然过渡的作用,又使文章显得很亲切,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重点句子2.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科学带动了工业,工业则带动了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这句话可分为两部分,冒号之前的部分提出了一个观点“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冒号之后的部分,具体解释这三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3.我们现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更新的事物将会层出不穷,一些今天不容易梦想到的东西不久将会变成事实;人类的生产力将会大大提高,自然科学将会更蓬勃地发展;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将会持续下去。我想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可以很自信地讲的话。
这句话从三个方面阐明了作者提出的结论。每一个方面用分号分开。
第一方面讲“更新的事物将会层出不穷”,补充说明即使是“一些今天不容易想到的东西”也会出现,可见新事物的出现是没有限度的。
第二方面讲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将会大大的提高和发展,和第3~第5段说明的内容相呼应。
第三方面讲“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将会持续下去”,和第6段的内容相呼应。同时,在提出结论时,作者都用到了“将会”,说明这些结论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推断,但这种展望和推断不是没有根据的,作者又用了“自信”一词,表明自己对这些结论充满了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前文作者充分地说明和论证。4、这个故事要描述的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这两个人,他们的着眼点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所以会发生刚才那个故事。
这句话是对上一段的例子总结。爱迪生,作为一个发明家,他更注重创造发明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所以在“科”和“技”之间,他更注重后者。爱因斯坦,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他更注重科学理论的思考研究。所以在“科”和“技”之间,他更注重前者。5、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
这句话,说明了中美两国在教育哲学上的异同点。从“都能够”上可以看出相同点在于“鼓励创新”,从“不过”可见,下面将要叙述的是相反方面的内容,即不同点“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
1.思路清晰,过渡自然。
2.以问的形式提示观点,引起下文。
3.语言平和、亲切。
写作特点 速读课文,理清结构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第一部分( )
回顾近两百年出现的新
事物并分析其原因。
第二部分( )
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
科技、教育差异,鼓励创
新第一层( )新发明、新事物层出不
第二层( )新发明、新事物出现原因第一层( )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 )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美国的教育哲学中国的教育哲学相同点不同点适应对象及效果学习方式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教育哲学的异同及适应对象)。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小结 本文作者在世纪之交,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分析了新事物出现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与技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作业1.练习一、二、三。2.思考:我们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