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He-4 C-12 O-16 Na-23 Mg-24 Al-27 Si-28 S-32 Cl-35.5 Fe-56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选择题(共14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古籍中记载的下列事实或现象的形成,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本草纲目》:“野外之鬼磷,其火色青,其状如炬,俗称鬼火”
B. 《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C. 《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D. 《天工开物》:“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鬼火指的是的自燃现象,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曾青(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生成铜单质,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HgS加热会分解生成S和Hg,Hg和S可以反应生成HgS,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石灰”指的是CaCO3,高温煅烧CaCO3生成CaO和CO2,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2. 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①小苏打、盐酸、干冰、碘化银均为纯净物
②、、、均为酸性氧化物
③胆矾、石灰水、烧碱、碳酸钙均为强电解质
④、金刚石、石墨均为碳的同素异形体
A. ①③④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盐酸为混合物,故①错误;
②、、、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均为酸性氧化物,故②正确;
③石灰水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故③错误;
④、金刚石、石墨均为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碳的同素异形体,故④正确;
正确的是②④,选C。
3. 下列关于合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
B. 钢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其中合金钢又叫特种钢
C. 合金内原子层之间的相对滑动变得困难,导致合金的硬度变大
D. 具有实用价值的储氢合金要求储氢量大,金属氢化物容易形成并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合金是由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融合而成的具金属特性的物质,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故A正确;
B.钢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其中合金钢又叫特种钢,故B正确;
C.组成合金的原子半径不同,合金内原子层之间的相对滑动变得困难,导致合金的硬度变大,故C正确;
D.具有实用价值的储氢合金要求储氢量大,金属氢化物既容易形成,稍稍加热又容易分解,室温下吸、放氢的速率快,故D错误;
选D。
4.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 漂白粉的主要成分:
C. 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
D. 中阳离子与阴离子数目比为2∶1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硫原子核外有16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A错误;
B.漂白粉的主要成分:和CaCl2,故B错误;
C.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为,故C错误;
D.由Na+、构成中阳离子与阴离子数目比为2∶1,故D正确;
选D。
5. 在下列条件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澄清透明溶液:、、、
B. 0.1 mol/L的溶液:、、、
C. 常温下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
D. 加入铁粉放出H 的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澄清透明溶液:、、、,均不发生反应,A符合题意;
B.0.1 mol/L的溶液:与会发生互促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B不符合题意;
C.常温下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为酸性溶液,因发生而不能大量共存,C不符合题意;
D.加入铁粉放出H 的溶液是酸性,酸性条件下和不能大量共存,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核污染水中含有38Sr、55Cs等多种放射性同位素粒子,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含有的中子比质子多27个
B. Sr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第ⅡA族
C. 可用沉淀法或离子交换法去除核污染水中的
D. 借助元素周期表比较可知Sr的金属性比Cs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结构可知,的质子数为55,中子数为137-55=82,故含有的中子比质子多27个,A正确;
B.根据Sr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关系,可知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五周期第IIA族,B正确;
C.Sr(OH)2是沉淀,故可用沉淀法或离子交换法去除核污染水中的,C正确;
D.借助元素周期表比较可知Cs的金属性大于Rb,Rb的金属性大于Sr,故Cs的金属性大于Sr,D错误;
故选D。
7. 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反应,无论少量过量均不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 Cu(OH)2和硫酸;Cu(OH)2和CH3COOH
B. BaCl2和Na2SO4;Ba(OH)2和K2SO4
C. NaHCO3和NaHSO4;NaHCO3和HCl
D. NaHSO4和Ba(OH)2;硫酸和Ba(OH)2
【答案】A
【解析】
【详解】A.硫酸为强酸可以拆分成离子形式,醋酸为弱酸只能写成分子形式,所以两个离子方程式一定不同,A正确;
B.两方程均写为:,B不符合题意;
C.两方程均写为,C不符合题意;
D.当NaHSO4过量时,两方程均写作:,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已知制备某无机化合物的转化流程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该循环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涉及分解反应、化合反应以及复分解反应
B. 该转化流程中、均被循环使用
C 该循环过程中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 该工艺总体来看相当于利用食盐和石灰石制取纯碱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循环过程中,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氨气、水、二氧化碳化合生成碳酸氢铵,氯化钠、碳酸氢铵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故A正确;
B.根据流程图,没有被循环使用,故B错误;
C.该循环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改变,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
D.根据流程图,该工艺的反应物是氯化钠和碳酸钙,生成物是碳酸钠和氯化钙,总体来看相当于利用食盐和石灰石制取纯碱,故D正确;
选B。
9. 用下列装置完成相关实验,其中合理是
A. 图1用于除去Cl 中的少量HCl B. 用图2装置进行钠与氧气的反应
C. 用图3蒸馏海水得到淡水 D. 用图4制无水乙醇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氯气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应该用饱和食盐水除去Cl 中的少量HCl,故A错误;
B.图2为蒸发装置,钠与氧气的反应应该在坩埚中进行,故B错误;
C.海水蒸馏可以得到蒸馏水,用图3蒸馏海水得到淡水,故C正确;
D.水和乙醇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分离水好乙醇,加入氧化钙后蒸馏可制无水乙醇,故D错误;
选C。
10. 在大试管内将足量 NaHCO3加热到 200℃,将产生的混合气体通入到盛 3.74g Na2O 和 Na2O2的密闭容器中,待 Na2O 和 Na2O2全部反应后,得到标准状况下 448ml O2,再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的固体全部溶于水配成 200mL 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配成的 200mL 溶液中 c(Na+) = 0.5 mol·L-1 B. 反应过程中总共转移 0.08mol 电子
C. 在 Na2O2与 H2O 的反应中,Na2O2只作氧化剂 D. Na2O 和 Na2O2均为碱性氧化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为碳酸钠和水蒸气、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均生成氧气;
【详解】A.、,得到标准状况下 448ml O2(为0.02mol),可知Na2O2的物质的量为0.04mol,质量为3.12g,其反应转化的钠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8mol;Na2O和Na2O2的总质量为3.74g,Na2O的质量为3.74g-3.12g=0.62g,物质的量为0.01mol,其与水反应生成钠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2mol,两者生成的钠离子总物质的量为0.10mol,配成的200mL溶液,溶液中c(Na+)=0.5mol·L-1,A正确;
B.过氧化钠部分氧元素化合价由-1变为0,升高生成氧气,,得到标准状况下 448ml O2(为0.02mol),则转移 0.04mol 电子,B错误;
C.在 Na2O2与 H2O 的反应中,过氧化钠部分氧元素化合价升高生成氧气、部分氧元素化合价降低生成氢氧化钠,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C错误;
D.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过氧化钠反应过程中还会生成氧气,不是碱性氧化物,为过氧化物,D错误;
故选A。
11. 某蓝色溶液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若干种,、、、、、,且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取适量该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硝酸后仍存有沉淀。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中不正确的是
A. 溶液中可能有 B. 溶液中不可能有
C. 溶液中一定有 D. 溶液中可能有
【答案】C
【解析】
【分析】蓝色溶液中一定含有,取适量该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硝酸后仍存有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若不含,则溶液中只能含有、、;若含,则溶液中一定不含,只能含有、、、。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溶液中可能有,故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溶液中不可能有,故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溶液中不一定有,故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溶液中可能有,故D正确;
选C。
12. 如图是在一定温度下,向不同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新物质时体系导电性的变化曲线(其中I为电流强度,m为加入的新物质的质量)。下列情况与图a、b、c的变化趋势对应正确的是
①溶液中滴入溶液至过量
②溶液中滴入溶液至过量
③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至过量
④溶液中逐渐加入适量的NaOH固体至恰好反应
⑤盐酸中通入少量氨气
A. ②—a①③—b④⑤—c B. ②⑤—a①③—b④—c
C. ②⑤—a①—b③④—c D. ⑤—a①④—b②③—c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发生反应,随着溶液的滴入,体系的导电性先减弱,完全反应后,过量,体系的导电性又增强,与图一致;
②发生反应,是强电解质,随着氨水的滴入,溶液的导电性先增强,但氨水滴入一定量后,溶液被稀释程度大,导电性减弱,与图一致;
③发生反应,体系的导电性先减弱,过量后:,使溶液的导电性又增强,与图一致;
④发生反应,原溶质为强电解质,反应后有强电解质NaCl,对溶液的导电性影响不大,与图一致;
⑤发生反应,盐酸中通入氨气,溶液中离子浓度几乎不变,与图一致;
故选A。
13. 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很像卤素的单质,它能与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化合生成卤化物,它也能与水发生以下反应:,下列有关IBr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很多反应中IBr是强氧化剂
B. IBr与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NaBr和NaIO
C. IBr与溶液反应不会生成AgI沉淀
D. IBr与水反应时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答案】D
【解析】
【详解】A.IBr中I元素显+1价,所以在很多反应中IBr是强氧化剂,故A正确;
B.由可知,IBr与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NaBr和NaIO,故B正确;
C.由可知,IBr与溶液反应不会生成AgI沉淀,故C正确;
D.IBr与水反应时,元素化合价不变,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选D。
14. 某实验小组探究Fe2+与H2O2反应中滴加KSCN溶液变红色后又褪色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设:
a.Fe3+被H2O2还原 b.SCN-被O2氧化 c.SCN-被H2O2氧化。
设计如下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实验 滴加试剂 现象
I i.向2 mL FeCl2溶液中滴加2滴0.1mol·L-1 KSCN溶液 ii.再滴加5滴5%H2O2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约为1.5mol·L-1、pH约为5) i.无明显现象 ii.溶液变红,大约10秒左右红色褪去,并测得生成了两种可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
II iii.取褪色后溶液两份,一份滴加FeC13溶液;另一份滴加KSCN溶液 iV.取褪色后溶液,滴加盐酸和BaCl2溶液 iii.一份滴加FeCl3溶液无现象;另一份滴加KSCN溶液出现红色 iV.产生白色沉淀
III V.向2mL0.1mol·L-1FeCl3溶液中滴加2滴0.1mol·L-1KSCN溶液,观察现象;后通入O2,观察现象 V.先变红,通入氧气后无明显变化
A. 通过实验Ⅱ、Ⅲ可验证假设c正确 B. 实验I褪色后的溶液中n(H+)变小
C. 实验Ⅱ中产生的白色沉淀为BaSO4 D. 实验Ⅲ的目的是排除假设b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实验Ⅱ向褪色后溶液中,一份滴加FeCl3溶液无现象,另一份滴加KSCN溶液出现红色,说明SCN-未被氧化,Fe3+没有被还原,排除假设a.实验Ⅱ中取褪色后溶液,滴加盐酸和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SCN-被氧化为SO42-;实验I测得生成了两种可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为CO2和N2,实验Ⅲ的目的是排除假设b,A正确;
B.实验I红色褪去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溶液中n(H+)变大,B错误;
C.实验Ⅱ中取褪色后溶液,滴加盐酸和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SCN-被氧化为SO42-,故实验Ⅱ中产生的白色沉淀为BaSO4,C正确;
D.实验I测得生成了两种可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为CO2和N2,实验Ⅲ的目的是排除假设b,D正确;
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8分)
15. 如下图为实验室某浓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有关数据,试根据标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取用任意体积的该硫酸溶液时,下列物理量中不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的是______.
A. 溶液中的物质的量 B.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C. 溶液中的数目 D. 溶液的密度
(2)某学生欲用上述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480mL物质的量浓度为4.60mol L的硫酸,可供选用的仪器有: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药匙,量筒,托盘天平。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配制稀硫酸时,还缺少的仪器上标有以下五项中的______;
A.温度 B.浓度 C.容积 D.压强 E.刻度
②该学生需要量取______mL上述浓硫酸进行配制。
③在配制过程中,下列实验操作对所配制的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a.定容时俯视观察刻度线______。
b.量筒量取浓硫酸后再用蒸馏水洗涤2~3次,并将洗液移入容量瓶中______。
【答案】(1)BD (2) ①. ACE ②. 125.0 ③. 偏大 ④. 偏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A.溶液中的物质的量n=cV,所以硫酸的物质的量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故不选A;
B.浓度具有均一性,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故选B;
C.溶液中的数目N()=cVNA,所以溶液中的数目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故不选C;
D.溶液的密度与溶液的体积无关,不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故选D;
选BD。
【小问2详解】
①配制稀硫酸,步骤为: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需要的仪器有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量筒和500mL容量瓶;还缺少的仪器是500mL容量瓶,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容积 、刻度;选ACE。
②98%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定容时选用500mL容量瓶,根据稀释前后硫酸物质的量不变,该学生需要量取浓硫酸的体积为mL。
③a.定容时俯视观察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小,所配制的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b.量筒量取浓硫酸后再用蒸馏水洗涤2~3次,并将洗液移入容量瓶中,硫酸的物质的量偏多,所配制的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16. 以冶炼铝的废弃物铝灰为原料制取超细α-氧化铝,既降低环境污染又可提高铝资源的利用率。已知铝灰的主要成分为(含少量杂质、FeO、),其制备实验流程如下:(已知:不与硫酸反应)
(1)写出铝灰与硫酸反应涉及的所有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滤渣”的主要成分为______(填化学式)。
(3)加30%溶液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煅烧硫酸铝铵晶体,发生的主要反应为:,将产生的气体通过下图所示的装置。
①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
②足量饱和溶液吸收的物质除大部分外还有______。
③溶液褪色(被还原为),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②. ③.
(2)
(3)
(4) ①. ②. 和 ③.
【解析】
【分析】铝灰的主要成分为,含少量杂质、FeO、。铝灰加稀硫酸浸取,不溶于硫酸,过滤,滤渣为,滤液中含有硫酸铝、硫酸铁、硫酸亚铁,滤液中加双氧水把Fe2+氧化为Fe3+,加生成 沉淀除铁,过滤,滤液中加硫酸铵合成硫酸铝铵溶液,结晶、干燥、煅烧得α-氧化铝。
【小问1详解】
铝灰中加稀硫酸,氧化铝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氧化亚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小问2详解】
不溶于硫酸,“滤渣”的主要成分为。
【小问3详解】
加30%溶液,把Fe2+氧化为Fe3+,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①氨气易与酸性溶液反应,饱和亚硫酸氢钠和SO3、NH3反应除SO3、NH3,酸性高锰酸钾氧化SO2除去SO2,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N2。
②足量饱和溶液吸收的物质除大部分外还有SO3、NH3。
③溶液褪色(被还原为),SO2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17. 化学计量在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质量分数为30%的硫酸溶液和10%的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混合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20%(填“>”、“<”或“=”)
(2)在标准状况下,含有个氦原子的氦气的体积约为______。
(3)如下图所示,气缸的总体积一定,内部被活塞隔成Ⅰ、Ⅱ两部分,活塞可以自由移动,也可以固定。标准状况下,向Ⅰ中充入16g,Ⅱ中充入8g,则当活塞不再移动时,Ⅰ、Ⅱ两部分体积比为______。
(4)准确称取6.00克铝土矿样品(含、,),将其放入盛有100mL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滤出沉淀物。在滤液X中加入10mol/L的NaOH,产生的沉淀的质量w与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V之间有如图所示的关系。求:
①分析图象可知滤液X中所含有的溶质成分为______。(填化学式)。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
②若图中时,用于沉淀所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是______,铝土矿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③a值的变化范围是______,在这个范围内,a值越大,______的质量分数越小。
【答案】(1)> (2)33.6L
(3)1∶1 (4) ①. 、、 ②. 1.75mol/L ③. 2.7mL ④. 85% ⑤. 3% ⑥. ⑦.
【解析】
【小问1详解】
硫酸浓度越大,密度越大,质量分数为30%的硫酸溶液和10%的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30%的硫酸溶液的质量大于10%的硫酸溶液,则混合溶液的质量分数>20%。
【小问2详解】
氦气是单原子分子,在标准状况下,含有个氦原子的氦气的物质的量为,体积约为1.5mol×22.4L/mol=33.6L。
【小问3详解】
标准状况下,向Ⅰ中充入16g,的物质的量为0.25mol,Ⅱ中充入8g,的物质的量为0.25mol;同温同压,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当活塞不再移动时,Ⅰ、Ⅱ两部分体积比为1:1。
【小问4详解】
①加入amLNaOH时,没有沉淀生成,说明X中含有硫酸,加入35mL~45mLNaOH时,沉淀减少,说明X中含有硫酸铝,加过量氢氧化钠,沉淀不能完全溶解,说明X中含有硫酸铁,所以滤液X中所含有的溶质成分为、、。加入35mLNaOH溶液时,沉淀质量达到最大,说明铝离子、铁离子完全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根据元素守恒,n(Na+)=2n()=0.035L×10mol/L=0.35mo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②加入35mL~45mLNaOH时发生反应,可知Al(OH)3的物质的量为0.01L×10mol/L=0.1mol,用于沉淀Al3+所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0.3mol,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若图中时,用于沉淀所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是35mL-2.3mL-30mL=2.7mL,则的物质的量为;根据铝元素守恒,的物质的量为0.05mol;铝土矿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的质量分数为。
③沉淀铝离子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30mL,若铝土矿中不含,则氧化铁的物质的量为,沉淀Fe3+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3.375mL,所以a值的变化范围是1.625~5mL,在这个范围内,a值越大,的质量分数越小。
18. 利用下列装置可进行物质或元素性质的探究实验。
Ⅰ.验证氯、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1)已知圆底烧瓶B中装有固体,试管C中装有溶液,装置连接顺序为A→B→C,则A中所装试剂的化学式是______。
(2)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3)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4)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氯、碳、硅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其判断的理论依据是______。
Ⅱ.通过置换反应验证氯、硫的非金属性强弱,设计装置连接顺序为A→B→C→D。
(5)C试管中盛装的溶液不能选择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硫化钠溶液 b.亚硫酸钠溶液 c.氢硫酸
(6)圆底烧瓶B中产生气体(无需加热装置)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7)证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8)D装置是盛有氢氧化钠溶液,该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分液漏斗 (3)(或)
(4)该实验 案利 了强酸制备弱酸的原理,元素的 属性越强,最 价氧化物对应 化物的酸性越强
(5)b (6)(合理即可)
(7)C中溶液变浑浊 (8)吸收多余的氯 ,防 污染空
【解析】
【分析】Ⅰ.验证氯、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根据非金属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较强酸可以制较弱酸,A中所装试剂的化学式为,圆底烧瓶B中装有固体,试管C中装有溶液,,。
Ⅱ.通过置换反应验证氯、硫的非金属性强弱,或是,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A中所装试剂为浓盐酸,圆底烧瓶B中装有固体,发生,试管C中装有盛装的溶液应该含有负二价的硫溶液,现象是产生浑浊,D装置是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 ,防 污染空 。
【小问1详解】
验证氯、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根据非金属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较强酸可以制较弱酸,A中所装试剂的化学式为。
【小问2详解】
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小问3详解】
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或)
【小问4详解】
该实验 案利 了强酸制备弱酸的原理,元素的 属性越强,最 价氧化物对应 化物的酸性越强。
【小问5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C试管中盛装的溶液应该含有负二价的硫,不能选择亚硫酸钠溶液 。
【小问6详解】
圆底烧瓶B中产生气体(无需加热装置)的化学方程式为(合理即可)。
【小问7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证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实验现象是C中溶液变浑浊。
【小问8详解】
D装置是盛有氢氧化钠溶液,该装置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氯 ,防 污染空 。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He-4 C-12 O-16 Na-23 Mg-24 Al-27 Si-28 S-32 Cl-35.5 Fe-56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选择题(共14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古籍中记载的下列事实或现象的形成,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本草纲目》:“野外之鬼磷,其火色青,其状如炬,俗称鬼火”
B. 《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C. 《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D. 《天工开物》:“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2. 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①小苏打、盐酸、干冰、碘化银均为纯净物
②、、、均为酸性氧化物
③胆矾、石灰水、烧碱、碳酸钙均为强电解质
④、金刚石、石墨均为碳的同素异形体
A ①③④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④
3. 下列关于合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
B. 钢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其中合金钢又叫特种钢
C. 合金内原子层之间的相对滑动变得困难,导致合金的硬度变大
D. 具有实用价值的储氢合金要求储氢量大,金属氢化物容易形成并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4.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硫原子结构示意图:
B. 漂白粉的主要成分:
C. 在熔融状态下电离方程式:
D. 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数目比为2∶1
5. 在下列条件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澄清透明溶液:、、、
B. 0.1 mol/L的溶液:、、、
C. 常温下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
D. 加入铁粉放出H 的溶液:、、、
6. 核污染水中含有38Sr、55Cs等多种放射性同位素粒子,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含有中子比质子多27个
B. Sr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第ⅡA族
C. 可用沉淀法或离子交换法去除核污染水中的
D. 借助元素周期表比较可知Sr的金属性比Cs强
7. 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反应,无论少量过量均不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 Cu(OH)2和硫酸;Cu(OH)2和CH3COOH
B. BaCl2和Na2SO4;Ba(OH)2和K2SO4
C. NaHCO3和NaHSO4;NaHCO3和HCl
D. NaHSO4和Ba(OH)2;硫酸和Ba(OH)2
8. 已知制备某无机化合物的转化流程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该循环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涉及分解反应、化合反应以及复分解反应
B. 该转化流程中、均被循环使用
C. 该循环过程中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 该工艺总体来看相当于利用食盐和石灰石制取纯碱
9. 用下列装置完成相关实验,其中合理的是
A. 图1用于除去Cl 中的少量HCl B. 用图2装置进行钠与氧气的反应
C. 用图3蒸馏海水得到淡水 D. 用图4制无水乙醇
10. 在大试管内将足量 NaHCO3加热到 200℃,将产生的混合气体通入到盛 3.74g Na2O 和 Na2O2的密闭容器中,待 Na2O 和 Na2O2全部反应后,得到标准状况下 448ml O2,再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的固体全部溶于水配成 200mL 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配成的 200mL 溶液中 c(Na+) = 0.5 mol·L-1 B. 反应过程中总共转移 0.08mol 电子
C. 在 Na2O2与 H2O 的反应中,Na2O2只作氧化剂 D. Na2O 和 Na2O2均为碱性氧化物
11. 某蓝色溶液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若干种,、、、、、,且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取适量该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硝酸后仍存有沉淀。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中不正确的是
A. 溶液中可能有 B. 溶液中不可能有
C. 溶液中一定有 D. 溶液中可能有
12. 如图是在一定温度下,向不同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新物质时体系导电性的变化曲线(其中I为电流强度,m为加入的新物质的质量)。下列情况与图a、b、c的变化趋势对应正确的是
①溶液中滴入溶液至过量
②溶液中滴入溶液至过量
③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至过量
④溶液中逐渐加入适量的NaOH固体至恰好反应
⑤盐酸中通入少量氨气
A. ②—a①③—b④⑤—c B. ②⑤—a①③—b④—c
C. ②⑤—a①—b③④—c D. ⑤—a①④—b②③—c
13. 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很像卤素的单质,它能与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化合生成卤化物,它也能与水发生以下反应:,下列有关IBr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很多反应中IBr是强氧化剂
B. IBr与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NaBr和NaIO
C. IBr与溶液反应不会生成AgI沉淀
D. IBr与水反应时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14. 某实验小组探究Fe2+与H2O2反应中滴加KSCN溶液变红色后又褪色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设:
a.Fe3+被H2O2还原 b.SCN-被O2氧化 c.SCN-被H2O2氧化。
设计如下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实验 滴加试剂 现象
I i.向2 mL FeCl2溶液中滴加2滴0.1mol·L-1 KSCN溶液 ii.再滴加5滴5%H2O2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约为1.5mol·L-1、pH约为5) i.无明显现象 ii.溶液变红,大约10秒左右红色褪去,并测得生成了两种可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
II iii.取褪色后溶液两份,一份滴加FeC13溶液;另一份滴加KSCN溶液 iV.取褪色后溶液,滴加盐酸和BaCl2溶液 iii.一份滴加FeCl3溶液无现象;另一份滴加KSCN溶液出现红色 iV.产生白色沉淀
III V.向2mL0.1mol·L-1FeCl3溶液中滴加2滴0.1mol·L-1KSCN溶液,观察现象;后通入O2,观察现象 V.先变红,通入氧气后无明显变化
A. 通过实验Ⅱ、Ⅲ可验证假设c正确 B. 实验I褪色后的溶液中n(H+)变小
C. 实验Ⅱ中产生的白色沉淀为BaSO4 D. 实验Ⅲ的目的是排除假设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8分)
15. 如下图为实验室某浓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有关数据,试根据标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取用任意体积的该硫酸溶液时,下列物理量中不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的是______.
A. 溶液中的物质的量 B.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C. 溶液中的数目 D. 溶液的密度
(2)某学生欲用上述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480mL物质的量浓度为4.60mol L的硫酸,可供选用的仪器有: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药匙,量筒,托盘天平。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配制稀硫酸时,还缺少的仪器上标有以下五项中的______;
A.温度 B.浓度 C.容积 D.压强 E.刻度
②该学生需要量取______mL上述浓硫酸进行配制。
③在配制过程中,下列实验操作对所配制的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a.定容时俯视观察刻度线______。
b.量筒量取浓硫酸后再用蒸馏水洗涤2~3次,并将洗液移入容量瓶中______。
16. 以冶炼铝的废弃物铝灰为原料制取超细α-氧化铝,既降低环境污染又可提高铝资源的利用率。已知铝灰的主要成分为(含少量杂质、FeO、),其制备实验流程如下:(已知:不与硫酸反应)
(1)写出铝灰与硫酸反应涉及的所有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滤渣”的主要成分为______(填化学式)。
(3)加30%溶液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煅烧硫酸铝铵晶体,发生的主要反应为:,将产生的气体通过下图所示的装置。
①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
②足量饱和溶液吸收的物质除大部分外还有______。
③溶液褪色(被还原为),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17. 化学计量在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质量分数为30%的硫酸溶液和10%的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混合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20%(填“>”、“<”或“=”)
(2)在标准状况下,含有个氦原子的氦气的体积约为______。
(3)如下图所示,气缸的总体积一定,内部被活塞隔成Ⅰ、Ⅱ两部分,活塞可以自由移动,也可以固定。标准状况下,向Ⅰ中充入16g,Ⅱ中充入8g,则当活塞不再移动时,Ⅰ、Ⅱ两部分体积比为______。
(4)准确称取6.00克铝土矿样品(含、,),将其放入盛有100mL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滤出沉淀物。在滤液X中加入10mol/L的NaOH,产生的沉淀的质量w与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V之间有如图所示的关系。求:
①分析图象可知滤液X中所含有的溶质成分为______。(填化学式)。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
②若图中时,用于沉淀所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是______,铝土矿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③a值的变化范围是______,在这个范围内,a值越大,______的质量分数越小。
18. 利用下列装置可进行物质或元素性质的探究实验。
Ⅰ.验证氯、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1)已知圆底烧瓶B中装有固体,试管C中装有溶液,装置连接顺序为A→B→C,则A中所装试剂的化学式是______。
(2)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3)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4)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氯、碳、硅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其判断的理论依据是______。
Ⅱ.通过置换反应验证氯、硫的非金属性强弱,设计装置连接顺序为A→B→C→D。
(5)C试管中盛装溶液不能选择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硫化钠溶液 b.亚硫酸钠溶液 c.氢硫酸
(6)圆底烧瓶B中产生气体(无需加热装置)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7)证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8)D装置是盛有氢氧化钠溶液,该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