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第11课 核舟记【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精美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单元第11课 核舟记【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精美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12:1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人教八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2024春人教八下语文完全备课:课件教案学案练习单元复习
内容
概览
同步作业word(原卷版+解析版)
1
2
3
4
5
同步教案word
同步学案word(原卷版+解析版)
精美课件pptx
单元复习课件+知识梳理word)
有这样一个人,他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舟上刻了5个人、8扇窗,还有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对联、题名、篆文等,生动地表现出苏轼泛舟赤壁的场景,不得不令人赞叹称奇。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就让我们跟随魏学洢走进《核舟记》一探究竟。
导入新课
11 核舟记
作者:
陶弘景
学习目标
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
01
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02
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
03
01
第一课时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作者名片
《虞初新志》所收多为明末清初一代文人的文言小说。这部小说集的特色,是以当代之人选当代之文,把传记、志怪、游记、寓言、随笔等大多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字都融于一炉,不分门类,错综无次。
知识链接
点我放课文朗读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 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mí)勒,袒胸/露(lòu)乳(rǔ),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卧/右膝,诎(qū)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fǔ)/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ò)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àn)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
朗读指导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
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直径。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顺着、就着。
做。这里指雕刻。
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树木。
无不、全都。
模拟。
赠。
句末语气词。
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
疏通文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大约。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慢慢地。
起。
一种青翠色颜料。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用颜料等涂上。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高高的帽子。峨,高。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
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指手卷的右端。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说话。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靠近。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像。
举。
不相类似。
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同“屈”,弯曲。
他平放着右膝,弯曲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分明的样子。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右边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撑船的人。
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形状像椎的发髻。
同“横”。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rén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朱红的。
船顶,一说指船底。
平。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清楚明白。
篆字图章。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
朱红。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竟然。
满。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挑选。
长而窄。
02
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1)
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上的精湛技艺,指出雕刻品“核舟”的由来和主题。
第二部分(2—5)
详细介绍了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舟上各个人物的神情状貌,用细节说明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第三部分(6)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文字及其数目,赞叹雕刻者手艺的精巧。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整体感知
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印证了“奇巧”二字?
阅读第一部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奇巧
雕刻材料的微小
雕刻内容的丰富
雕刻者构思精巧、技术高超
合作探究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引出全文说明介绍的对象,指明雕刻作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以具体的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同时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核舟,表现出雕刻者怎样的特点?
阅读第二部分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以具体的数字说明核舟体积之小,既照应上文的“径寸”二字,又衬托出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八分有奇
二黍许
整体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表明窗户是可以活动的,表现雕刻技艺的“奇巧”。
船舱
作者具体描写核舟上对联的内容有何作用?
作者具体描写核舟上刻的对联内容,表明其字迹清晰可见,表现了雕工的精细。同时,对联的内容与“大苏泛赤壁”的情景相契合,暗示了核舟的内容主题,足见雕刻者构思的巧妙,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情趣。
作者在介绍船头时,用了一系列方位词,请找出来,想一想这些方位词有何作用?
用“中”“右”“左”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后用“左”“右”描绘苏、黄的姿态、神情和动作,表现二人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时的神情,进一步显示了王叔远雕刻刀法的奇巧。这些词表明了作者观察之细腻、描写之逼真。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佛印的超脱尘世之态栩栩如生,他的洒脱神态反映出雕刻技术的高超。
细节
描写
突出了雕刻者雕工的精细。
作者在刻画佛印时,采用了什么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作者在刻画两个舟子时,采用了什么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尾
细节描写。写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突出他专心烧茶的平静神态。这些细节描写使两舟子的形象栩栩如生,进一步反映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作者描述的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这样写?
①两个“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专注听“茶声”。但营造了一个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②再加上舟楫的“横卧”,更加展现出一种有楫等同无楫、有舟子等同无舟子的放任自流的情形。
③这样写,是为了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景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通过写字体的小、笔画的细、色彩的协调,意在突出核舟的精妙纤巧,以及雕刻者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船背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首先,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被刻为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的缘故。
其次,中部的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总之,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基于以上原因,所以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一般的顺序进行介绍。
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
阅读第三部分
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
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善于在小中寓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如船体“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长曾不盈寸”,却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和篆字图章共三十四个字,可见雕刻技艺的精湛。
②善于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核舟上共雕刻了五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现。苏轼是黄庭坚的前辈,所以他是“左手抚鲁直背”;黄庭坚是苏轼门生兼友人,所以与苏轼共处时,他是心有所悟又自由自在,表现出来的是“如有所语”。佛印是僧人,洒脱不群。两个舟子,动静相宜,互为补充,富有情趣。
③于精细微小处展现刀笔之神与“象”外之韵。如八扇窗是“左右各四” ,既有数量之美,又有对称之韵。雕刻着花纹的栏杆也是对称的。窗上的对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内容相对。
深入品味
本文通过对王叔远所刻核舟“大苏泛赤壁”的细致描绘,表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归纳主旨
一、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各具情态。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______________,神情与苏、黄不属。
(3)左臂挂念珠倚之——______________。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_____________________。
罔不因势象形
矫首昂视
珠可历历数也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知识盘点
(5)《核舟记》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核舟记》中突出苏东坡形象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二、字词解释
1. 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_________________
2. 一词多义
“衡”同“横”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奇
零数、余数
奇妙
①东坡右手执卷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人视端容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端

右端
①高可二黍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珠可历历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
可以
大约
3. 重点实词
(1)能以径寸之木    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具情态 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尝贻余核舟一 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径
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模拟
具备


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
有余,多一点儿
(7)高可二黍许  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箬篷覆之 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有所语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其两膝相比者 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右
覆盖,遮蔽
慢慢地

高高的帽子

好像
说话
靠近
(13)佛印绝类弥勒 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矫首昂视 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神情与苏、黄不属 不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诎右臂支船 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其船背稍夷 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类似
类似
弯曲
分明的样子
位于

(20)钩画了了 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其色丹 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楚明白
朱红
竟然

挑选
长而窄
4. 重点虚词
①能以径寸之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至鸟兽、木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以
(2)为
①启窗而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
①为宫室、器皿、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至”连用,表递进
介词,用
表判断,是
做。这里指雕刻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但是
(5)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则题名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人视端容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代词,他们的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
介词,跟,同
三、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巴中中考)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核舟记
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引出核舟由来(总)
技艺精湛
构思巧妙
整体
总结核舟容量,再叹技艺高超(总)
详写核舟
(分)
局部
船舱
船头
船尾
船背
板书设计
①善于在小中寓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如船体“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长曾不盈寸”,却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和篆字图章共三十四个字,可见雕刻技艺的精湛。
②善于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核舟上共雕刻了五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现。苏轼是黄庭坚的前辈,所以他是“左手抚鲁直背”;黄庭坚是苏轼门生兼友人,所以与苏轼共处时,他是心有所悟又自由自在,表现出来的是“如有所语”。佛印是僧人,洒脱不群。两个舟子,动静相宜,互为补充,富有情趣。
③于精细微小处展现刀笔之神与“象”外之韵。如八扇窗是“左右各四” ,既有数量之美,又有对称之韵。雕刻着花纹的栏杆也是对称的。窗上的对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内容相对。
一、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课后习题
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舟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做一个分类统计。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又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
首先,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被刻为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的缘故。其次,中部的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总之,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基于以上原因,所以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一般的顺序进行介绍。
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为了说明雕刻之能,先说尺寸之短——“径寸之木”,而后再说“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再进一步总结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就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了。这样先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微雕艺术之高明,再以“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后文对核舟的具体介绍。
三、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试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这句话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见核舟确实很小;因未经准确测量,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可见作者用语很有分寸感。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的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写面部,后写举止,重点在表现其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写举止,后写面容,重点在表现其面容。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出。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2.船尾横摆着一支船桨。
3.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四、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看看不同在哪里。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不同:首先,古代汉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本题给出的几个例句均无量词。这是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
其次,古代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同“又”)字。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用,翻译的时候要删去。
此外,关于数词和名词的搭配,如若重点在名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例如例句中的“一手卷”“一楫”“一舟”;如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要放在名词之后,如“人五”“窗八”等。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里也有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后的现象,比如在说明性地逐一列举的时候(类似本题第3小题的情况),因此这一点并不属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时也不必(有时甚至是不能)把数量词移到前面。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