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12:4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全书框架,感知《经典常谈》主要内容。
2.以《经典常谈》为舟,激发经典阅读的兴趣。
3.学习并运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进行有兴趣、有目的、有方法、有专题的阅读。
【重点难点】
1.梳理全书框架,感知《经典常谈》主要内容。
2.学习并运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进行有兴趣、有目的、有方法、有专题的阅读。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查阅资料,阅读教材,完成如下各题。
1.《经典常谈》的作者是 ,原名自华,号秋实,字 ,江苏扬州人,现代杰出的 家、 、 。 著有诗文集《 》,散文集《 》《 你我 》等。
2.《经典常谈》全书共 篇.按我国古代 、 、 、 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 、 和历代 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3.请大家翻看《经典常谈》目录,浏览一下本书的篇目数量和大概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二、探究案
1.朱自清写《经典常谈》的希望是什么?
2.试简述《经典常谈》的艺术特色。
3.模仿如下示例,请另选择一个章节进行阅读,并制作阅读卡。
阅读内容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那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卡片一
阅读篇目 《说文解字》第一
选择关注的类别 诗文( )历史( )汉字(√)经书( )
选择批注的方式 赏析式批注( )评价式批注( )质疑式批注( )概括式批注(√)
我的批注 选段讲的是关于仓颉造字的故事。开篇,作者综合了散见于一些古书(《荀子》《吕氏春秋》及《世本》等)的零星传说,主要根据《淮南子·本经训》的记载和高诱的注,有选择地把古史记载化解为了流畅的白话文字。其后,又以这个故事出现的时间、《易·系辞》的说法,对其真实性、合理性提出质疑。紧接着,解释了“仓颉造字说”之所以出现的原因,介绍了“仓颉”这个人可能的来历。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对于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一说,作者是持怀疑态度的。
4.阅读《经典常谈》,完成如下专题探究。
(1)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
这本书介细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出如《论语》或李白杜甫的诗,先精读《经典常谈》中的内容,再选读相关经典中你比较熟悉的部分,看看朱自清所“谈”的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有哪些帮助,并向同学们谈谈你对经典的新认识。
(2)我向大家介绍经典
朱自洁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人研诗,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根据读书笔记,向全班同学介细你研读的经典。
(3)读经典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替结品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 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质疑案
读完《经典常谈》,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懂,或者阅读中有那些困难,提出自己的疑难,寻求老师、家长、同学等帮助解决。
点拨要点
一、预习案
1.朱自清 佩弦  散文 诗人 学者 踪迹 背影 欧游杂记
2.13 经 史 子 集 诸子百家 辞赋 诗文
3.
二、探究案
1.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叶圣陶曾说,我们读《经典常谈》,切不可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作者时代,书籍卷数”这类“不能叫学生得到真实的受用”的知识,要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读〈经典常谈)》)。同学们读了(经典常谈》"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这正是朱自清在书中寄寓的殷切希望。
2.①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摈弃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②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③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人胜之处。
3.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卡片二
阅读篇目 《史记》《汉书》第九
选择关注的类别 诗文( )历史(√)汉字( )经书( )
选择批注的方式 赏析式批注( )评价式批注(√)质疑式批注( )概括式批注( )
我的批注 朱自清先生仅用了340余字,就简明清晰地指出《史记》《汉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这一论点,足见其高明之处。可见,深入浅出的写作理想只有和驾轻就熟的学识底蕴相结合,才有可能创作出超凡脱俗的“学术美文”。
4.(1)示例: 和朱自清一起“谈”《战国策》
《〈战国策〉第八》篇在全书中篇幅最小,仅以两千四百字介绍约十二万字(十二万这个字数在古籍里不算少了)的《战国策》、二百余年的战国时代,其简明扼要程度可想而知。
作者一开头就以“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写出当时的大背景。接着讲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然后就是秦、楚的崛起,“七雄”的确立。封建制度崩坏,诸国“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各国连年征战不休,死人无数。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到后来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说客(游说之士、策士)应运而生。他们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出入宫廷、外交场合,替君王出谋划策,在列国间纵横捭阖,左右一国命运,一时风光无两。
这些人“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心思缜密、巧舌如簧,“因人、因地进言”,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战国策》就是记载这些人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的一本书。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它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的是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说客苏代代表燕国前往赵国交涉的故事。面对赵惠文王,苏代并没有讲燕国如何打不得,只虚构了一个河蚌和鹬鸟互不相让、相持不下,结果让窥伺一旁的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地捉走,两败俱伤的故事。赵王当然不笨,在权衡利弊之后,马上答应苏代停止伐燕。
我们之前读到的这个故事,可能只是寓言故事本身,而没有燕赵相争、苏代斡旋的实际背景。在读过《〈战国策〉第八》,对当时的历史大势、国际关系、说客谋臣的特点等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再面对这类故事,我们心里可能会对那个波澜起伏、变幻莫测的年代,那群谈笑风生、举重若轻的人心生向往,也许还会想跻身其间露一小手呢。
细细读完《〈战国策〉第八》,再看看译注版《战国策》,对我来说十分受用。我发现,在朱自清先生的引领下,曾经以为的大部头天书,开始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书中的历史事件,开始不再让人头痛;活跃在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仿佛在对我挥手问好;书中的义理人情,逐渐让人感到亲近……
(2)示例: 介绍《诗第十二》
《诗第十二》篇幅不长,却是一篇清晰明了的古典诗歌演变史,从汉代乐府诗到五言、七言诗的形成,从古体到近体,各家代表、各派诗风等无不备述,但又重点突出,要言不烦。作者在本篇中特别喜用“结论性”话语,将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关键要素一一点出,其“推崇式”的用词予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
试验这五言体的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
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
他(谢灵运)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
李白所作,自然而不觉费力,并且暗示着超远的境界;他给这新体诗立下了一个标准。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
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
黄庭坚,是第一个有意的讲究诗的技巧的人。
这些论断简洁明快,掷地有声,于诗歌发展史来说,可谓精到,于读者来讲,能够极容易从这些文字中把握要领,这是学者兼诗人的朱自清的高妙之处。正如其学生、著名文学史家王瑶所说:“朱先生是诗人,中国诗,从《诗经》到现代,他都有深湛的研究。‘诗选’是他多少年来所担任的课程;陶、谢、李贺,他都做过详审的行年考证。”(《念朱自清先生》)因情深而为诗歌,因审慎而为学术,二者完美交融在一起,才能写出这样一些精准而独到的见解。《诗第十二》篇简明扼要,娓娓道来,立论精警,新见迭出,引人入胜,启人深思,对于我们初中生而言,十分适合作为进入《经典常谈》全书乃至传统文化经典的切入点。
(3)示例: 读经典的意义
我们通过阅读《经典常谈》这样的著作,可以间接地接触一下古代的经典,甚至进一步直接地去阅读这些经典。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我们自身,也有多重意义:
一、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一部好的经典文学作品,实际就是一部历史。因此,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情世故等,可以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二、丰富思想,提高认识。经典的力量更在其思想性,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是无穷的,经典文学之所以为经典,关键是它的思想价值永远不过时,并且常读常新,对读者思想的丰富和升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收获启迪,开启智慧。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蕴含着一种或多种人生智慧,阅读经典,可以给中学生带来许多人生智慧。这些智慧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如屈原是我国的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离骚》中,也贯穿他生命的始终,并激励着后世的仁人志士,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学生。
经典作品中高超的写作技法,更值得学生借鉴,通过阅读,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比如学习屈原与李白的诗歌,其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手法的运用等,完全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巨大。无论时代怎么进步,社会怎么改变,经典作品作为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生命力是顽强的,其作用是巨大的。希望大家在闲暇之际能重拾经典,让经典不再寂寞。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完善阅读方法,拓展自己的阅读思路,形成积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